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是谁-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做人就是使存在人化,借此,人超越了纯粹的存在。赫舍尔恰当地指出,人如果不成为人,仍旧可以存在。 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

    ,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 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正如死亡是存在的消失一样,人性的蜕化、泯灭,是做人的消亡。 人性蜕化之后,也许还有躯壳,也许还没有死,但已不能被称为人。人的真正的死亡不是心脏停止跳动,不是大脑停止思想,而是停止参与和行动,是做人的消亡。一谈到人的存在,我们就会想到一个生存着的存在。 生存就是一种处境,其内容要比存在丰富得多。“人的存在”这一术语往往使人联想到一种一般的存在,但是,当我们说到人的存在时,我们所要认识的,正是生存着的人。因而,人最重要的疑难不是存在,而是生存。生存意味着处在十字路口,是为人处世,是面临抉择,是采取行动,是作出反应。 因此,不能把生存静态地理解为一息尚存。 面临抉择的人应当有决断的能力与自由。 因此,生存问题就涉及到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人不仅仅是大理石,而且也是在大理石上雕刻的凿子。赫舍尔尖锐地指出,生存成了问题,出现了危机。 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的。 我们忽视了人的生存的危机,这是因为我们把真理问题同生存问题割裂开来,把认识与人的全部境遇割裂开来,即离开人的真实处境、遭遇,通过孤立的理性来思考“人”。其实,生命是一场追求意义的搏斗,我们可能输,也可能赢,这都没有把握。 假如仅仅讲授一套规范和原则,那么,品德的培养就会落空。 正当的生存是一种艺术品,它是与具体环境斗争的结果。 人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对人是一项任务,这表明人受到挑战。 人受到挑战,人被要求,被命令,因而才存在——而不是“我思故我在!”

    前已述及,赫舍尔试图把存在主义同犹太神秘主义结合起来。 但

…… 17

    41人 是 谁

    他对存在哲学作了修正。他不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而是从人的生存、生活出发。 存在主义强调哲学是一种本体论,即存在的本体论。 蒂利希认为上帝是存在本身,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人和其他存在者一样,分有神的存在(Being)。赫舍尔则从为,人的存在不应当被理解为无名无姓的、中性的存在的一个方面;相反,人是试图超越纯粹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不是隐藏在无名无姓的存在(Being)中的一个实例,相反,人的存在突破了“存在”所蕴含的意义。 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这二者分别属于本体论的思想和圣经的思想。 本体论思想把人的存在同被称为存在本身的超在联系在一起,圣经思想则把人同神圣的生存联系在一起,同一种被称为有生命的上帝的超在联系在一起。 因为人不仅是存在,他也是活着的存在。 本体论的态度把存在当作终极,圣经的态度把生存当作终极的实在。 前者试图根据存在来理解生存,后者以生存来解释存在。 人的主要属性是生命,如果剥夺了生命和目的,人便成了无机物,因而就成了“非存在”。如果把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终极,那么人作为活着的存在便岌岌乎始哉。 如果纯粹的存在是终极,则人无法把自己同活着的事物联系起来,人只能同虚无联系在一起。圣经作者不是从存在出发,而是从对存在的惊讶出发:为什么毕竟是存在而不是虚无?圣经摆脱了本体论的窘境。 本体论探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圣经探究的是作为创造的存在。不过,和所有的存在主义一样,赫舍尔是从分析人类的困境开始的。 必须有勇气面对困境。 其实,离开人的处境,离开窘迫,离开亲身经历,便不能产生思想。 思想不是别的,乃是生存。 思想不是在头脑的孤岛中产生的,我们是在用全部器官(用手、脚、视觉、听觉)而不仅仅用头脑进行思考。 我们的全部生存都卷入思考中。 真正的思考是人与世界相遭遇的产物。因而,我们应当从人的实际遭遇,从人的生存,从做人的艰难性出发来思考人。 贬低人类的实际命运,把人的悲欢离合、奋斗求索看

…… 18

    人 是 谁51

    作可有可无,从概念和原理中剔除实际生活的成分,只剩下一堆毫无血色的空泛理论,这对人没有益处。

    隗仁莲192年圣诞节 太原

…… 19

    人 是 谁1

    目  录

    原出版者前言……………………………………………1…

    前 言……………………………………………………2…

    第一章……………………………………………………1…

    从人出发来思考人(1)

    我们体验到我们是什么吗?

