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肆扰害,鲜寔不堪,致生擕贰,罪三;铁山既失,鲜半入敌,伤残属国,失律殒师,罪四;难民来归,冐充兵数,或任填沟壑,或仍罹锋镝,掩败为功,罪五;皮岛孤悬海中,非用武之地,屡次请饷数十万,竭民膏血,罪六;零星收降,捏报献俘,假造谩书,欺诳朝廷,罪七;私通粟帛,易敌参貂,藉是苞苴,为安身之窟,罪八;通商,接济,事出权宜,坑货至百余万,怨声载道,死亡相继,罪九;岛中辽民,总凑应点,不满三万,yù冐皇赏,册开十五万,从前侵克钱粮,不计其数,罪十;至如奉旨移镇,竟若罔闻,奉旨回话,绝无应答,煌煌天语,视如弁髦,此等滔天之罪尚可容于尧舜之世哉!”杨国栋从怀里掏出一个拆子诸一的念着,把毛文龙说成了千古罪人。
    其实历史上对毛文龙的确是褒贬不一,这杨国栋的十大罪也不过是早出台了一段时间而已。比如孙承宗、何可纲等和袁崇焕有关系的人就对毛文龙大批特批。
    朱由校对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感觉了,毛文龙是好是坏他不想做什么评论,因为在朱由校看来,一年二千多万两银子就这样被辽东给用了,但结果却是不断减肥了满清,激起了大明的遍地烽火。最后把大明整个的葬送了。这才是事实,以前还以为毛文龙部没有参与到这二千多万两的分配,现在看来,远不是那么一回事。
    做为将领不能保家卫国御敌于国门之外,还拿这么多的银子,也真说不过去。不管历史对你是否公正公平,但拿人钱财予人消灭,这话是人人都懂得,但整个辽东体系却没有做到这点,所以朱由校对他们只能是敬而远之,不招你们,一旦成军之后,你们也别再想一年二千万的好事了。
    “杨爱卿忠体为国,朕心甚慰,不过此次传上前来,主要是给爱卿传达莱登青三府巡抚一职由袁可立继续担任,杨爱卿务必不遗余力的听从、配合袁爱卿的指挥,做的好,朕不吝封官赏赐,但如果yīn奉阳违,背后玩小手段,不听命令,坏了袁爱卿的大事。爱卿的官也做到头了,把爱卿传到御前,朕是不放心爱卿不能领会朕对袁爱卿的重视,所以特在此提醒,杨爱卿可知关系重大否?”对于这些骄兵悍将不买文官的帐,朱由校还是有所耳闻的,反正杨国栋也叫来了,倒不如力挺一下袁可立,一是做给袁可立看,二是让杨国栋也知道自己对袁可立的重视程度,别干什么不听命令的混蛋事。毕竟袁可立再厉害也只是一个决策者,眼前这位才是执行者。
    “臣知道了,臣一定对袁巡抚惟命是从,不敢有违。”杨国栋吓了一跳,眼睛偷偷的往魏忠贤处瞟,后者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点头,见此赶紧的说。
    从接来进京的奉旨后,就开始多方打听,到底是什么事,自己只不过上了个折子说兵、船少,要点钱用用而已,这样就被召见了。这不能不让他奇怪。昨天rì干爹也没能给个明确的答复。但谁也没有想到皇上让他进宫来的目的,竟然是给袁可立站脚助威来的。这倒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事,皇上为了让一个巡抚有威信,把当地的总兵叫过来威胁一顿,这太不可思议了。
    “杨爱卿能够如此,朕心甚慰,去找袁爱卿报到去吧,后rì出发,护送袁爱卿上任。”对杨国栋朱由校也没什么感觉,当废物利用吧。
    “臣遵旨,”杨国栋的脸sè急变,太不把自己当事了,刚刚犹豫一下,就看到魏忠贤那边传过来严峻考验的眼神,连‘干爹’都如此,那自己还有什么指望,急忙领旨。

第143章卢公上任
    老魏也在一边看的胆战心惊,这袁可立也太受皇上重视了,万万不可得罪。还好自己伸出的橄榄枝老袁那边接住了,否则要是闹个不死不休,看皇上重视的程度,那可就不好办了。
    “爱卿去吧。”
    杨国栋走后,宦官来报,软禁zhōng nán hǎi的黄尊素,要求面圣。那就见吧,当时也给了黄尊素这个承诺,可以随时求见。
    黄尊素比起上次来倒是胖了几分,看来皇宫的饭菜还是比较养人的。其实这段软禁的rì子都快把黄尊素逼疯了,困在海子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当然人是有的,但都是不识字的宦官,黄尊素也不把他们当人看。
