《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得不到基本的认可。
       其实,前面所提到的在科幻文学中扩展和颠覆的一些传统文学元素,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在主流文学中也正在被急剧变革。像博尔郝斯和卡尔维诺这样的主流文学家,早就抛弃了那些传统的教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观国内科幻的评论者们,却正在虔诚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烂枷锁,庄严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拧到最紧后,对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讨伐,俨然成了文学尊严的守护者。看着网上的那些评论,满篇陈腐的教条,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敏锐和朝气,有时真想问一句:您高寿?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对着这个从大海见一滴水的文学,我们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怀!
       2003。09。30     于娘子关
外篇 混沌中的科幻

           蓉城笔会期间,在青城山上的一个深夜,我第一次倾听中国最优秀的科幻作者们谈他们的科幻思想,有许多高大的柱子围绕着我们,柱子上有繁星般的点点灯光,使人如同置身外星世界。他们对科幻思考的深刻、严肃和执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深深打动了我,相比之下,我对科幻的思考是混乱和漫不经心的,现在既然&;lt;&;lt;星云&;gt;&;gt;杂志让我谈这些思考,只好让大家领略一下这种混乱了。
       一.科幻为什么能存在。
       任何一门艺术的存在,都是因为它有着某种别的艺术不具备,并且无法代替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这门艺术的灵魂。科幻的灵魂是什么?
       首先不是其中的文学人物,人物的刻划对科幻小说来说十分重要,但同纯文学不同,大部分科幻名著并不是由于其人物而流传下来的,科幻历史中也没有形成纯文学历史中那样鲜明而多彩的人物画廊,在一些科幻小说中,如阿瑟.克拉克的&;lt;&;lt;咀咒&;gt;&;gt;,根本没有人;在更极端的例子中,如博尔赫斯的&;lt;&;lt;巴别图书馆&;gt;&;gt;,连具有人性的替代物都没有。
       其次也不是幻想,在人类上古时代的文学中早已充满了幻想,那不是什么稀罕东西。
       但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与科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科幻的灵魂是科学。
       科幻小说的另一个独有的优势是它极其广阔的视野。一部&;lt;&;lt;战争与和平&;gt;&;gt;,洋洋百万字,也只是描写了一个地区的几十年的历史;而象阿西莫夫的&;lt;&;lt;最后答案&;gt;&;gt;这样的科幻小说,在短短的几千字内生动地描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宇宙几十亿年的历史。如此的包容量和气魄,是传统文学不可能达到的。科幻的视野能到达传统文学不可能到达的时空范围,科幻是最大气的文学!
       二.科幻美学原理。
       写下如此“伟岸”的标题,连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但想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不会有以此标题为封面的巨著,所以也就厚着脸皮写下去了。
       科幻的灵魂是幻想(混乱开始了),科幻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可能也是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主要寻找的东西。问题是,这种幻想从什么地方才能找到?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如果没有科学,我们把自己的脑髓蒸干也无力创造出这样的幻想世界来。所以,科学是科幻小说力量的源泉。
       科学是一座美的矿藏,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她的一线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甚至技术也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诗人奥斯卡。王尔德在上世纪未曾这样表述过对美国的印象: “我一直期望相信,力的线条也是美的线条。在我注视着美国机器的时候,这一期望得到了实现。直到我见到了芝加哥的供水系统,我才意识到机器的奇妙;钢铁连杆的起落,巨大轮子的对称运动,是我见过的节奏最美的东西。。。。。。“
