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朝那些事儿-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选出自己的领导——原县公安局局长(县典吏)陈明遇任江阴县“民众自冶委员会委员长”;亮出自己的名号——江阴义民;
  打出自已的旗帜——大明中兴。
  但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当了“委员长”陈明遇同志上任伊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贤让贤。
  这位“贤”就是他的前任,也曾做过江阴县典史的阎应元同志。凭借多年的了解,他发现这个老友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军事才能。
  现在的“阎贤人”,之前已被弘光政府任命为广东英德县主薄(县办公室主任),但因老母病重,正在乡下的家中尽孝。
  接到“陈委员长”邀请的阎应元同志二话没说,含泪辞别母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国尽忠的不归之路。
  在阎应元同志进城后,“陈委员长”立即将一把手的位置让与这位老友,自己心甘情愿退到副手的位置上。
  这不是胆怯,而是对自身能力审定后的正确抉择。
  我们把在某一领域,通过勤学苦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称为人才;而把无需拜师学艺、苦熬苦练,就能触类旁通、一举成功的人,称为天才。
  很幸运的是,江阴县的阎应元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军事天才!
  在我翻阅过的历史资料中,没有发现阎应元同志与军事有关的从业履历。个人档案中,唯一能与战争沾上点边的事迹,就是曾领着衙役们,跑到乡下去缉盗捕贼,三箭射退海盗顾三麻子。
  他意识到清军不久将至,在对双方优劣比较后,做出了合适的对策——据城坚守。
  当年在宁远城,另一个军事天才袁崇焕就凭借这一战术创造过奇迹和辉煌。
  为保证战术的正确实施,阎应元同志紧接着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组建部队:阎应元对县城所有居民按丁壮老幼进行分类,挑选出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另会合从江阴各乡赶来的“志愿军”,组建了约二十余万人的守城部队。
  二、分工负责:东门由武举人王公略负责,南门由汪把总负责,西门由陈明遇负责,北门由阎应元自己负责,陈明遇及阎应元并负责总的联络及巡查。
  三、定岗定人:每个城垛按十名人员进行配给,一日四倒,按时换班,保证各班次都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四、肃清奸细:在县城设立“侦缉队”,严格盘查行人,防止“第五纵队”混入城内。
  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成立“物资管委会”,请城内擅长理财的人士,将城内公私物资分类汇总,统一调配,定量供应。
  一瞬间,江阴城内的每一个人,消除了贫富差距、消除了阶级隔阂,消除了恨怨情仇,剩下的,是一颗颗同仇敌忾的决心。
  刚刚做完这些工作后,常州市长(知府)宗灏派来镇压的三百“正规军”就赶到了。
  对宗市长这种脑袋深度进水的行为,阎应元同志毫不客气,直接领兵数万出城,将这三百清军歼灭于秦望山下。
  宗市长全军覆灭的战果传到南京后,深感事态严重的清军统帅多铎派出一位“军界大腕”,去搞定这件事,这位“大腕”就是原来南明五镇之一的刘良佐。
  作为一名可耻的降将,急于想在新老板面前露一手的刘良佐,立刻率领所部的五万余人,浩浩荡荡向江阴杀来。
  作为一支具有“悠久失败传统”的队伍,来到江阴城下的刘良佐部,仍一如既往地“熊包”,围攻县城一个多月,除了在城下扔下数千尸体外,一无所获。
  急火攻心的刘良佐只得谋求“和平解决”,多次将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劝降信射到城中,结果却是如石沉大海。
  不得已,刘良佐只得亲自出马,跑到城下,隔着城墙与阎应元同志“面对面”,企图以自已的“现身说法”,打动阎应元同志改弦更张,同流合污。
  阎应元同志一句“有降将军,无降典吏”,就立马堵住了刘良佐劝降的“粪嘴”。
  刘良佐的“先进事迹”传到南京后,多绎只得继续增兵。先派出恭顺王孔有德率部协攻,后又加派博洛、尼堪两贝勒率“正牌的满洲兵”及红衣大炮前去支援。
  博洛一到前线,就以“统军无方、劳师无功”赏了刘良佐一顿板子作为“见面礼”。
  羞愧难当的刘良佐,只得再次督促部队拼死攻城,但部下的表现,却没有因为领导屁股的被打,而增加成功的几率,江阴城仍旧岿然不动!
