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与礼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处世与礼仪-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c.当它是件公事,一本正经说:“哦,你要去问我的法律顾问,这些事他最清楚。”
△“你先生为什么没同你一起来?”
在社交场合中,听到不相干的人,或是特别爱管闲事的人问起这句话,你都会觉得懒得回答。对方也许不是恶意的,视他的态度、语气,可做如下不同的答复。
a.懒得理会:“他没有告诉我。”
b.或调皮一些:“家里堆满了钞票,总得有个人看管哪。”“逢周末、周日,他是不敢出门的。”
c.带一点锋芒:“他觉得到这种场合来无聊,决定省点力气。”
△“你的脸色很难看,怎么了?”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并不会太顾虑到你的感受,关怀的成分也就不多了。我们无论有没有心事,总不爱听不相干的人说“脸色难看”之类的话。
a.当这是个开玩笑解闷的机会,瞎编些你头疼、腰疼、腿疼一类的话给他听。
b.以沉重的语气说:“×××逝世了。”用一个已逝大人物的名字就可以了。
c.反问他:“你说,怎-么-了?”
d.故作好心告诉他实话:“我有个毛病:每年的这一天总是这样的。”
e.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说:“人太无聊了,脸色自然就不好看了。”
△“你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不论后果如何,需不需要考虑,这都是你自己的事,偏偏世上就有这种爱为别人操心的人,要不要接受他的“好意”,主动权都在于你。
a.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的,原来就是后果!真亏你提醒。”
b.严肃地说:“你脑瓜子转得快,你帮我考虑好了。”
c.故作正经地说:“真主会替我考虑的。”
d.有按部就班的必要:“还没有,那是下一个题目。”“没意思。”
△“你上班比我们俩的事还重要吗?”
这种话的无理取闹成分很大。不用说,职责所在,你不得不上班,这是维持你生活的根本,自然是重要的。
a.当它是个问题:“对了,这问题很有意思,我要去找电脑解答。”
b.他既然认定了,你一时答不上来,可以推卸责任:“我们老板当然认为上班更重要。”
c.衡量两者的价值:“当然是我们俩的事重要喽,不过不上班怎么活?”
d.略带讽刺地说:“我们俩在一起,当然是正事喽。我上班是为了打发无聊和沉闷。”“不用上班更好,但是这样日子就难过了。”
△“你的看法如何?你怎么老不吭声?”
你不讲话,是因为他一直在讲个不停,任何场合中,遇到这种人,我们最起码可以不听他讲些什么,沉默是金。但是,他不甘寂寞,偏要考考你有没有在听他的高谈阔论。
a.“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大好。”(最好能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这么说)
b.反问他:“你猜是什么原因?”
c.拿他的问句做文章:“你究竟要我看呢?还是要我讲呢?”
d.带些讽刺:“我讲不过你,让我仔细想想。”“我要说的话都让你抢去了。”
△“你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怎么还没有男朋友?”
问这话的人,一般只有两种:一是讲话不经大脑的;一是出于好奇心驱使。
a.来个“破罐子破摔”:“嫁不出去嘛。”
b.给对方出难题:“有些男人说,靓女是祸水。这道理你都不明白?”
c.“这问题倒要问问我妈妈,干吗把我生得这么漂亮?”
d.故意显示“秘密”:“你想知道?怪事,我也弄不明白。”
△“我知道你生气了。”
通常,对方会在说了一些令你不悦的话之后,来上这么一句。他所持的态度,可能属于下列任何一种:
第一,他以此表示好意;第二,借这句话,希望你否认在生气,他也不再感到良心不安;第三,有意逗你,不论你是否在生气,他目的在于取笑你——如果你确实生气了,他会幸灾乐祸。
a.鼓励他再讲,看他是否还能讲下去:“别扯到题外去,我正听得高兴呢。”“你讲嘛,我气不气是另外一回事。”
b.“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但我不敢肯定现在是否在生气。”
c.“你不用感到不好意思。”
d.“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
e.“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才能不生气呢?”