       比起科学之美来,技术之美更容易为大众所感受。当一个小男孩(女孩儿我不知道)第一次被带到一个大机器前时,很难想象他不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自己第一次看到轰鸣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当第一次看到高速歼击机在头顶呼啸而过时,那种心灵的震颤,这震颤只能来自对一种巨大的强有力的美感的深切感受。任何一个最平庸的男人,当他看到一幅航空母舰或太空飞行器的照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眼睛一亮,是什么吸引了他?当一个小男孩偷偷旋开爸爸的手表,敬畏地看着那些微小的精美零件在那小小的空间中忙碌时,他是否是在读着一首歌颂技术之美的诗呢?这次从成都回家经过三峡,当船驶过三峡工地巨大的水泥构筑物时,当葛洲坝船闸高大的钢门缦缦关闭时,我看到了船上人们敬畏的眼神,这种敬畏是发自内心的,它包含了对技术之美的感受和认可。技术之美产生了多种技术崇拜,常见的有高速行驶器(如赛车,赛艇和飞行器等)崇拜和武器崇拜。当然,这两种崇拜有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不可能否认技术之美在其中的作用。比起科学美,技术美更不为文学家所承认,甚至把它同丑陋连在一起,这其中,可能有技术带来的负作用的影响,但技术本身的美感是无法否认的,
       技术之美的另一个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特征是它的性别取向,它似乎只影响男性,关于这点说下去就偏了深了,我也不甚了了。
       科学之美和技术之美,构成了科幻小说的美学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科幻小说很难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
       现在,前卫的科幻时时在涌现,但其中科学和技术的影子越来越淡;科幻的定义时时在变,每变一次离科学就远一步。我伤心而无奈地看着这种变化。
       三.以上的论点都不正确
       上面所描述的,只是我自己想读和想写的那种科幻小说。如某位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和技术内核,是科幻迷读科幻的原因,同时也是大量其他读者远离科幻的原因。而现在的中国SF事业,首要任务是争取读者。同时,在西方,科幻的范畴在急剧扩大,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必须去接触和欣赏那些新型的前卫的科幻小说。在这里,我想介绍一篇这样的科幻,借以说明自己的想法。
       这个短篇叫&;lt;&;lt;耳朵&;gt;&;gt;,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史蒂夫。里斯伯格写的,其中有这样的故事:一名医生给一位怀着双胞胎的孕妇诊断,这名孕妇来自战乱的波黑,目睹和经历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剌激,同时她的营养状况很差,两个胎儿中只能存活一个。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医生给孕妇诊断的细节,平平淡淡,似乎没什么看头,但后来,一个恶梦般的震撼人心的情节出现了:当医生仔细观察孕妇的超声波照片时,看到在营养不良的子宫中,两个胎儿为争夺生存的权利进行着残酷的搏斗,其中一个胎儿正在用脐带把他的孪生兄弟勒死!
       这是我读过的最恐怖的一篇科幻小说,它象一把灼热的烙铁,在任何读过它的人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我们可以给小说中加上一些“硬”科学,我们可以解释母亲的精神影响到血液成份进而影响到胎儿云云,但任何科学解释在这篇小说中都是画蛇添足,只会削弱它的力量!
       从上面已经看到我的科幻观混乱到什么程度,这也可能是中国科幻思潮的一种反映。但目前科幻思潮的这种混乱,更象是一种混沌,宇宙大爆炸后几分钟的那种混沌。希望很快在混沌的时空发生扰动,宇宙尘开始凝聚,使中国科幻的宇宙中充满灿烂的星群。
       刘慈欣    1999。8。13 于娘子关
外篇 我们需要的科幻

           如果您想做一个终身难忘的梦,我可以介绍个经验:在一个冬夜(最好是我们北方的冬天),到一间没有暖气温度接近冰点的空荡荡的黑暗的大仓库中,睡在一个硬板床上,盖的越少越好,刚刚不至于冷得让你睡不着为止。这一夜的梦肯定是高质量的,寒冷中的梦最逼真,而且当你醒来时,寒冷又会令你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黑太阳》就是一个这样的梦。 
       在这个梦里,你站在一个黑白两色的宇宙中,白的是脚下无际的冰原,黑的是上面深不见底的太空,更黑的是那个死太阳,但就在那个比太空更黑的圆盘上,有发着暗红色光芒的交错的裂纹。你们几个人在这冰原上梦游般地走着,眼神呆滞,控制你们意识的小黑石在脑后反射着星星的寒光。你们看到了亿万年前留下的黑色的高塔和庙宇,庙宇的黑墙上怪兽的黄眼睛在盯着你们。。。。。。这里距地球可能有百万光年,这个时间距我们的现实已有十亿年之久,在那遥远得无法想象的地球故乡,人类文明早已消失,可能地球本身也不存在了。整个冷寂的宇宙中,中剩下你们,几个在黑太阳下的冰冻海洋上呆滞梦游的人类。。。。。。这就是威廉森为我们创造的世界,一个令人战栗又着迷的世界。
