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朝那些事儿-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东阁大学士瞿式耜坚定反对,他不客气地指出:“陛下是我们永历朝的象征,您己经逃了四次,每逃一次,人心就涣胜一次。如果再逃下去,局面恐更不好收拾。”
  面对瞿大学士的指责,“好脾气”的永历帝作出的解释是——青山不老,绿水常青;能伸能屈,方为帝王!
  无可奈何的瞿大学士,表示自己将留下来,与桂林共存亡。
  永历帝勉强同意。
  为表达自己心中的歉意,永历帝不但给了瞿大学士一顶“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的官帽,还给了太子太傅的荣誉称号。
  送别永历帝时,瞿大学士强烈建议,为维系人心,皇帝不要离开广西,如果形势实在危急,就先跑到湘桂交界的全州去,千万不要跑远了。
  永历帝虽然答应了,但实际过程中,他还是跑到了湖南西南腹地的武岗。
  永历帝“率先垂范”地一走了之后,桂林城的南明官员,上至总督朱盛浓,下至桂林知府王惠卿,都像受惊的鸟儿,一个比一个逃的更远更远。
  只有瞿式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官员留下来,成立了“过渡政府”,维持日常的运作。
  到达桂林城外的数百清军,知道桂林已经“官去城空”,于是凭着一股“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骄横气焰,发动攻城战斗,一时间,竟然成功登上了西门的城墙。
  “危难时刻现身手”,刚刚把永历帝护驾到全州,又连夜返回桂林的平蛮将军焦琏及时赶到,与登上西门城墙的清兵竭力死战,终于使这股骄横的清军非死即伤,狼狈逃出桂林城。
  这是发生在1645年3月之间的事,两个月后,不甘心失败的清军,再一次对桂林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瞿式耜可是信心满满,成竹在胸。
  因为他在桂林城中,不但筹集了大量的兵力,筹备了大量的粮草。而且还准备了许多守城的利器——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是司礼监优秀的“技术太监”庞天寿主持铸造的,结构紧凑、性能优良、质量可靠。
  李成栋的清兵在军队建设上,迷信“二百五加葫芦卜”的精神,对新技术、新兵种的使用,远没有满洲“正牌八旗”那样重视和推广,结果这次麻烦大了!
  在明军大炮一阵紧过一阵的炮火轰击下,攻城清军连桂林城头的砖头,都没有扒下一块,就成批成批做了南明炮兵的“移动靶标”。
  等清军的战斗意志,被大炮轰得所剩无几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焦大将军”的焦琏一马当先,率军从桂林杀出,对围城的清军实施“反围城”作战。
  是役,清军损失惨重,李成栋派到广西的这支“优质清军”基本上被打残打废!
  历史学家把这次大捷称之为“桂林大捷”。
  “桂林大捷”是南明政府军,在东南沿海的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胜利。
  这场战役,打破了清军(这次实际上是“伪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南明人民和军队,与敌作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桂林大捷”后,焦琏领兵连取阳朔、平乐,尔后又与陈邦傅合兵收复梧州,把广西的清军全部“驱逐出境”,重新让这个地域广阔的边陲省份,插满了大明的旗帜。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我们在赞颂广西抗清明军浴血奋战的同时,还不应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幕后故事”。
  这故事就是,在敌后的广东省,“岭南三忠”领导的义军,正用自已的鲜血和生命,在做着艰苦卓绝的配合。
  岭南三忠
  “岭南三忠”除先前说过的张家玉外,还有“二陈”(陈邦彦、陈子壮)。
  先说一下张家玉。
  张家玉自从道滘撤退后,锲而不舍的他,在增城附近,很快就再次组织起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义军。
  他把这支军队分为龙、虎、犀、象、豹五个营,自己则被推为大将军。
  其后,他率这五个营,一举攻下龙门、博罗、连平、长宁、乳源、归善、河源等县。
  攻下这些县城后,张家玉采取与民休息、长期驻守的办法,力争建立起一小块稳固的根据地。
  在与清军的具体作战方式上,他采取了更番出御,战一而休四的“车轮”战术,让参与围剿的清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1647年10月2日,张家玉领兵进攻增城。
  翻开地图,增城距省会广州很近,现在增城是广州直接管辖的一个市,坐车仅需一小时,基本上属于广州的“城乡结合部”。
  你打别的地方,李成栋同志可以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增城就不同了,要知道,连兔子先生,也是很保护窝边草的,况李成栋乎?
