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8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是如此,直到DZ…31C与DB…30D的技术指标出台,陆航才开始改进DZ…25C。

事实上,DZ…25C的改进项目,也就是后来的DZ…25E并不复杂(DZ…25D是在C型基础上针对出口的改进型号,主要就是取消了一些共和国陆军才有的装备,并且按照客户的要求增加某些次要设备)。原因很简单,DZ…31C与DB…30D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初始型号基本上没有差别,即便不对DZ…25C做改进,也能进行空运。当然,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加上陆航的DZ…25C机群在印度战争期间过度使用,导致机体结构严重劳损,而进行延寿改进的费用不比采购一架全新飞机的费用低多少,所以在需要更换运输机群的时候,陆航有足够的理由对DZ…25C进行改进,购买一种更加出色的运输机。

确定改进指标的时候,陆航就明确提出,新的运输机要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空运DZ…31C或者DB…30D(前者更重,而后者的尺寸更大),并且在不做停留、空载返航的情况下完成2500公里的空运任务(相当于在保留15分钟的续航时间的基础上,满载续航力要达到4000公里),并且在24小时之内执行4次空运任务。虽然陆航没有提出更加具体的性能指标,比如巡航速度、飞行高度、是否采用模块化设计等等,但是从这些总体技术指标来看,改进之后的运输机必须具备每小时1100公里以上的巡航速度,并且将起飞前的准备时间缩短到15分钟之内(这就要求能源系统与货舱采用模块化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么高的要求,等于研制一种全新的运输机。

事实上,陆航确实是这么做的。

DZ…25E定型的时候,除了动力系统与主承力结构之外,其他部分全是全新研制的,与DZ…25C的通用性不到30%。整个系统中,最有创新性的就是模块化的“货物承载与维持平台”,说直接点,就是完全独立出来的货舱与载员舱。除掉货舱或者载员舱,DZ…25E就是一架只有机身承力结构、机翼、能源系统与推进系统的飞机。执行运输任务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挂载载员舱或者货舱(货舱又分为增压密封货舱与开放式货舱),连接货舱与载员舱的工作由飞行员遥控完成,而且只需要5分钟。也就是说,可以在运输机到达前,准备好货舱或者载员舱,然后花5分钟的时间重新连接。如此一来,运输机留在机场装卸货物与人员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空运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模块化设计的货舱与载员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运载不同的物资、或者不同性质的人员,比如可以运载100多名全副武装的空降兵、或者35吨散装货物、或者1辆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或者1具标准航空集装箱、或者承载30吨的液体容器。如果有必要,甚至能够携带几十吨炸弹执行轰炸任务。

正是如此,新的平台具有非常强的通用性。

事实上,这绝对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用DZ…25E的总工程师的话来说,在此之后,战术运输机与低空攻击机将合二为一,所有跟不上时代潮流的飞机都将被淘汰。

别的不说,根据陆军战斗单位的要求,陆航投资开发了一种“空中火力支援系统,“该系统由DZ…25E吊挂,配备了1门105毫米电磁炮、1门40毫米电磁速射炮、1门20毫米机关炮,整个系统能够在15分钟之内向视觉范围内的地面目标倾洒1吨弹药,对任何地面日标都有毁灭性的打击能力。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到2041年,陆航只采购了大约200架DZ…25E,以及近1200个承载模块。

虽然机群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空运能力并不差,相当于600架DZ…25C。更重要的是,陆航已经与生产DZ…25E的中航集团签署了一份保密合同,即在必要的时候,中航集团必须无条件的满足陆航的需求,作为补偿,陆航将设法为DZ…25E(或者专门针对出口研制DZ…25F)争取出口许可证,并且无偿担任“形象大使”。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国家对这种全新概念的空中战术平台产生了兴趣。

在2040年底之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向中航兵团索要了DZ…25E的介绍书,并且表达出了采购意愿,这其中包括了法国与乌克兰。也就是说,连欧盟与俄罗斯都对DZ…25E产生了兴趣。问题是,DZ…25E作为最新的空中战术平台,涉及到了太多的关键技术,所以共和国当局一直没有发放出口许可证。按照外界估计,就算共和国当局以“特别合作”的方式出口DZ…25E,也只会少量卖给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关系特别好的盟国,在最近几年,也就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能够拿出与DZ…25E匹敌的垂直起降运输机之前,共和国当局都会极力推销DZ…25C,以谋求最大的利益。对中航集团来说,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先在DZ…25C上赚一笔,再在DZ…25E上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裴承毅关心的是,陆航能以多快的速度扩充DZ…25E机群。