    心沉不下去,写书画画也完全都乱套了,就这样过了几天,才平静下来,想着和皇上对话的情景,皇上不愿意杀他,这是肯定的,否则也不会软禁之说了。用他,皇上也是不会的,依皇上的话说就是认为他会好心办坏事。过了几天后,黄尊素任命了,强迫自己沉下心来,而皇上说的许多话,如‘取之与民用之与民、大儒之才,朕不忍加害、爱卿的清谈误国,一味的纵容工商阶层抗税,爱卿此举无异与要遗臭万年、收商税以充国库、免农税以得民心,’这些话,他慢慢的思考着,到底有没有道理,越想越觉得收税其实并不等同把东路的经济毁于一旦,特别是现在国库空虚,国家都不富了,拿什么养兵呢?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就是荀子所说的,“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千民。”怎么皇上说的是如此的义正词严?反而说不是供自己挥霍。
    而皇上提出的收商税免农税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免了农税那国家的收入何在?难道就仅仅的凭借着商税?这些东西无论黄尊素怎么想,就是想破了脑袋都想不明白皇上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所以最后他要求见皇上,本来报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皇上还真准了。
    “黄爱卿,见朕所为何事?”朱由校对这位东林智囊心里还是有所期待的,学问越高的人,对文化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成立个文化部、教育部扔过去,那将会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回皇上,草民因对皇上所说的免农税不解,特来请教。”黄尊素相当明智的不提什么回家、要zì yóu的事,他知道提了也是白提。
    “原来如此啊,朕本来只对极少的人提及过此事,今天破例给爱卿谈谈。”接着朱由校把打算自己赚钱贴补农税的事情说了出来。
    黄尊素听了大惊,皇上这个想法也太惊世骇俗了吧,一个人真的能把天下农税四百多万两银子赚过来?黄尊素生活在江南富裕地区,对赚钱可不陌生,但一年赚几百万,还真没有这本事。不过眼前的却是皇上,他要是一心想着赚钱,那天下的生意没有他做不成的。
    当然皇上此举也大大撞击了‘与民争利’的高压线。如此做为,那百姓将如何自处?和皇上展开竞争?可能吗?这样全天下的生意岂不是遍地皇商,那商人又将怎么办?岂不是被皇上逼的无路可走?
    “皇上,如果这样做,那天下商人又将如何处之?”
    “商人当然是接着做生意了,而且可以代理销售朕生产的产品,做朕的马车等等,任何世界离开了商人那是万万不能的。”朱由校没有听明白黄尊素的言外之意。
    “皇上,草民是说,皇上做商人,凭借着权势和财力,会挤掉商人的空间、、、、、、”
    “嗯,原来爱卿有此担忧,那到大可不必,朕的产品是别人没有的,比如卫生纸、玻璃制品等和其他的商家并没有什么利害攸关,而一些消费品,如酒店、糕点、首饰等也是高端消费,这完全是公平竞争,对于市场发展属于良xìng循环,而下一步最主要的公用设施,那更是以前没有的,朕倒是会紧紧的抓在手里。朕的这些实体不仅不会对商人产生任何的冲击,反而,就因朕的产品而丰富市场,更因朕所设的实体需要招收大量的流民,使治安更加的安定,更重要的是造就一大批富裕的工人,反过来加入购买者的行列,更加的繁荣商人的经济。”
    朱由校的理念就是免税,解放农民的生产力,国家暂时就会处于稳定当中。而利用兼并土地产生的大量流民做为劳动力,把自己当成全球最大的资本家,开设各种企业实体,创造财富。一方面充盈国库,一方面把钱又在搞科研上,再一方面建更多的公用设施。把赚来的钱再回归社会。
    这样大明就会强行的进入一个富裕的阶段,只要把内因搞扎实了,没有什么内乱发生,那就可以腾出手来,搞政治、回复领土、扫清一切中国潜在的威胁了。当时前提就是解决财政问题先,没钱搞什么都是瞎扯。
    “皇上此举可行否?”黄尊素根本不信朱由校这‘大同世界’美好蓝图,喊着免农税的革命者倒是有不少。均田免粮的口号都打了出来,但有什么用?