  李成栋于是倾巢出动,赶到增城,与守军对张家玉的义军形成了内外夹击。
  在清军的双重围困下,义军伏尸累累、血流成河,张家玉中箭负伤。
  见突围无望,为不让自己成为清军的“活标本”,张家玉投水但自尽!
  死时,年仅31岁。
  说完了张家玉,说另一个忠义之士——陈邦彦。
  陈邦彦,广东顺德人,因为其父是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耳濡目染的他,打小起就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这并没有给他换来锦绣前程,因为他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所以在多次应考中,均未能中举,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牺牲品。
  仕途无望后,为了谋生,他接过父亲的教鞭,在大良北郊锦岩山下设馆授徒,成了大明千千万万“乡村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
  弘光朝建立后,这位乡村教师面对学生,振臂高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
  自此,他告别了讲台,成为一名四海飘泊、命悬一线的“职业革命者”。
  和两百多年后的同乡孙中山一样,他采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上书。
  他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万言书——《中兴政要》,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的方法,并千里迢迢,赶到南京进呈弘光帝。
  可惜,正沉湎于舞榭歌台、梨园春色中的弘光帝,看到这封万言书后,仅发表了一句“此迂儒之议也!”的评论后,便一置了之!
  隆武朝建立后,陈邦彦再把这份被“封杀”的万言书整理整理,上奏给隆武帝。
  与弘光帝相反,立志中兴的隆武帝对这封“万言书”大加赞赏,并破格封陈为监纪推官,终于让这位在科举场上饱经风霜的士子,跨入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
  随后,他还与苏观生一道,参与了赣州的解围战。
  赣州失陷后,清军开始进攻广东,他建议苏观生凭借五岭天险,阻挡来敌,被心中“另有所念”的苏大学士一口拒绝。
  知道陈邦彦对自己已经心有怨言,已下定决心立绍武帝的苏观生,干脆派他去桂监国那里担任“联络员”,妄图想“借刀杀人”。
  苏观生的愿望几乎变成现实,因为在绍武帝发起“独立运动”并杀了彭燿和陈嘉谟两特使后,一怒之下的永历君臣,就差点宰了这位“联络员”来败火泄气。
  但以诚感人的陈邦彦,成功实现了自救,并被反派回广州进行策反活动。
  知道自已无法完成重任的他,没敢返回广州,而是潜入了中途的高明山中,招募义师,等待时机!
  在李成栋大举进攻广西,永历政权岌岌可危时,他想到一个中国军事学上常用的计策——“围魏救赵”。
  他率领自己的小队伍,联络上了余龙等人的大队伍,组织起了上万人武装集团,跑到广州城下“游行示威”。
  此举吓坏了呆在城里的清两广总督佟养甲,因为手头仅有数百人,他在关闭城门、全城戒严的同时,连连派出使者督促李成栋率主力回援。
  李成栋只得遵令行事。由卝纹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此举间接使“桂林大捷”成为可能,并让永历朝度过第一次“生存危机”。
  引得李成栋从广西撤军后,在广州城下虚晃一招的陈邦彦,主动撤围。
  他先和学生马应房收复顺德,尔后趁李成栋进攻张家玉之际,一举攻下江门。
  视陈邦彦为心腹大患的佟养甲,竟不顾自已国家一品大员的身份,用卑劣的手段绑架陈妻何氏及两幼子,以此要挟他归降,但被他以“忠臣义不顾家”为理由拒之。
  不久,何氏及两幼子一同被害。
  1647年7月,在陈子壮攻打广州时,陈邦彦率军占领广州附近的清远等县城,以作战略牵制。
  李成栋打败攻城的陈子壮后,下了狠心,决定铲除清远陈邦彦这颗令他深恶痛绝的“毒瘤”。
  9月19日,李成栋四面包围了清远城。
  这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不断成长的“李氏清军”在攻城时,开始注重了对新兵种————“工兵”的培养和使用。
  “工兵”们在步兵的掩护下,偷偷挖地道到城下,用火药爆开城墙,清军中的骑兵、步兵趁机蜂拥而入。
  接下来,在惨烈的巷战中,陈邦彦身中三刀被俘,被押往广州。
  劝降无果后,佟养甲下令将其押往四牌楼,在稠人广众之中将其“寸磔于市”。
  临刑前,这位忠贞之士赋绝命诗:“崖山多忠魂,前后照千古。”
  陈邦彦自起兵以来,日仅食一餐,晚上和衣而卧,枕戈待旦,与部下同患难,共劳苦。
  因此他带出来的队伍,在各路义军中,战斗力是最强的,曾多次对陷入危险的其它义军施以援手。
