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耶路撒冷三千年-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馆,该图书馆位于西西拉街马木鲁克王朝巴克汗陵墓附近,现在仍保存完好。
  '4' 在查尔斯·威尔逊和康德上尉及“巴勒斯坦探索基金会”考古学家们的指引下,两位王子参加了一个塞法尔迪犹太家庭的逾越节家宴,并对这个“欢乐家庭聚会”“十足的家庭生活记忆深刻”。他们甚至对那些人身上的刺青异常兴奋。乔治王子写道:“我被那个曾经为爸爸(威尔士王子)文身的人文了刺青。”
  '5' 库克办公室外面的标记是这样的:“托马斯·库克和儿子有耶路撒冷最多的翻译和赶骡人员,有最好的敞篷轿车、四轮马车、营帐、马具等!”新大酒店的建筑有罗马建筑的遗风:该酒店是第二道城墙的一部分,瓦片上刻着第十军团的标志,还有一个由奥古斯都皇帝的使节树立起来的圆柱,该柱子被当作路灯灯座使用了数十年。
  '6' 德国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康拉德·希克是他那个时代最多产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建筑对鸽笼式进行了大胆挑战,他自己的家、塔伯宅以及他设计的小教堂,都显示出德国、阿拉伯以及希腊…罗马样式的遗风。
  '7' 侯赛尼和其他大家族,如新兴的纳沙希比家族,在商业热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富有。侯赛尼家族的一员负责为新建的铁路提供枕木。1858年,《土耳其土地法》将许多古老的瓦克夫私有化,这使得大家族们迅速成为绝对富有的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阿拉伯农民是这次改革的输家,只好任由这些封建在外地主摆布。因此,最后一个哈米德总督劳夫帕夏称这些大家族是“寄生虫”。
  '8' 戈登在耶路撒冷停留的时间因苏丹的马赫迪起义而缩短。他被召回管理苏丹,后来遭到围攻并被杀死在苏丹的喀土穆,据说他死时仍拿着他的《圣经》。花园墓并非“美国垦殖地”唯一的考古学成就,正如我们很早就看到的那样,是雅各布·埃利亚胡发现了在西罗亚隧道工作的工人留下来的铭文,埃利亚胡是一个被伦敦犹太人布道会劝说改了宗的犹太人的儿子,而这个犹太人父亲曾背叛美国侨民区。

41 俄国人
  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
  谢尔盖大公和大公夫人埃拉
  俄国农民(其中许多是妇女)经常从他们所在的村子一路向南走到敖德萨,踏上去锡安山的旅程。他们穿着“垫得厚厚的大衣以及有毛皮衬里的短上衣,戴着羊皮帽子”,妇女额外再“穿上四五层衬裙,头上戴着灰色的围巾”。斯蒂芬·格雷厄姆(Stephen Graham)是一个英国记者,他曾经留着蓬松浓密的胡须,穿着俄国农民的罩衫,伪装成完美的俄国人同他们一起旅行。他说这些俄国农民已经买好了自己的寿衣,并感到“当他们到过耶路撒冷后,他们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重要事务都会结束。因为前往耶路撒冷的农民,就某方面来说,他们在俄国的人生已经结束,正如新教徒将其全部关注都以生命为中心展开一样”。
  他们乘着花重金买来船票的轮船航行,住在“黑暗的、充满污秽的货仓里”,“在一次风暴中,当桅杆坏了之后,货舱里的农民到处翻滚,就像尸体一样,或者一个抓着另一个,就像疯子一样,这场景比任何可以想象到的矿井都要糟,而臭味则比任何火焰都要难忍”。在耶路撒冷,这些人受到了“一个人高马大的黑山人导游的迎接,此人身穿‘俄国巴勒斯坦协会’的华丽制服——深红色和奶油色相间的斗篷、骑马用的短裤——引导他们走过耶路撒冷的街道”,他们周围到处都是“阿拉伯乞丐,几乎裸着身子,丑陋得难以言说,还哀号着向他们索要铜币”,导游一直将他们带到俄国大院。在这里,他们住在“一天三个便士”的宽敞却拥挤的宿舍里,在餐厅里喝着芥麦粥、白菜汤、大杯的克瓦斯根啤酒。那里的俄国人如此之多,因此“还有阿拉伯男孩子们在旁边跑过,大声用俄语喊叫道‘莫斯科人,很好’”。