△“你跟××是否在谈恋爱?”
如果不是朋友问这句话,一般都是喜好搬弄是非的人。
a.反问:“我也搞不明白,你帮我问问××好吗?”“你继续留意嘛。”“你猜?看我们会不会谈恋爱?”
b.模棱两可:“我说是,你信么?”
c.理直气壮:“跟你有关系么?”
d.略带幽默:“你吃醋?我不想解释。”
△“你说你喜欢我,谁知道你是不是真心的?”
a.坚定地,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信不信是你的权利,喜欢是不用理由的。”
b.移开话题焦点:“我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你对我这么没信心。难道我看错了?”
c.撒赖:“你要多少真心?我都给你。”“我嘴巴笨,不会表达,你教我说好吗?” 
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
第一是花时间。任何人感觉他的人际关系好是因为他觉得别人花时间跟他在一起。
第二,要百分之百地接受对方。也许,他有些坏习惯我不喜欢,也许,他讲一些话实在很不中听,也许,他目前令我实在很不满意,但还是百分之百接受他。
第三点是不断地找他的优点赞美他;我太太时常会跟我讲,〃你是全世界最棒的〃、〃你是全世界最帅的〃、〃你是全世界最有钱的〃。虽然目前我不是,但她不断地激励我,所以不好意思让她难堪,自己要努力一点。我有时会给我太太讲〃你怎么那么漂亮〃、〃你怎么越来越漂亮〃、〃我太太真是漂亮极了〃、〃我怎么那么幸运啊!我的太太那么漂亮!〃我会不断地这样跟她讲。当然有时会吵架,吵架之后我又会开始百分之百地接受她,我会开始想办法赞美她。
第四点是要学会倾听。有时候我发现我没花时间跟她相处时,她就会抱怨,她就会讲一些问题,我就会说不要烦我!走开啦,我现在正在忙!越是这样她越气,越找我麻烦,所以我说,不对不对,你有什么事情你来讲给我听,后来她开始慢慢讲,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发现她真是有道理,她的出发点永远是好,我当时以为她不喜欢听我讲话,可是她的动机是好的。
所以我发现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花时间相处,百分之百地接受,不断的赞美,适时的倾听,我觉得这就是人际关系最高的处理原则。 
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
大学生们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离尽致。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很多同学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报怨,大学生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交往触角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伸向了老师,伸向了校外,伸向了社会,渴望从这些“无字这书”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和真知灼见。然而,一室难以交往,何谈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小程是大二文科的学生,作为寝室长的他向我诉说了他的苦衷:我们寝室7个人,可就是有两个同学做得特别差,从不打开水,从不扫地,从不注意个人的卫生,不仅懒,还常常要享受。作为寝室长,开始想着帮他们多干点没啥,时间久了,觉得心里特别不平衡,为什么他们那么缺乏起码的集体观念?为什么他们该坐享其成?可他一管,不仅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反而使矛盾闹得更僵了。女生小米是学工科的,住的是混合寝室,她们班4人,别的班上2人,可好感觉,她们班一女生和另一班女生两人在寝室结成小集体,关系特好,但她们也是我行我素,不去管别人,从不参加寝室的活动,更不去打开水什么的;而另一位县长家的千金凭着自己的经济优越也是谁也看不起,好端端的寝室弄得整天死气沉沉,与自己心中渴望的有说有笑,融洽和谐的气氛相差太远了。一个住着7人,有4人是班干部的寝室同样也是矛盾重重,其中的一名女生说到,真没想到,现在的大学生还如此的自私狭隘,缺乏集体观念。一位因自己缺乏其他爱好,只会摆弄电子元件的同学诉说他与寝室同学关系疏远,陷入孤独的苦闷中。一位学计算机的同学因使用电热杯和乱拉电线而与同室同学发生冲突,觉得人心难测,产生朋友关键时候会背后戳你一刀的报怨,还有位女同学谈到同学丢东西,而自己无端受到误解,猜疑后的气愤与伤心。。。。如此种种的宿舍问题一直成为同学尤其是大学新生刚入学时遇到的一大问题。一个寝室七八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和睦相处。总有那么一二人缺乏集体责任感,总会有二,三个发生冲突与不快。想象中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宽容待人,没想到现实中也是那么小里小气,也是那么难以相处,逃避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则选择谁都不理,我行我素的处世策略,泯灭自己的丰富情感,变得冷酷和自私。一位大三的学生则干脆说,“你想不惹麻烦吗?那就干脆一进寝室就闭嘴少说话”。
