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警戒-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队进驻墨西哥“维和”,把美国自己安全的后院拱手让给了狼子野心的罗曼诺夫。然后在苏联人开始进攻美国本土后,他竟然还异想天开地打算利与用罗曼诺夫的交情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结果对方变本加厉。当然过去数个月军事上一连串的失利的责任不能全部推到这位三军总司令头上,但“蓝光”作战中总统的总体表现,特别是这个“牵引车”更加表明总统对战争的外行。

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杜根没好气地说道。

伊丽莎白?杜根轻轻走进来。本来工作时间她是不宜来打扰丈夫的,但身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她也非常清楚当前的严峻形势,她还更清楚这种形势对于身为总统的丈夫造成的恐怖压力。当她听到秘书称总统情绪低落时便觉得有必要来看一下重压下的丈夫。毕竟这里不是华盛顿,更非白宫,总统的办公和起居都在这幢林场小别墅里。

杜根此时正躺在躺椅上,双目盯着华丽的天花板,神情十分严肃。

“哈罗德,看来你的情绪不太好。”伊丽莎白走过去,坐到丈夫身边轻声说。

杜根见夫人驾到也绅士地坐起来,无奈地说:“埃尔西(伊丽莎白的昵称),你知道的,开战以来,我一直就没有过好的情绪。”

“哈罗德,我能感受你的压力。”伊丽莎白说着站起来走到饮水机前为丈夫倒了一杯水。

结婚二十年了,伊丽莎白非常了解丈夫,这是一个一生都充满压力的男人。二十多年前当她在一次上街游行时听到了杜根关于和平的演讲,就被她深深地迷住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她与他一起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麦卡锡主义者的无理攻讦,政府当局的公然恐吓,甚至大众的不明鄙夷。终于他们度过了那些风雨岁月,登上了第一家庭的宝座。如同许多现代美国以往的第一家庭,他们也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婚姻美满,生活幸福。伯利恒?勒布朗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哈罗德没有约翰(约翰?菲茨杰拉尔德?肯尼迪的名)那样年轻英俊,但他有林肯的坚强与正直;伊丽莎白也没有杰奎琳(肯尼迪的夫人)那么艳光四射,但她有埃利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夫人)的冷静与豁达。对于美国来说,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这些就足够了。”现在的第一家庭正承受着亡国的压力和救亡的重责,杜根登上了他人生的高峰,美国却跌入了历史上的低谷。美国将近半数的国土沦陷,大部分军队被歼或被俘,她的总统两度逃离首都,流亡国外。伊丽莎白很明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流亡国外的总统的丈夫内心是多么痛苦,精神是多么沮丧。胜利遥遥无期,失败却近在眼下。

“谢谢,埃尔西。”杜根接过妻子递过来的水杯满怀感激地说。她总是在他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我们非常非常需要胜利,可是它总是像夕阳一样美丽而遥不可及。”杜根沉重地说。

“哈罗德。”伊丽莎白又坐到丈夫旁边,看着他说,“我们需要时间,也需要坚持。上帝没有抛弃我们,但我们也必须坚忍不拔。”

“美国需要胜利,急需胜利。”杜根强调,“但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带她走上失败的深渊。”

“不,哈罗德,我们还没有失败。”伊丽莎白说着拉住丈夫的手,“我想你应该好好地休息一下,而不是去一味自责。”杜根自来到加拿大后便经常失眠。伊丽莎白很清楚,过大的压力,过分的忧愁,过度的工作,快把曾经活力充沛的丈夫摧垮。

杜根沉默不言,把眼光转到窗外。外面的枫林在轻飒的秋风下微微涌动,枫叶已经开始发黄发红,点缀着绿荫。加拿大的秋天来得比华盛顿早,美国却早就陷入“严冬”。

“听我说,哈罗德。睡一下,什么都会好起来。”伊丽莎白轻声劝慰丈夫,“忘掉忧愁,忘掉烦恼。”睡眠是缓解压力的良方,对于这些日理万机,带领国家在刀锋上跳舞的领袖来说更是奢侈的享受。

杜根看了看妻子。

伊丽莎白冲丈夫微微一笑。

那还是他与她第一次相见时的微笑,有如他与她在佛州度假时所见的灿烂阳光,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下所见的瑰丽彩虹,在夏威夷所见的明媚春光。

“好吧,埃尔西。”杜根听从了妻子的劝解,“为了你那二十年不变的迷人笑容。”他微笑着补充道。

“那就好好睡一下吧。哪怕一分钟也行。”伊丽莎白笑着说,要回了丈夫的杯子,然后轻轻地与他接吻。然后帮助杜根躺下,帮他松开领带,盖上毛毯。

杜根闭上疲惫不堪的双眼,安然睡去。

伊丽莎白依旧坐在一旁看着丈夫。

这时,门外又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伊丽莎白只好起身开门,走了出来。

“你好,夫人。” 等候在门外的总统副官潘西?门罗海军少校急忙敬礼。

“少校,能给总统十分钟吗?”伊丽莎白合上门,向副官请求道。

门罗少校想了想,点点头说:“好的,夫人。”

