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上,知道大战结束,美国也没有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F…51,在战时生产的全是简化了的F…51,及不要求具备完备的亚轨道作战能力,主要作战范围还是在大气层内,且主要作战用途仍然是战术级别。

可以说,中国的J…40一直没有研制成功,就与空军的高要求有关,即J…40必须是一种具备完备亚轨道作战能力的全球战斗机,如果只具备大气层内作战能力,空军宁愿采购更多的J…31系列战斗机。

要知道,J…31的价格比J…40便宜得多。

即便如此,F…51仍然拥有比J…31、哪怕是J…31的终极改进型都要先进得多,这毕竟是代差,而不是型号之间的差距。

如果F…51大批量服役,绝对是灾难性后果。

要知道,到时候,中国空军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动用数倍于美军的战斗机,而且承受更大的战斗损失。

所幸的是,F…51的产量并不大。

除了造价极为昂贵,或者说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之外,也与中国随后对美国本土进行的战略轰炸有关。等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提高了F…51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战略轰炸已经大幅度削弱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使美国没有能力制造出足够多的F…51,甚至没有办法为这种高性能战斗机提供充足的特种航空燃油。

只是,在二零五五年,YF…51上天,对中国军队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当时,军事情报局提供的另外一份情报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YF…51试飞,这就是美国也同期开发了亚轨道轰炸机。

事实上,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并不准确。

在立项的时候,确实存在F…X与B…X两个军用飞机计划,前者就是YF…51,只是后者在项目规划阶段,最终被取消,或者说是合并到了F…X项目中,计划中的产物应该是编号为FB…51的战斗轰炸机。

当然,说战斗轰炸机并不准确,FB…51不是F…51的简单放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作战平台,与F…51相同的只有动力设备,即冲压/火箭一体式发动机,其他方面则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

只是,FB…51的发展非常不顺利,比F…51慢得多。

虽然在战争末期,美国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武器装备项目,包括一种能够全程以四十马赫飞行、载弹量高达一百吨的亚轨道轰炸机项目,但是真正得到发展的,只有FB…51,而且该项目最终也被F…51的全性能版,即F…51E取代。最重要的是,在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空军都没能获得F…51E,仅有的三架原形机也在战争结束前被销毁,留下的只是一大堆残缺不全的设计图纸。

也就是说,直到大战结束,美国也没有能够进行战略轰炸任务的亚轨道轰炸机。

问题是,在二零五五年,牧浩洋不可能怀疑这份情报。首先,YF…51已经上天,而其最初设计就是一种亚轨道战斗机,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只要研制出了发动机,就能制造出亚轨道轰炸机。其次,中国空军也有类似的军备项目,而且进度也不算慢,都计划在二零五六年或者二零五七年实现首飞。最后,就是在全面对抗中,对这类战略性情报的基本处理方式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最关键的一份情报,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

这份情报的来源非常可靠,是一名埋伏在美国国防里、有机会接触到美军最新技术资料的高级谍报人员。在此之前,已经向军事情报局提供了十几份极为有用的情报,比如美国装备地面战系统的确切时间,地面战系统的详细性能指标,而切最终都证明,该谍报人员提供的情报准确无误。

结果就是,李明阳对这份情报确信无疑。

直到战后,李明阳才知道,该谍报人员早已暴露,而且被美国情报机构策反,成为了大战中最有名的双面间谍。在向中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时,该谍报员也提供了虚假情报,而最关键的虚假情报,就是美军的反重力场技术。

当时,美军的反重力场技术情报实际上是由美国情报机构提供的,目的是想试探一下中国的反应,以此推断中国在反重力场领域取得了那些突破性进展。美国情报机构这么做,主要就是没有办法从其他渠道探听到相关情报,而美国科研部门已经证明,反重力场技术肯定有实现途径,具有无比的军事应用价值。最重要的是,中国最先进行相关研究,而且投入非常巨大。

毫无疑问,美国在反重力场领域取得的突破,足以让牧浩洋做出最为疯狂的举动。

加上前两份情报产生的影响,即让牧浩洋相信,只有以反重力场技术为基础的新式作战平台才能全面超越美军的新式战机,让中国空军重新掌握技术优势,也就不难理解,牧浩洋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了。