    历史上有人想抢天下时就会打出这样的旗号;争取社会下层众人的支持。任何社会总是穷人多;富人少。财富大都掌握在富人手里不会凭空产生。均田就是从有田人手里抢下财富。不劳动就能得到财富?多好呀!免粮就是不交税;zhèng fǔ收不到税国家能机器能正常运转吗?所以造反者一旦得到天下;一部份有权者就成了新的富人;历史又重新开始。远的不说,大明的朱元璋就是个典型代表人物。
    而时经两百年后,朱由校再次提出,信他才怪了。
    所以接下来的谈话也变的有些诡异起来,最后君臣还是散了,约定以后再‘战’。
    今天却一官员抵达了上任地点,就是去大明府赴任的卢象升,卢象升的仪仗队可不是和宋应升一样的寒酸,而是相当的宠大,仅自己的族人就上百人,而他的周围紧紧的围着亲兄弟卢象观和卢象晋、卢象同,而后更是一百多卢氏的族人。因为卢象升平时以练兵的方式训练他们,所以个个昂首挺胸,jīng神十足,虽未上过战场,但彪悍之气尽显。
    这声势浩大可不是只带着一个琴童上任的宋应升可比的,更有甚者,卢象升虽然年轻,但已经是有着七年‘工龄’的‘老干部’了,而宋应升只是官场上的一个新手,这个‘工作经验’是宋应升没法追上的。
    卢象升还带着妻子王氏,所以家眷的队伍也是不少。而皇上送的五十万两银子就在队伍的中间,运银子的也是宦官,这点本来卢象升要拒绝的,但皇上坚持给卢象升造点声势,在大名府立威,所以要求用宦官专门送来。
    就这样,浩浩荡荡小几百人的队伍组成了。开进大名府,直奔府衙,一路上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这里面就包括上任知府的探子。
    一路走的是不慢,但却遇上了当街拦桥喊冤的桥段,事实很简单仍然是欠钱不还引起的,告状的却是讨债的。原因倒是汉、回两族的矛盾引起的。
    原告名马仕远,经营着一家烧卖馆,就是烧麦,又称烧卖、稍美、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一种以烫面为皮包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为大名县著名的清真风味小吃。大名县正宗的烧麦馅是牛羊肉大葱的,因是**发明的这种东西,所以大多烧麦馆都是清真的做法。皮薄光亮,柔软筋道,馅心抱团,造型美观,味道醇香,令人望而垂涎。
    但这个东西卖火了之后,却引起当地汉族人的注意,同时也跟着做,不过用的却是猪肉。所以相临的两家都是烧卖馆,这一汉一回,矛盾就出现了。正象孔子杀少正卯一样,只有同行才是赤果果的仇恨。
    本来竞争的纠纷是持续了几年的,也没出什么大的事情,但事态的转变就是被告的一家出了一个‘大人物’,成思杰从小师从高人,学成武艺回来,很快‘统一’了大名的**豪杰,成了燕赵一霸。
    可怜的马家,就此开始倒霉,生意根本做不下去了,三天两头的被砸,根本干不下去,而告官,也没有抓住人的手,成思杰一个不认,又使了钱给衙役,二次之后,马家也不敢再告了,衙门冲南开,没钱莫进来,马家知道这样下去等待他们的有可能是彻底的破产。所以被迫关门停业,惹不起,躲的起吧,决定远走他乡别谋发展。

第144章大名官田
    就这样,马仕远走上了漫漫上访路,和躲避追杀路。(成家已经杀了他家十二口,会在乎他一条人命吗?)但现在成思杰又开了武馆、镖局,招收了不少的徒弟,镖师,在大名府的关系也越来越硬。羽翼已成,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从县衙到府衙,基本上都使了钱、走了关系。
    自古有钱能使鬼推磨,县衙和府衙都知道这一,一是拿了钱,二是,武力压制不了成思远,除非出动军队,否则根本干不过人家。谁又会没事找这个头疼。所以没有一个愿意受理此案的,而那十二口尸首就这样被定xìng为流寇、土匪所为,成为了一件无头公案。这种说法也是全情合理,大名属于三省交界之处,土匪横行由来以久,马家举家迁走被土匪盯上了也再所难免了。而燕赵之地本身好尚武之风,平时客串一下土匪这个行业的人相当的多。
    马仕远在告状无门的情形之下,听到了新任知府卢象升要来的消息,当然的抱着一试的心理,拦轿喊冤。
    看了递来的诉状,没想到还没上任,就接了这样的差事,留下诉状再做主张吧,现在上任要紧。于是让马仕远回去听候传讯,谁料马仕远却说出了一番此时正遭受追杀,如果放自己回去,基本上因行藏已经露,恐怕没命再等报仇之rì了。
    这话倒让卢象升吃了一惊,这成家的势力也太大了吧,杀了马家十二口不算,这还要赶尽杀绝。一想就让马仕远跟着车队,算是保护证人吧。
    但这件事被围观的百姓很快就传开了,并且传到了成家的耳朵里,成父听后急忙的叫来儿子成思远,劝其快逃。出了大名府,凭儿子的身手,谁能抓到他啊。
    但成思远却说:“父亲不必惊慌,想那县官一介书生,初来乍到不知厉害才接了马家的状子,而凭他那些个差役,根本就打不进儿子的武馆,要知道武馆里的二十几人都是当时参与杀人的,而且都是附近的豪杰,为了他们自己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如果那狗官不识好歹,儿就冲进官衙,抢他一番,带着家人风光的出走就是。”
    成父就说的一愣,一想如果真的被官府抓住了,左右也是个死,儿子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儿子在大名这个地面上,是打遍大名无敌手,如果要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