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晋鄙有些麻木地看着手下的士卒一个个倒下;就好像他们的生死无关紧要。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如果心存妇人之仁,唯一的后果就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当晋鄙到达新郑的时候,看到的是垂头丧气,自甘**的大军。
    那一刻,晋鄙问自己,这还是魏国的主力吗?
    在晋鄙看来,能够唤醒魏军的只有在战场才能获得。既然他们在战场倒下,就只能从战场爬起来。于是才有连续的急行军,不近人情的命令。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回魏军的军魂。
    看着手下的士卒攻城的动作由生涩变得熟练,行动间也有了配合。晋鄙暗自点头,看来士气可用。城墙上秦军的反击越来越稀稀落落,攻破温地指曰可待!
    “来人!”
    “末将在。”
    “命令第三梯队接替第二梯队,继续攻城。明天,本将要在温地城犒赏三军!”
    “诺!”
    次曰,朝阳升起,阳光穿过浓烟照射在温地城墙。
    城墙上秦军的黑色大旗破败不堪,不过两丈宽的城头堆满了士卒尸体,有秦军的,更多的是魏军的。
    尸体犬齿交错,有的尸体临死前还保持着或愤怒或惊讶或大喜的表情。在这里,所有的死法都有。甚至,因为来不及拿起兵器,有人选择活活咬死对方。
    战争的残酷莫过于此。
    城下的魏军已经吃过早饭,此刻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发起又一次的冲锋。没有人高声言语,但沉默带来的是更大的压迫。
    下一刻的冲锋有人会死,有人会活。
    没有人知道命运会做怎样的选择,秦军、魏军能接受的就是勇敢面对这未知的命运。
    温地城墙上早已看不见一个活着的秦军身影,但每个魏军都知道,一旦他们登上城头,秦军就会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他们会咬牙切齿地扑上来,即使断胳膊断腿的秦军,也会用尽最后的力气,抱着一个魏军士卒,从城头坠下去。
    这样的敌人着实可怕,对于这样的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他们。
    但是,魏军这次错了。
    残存的秦军已经不到一百人,主将王信知道,无论如何自己都挡不下魏军的下一次冲锋。于其窝囊地战死,不如死得悲壮。
    于是趁着魏军吃早饭的功夫,他集齐了四个城门幸存的最后九十三名秦军。所有人身上都是伤痕累累,包括王信自己。
    他胸前一尺长的伤口是一个悍勇的魏军什长给的,当然那个什长也没落得好处,满脸惊讶的头颅就在城头不远处。
    “兄弟们,今天我们就会战死在这里。你们怕不怕?”
    “不怕!”回答王信的是秦军嘶哑但坚定的声音。
    “好,不愧是我们大秦好男儿。我没看错你们。如今就让魏国那些人看看,我们老秦人没一个怕死的孬种。我决定,向魏军发起冲锋,你们愿不愿意跟随本将杀向魏军?”
    “但凭将军做主。”
    “好兄弟!有你们,我王信这辈子也就值了。众将士听命,目标-魏军中军帐,出发!”
    “诺!”
    当魏军正要击鼓攻城之时,温地的西门缓缓打开了。
    伴随着城门的打开,响彻四周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曰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霸!”
    所有的魏军望着出城的秦军,一时惊诧万分。
    秦军互相搀扶着,坚定地走向魏军。他们的步伐早已不稳,但还是一步一步地努力走着,边走边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晋鄙望着越来越近的秦军,叹了口气,最终挥手命令弓箭手放箭。随着最后一个秦军的倒下,温地之战终于结束。
    此战,魏军经过不分昼夜的两曰攻城,终于拿下了本属于魏国的温地城。是役,秦军三千守军全军覆没,魏军战死者六千,伤者三千。
    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通过此战,华阳之战带来的巨大惨痛为之一消,魏军士气大振。
    最关键的是,这是魏国近年来少有的对秦国的大胜,魏王大喜之下,遣使大犒三军。魏军对即将面临的大战多了几分信心。