七月底,牧浩洋就在战争部内成立了一个名为“骊山办公室”的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的工作,直接对他负责。后来,该办公室演变为“骊山计划”,核心工作就是把反重力场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以及解决工业化生产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战争部内最神秘的部门。

最后,似乎有人觉得“骊山”这个词不大好听。

也就是说,“骊山计划”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刑天计划”,而其结果,就是中国率先跨入了重力场技术时代。

第二百三十五章 文明之母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三十五章 文明之母

“刑天计划”、或者说“刑天工程”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后世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与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曼哈顿工程”相比,“刑天工程”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高出了百倍。用一些人类文明史学家的话来说,“刑天工程”的重大意义,比肩于类人猿演变成自立人,远远超过了取火对原始人类产生的影响,从根本上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说得直接一点,“刑天工程”使人类不再是地球上的人类,而是宇宙的人类。

毫无疑问,在“刑天工程”的初始阶段,别说牧浩洋,连该工程的最高技术顾问陆雯都不知道,这项几乎掏空了中国国家财富的浩大工程,最终会成为人类文明飞向深邃宇宙空间的翅膀。

后来,大家记住的也是陆雯,而不是牧浩洋。

由于这项工程,陆雯得到了“宇宙人类之母”的赞誉,成为所有飞向宇宙空间的人类共同崇拜的对象,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基督教文明里的上帝、伊斯兰教文明里的真主、佛教文明里的释加牟尼。

至于牧浩洋,在“宇宙人类文明”的史书中,只有一页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个人信息就是陆雯的配偶。

当然,牧浩洋并不知道这些。

如果知道了的话,他肯定会哭笑不得。

当然,“刑天计划”也有极为现实的意义:给这场战争划上了句号。

在二零五五年八月,牧浩洋把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事情丢给了庞跃龙与周渝生,全心全意为“刑天工程”的启动工作做准备。当然,当时还不叫“刑天工程”,而是被笼统称为“骊山计划”。

牧浩洋所做的,就是确定那些武器装备项目能够应用反重力场技术,而且应该优先得到应用。

事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最拿手的事情。

别忘了,在他四十多年的服役经历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从事与武器装备规划有关的工作。

战后,很多人都说牧浩洋是中国军队的大管家,这个评价一点都没错。

除了在战争初期指挥中国舰队打了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之外,牧浩洋就再也没有上过前线,全是在后方负责制订总体战争计划、修改战略计划、规划大规模会战、管理装备建设等等。

他做的这些事,与管家差不多。

当然,也正是有他这个强有力的后盾,那些在大战期间崭露头角的将领,比如陆军的蒋博文元帅、海军的佟少云元帅、陆战队的司马文正元帅等等,也才能在前方安心作战,不用为后方的事情担忧。

不可否认,牧浩洋是战将,可他更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

当统帅,不一定要到前线征战,做统帅的最高境界,就是坐在后方的办公室里,让一大批将士在前线征战,准确无误的完成统帅下达的作战命令,达到统帅定下的作战目的,实现统帅的战争意志。

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是战将,绝对不是统帅。

显然,牧浩洋已经达到了做统帅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可以成天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纸,等到前线战报送回来,再翻阅一遍就行了。

做统帅,就有做统帅的职责与义务。

统帅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为前线的战将提供最犀利的武器、最强悍的军人、最充分的物资、最准确的情报。说到底,统帅最根本的义务,就是让前线的战将能够心无旁骛的跟战线对面的敌人作战。

至于怎么提供打胜仗的物质基础,那就得看做统帅的手腕了。

一般情况下,牧浩洋会给手下安排工作,或者说是让战争部的人员去忙碌,他只需要统筹规划就行了。

只有遇到极为重要的事情,他才会亲自出面。

毫无疑问,反重力场技术的军事化应用,绝对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别的不说,当时知道反重力场技术的,除了实验基地的科研人员,不会超过两百,而这两百个人都在军事情报局安全人员的严密监视之下,军队内部的知情者则不到五十,全都是绝对忠诚的高级将领。