    (4)

    自我认识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6)

    做人的含义(9)

    作为难题的自我(1)

    关心人(13)

    做人的逻辑(16)

    第二章……………………………………………………1…8关于人的几个定义(18)

    我们想知道什么(20)

    人性的晦暗(25)

    什么是做人(27)

…… 20

    2人 是 谁

    第三章……………………………………………………3…3珍贵性(3)

    独特性(37)

    机 会(39)

    非终极性(41)

    过程与事件(43)

    独处与联合(45)

    回 报(47)

    圣洁性(49)

    第四章……………………………………………………5…1意义的向度(51)

    做人的本质(57)

    存在与意义(67)

    存在与生存(68)

    “人是谁”有什么意义(73)

    意义寻找人(74)

    奥秘背后的意义(76)

    超验的意义(78)

…… 21

    人 是 谁3

    第五章……………………………………………………8…2操纵与欣赏(82)

    否认超然性(85)

    存在与利弊(86)

    对不可言说者的意识(89)

    临 在(91)

    悲 悯(92)

    第六章……………………………………………………9…6如何生存(96)

    存在就是服从(9)

    连续性(10)

    做人的摇摆性(102)

    在尘世受到挑战(106)

    被要求(108)

    蒙 恩(10)

    体验到被要求(12)

    我被命令——故我在(13)

    窘 迫(14)

    赞 美(17)

…… 22

    人 是 谁1

    原出版者前言

    世界上一个最有影响的神学家碰到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关键的哲学和神学问题:人的本性及作用。在这部以1963年5月在斯坦福大学雷蒙德。 弗雷德的讲座上的演说为基础的著作中,赫舍尔博士探究了做人的逻辑:做人意味着什么?根据什么来证明人类有资格成为人?

    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因我们对人的无知而感到吃惊和好奇,感到愕然和难堪。 我们知道人制造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或者可以指望他是什么。 我们的全部文明建立在对人的误解上,这难道不可思议吗?人的悲剧是由于他是一个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的存在,这难道不可思议吗?

    忽视了对他自身进行确认,忽视了什么是人的真实的存在,使人采取了虚假的身分,假装就是他所不能成为的,或者不承认他的存在的根基中的事物;对人的无知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错误的知识。“

    莱蒙德。 弗雷德。 威斯特纪念讲座

…… 23

    2人 是 谁

    前  言

    此书是根据1963年5月在斯坦福大学雷蒙德。 弗雷德。 威斯特纪念讲座①上所作的演说加以补充写成的。有关人的问题的许多重要方面,这部书还没有加以讨论。 其它问题也仅仅是粗略地加以论述。 但它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已久的较全面的研究的一个绪论。A。J。赫舍尔1965年10月

    ①雷蒙德。 弗雷德。 威斯特纪念讲座是塞特尔的弗雷德。 威斯特夫妇为纪念他们的儿子于1910年设定的关于永生、人类行为和人类命运讲座。——译 注

…… 24

    人 是 谁1

    第一章

    从人出发来思考人

    提出一个问题(question)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problem)则是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 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 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没有哪一个真正的难题是从纯粹的寻根究底中产生的。难题是处境的产物。 它是在处境艰难、理智困窘的时刻产生的,是在经历到不安、矛盾、冲突时产生的。要理解难题的意义,要领会它的迫切性,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反思中牢记难题得以产生的充满压力和紧张的处境,牢记充满创世与降生的痛苦,牢记动机、困惑的表情、形形色色对困惑的体验以及面对困惑并全身心地对付它的必要性。为了阐明、研究并交流难题,我们必须用语言来表达它,因为如果不把瞬间的惊异(themomentsofwondering)