“谢谢,少校。”伊丽落白颇为感激地说,然后便悄然离去。

门罗少校只好站在门外等候。他了解总统的难处,总统的副官和秘书有很多个,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但总统却只有一个,没人能顶替他的工作。

但是门还是很快就开了,总统走了出来。杜根压根没入睡,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很快就起身了。

“长官。”少校急亡敬礼报告,“卡维利将军战报。”

“今天第四份了。”杜根说着接过战报。

形势果然越来越不利。苏联红军第77集团军占领了莫尔顿后正向德卡多发起进攻,美加盟军三个集团军退往田纳西的后路受到致命威胁。同时,苏军第20集团军的天启坦克部队已经离开格林维尔,冲击蒙哥马利的外围防线。另外美军后方受到苏联空军的大规模空袭,交通线严重受损。

这时国防部长巴克利?拉尔森和接替卡维利出任新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金纳德?麦克格伦陆军上将一齐赶到了总统办公室。他们在收到了本土战区司令部的战报抄送文件后赶来请示总统下一步行动的。

“长官,布隆伯格将军的部队现在处于极端危险之中。”麦克格伦将军着急地说,“现在必须尽快撤出主力。”

“先生,我建议将部队往亚特兰大收缩,然后再向东北撤退。”拉尔森指着地图说。

“那就让布隆伯格将军尽快撤退。”杜根顺着手下的话下命令,他已经不太敢独自主张,不过虽然再怎么外行,但毕竟当过几年像模像样的美国大兵,对战事还是能看出些许门道。至少,wωw奇書网地图上那个从拉塞尔维尔出发楔入到德卡多的巨大红色箭头看起来就像死神染红鲜血的镰刀,高悬在伯明翰美军的头上;而下面从埃弗格林指向蒙哥马利的红色箭头,则像一支利剑刺入美军的腹部。危急形势不言而喻。

“是,长官!”麦克格伦急忙应声,然后迅速转身前去发布命令。

就在这时,国务秘书萨拉?费利克斯急匆匆跑进来。

“总统先生,坎贝尔先生的密电!”还没到总统跟前,费利克斯小姐便扬着电文高兴地叫道。

“噢,快拿来。”杜根着急地接过电文,急切地翻开阅读。军事上的失利让他极度渴望坎贝尔能在外交战线上获得突破,从政治侧面挽回军事正面的颓势。

电文相当简短:

总统先生:

我们已经进入中国领空,飞往北京。虽然稍有延误,且一切都是未知,但对方似乎热情甚高。

“太好了!”杜根兴奋地叫道,并把电文递给了拉尔森,接着吩咐秘书:“费利克斯小姐,请把大家都叫来。”

第三十四节 东方

鲍尔斯?坎贝尔坐在窗前俯瞰着中国大地,首先映入他眼帘的便是蜿蜒于群山之上的长城。久闻长城的大名,今日终于有缘得以一见庐山真面目了,果然壮丽雄伟。盘卧于群山之上,连绵上千英里,被绿树红花簇拥着的灰白色长城,好像一条跃跃欲起的巨龙。

国务卿助理朱丽安娜?索柏斯无睱于窗外中国古老的景色,她正忙于整理手上有关于此行的情报资料和方案。她心里很清楚,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相较于美利坚合众国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个国家已经度过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在她那波澜壮阔的漫长历史上,中国人什么风浪都经见过了,无论是残酷的内战还是灭顶的外敌,他们都一一挺过来,不断地延续他们从祖先那继承的优良血脉。中国曾经是美国的直接敌人。人们都还清晰记着朝鲜战争,美国为了自由世界的利益而进兵朝鲜,中国人再次被迫出兵朝鲜,双方血战近三年,尽管谁也没有取得全胜,但美国人总算明白他们自己并非所向无敌。

“朱丽安娜,你说他们会不会指责我们对朝鲜的战争?”坎贝尔突然问道。

朱丽安娜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我们总把中国人看得过于简单。”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坎贝尔不解地问。

“鲍尔斯,我以接触过的那些中国官员并不像我们报纸和电视里说的那样死板。”朱丽安娜认真地说。

坎贝尔听后又看了看窗外,接着说:“我跟你说个私人的想法,难道因为朝鲜战争的原因,艾森豪威尔总统才没有在进攻苏联后进攻中国?”