  在整个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谣言:“船上有个神秘的乘客。”当他们到达耶路撒冷并大声喊叫着“哦,上帝,你有无上的荣光”时,他们可能会说“耶路撒冷有个神秘的朝圣者”,而且还会宣称自己在金门或希律墙见到了耶稣。格雷厄姆说:“他们一整晚都在圣墓大教堂那里度过,在那里拿到圣火,并用帽子将其熄灭,这些帽子他们将来去世时会带进棺材。”不过,他们还是越来越为“耶路撒冷这个为富裕的观光者而准备的尘世欢乐之地”而震惊,尤其是为“众多奇怪的、脏兮兮的,又长满蛀虫的颓败的”教堂而震惊,“那里是死亡的摇篮”。他们会通过这样的沉思来安慰自己:“当我们不再凝视耶路撒冷而是让使徒来观察我们时,我们就真的找到了耶稣。”然而,他们的神圣俄国却正在发生改变: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施的解放农奴的举措引燃了改革的期望,然而他却无法满足这份要求——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分子在他的帝国里到处暗杀他。在一次袭击事件中,亚历山大二世甚至拉动了手枪射击那些可能的杀手。不过,1881年,他最终还是在圣彼得堡被暗杀,双腿被激进分子炸得血肉横飞。
  很快就有谣言散布说,犹太人与沙皇的死有密切关联(恐怖分子圈子内有个犹太妇女,不过刺客中并没有犹太人),谣言导致了俄国人对犹太人的血腥攻击,这些袭击是政府鼓动的,有时还是由政府组织的。这种劫掠行为使得西方产生了一个新词语:“pogrom”,该词源于俄语gromit,意为“毁灭”。新即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是一个长满胡须、个子高大的人,但心胸狭窄,思想保守,他将犹太人视为“社会的毒瘤”,并把忠实的俄国东正教徒对犹太人的迫害归咎到犹太人身上。他在1882年颁布的《五月法令》实际上把反犹主义变成了一项国策,'1'该政策在秘密警察的控制下得到了强制执行。
  受到去耶路撒冷朝圣的狂热崇拜的鼓舞,亚历山大三世相信神圣俄国会被独裁统治和东正教所拯救。因此,他任命他的弟弟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为“东正教帝国巴勒斯坦协会”主席,以“强化东正教在圣地的地位”。
  1888年9月28日,谢尔盖和他二十四岁的妻子、维多利亚女王漂亮的孙女埃拉,在橄榄山上用白色的石灰石和七个闪闪发光的金色洋葱头圆顶为他们的玛利亚·抹大拉教堂祝圣。两人都被耶路撒冷深深感动了,埃拉对维多利亚女王报告说:“当踏进圣墓时,您想象不到它使我产生了一种多么复杂的感觉,在这里有一种如此强烈的欢愉,而我的思绪也不断地转向您。”埃拉是出生于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的信奉基督新教的公主,但是她却充满热情地接受并改信了东正教,当“看到所有这些在柔弱的婴儿时代就被教导要热爱的神圣地方时”,她是“多么高兴啊”。谢尔盖和沙皇都仔细地观察过教堂的设计,埃拉则被委任负责教堂的绘画。埃拉告诉维多利亚女王:“看到这些我们的上帝为了我们而受苦的地方,就像是一场梦”,“而在这里祈祷是如此地舒适”。埃拉确实需要抚慰。
  三十一岁的谢尔盖是一个军人般严格执行纪律的人,在家里他是一个比较专横的人,他一直被秘密过着同性恋生活的流言困扰着,而同性恋生活与他对于独裁统治和东正教的坚信是格格不入的。他的一个表亲这样描述他:“他固执、傲慢、难以相处,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他却到处炫耀他的个性。”谢尔盖与埃拉的婚姻将他置于欧洲王权的焦点:埃拉的妹妹亚历山德拉将要嫁给未来的沙皇尼古拉二世。