实际上,这种大学生的“宿舍问题”并非是今天才突出的现象。人个宿舍几个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的差异,天天在一起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这些应该说都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宿舍矛盾激化,问题重重且死气沉沉,则就会影响同室多个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发展。在寝室中,同学相处,许多同学都觉自己是主人,一味要求尊重自己的个性,不会求同存异,一味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更有些同学眼睛只别人的不足,而从不往自己身上考虑,不会宽容,谅解和设身处地的处理问题。当一位同学有缺点时,往往是群起而攻之,使人难以立足,而不是报着一种同情心来诚心地解决问题。以上种种,是缺乏共处艺术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种只会盲目和无序竞争而缺乏共处艺术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你喜欢什么样的评价
对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选择肯定的评价,但在现实中却没有这么简单。
春节刚过,突然想起应该问候一下自己久未谋面的两位朋友。他们两个都是我的大学同学,现已结为夫妻,并且已经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兴冲冲地抓起电话,接电话的是我的女同学,没说上几句话,她竟然抽噎了起来,原来是两个人刚刚闹了不愉快。详细询问后才知道原因很简单,但也很奇怪:尽管两个人都认为对方婚前婚后没有什么变化,但就是觉得刚刚结婚时的那种感觉没有了,互相感觉不到对方的爱了,平淡中搀杂着些许无聊,时间久了,就无原由地互相埋怨起来。鉴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我把他们分别数落了一顿,很扫兴地结束了这次通话。
有的读者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夫妻之间的必修课,等时间久了,两个人适应了就好了,并且还会搬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等话来搪塞。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心理学家阿森特和林德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该实验通过巧妙的安排,让参加实验的人每次都可以听到其合作伙伴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他们安排了四种实验环境:1)先进行否定评价然后进行肯定的评价;2)一直进行肯定的评价;3)一直进行否定的评价;4)先进行肯定评价然后进行否定评价。
结果显示,听到第一种评价的人对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喜爱程度最高,听到第二种评价的人比较喜欢自己的合作伙伴,第三种较低,第四种最低。尽管一个人总是对一个人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他获得好感也没有先否定后肯定的多。
从这个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爱程度,除了态度外,还取决于态度的变化。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生物课本上冷热感觉的定义:温度的变化引起冷热的感觉。可见变化在感觉中的重要作用。两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是一种高层次的感觉,但也没有逃脱她作为感觉的本来秉性。长久地处在一种平稳的状态中,人就会迷失自己,同时也会感觉不到自己交往伙伴的存在。就像我的那两位同学那样,尽管他们有外人羡慕的家庭生活,互相也找不到对方的缺点,但这种相互的迷失却时时困扰着他们。
据有关方面报道,中国的离婚率逐年提高,其中第三者插足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众所周知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标准混乱外,还有重要的心理原因。按照阿森特和林德的实验结果,一个陌生人对我们的赞许比配偶的赞许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因为从配偶那里得来的赞许也许只是一顿家常便饭,而从陌生人那里得来的却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因此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记得曾听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时,是独身一人。在他们公司的拐角处,有一个常驻的职业乞丐。每当发薪水时,这个年轻人都给他一笔可观的乞费。乞丐开始是千恩万谢,不过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但后来这位年轻人娶妻生子,生活负担日益加重,不得不取消这笔乞费。一次,乞丐拦住了这位年轻人讨钱,年轻人不得不如实说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