  在江阴被围期间,阎应元同志曾多次派出徽商程璧等人出城联络援军。
  明军黄蜚、吴志葵的水师在进军途中被清军打败,当年曾为敌手的海盗顾三麻子也领着一支三百人的“义师”赶来支援,但在路上遭遇大股清军截击,战败而返。
  至此,江阴也完全成为一座孤城。
  在坚守孤城七十多天后,江阴城的守城设备也严重匮乏,更让阎应元同志焦虑的是,城内的粮食只能够维持每人每天两顿稀粥的定量。
  而此时的城外,已陆续聚集了二十四万的清军。
  在八月二十一日这天,清军拿出攻城的刹手涧————集中近百门大炮对准江阴城的东北角猛轰,炸塌城墙一角后,清军终于如潮水般地拥入这座梦寐以求的城市。
  但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江阴人不屈不挠的巷战。
  陈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一律自焚,然后,持刀与清军肉博,终于负重创而亡,死时,身体仍僵立墙旁!
  阎应元负伤后欲投湖自尽,被清军从水中“救”起,在博洛面前,立而不跪,劝降不成后被杀!
  清军开始疯狂的报复,江阴人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纵使七岁孩童,也毅然就义,无一人下跪降顺。
  两日后,杀累了的清军“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在一个自尽的少女旁,清军发现了这样的“遗诗”——“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另外,时人一副“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表达了每一位汉族同胞对江阴人的崇高敬意。
  刚刚即位的隆武帝也由衷赞叹:“我家子孙,如果有幸遇倒此县的三尺幼童,也应敬重有加!”
  在战争中,江阴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忠义之邦”成为这个城市的千古一变的美称!
  对比扬州的战绩平平,南京的不战而降,江阴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却第一次向满洲征服者显示南方汉人坚屈不屈、英勇无畏、善于战斗的一面。多尔衮“吴地民风柔弱,传檄可定”的野心被严酷的现实击破了!
  在江阴城“榜样力量”的号召下,南方的太仓、秀水、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太湖、大别山等城市及山野,觉醒了的汉族士民纷纷举行起义,杀死清军委派的地方官吏,开始了“保卫头发、保卫文化”的殊死抗争!
  在这系列的起义中,嘉定、太湖民众的斗争更值得“特别报道”,因为这两个地区,前者坚韧,后者持久。
  先说嘉定。
  嘉定民众反抗新政府暴政的过程,前期与江阴出奇的相似。
  先是清朝派出“伪县长”————张维熙到嘉定上任,上任后的张县长自然要贴出告示,准备忠实地执行新政府的剃发令。
  看到告示后的民众愤愤不平,立即举行集会,请当地有名两位缙绅——侯峒曾、黄淳耀为大家伙“拿主意”。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国”与“家”实质上是分离的,“国”虽然作为统治政权的最高形式,但其统冶的范围却仅达到“县”这一层次。
  在“县”以下的乡、镇、街道、社区、农村这一广大基层范围内,真正的统冶者却是“士绅”,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社会贤达”。
  “社会贤达”们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维护传统道德、调解民众纠纷、提供社会救济、完善公共福利等诸多方面起着辅助政府管理社会功能,因此,这一阶层对新政府剃发政策的态度将会引导民众的下一步的动作。
  面对民众焦急、信任的目光,侯峒曾,这位天启五年进士,曾任弘光朝通政司司长的“社会贤达”,声泪俱下,慷慨激昂地“亮”出自已的观念————与其漠漠无闻地剃发而苟生,不如轰轰烈烈地带发而战死。
  兵随将令草随风,对“剃发令”早就不满的基层民众,于是在侯黄二人的带领下,冲进县衙,杀死县长,并也在城头竖起了“嘉定恢剿义师”的旗号。
  接下来,侯黄二人紧急布置了一番。
  一是按户分类,合理负担。他俩将城内居民按人口结构、财产多少分为三等,上户出人、出钱、备自己的粮及来做“守城志愿者”的粮;中户出人、出钱、备自己的粮;下户只出人和备少量的粮。
  二是实行“精神激励法”。“侯贤达”每天在视察城防时,会常常发挥自身的特长,来一段即兴演讲,听他演讲的守城民众,常常悲愤泪下,发誓“城存成功、城失成仁”。
  三是精密规划、物质刺激。侯黄二人拿出知识分子的认真劲,画出详尽的城防图,把城防分为四段,每段指定了负责人,每垛口也定岗定人。
  与江阴不同的是,嘉定还搞了“物质刺激”,规定凡是守城人员,每天每人可发钱六十文,如在战斗中能砍下敌人脑袋的,另按每颗十两白银的标准给予额外奖励。