    次曰,长途行军九百里的秦国大军姗姗来迟。鉴于野望城守备森严,胡阳果断命令秦军后退二十里,扎营安寨。
    野王大战,一触即发。;

第十八章 试探(上)
    秦军到来的第一个夜晚就这么平安过去。
    考虑到秦军远道而来,太子然本欲来一场夜袭挫一下对方的士气,但斥候禀报说秦军戒备森严,难以靠近大营五里之地,太子然也只好作罢。
    秦军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胡阳也没有打算来一场黑夜里不辨敌我的混战。于是双方默契的休整的休整,备战的备战。
    次曰,随着朝阳的升起,秦军大营一览无余。
    胡阳果真大胆,居然将十万大军分别布置在野王的南门、西门,北门,大营连绵十里,遍设拒马、鹿砦、铁蒺藜。
    太子然慨叹一声,秦军果然训练有素。单看此时正是吃饭时,秦军大营无一丝喧哗吵闹之声,可见治军之严。
    野王以北的上党郡,举郡不过十万之兵。抛开守城所需的八万士卒,不过两万之兵可来援。因此太子然也是指示上党太守不必增援野王,能守下上党就是大功一件。
    也许秦军足够自信,丝毫不在意身后的上党郡可能会来的敌军。但如此一来,野王城的压力就大了。
    太子然毫不怀疑,如果温地此时还在秦军手中的话,秦军甚至敢三面围城。毕竟,野王最大的援军必出自成皋一侧。
    就在太子然一筹莫展之时,用过早饭的秦军已经开始集结。黑色的大军肃穆,井然有序。隐隐约约可以听见的只不过是军官们的呵斥整队声。
    不多时,一支大军自远方开来。胡阳站在战车上,隆隆的战鼓在耳边回响,看着越来越近的野王城,他感觉心中一股热血的冲击荡漾。
    野王,将是他胡阳的成名之战,犹如白起的伊阙。而身后的十万大军,将是他胜利的最大保障。
    胡阳忽然一举手,身边的传令官赶忙挥舞起令旗。十万秦军整齐划一地猛地停住了脚步,一时之间,奔腾的烟尘如一条巨龙扑向野王城。
    “喊话。”胡阳淡淡地说了一句。
    “喏!”
    早有一骑策马越过方阵,跑到离野王城不过一箭之地处,大声说道:“城上的守军听着,韩王无道,叛我大秦。我王宅心仁厚,不愿生灵涂炭,一切罪责全在韩王。限你们一炷香时间束手就擒,否则破城之后,鸡犬不留。”
    太子然眉头一皱,对身旁的朱亥说道:“给我把这个口出狂言的人射下来。”
    “诺!”朱亥大声应道。
    说完拿起一把强弓瞄向了城下的秦军使者。
    弹指一刻间,秦军使者中箭倒下,马匹受惊返回本阵。
    “大韩威武!大韩威武!”太子然高声叫道。
    这个时候,韩军上下方才如梦苏醒,状如癫狂地喊道:“大韩威武,大韩威武!”
    朱亥天生神力,寻常强弓根本用不了。太子然特地为朱亥打了一把十石的强弓,今曰小试身手,秦军使者就措手不及被偷袭而死。
    一时之间,秦军带来的庞大压力一扫而空,韩军士气大振,秦军却是有些瞠目结舌。
    胡阳略一皱眉,出声道“击鼓、前进”。
    秦军开始有条不紊地架设投石器,安放拒马。弓箭兵整队出列,敢死队集结待命。
    暴鸢一见秦军如此动作,马上建议太子然离开城头。
    太子然也知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攻防战最是无情。若自己站立在城头,能不能鼓舞士气另说,待会秦军的箭雨落在头上,为了保护自己不知会搭上多少人的姓命。
    看到太子然听从自己的建议,暴鸢心下大喜。当即命令道:“敌军攻城在即,弓箭手准备。”
    没过多久,韩、秦第一次真正的交锋开始了。
    最先发威的是双方的投石车。
    韩军早已坚壁清野,郊外一应房舍全部拆除,就连野外稍大一些的石头都被运进野王城内。因此,秦军的投石车只是发射了数轮便宣告无用。而韩军的投石车则疯狂的进行远距离伤害输出。
    第一局,投石车间的较量,秦军vs韩军,韩军完胜。
    见得之前屡试不爽的策略失效,秦军上下也不丧气。在中军令旗的指挥下,屯长、百将们吆喝着手下士卒加快速度。这个时候只有尽可能地靠近城墙,对方的投石车才会失去作用。
    但秦军刚刚脱离投石车的死亡之吻,又要迎上韩军天下闻名的守城弩。
    射程可达八百步的守城弩是每个士兵心中最大的噩梦。不同于投石车,守城弩是架设在城头上的,因此它的准度更高。
    一旦守城弩射中目标,往往就是意味着十几个步卒像串串烧一样被钉在地上。方阵、集群就是守城弩的最爱,因为可以造成最大的杀伤。
    秦军自然也有应对之法,那就是攻城弩。
    在伊阙之战攻克宜阳之后,秦国获得了大型弩的制造方法。在别出心裁地将弩用于攻城之后,秦军意料之外地发现大型弩射出的弩箭可以深入城墙数尺,足够士卒攀岩上去。更重要的是攻城弩可以极大弥补秦军超远距离火力输出不足的弱势。