这一点,军情局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复。因为DZ…25E与DZ…25C共用生产线,而后者是全球最畅销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生产周期已经排到了2050年之后,中航集团至少有3条生产线在全速运转,所以在做出战争决策后的1个月之内,陆航的DZ…25E机群规模就能扩大1倍。3个月之内将DZ…25E的数量增加到800架以上。

毋庸置疑,如果有800架DZ…25E,陆航的运输能力将超越空军的运输机群。

按照裴承毅的估计,只需要400到600架DZ…25E,就能支撑整个中东战争。

不管怎么说,陆航的实力不容低估,爆发力更加强大。可以说,陆航的情况,最为真实的反映出了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成就。相对而言,与陆航竞争的空军的日子就要比陆军好过得多了。

第41章 结构性调整

作为高技术军种,空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在外界看来,为了加强天军建设,加上在战术运输机项目与低空攻击机项目上败给了陆军航空兵,空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得像陆军那样,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裁员,导致数万名空军官兵失业。事实上,情况远没表现得这么糟糕。空军裁掉的4万多名官兵中,以战术空运部队的相关人员、以及基地警卫等非战斗人员为主,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反而得到了加强。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到当年年初,共和国空军的总兵力为42万,其中飞行员超过了3万人。由此可见,共和国空军的规模并没缩减,至少维持了印度战争前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空军的规模扩大了。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到2040年底,美国空军的总兵力在40万左右(未包括空中警卫队),其中飞行员只有23000人。也就是说,在美国空军中,飞行员占总兵力的5。75%左右。而在共和国空军中,飞行员占总兵力的7。15%。这一现象除了证明共和国空军的保障体制更加有效(可以减少飞行员之外的保障人员)之外,也证明了共和国空军的实际规模肯定不止42万。准确的说,因为在战争时期,机群出动强度提高,需要更多的保障人员,飞行员在总兵力中占的比重应该在5%以下,所以共和国空军在不扩充飞行员的情况下,可以在战争时期征召大约18万预备役人员,将总兵力扩充到60万左右。

相对而言,扩充保障人员比扩充飞行员容易得多。

具体编制上,空军的变化就非常惊人了。

传统上,空军下设3个主要兵种,即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随着技术进步,兵种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在2030年之前,也就是共和国当局为印度战争做准备之前,就有部分空军将领提出了缩减编制的想法,即取消原来的兵种区别,按照作战使用与作战目的,合理分配各兵和的作战力量。虽然这一提议得到了前空军司令严宇擎的支持,但是在章忠宪出任空军司令之后,出与争夺总参谋长职务的考虑,没有继续推进空军的结构化调整。藏南冲突爆发之后,共和国当局明确了通过战争解决南亚争端的基本原则,着手对军事力量进行全面调整,空军的结构化调整自然无果而终了。

印度战争之后,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已成定局,章忠宪离开空军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此情况下,章忠宪没再“怠工”,顺应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大潮流,率先提出了结构化改革方案,即通过整合三个主要兵种的资源,达到缩减编制的目的。由此可见,章忠宪不是没有才能,而是很有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章忠宪的这一安排,让空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保存了大部分实力。也就是说,空军裁减的几万官兵,实际上都是通过结构化调整削减下来的,对空军的影响并不大。

不管怎么说,结构化调整必须建立在先进装备的基础之上。

说直接点,没有足够先进的装备,就算再怎么调整结构,空军的战斗力也不会增强。

因为空军采用了严格的装备与人员对应的编制体制,所以在兵力并没大规模缩减的情况下,空军的装备数量也不会减少多少。虽然与陆军一样,在2035年之后,共和国空军再也没有采购过一种新式主战装备,只能在改进旧装备上做文章,但是作为高技术军种,空军在改进上玩的花样更多,也更加彻底。