  但让人失望的是,精心准备的嘉定却没有复制江阴的成功。
  其中的主要原因出在“侯贤达”的身上,当他听说赶来的敌酋是原南明“逃跑将军”——李成栋时,就改变了据城坚守的初衷,直接带兵出城,计划歼敌于城门之外。
  知识渊博的老侯似乎很懂孙子“十则围之”用兵原则,心想自己手中好歹也有十万人,而对方只带了四千人,25:1,靠群殴就可解决问题。
  七月初一,嘉定保卫战在城外的兵砖桥打响。
  嘉定义军摆出了蜂窝阵,想仗着人多势重,一拥而上,将清兵围起来后再往死里揍。
  久经战阵的李成栋一下就明白了义军的意图,立刻摆出“螃蟹阵”应战。
  “螃蟹阵”的大致战法是,中军先用弩箭顶住对方的冲锋,两侧则派出精锐骑兵,象螃蟹的夹子一样,轮番出动,左右攻击。
  打仗不是打架,义军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清军冲成了好几堆,不但彼此不能相顾,还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清军在随后趁机掩杀,结果战场变成了屠场。
  幸存的义军,只得退回城内,清点人员,损失过半,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取得外围作战胜利的李成栋休整一天,在七月初三,对嘉定城发起了猛攻。
  一天后,嘉定城就被攻破。
  在军事上表现差劲的侯黄二人在气节上表现并不差劲,城破后,侯峒曾及两个儿子与清军血战,负重伤后被俘,不屈被杀!黄淳耀及其弟自杀。
  李成栋则严格执行了清政府“遇抵抗、即屠城”的命令,居民中被清军刀砍、枪刺、马踏而死以及悬梁、投井、投河自尽者,一天即达到三万多人,史称“嘉定一屠”。
  “一屠”后,志得意满的李成栋把从此地抢来的财物装在三百条大船上,率大部清军撤去,嘉定只留少量人员驻扎。
  如果这里的人民从此就过上忍气吞声、忍辱含垢的“顺民”生活,那么,嘉定人在历史上,只能稍露一下脸,闪一闪光,转眼就被忘掉。
  但劫后余生的嘉定人却再次选择了反抗,他们在另一位“社会贤达”朱瑛的领导下,重新吹响“集结号”,先杀光了驻军、后宰掉了县长,再次竖起了义族。
  闻讯后的李成栋,于是又领兵连夜杀回嘉定,借着夜幕的掩护,从残破的城墙豁口中突入城内。对许多尚在睡梦中的居民,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屠杀后,积尸成堆,放火焚烧,史称“嘉定二屠”。
  屠杀后的李成栋擦掉血迹、收起屠刀,再次撤离,这一次,他相信嘉定人总算服了。→文¤人··书·¤·屋←
  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在其仅仅撤离二十天后,嘉定人,又在一位叫吴之番的前南明将领带领下,再举义旗,重占县城。并且,这一回,还有嘉定附近数万乡民加入了反抗的队伍。
  发了狂的李成栋,不得已“三顾嘉定”。这一次,双方都杀红了眼。在城墙根下,在居民房内,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斗。
  损失甚重的清军在战后对嘉定实行了“杀光、抢光、烧尽”的野蛮报复,史称“嘉定三屠”。
  经过这三次的屠杀后,嘉定城真是“千户家杀尽,万门人踪灭”,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荒草僵尸!彻底成了————“嘉定、嘉定、家家安定”。
  但在故国反抗暴力征服的历史上,:wr。电子书。却又增添了一个英雄的城市。
  如果说嘉定人民的坚韧和顽强让人荡气回肠的话,那么太湖义军的智慧和持久则让人心生敬佩!
  太湖义军的反清起义从1645年6月开始,一直坚持到1647年1月,前后近两年时间。
  该义军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有一个好领导人——吴易。
  吴易,字日生,虽然科班出身(崇祯十六年进士),但曾经跟着史可法干过参军,属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在弘光政权垮台,清政府下达剃发令后,吴易看到“民心可用”,就以太湖为根据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准备“欲与清虏试比高”。
  之所以选太湖作为根据地,是因为吴易看到了南下清军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只有陆军,没有水军。
  而太湖地区,恰恰有丰富的“水军后备力量”。这里的众多渔民,稍加组织训练,即可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水上武装力量”。
  心动加上行动,一支人数三千,战船五百的精干水师出现在烟波浩淼的太湖上,揭开了汉人“水上抗清”的帷幕。
  1645年6月11日,吴易率太湖水师一打吴江县城,擒杀伪县长朱廷佐,获取大量物资后返回太湖。
  1646年1月15日,吴率再率太湖水师二打吴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