    ①通过

    ①人在处于困窘的时刻便感到惊讶、骇怪。 用语言表述人的难题,就是将惊讶的时刻付诸语言形式。 根据作者的观点,人的生存由无数特殊的瞬间构成(而不是平铺直叙的过程)

    ,如“洞察的瞬间”等。  ——译 注

…… 25

    2人 是 谁

    逻辑的术语表达出来,就不可能对在这些瞬间中所思考的问题的超越主观的有效性(transubjectivevalidity)加以检验,也不可能有主体间的交流(intersubjectivecomunica-tion)。

    然而,这种言语化(verbalization)的过程,是把难题从其得以产生的处境中抽取出来。 因此,语言所表述的问题绝不等于我们实际面临的难题。 在把处境加以概念化(concepItua-lization)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把这些瞬间的惊异加以歪曲甚至遗漏的危险。 思辨常常会成为对糟糕的通讯线路传递过来的声音作远距离分析。我们在阐述和讨论问题的同时,却忘记和离开了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的经验或洞察。当代很多哲学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概念化过程远远离开了那导致哲学得以产生的处境,以致他们的结论同最初的难题似乎毫无关系。 归根到底,哲学是为人创造出来的,而人却不是为哲学创造出来的。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少而极欲知道得更多;一个难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各种知识却相互矛盾冲突。 问题是好奇心的产物,难题则反映了知识的困境。对人的人性(humanity)加以思考的动力来自良心,也来自理智上的好奇。 它被焦虑所推动,而不仅仅是渴望增加一些关于哺乳类动物中之一员的知识。我们关心人的难题,因为他是一个被矛盾和困惑折磨的存在,因为他不完全是他周围环境的一部分。 一匹好马只要得到适当照料,它就会作为马厩的一部分而活着,就不会为难题所困扰。人则截然相反,他本来就是并且总是一个难题。

…… 26

    人 是 谁3

    成为人就是成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表现在苦恼,表现在人的精神痛苦中。 人性应当是什么样子,人的本性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对此,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模糊的观念、形象或梦想。 人的难题产生于我们意识到了存在与期望之间的冲突或矛盾,即人是什么与人应当是什么之间的冲突或矛盾。 正是在苦恼中,人对自己成了一个难题。 长期被他忽视的东西突然涌现在痛苦的意识中。在我们的反思中,我们要考虑,人对他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也要考虑人对其同伴意味着什么。 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人的动物性。 在我们试图搞清人的人性是什么意。。思时,我们便产生了困惑。我们的目的不是把一个词当作语义学问题来分析,我们的目的是研究现实或处境。 做人不只是与头脑中的概念有关的一个术语,而是人这一特殊存在方式的一种处境,一系列条件、感觉能力或必要前提。只要我们从人出发来思考人,即更人性一些(。。 。 。 。  morehu-mano)

    ,避免使用在低等生命的研究中产生的范畴,我们就能充分认识人。 例如,人类的生存竞争就不同于动物的生存竞争。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亚瑟。 凯斯男爵(sir。

    Arthurkei-th)在1931年对他的阿伯丁①的学生说:“通过剪修,大自然使她的人类这一果园欣欣向荣。 战争就是她的修剪镰刀。”

    ②

    按照一位德国将军的说法,“战争是生物头等重要的必需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经常性因素。 ……然而它不仅是生物

    ①阿伯丁:英国一城市。  ——译 注②《纽约时报》,1955年1月8日讣告栏。  ——原注

…… 27

    4人 是 谁

    规律,而且是道德义务,并且确实是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

    ①

    特雷奇克(Treitchke)

    ②说:“上帝让战争总是作为人类的烈性药品而发生。”

    ③

    我们关心的是人的整个存在(existence)

    ④,而不仅仅是或者主要是它的某些方面。 大量的科学活动致力于探索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比如,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