在空军的众多主力装备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重型制空战斗机。

因为在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共和国空军的重型制空战斗机闻名全球,重型制空战斗机也再次成为争夺制空权的主要力量,所以印度战争之后,除了共和国与美国之外,俄罗斯率先启动了重型制空战斗机的研制项目,就连法国也在努力拉拢几个欧洲大陆国家,想通过联合研制的方式开发“欧洲战斗机”。

到21世纪40年代,J…16仍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重型制空战斗机。虽然空军早在2035年年底点启动了J…16的替代战斗机,即代号X18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研制项目,并且在当年就向中航集团、中重集团与航空航天集团各支付了几亿元的项目启动经费,要求这三家有能力研制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军火企业拿出初始设计方案。但是在2037年,也就是林啸雷担任总参谋长之后,随着海军加入,空军单独研制重型制空战斗机的计划被取消,而且在谁主导该项目的问题上,空军与海军产生了严重分歧。

虽然裴承毅当时已经去了物理实验中心,但是对这件事情还是有所了解。

原因无二,与重型制空战斗机有关的几项技术由物理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负责,裴承毅正好参与了其中的一项开发工作。

按理说,重型制空战斗机是空军的当家花旦,而且空军的采购数量远远超过海军,所以无论如何应该应该由空军主导,在空军型号的基础上改出海军型号。问题是,林啸雷当上总参谋长之后就提出了“大海军计划”,即在20年内,将海军规模扩充1倍以上,完全具备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实力。虽然该计划的现实意义非常大,按照王元庆的估计,两个超级大国共存的局面最多再维持30年,如果不能在20年内建立起世界一流的海军,共和国不大可能在全面战争中击败美国。但是林啸雷的做法过于霸道,而且思想过于激进。不管怎么说,在海军主导局面的情况下,总得给其他军兵种一点活路。

闹到最后、该项目被国防部否决了,准确的说,是在顾卫民的干预下被暂时搁置了。

顾卫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J…16在20年代开发、30年代装备部队,足以服役到20年到30年,即在2050年之前,完全没有必要考虑更好的战斗机。虽然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开发周期长达10多年,甚至20年以上,但是不研制重型战斗机,不等于不开发新技术,很多与重型战斗机相关的技术,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得到体现与应用,或者单独立项。事实上,搁置了重型战斗机的开发项目的同时,国防部批准了几个单独军事科研项目,并且在批准J…16的改进项目时,明确提到了几个技术指标,即通过改进J…16来推动新型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关键项目。

如此一来,搞到最后,重任还是落到了空军身上。

不管怎么说,J…16是由空军主导的重型战斗机,所以在改进J…16的时候,其主要作用的也是空军。

因为国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J…16的改进项目得重头开始。

在2039年底首飞的J…16的第二种正式批量生产型的编号为E,而不是在印度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开始研制的J…16C。虽然看上去,J…16E比J…16C更加先进,毕竟其改进时间比较晚,能够采用更多的新技术,但是事实上,J…16E应该是J…16C的缩水版本,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改进费用,即在以J…16A为基础进行改进时,改装成本不得超过造价的40%。受此条件限制,很多计划用在J…16C上的先进设备,比如无源探测系统、全新的发动机,压根不可能出现在J…16E上。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空军想要的结果。

问题是,在与总参谋部对立的情况下,空军只能依靠国防部,从而在装备研制与采购上尽量听从国防部的吩咐。

作为国务院的部门,国防部在考虑装备发展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效费比。

用国防部在审批J…16E项目时的评论来说,虽然无源探测系统、大推力发动机、高强度机身、多功能生命维持系统(提高飞行员承受过载的能力)等设备非常先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战斗机的性能与作战能力,但是这些系统本身也极为昂贵,效费比远远比不上已经十分成熟的系统。根据国防部公布的计算结果,按照C型标准进行改进,成本将是生产1架J…16A的2倍,而1架J…16C的作战效能肯定比不上3架J…16A。按照E型标准改进,成本只有1架J…16A的40%,而J…16E的作战效能是J…16A的200%以上,因此选择J…16E,放弃J…16C,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让空军接受这个方案,国防部还拿出了“国防资源情报局”(一个专门通过公开与半公开渠道收集他国国防情报的部门)收集到的情报,即在未来10年到15年之内,美国空军不会装备比J…16E更加先进的战斗机,F…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