朱丽安娜却淡淡地说:“据说总统也很想知道原因。”

第一次红色战争中有一个令世人最为关注的大迷题,就是在1955年美国其及北约盟军利用超时空传送仪成功地攻陷了苏联后,却并没有乘胜追击去进攻当时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其实这个问题连现任的美国政府也不清楚当中的原因。

“幸好没有进攻中国,不然估计我们今天就无法成行了。”坎贝尔有些庆幸地说。

“也许吧。”朱丽安娜依旧淡淡地说,她现在对探讨那些不着边际的谜题没什么兴趣。“中国政府很可能会首先指责我们在台湾的政策。”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主动。在会谈的开始我计划将主动提出总统的对华新政策,力争给中国人一个满意的结果。”坎贝尔点点头说道,“台湾这颗棋子是该放弃的时候了。”

“你有没有一个预期的谈判结果。”

“最好的情况是能跟中国人达成一个协议,至少应该能达成一个谅解备忘录。总之,一定要打破美中关系目前的僵局,让俄国人看到中国向我们靠拢,从而牵制住他们在远东的力量。”坎贝尔虽然计划充分,但口气却不是很足。

飞机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飞行终于飞临北京。坎贝尔大吃一惊,他看到了一个超级大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纵横发达的交通,历历在目。看来自己以往有关于中国贫穷落后的印象全部过时了,美国过去的对手已经不与往日同语了。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舱门打开后,坎贝尔不禁吓了一大跳。红地毯、军乐队、鲜花与记者,还有并列飘扬的星条旗与五星红旗,让纵横西方世界的国务卿先生差点被吓住。

“不是说好是秘密访问吗?”坎贝尔有些不适应。

“我说过不要把他们看得太简单。”朱丽安娜倒是很高兴。中国人将原本的秘密访问上升到了正式访问,“看来,他们高调接待我们是要做给世界看了,特别是俄国人。”朱丽安娜肯定地说,“我们就大方地接受吧。”

坎贝尔会心地点点头,其实不接受又如何。

中国政府派出了分管欧美事务的外交部李副部长接机。

当坎贝尔率领朱丽安娜一干人等走下舷梯的一半时,迎接的中国官员一齐鼓掌,同时军乐队奏响迎宾曲。令坎贝尔感到无比得意的是,对方居然还放十九响个人礼炮。坎贝尔走下舷梯,微笑着主动伸出右手迎向了李副部长。

两只不同肤色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是中美两国外交官正式场合上的第一次握手。在场的云集的中外记者争先恐后地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随后坎贝尔接受了中国儿童的献花,并与副部长相互介绍了随行人员。在完成了相应的外交礼仪之后,李副部长致欢迎辞:“尊敬的国务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我在这里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朋友。虽然我们曾经有过不愉快的过去,甚至于兵戎相见。但我们相信,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为了世界和平的大局,我们能够摒弃偏见,共同谋求友谊与和平的新篇章。”

接要求坎贝尔做一次简短演讲。虽然没有准备,颇为匆促,但鲍尔斯?坎贝尔还是迅速地出口成章:“尊敬的副部长先生,亲爱的中国朋友们,女士们和先生们,我代表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总统和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问候。在此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朋友们的热情接待。我相信,方才与李先生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宣告了美中两国误解与不愉快的过去的结束。中国政府和民众正在为建设他们美好的国家而奋斗,美国政府和民众也正为保卫家园而奋斗。目前我们正遭受历史上最大的挫折,我们将以最诚恳的态度来谋求我们的中国朋友的帮助。”

听到国务卿坦言谋求帮助时,李副部长脸上的微笑更显满足与得意,他心中不禁暗叹,看来中央真是料事如神。

之后,坎贝尔一行人乘坐国宾车进驻到了北京民族饭店。令国务卿连连吃惊的不仅是中国高调迎接他,还有北京接头那繁忙的交通和似曾相识的大都市面貎。

“看来,我们真的大大低估了中国人。”坎贝尔不禁叹息道,“也许他们已经赶上我们了。”

“鲍尔斯,现在不感叹的时候了。”坐在旁边的朱丽安娜马上提醒他,她已经看出了坎贝尔脸上的一丝隐忧。还好李副部长没有按国际惯例同乘一辆车,不然坎贝尔这句话肯定会引起中国人的不满与戒心。

之后稍做休息,坎贝尔便前往外交部会见中国乔外长。尽管中外记者已经云集门外,但双方还是举行了闭门会议。

远在万里之外的莫斯科,凌晨的黑暗正笼罩着秋风吹袭下的克里姆林宫,只有装饰在斯巴达克塔、尼古拉塔等塔楼顶上的红宝石五角星在发出闪闪红光。苏联外长里夫?波罗莫耶维奇?杰里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