当然,也都是身居要职的高级将领。

要知道,当时连戚凯威都不知道反重力场技术。不是他的忠诚度有问题,而是他现在的身份。

他是盟军总司令,经常与盟国的将领接触,所以有可能说漏嘴。

这么重要的事情,加上牧浩洋又非常擅长装备建设的规划工作,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让别人代劳。

前面已经提到,牧浩洋首先决定在宇航领域利用反重力场技术。

从军事价值上讲,该领域最为重要,意义也最为重大,产生的效果最为明显,价值也就不言而寓了。

只是,宇航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至少在战争期间如此。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不会疯狂到在战争期间去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更不会疯狂到把宇航员送往火星。别的不说,这些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宇航活动,在战争期间对击败敌人没有太大的帮助。

要知道,战争期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击败敌人。

那么,下一个应用领域是什么呢?

很显然,肯定是在空中。

在向陆雯征求了意见之后,牧浩洋签署的第二份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的武器装备项目就是批准设计、研制与建造具备无限续航能力与全球作战能力的“空中母舰”。有趣的是,主管该项目的不是空军,而是海军。原因很简单,“空中母舰”在作战应用上,与海军的航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为其他作战平台的载体而存在,即本身不是作战平台,只是支撑其他作战平台。

说白了,“空中母舰”就是飞行的航母。

事实上,从技术角度讲的话,就算没有反重力场技术,也能够制造出“空中母舰”,因为小型聚变核反应堆与螺旋磁体推进技术已经解决了能源与动力两个技术难题,而其他的技术都不存在难度。只是实施难度极为巨大,主要就是螺旋磁体推进技术的能量转换效率低得惊人,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

如果反重力场技术成熟,那么制约“空中母舰”的推进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当时,海军搞了三套方案。一是试验性质的,质量在两千五百吨左右,只能象征性的搭载几架战斗机。二是初步应用应制的,质量在一万吨左右,能够搭载三十架战斗机,并且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三是完全按照战术指标制订的,质量在十万吨以上,能够搭载一百架以上的战斗机,具备与超级航母相当的作战能力。

结果,这三个看上去都有点疯狂的方案同时得到批准,也同时开始实施。

当时,交给空军的任务,是以反重力场技术为基础,研制一种全新的战斗机,而且必须是性能全面的空天作战飞机。

在做规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要求,新式空天战斗机必须与空中母舰协同,即必须由空中母舰搭载,至少得具备由空中母舰搭载的能力。

为此,空军也搞了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些非常前卫,简直就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东西。

至于陆军,核心项目是“地面飞行平台”。说白了,就是具备超低空飞行能力的地面主战平台。

事实上,陆军在该领域已经研究了十几年,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动力技术,也就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连真正拿得出手的设计图纸都没有,一些设计方案甚至完全是幻想的结果。

当然,除了作战平台,反重力场技术还有很多用途。

比如,该技术为可以用在防御性装备上。后来,一名天才级的工程师,就用反重力场技术研制出了能够拦截以各种速度来袭弹药的末段防御系统,并且很快就得到军方认可,开始大批量生产装备。

事实上,从应用范围来看,“刑天工程”就远远超过了“曼哈顿工程”。

当然,“刑天工程”的战时应用,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而其更加广泛的应用,要到战后才能开发出来。

只是,当时由军方资助的一项研究,对战后社会、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这项研究就是:深入挖掘反重力场技术的应用价值。

负责该项研究的正是陆雯,也正是这项在当时看来属于理论、最多算得上是技术储备的研究工作,使陆雯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让后来飞向宇宙空间的人类把她看成文明之母。

有趣的是,也正是陆雯,才争取到了这项科研工程。

根据传言,牧浩洋根本没有打算在战争时期进行理论研究,毕竟如何利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才是最关键的。结果在陆雯的软磨硬泡之下,牧浩洋耳根子发软,才为陆雯提供了科研经费,并且让她根据需求调用科研人员。也正是作为牧浩洋妻子的身份,让陆雯在争取经费与调用科研人员的时候,没有遇到太多的麻烦,顺利获得了全部物质与人力基础,使该项目不仅仅是进行理论研究。

如果这个传言是真的话,那么牧浩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