  所以,闻其死讯的各路义军,无不“泪飞顿作倾盘雨”,为这位令人敬重“陈老师”的离去,真诚地悲伤和惋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英烈士除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并有“粤中杜甫”之称。
  比起前“二忠”来,“岭南三忠”中的“第三忠”陈子壮是学习最好、官位最高、年龄最大,死得也最残的一位。
  陈子壮,广东番禺人,年少时就异常聪明,是个“七岁能文”的神童。
  1619年,年仅24的他,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中”,高中第三名(探花)。
  其后,加入公务员的他,先后勤勤恳恳地为四个国家领导人(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服过务。
  到了1632年,己是“四朝元老”的他,已官至礼部侍郎。
  连自命不凡的崇祯帝,也每每称其“先生”,而不呼其名。
  但后来因“政见不合”,他被崇祯赏了一顿“廷杖”后,“幸运”地下了诏狱。
  直到第二年,崇祯帝才“法外施恩”,把他从诏狱里“捞”了出来,驱逐回籍,监视居住。
  弘光朝时,曾以礼部尚书,隆武和永历朝时,曾以东阁大学士的高官显位,请他“出山”,但都被他一一回绝。
  但在绍武帝和永历帝的“正伪之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永历政权的一边,上书表示拥戴。
  在清军侵入广东,家乡沦陷时,已过了“知天认命”年纪的他,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亲自操刀上手,拉起了一支义师,发誓与清王朝干到底!
  当过大官的陈老爷子,要整就整大的,在1647年六月末,他和陈邦彦约定:攻打广州。
  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认为,时下攻打广州,确实有四个有利因素。
  一是李成栋正统兵在外,与广东各地的义军死磕,偌大的广州城只有清兵两百。
  二是城里有了“自己人”接应,已降清的原广州卫指挥使杨可观、杨景晔,良心发现,自愿反正,配合义军攻城。
  三是城里还有一面现成的“旗帜”————已出家当和尚的赵王朱由棪。
  四是为确保此事万无一失,他还派出三千“花山盗”向佟养甲诈降。目前,这些人已成功取得了广州东门防守权。
  起义的日期陈老爷子也选好了,七月七月七夕节。
  “七夕节”是地下牛郎和天上织女相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选这么个日子,大概陈老爷子已经盘算好了,让佟养甲与阎王爷,于此日在鹊桥相会,不见不散。
  但“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近似完美”的计划,却坏在陈老爷子家的一个小小家丁的身上。
  这个小小家丁,是陈老爷子七月五日派到广州城里贴传单的。
  在执行这一特殊任务时,这个小家丁被清军巡逻的士兵抓住。
  一顿严刑拷打之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意志不坚定”的小家丁,供出了这一“天大的秘密”。
  得到这一秘报的佟养甲,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捕杀杨可观、杨景晔,以“犒赏”为名诛杀“花山盗”三千人,勒令赵王自尽;另一方面派出使者,请李成栋无论如何,要派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于七夕节前夜返回广州。
  不知广州城已经“地覆天翻”的陈老爷子,在七夕节的三更,对广州发动了进攻,但迎接他们的,是城头猛烈的炮火。
  陈老爷子这次打广州,所带的部队大部分是坐兵船来的,炮弹落在了兵船上,导致了不少船只当场起火。
  这一夜,又恰好是北风大作。
  风助火势,使逆风行驶的义军船只,由少数着火变成了多数着火。
  佟养甲乘势出城反击,陈老爷子败守白鹅潭。
  不轻言放弃的陈老爷子,还想再打广州城。
  但历史也不给他这样的机会了,因为李成栋已率军从新安赶回,并加入了对陈老爷子的进攻中。
  在佟李的联合打击下,陈老爷子只得无奈地领兵,先退守九江,再退守高明。
  在“剿除”了清远的陈邦彦后,十月下旬,李成栋又率本部兵马,和施福(原郑芝龙的部将)的“二伪军”,对陈老爷子扼守的高明县,发动了大规模地进攻。
  这次清军攻城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由“工兵”挖洞填炸药,改为“炮兵”集中火力,进行“集中连片、由面对点”的轰击,操作更方便、效果更明显。
  在猛烈炮击之后,高明县的一段城墙轰然倒下。
  清军骑步兵急速跟进,冲入该城。
  在巷战中,陈老爷子受伤被俘,也被押回广州,交佟养甲审理。
  佟养甲以杀害陈老爷子的幼子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