       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对于普通的读者,这是个1+1=2的问题,但同样是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科幻界却是科幻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如游丝般漂忽不定时隐时现的百年科幻史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答案,至今,中国科幻人仍在为这个问题感到迷惑,这也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这个文学种类存在的基石。《黑太阳》虽不能为这个问题带来明确的答案,却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这个问题最早的答案来自于鲁迅先生,他认为科幻小说能在中国普及科学,驱除愚昧。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伟大的见解,对于当时的中国,它可能比后来那些更合理的见解具有更大的意义,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科幻文学在中国如果选择了其它的目标是愚蠢的,甚至是不可原谅的。这个理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这个本该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理论,却变得更加牢固,也更加功利化,科幻小说成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工具,现在在社会上,科幻在许多人的眼中仍是这个形象。那么,读者能从《黑太阳》中学到什么科学知识呢?也许能学到一些,但更多得到的是误导。即使从不太严格的科学眼光看,波态飞行中那些遇到恒星的引力场而由波态恢复到常态的飞船、黑太阳行星上那些历经十亿年仍能控制不同星球物种的思维的长生石,都经不起起码的推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问题终于出现了第二个答案:为了在科幻的背景上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不错,《黑太阳》中真的有不少人性和社会的内容,那艘飞船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自私、狭隘、贪婪,勾心斗角、贪污腐化等等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同时,在众多的九十年代未的西方科幻作品中,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但如果您在几十年后还能记得这部小说的话,那记住的肯定不是这些东西。如果真的有人为了这些而看《黑太阳》,那他最好去买一套《人间喜剧》,对于人性和社会,巴尔扎克拉下的那点儿也比这本书深刻。事实上几十年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你可能一个都记不起来,但你绝对不会忘记人类做为一个整体在这个黑太阳下的冷寂世界中的恐惧和迷茫。
       对于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还有一个答案:它能使我们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未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使我们能够提前预防,或至少是从容面对未来的灾难。《黑太阳》描写的确实是未来,也确实是灾难,但那是在距今十亿年之后的未来里,距地球百万光年之遥的世界中的灾难,从我们的太阳的质量等级看,它在那时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结束生命,如果那时地球上仍存在着文明的话,它将终结于火海中而不是严寒里。描述那样的未来灾难以增强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但尽管如此,为什么《黑太阳》还是让我们着迷?答案很简单,我们想去那里,想去威廉森为我们创造的那个百万光年之遥的十亿年之后的黑太阳下的世界,我们自愿把威廉森递过来的这颗黑色的长生石贴在脑门上,以便在它的控制下梦游。
       有时候我们怀疑,上帝可能是一位科幻小说家,因为科幻小说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尽管对于科幻而言这些世界仅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事实上,早期的科幻小说并没有试图去创造完整的世界,而只****于创造某种东西,比如凡尔纳的那些大机器。后来,科幻小说由创造大机器发展到创造世界,标志着科幻文学由工程师向造物主的飞越。但这造物主的活儿并不好干,科幻史上留下的能称之为经典的想象世界是屈指可数的,就像文学史上留下了哈姆雷特、唐吉诃德这些人物形象一样,科幻史上留下了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克拉克的拉玛飞船和郝伯特的沙丘行星。《黑太阳》诞生不久,我们当然无法断言它的世界能成为经典,但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