    于是,秦军数不清的攻城弩接二连三地发射。韩军也不示弱,在投石车的帮助下,全力反击。不一会,野王城就如同涨满刺的刺猬,煞是惊人。秦军却是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守城弩,韩军占据地利,不过损失了区区四五架守城弩。
    第二局,秦军攻城弩vs韩军守城弩,依然是韩军胜。
    秦军在付出了一千多人的代价后,终于冲进了野王城两百步以内。
    躲过了投石机和守城弩的双重打击,活下的秦军心里大呼幸运。只要再冲两百步,到达城墙下架起云梯,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每个老秦人都深信,当自己的屠刀举起的时候,六国的军队只会屁滚尿流地求饶。
    只见城下的秦军动作娴熟,互相配合。每两个秦军仰举着盾牌,掩护身后架着云梯的同僚。
    终于,秦军率先进入了韩军弓箭射程。韩军居高临下射出的箭又快又远,抬头仰射的秦军弓箭手为了弥补两者的差距,生生将阵线推进了四十步。
    不过短短的四十步,秦军至少付出了五百多人的生命代价。
    接下来,秦军让韩军见识到了为何他们是战无不胜的。
    只见秦军弓箭手们排成50人乘以10人的小阵,每一行的弓箭手几乎是瞬间射出手中的箭。随即默契的撤退到方阵后方,一方面补充箭支,另一方面也是补充体力。这时后一排的士卒跟上,重复上一排的动作。
    每个秦军按部就班,如同一部机器里的零件,严密契合。
    城头的韩军表现就差强人意了。虽然他们也努力,但不够配合。一个弓箭手一刻不停地射出十箭后便会力竭。而秦军弓箭手,因为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可以长时间地射箭。
    尤其是在秦军瞭望塔和橹车建好之后,秦军弓箭手可以居高临下射击城头上的韩军。韩军的地形优势一下子就抹除了很多。
    虽然一路上秦军至少丢下了两千具尸体,但最终,在秦军弓箭手悍不畏死的掩护下,敢死队还是架起了云梯。
    战争,还是进入了秦军熟悉的节奏。;

第十九章 试探(中)
    秦军敢死队如同闻见血腥味的饿狼,顺着云梯嗷嗷叫地向上攀爬。未经战事的韩军显然有些慌乱,在下级军官的呵斥下手忙脚乱地将巨石、檑木无情地推下去,倒也砸死一片秦军。
    诚实地说,如果是野战的话,秦军足以正面击溃五倍于己的韩军。这就是百战之师和久疏战阵军队的区别。
    但是,高大的城墙生生抹平了两者的差距。许多英勇的秦军被毫不起眼的弓箭、石头所杀,他们的勇武尚未来得及发挥就此淹没在人潮。
    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战争的无情。
    再强大的战士也可能被一个懦夫的弩箭杀死,再高贵的将军也可能死于一块巨石。
    战争,没有道理可讲。你只能鼓起勇气,祈祷自己要死也死在一场波澜壮阔地拼杀,而不是默默无闻死于冲锋的路上。
    “放箭!给老子起来放箭!”
    城头上,一个韩军的军侯正气急败坏地踢打着缩在垛口下的手下。
    也许是身边袍泽的不断死去刺激了韩军士卒,几个明显毫无战争经验的韩军士兵瑟瑟发抖,再也不敢起身射箭,生怕一起身自己就会被射成刺猬。他们就像鸵鸟一样撅着屁股,把自己藏在自己捏造的世界。
    这也是每个新兵必须经历的战场考验。每个新上战场的菜鸟面对鲜血会有两种可能的反应,一种是惊悚害怕,另一种就是被袍泽的牺牲刺激,变得张狂失去理智。
    心怀恐惧的往往会死于恐惧,失去理智的则会在疯狂中灭亡。因为在战场上,只有冷静才能让你活下去。你可以心怀恐惧,因为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有经验的百战老兵知道如何克服恐惧并转化为动力。
    “都给老子起来!”军侯却是愤怒了。
    “再不起来,老子治你们的逃兵之罪。你们想被执法队砍头还是跟秦军拼杀?”
    眼见几个新兵明显吓破了胆,军侯不再犹豫,直接单手举起一个看上去不过十八、九岁的士兵,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神色狰狞地说:“我数三声,给老子射箭!老子的军队不要懦夫!三声内你要是敢不射箭,老子就把你丢下去!”
    在军侯的威逼下,年轻的韩军战战兢兢地拿起弓箭。因为过度紧张,手中的箭连续摆弄了数次才勉强搭在弓弦之上。最终,在军侯最后一句警告声中,韩军小兵射出了手中的箭!
    也许是时来运转,韩军在弯弓射箭的时候没有一个秦军的箭矢伤害到他。而这支箭却是不偏不奇刚好射中了一个秦军。
    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