  在离开耶路撒冷之前,谢尔盖对帝国、上帝和考古学的兴趣全部都融入了他的新教堂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该教堂刚好就在圣墓大教堂旁边。在买下这块地段极好的土地后,谢尔盖和他那些建筑工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可以追溯到哈德良圣殿和君士坦丁教堂时代的墙垣,后来在建造他的教堂时,他就把这些考古发现都融入了进来。在俄国大院里,他将“谢尔盖之屋”这个奢华的带有角塔状新哥特式塔楼的酒店指定为俄国贵族的休息之地。'2'谢尔盖和埃拉的婚姻生活可能是个悲剧,然而,抛开这些建筑和这些建筑所吸引的成千上万个俄国朝圣者不说,谢尔盖还有一个卓著的贡献,那就是,作为俄国官方反犹主义的拥护者之一,他将犹太人推进了锡安这个避难所。
  谢尔盖大公:俄国犹太人和大屠杀
  1891年,亚历山大三世任命谢尔盖为莫斯科总督,谢尔盖即刻就从这个城市赶走了两万犹太人,他派出哥萨克骑兵和警察在逾越节第一个晚上的午夜包围了他们的居住区。埃拉写道:“我不相信我们将来不会因此事而受到审判。”不过谢尔盖却“相信这样做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我不认为如此,除了感到羞愧”。'3'
  六百万俄国犹太人一直以来都很尊崇耶路撒冷,祈祷时也都会面向他们房屋的东墙。然而,现在俄国的这场大屠杀却逼迫他们要么革命——一些人拥护社会主义——要么逃亡。于是就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撤离,即第一次“阿利亚(Aliyah)”。“阿利亚”一词的意思是“升到更高的地方,升到耶路撒冷的圣山上”。在1888到1914年间,有两百万犹太人离开了俄国,不过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五不是去了“应许之地”巴勒斯坦,而是去了“美国金色之地”。但是仍有千万人把眼睛对准了耶路撒冷。1890年,俄国犹太移民开始改变这座城市的风貌:四万名耶路撒冷人中有两万五千名都是犹太人。1882年,土耳其苏丹发布命令禁止犹太人的移民活动,1889年又规定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不过这些措施几乎没有得到执行。虽然以优素福·哈立迪为首的阿拉伯大家族们请求伊斯坦布尔方面制止犹太人的移民活动,但犹太人还是持续不断地到来。
  自从《圣经》的作者们创造了他们关于耶路撒冷的故事,自从这个城市的传记成为一个传遍全世界的故事,耶路撒冷的命运便在很久以前被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英国以及沙皇俄国的统治者们确定了下来。1895年,一个奥地利记者出版了一本将会对20世纪的耶路撒冷进行明确阐释的书——《犹太国》(The Jewish State)。
  #####
  注释
  '1' “反犹主义(anti…Semitism)”一词于1879年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在其《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一书中创造出来,当时是为了描述社会上新出现的不同于旧有的宗教仇视的对犹太人的种族仇视。
  '2' “谢尔盖之屋”严格来说是属于谢尔盖的,2005年普京总统访问以色列时对其非常欣赏,据说他当时非常感动,还流泪了。以色列在2008年将这个酒店还给了俄国。
  '3' 亚历山大三世死于1894年,他那涉世未深、才能平庸又不太走运的儿子尼古拉二世继任为新的沙皇,此人承袭了他父亲对专制统治的顽固信仰。尼古拉二世很喜欢“谢尔盖叔叔”,并对其非常信任。作为总督,谢尔盖要对在莫斯科举行的加冕礼庆典负全责,但是在这次庆典中,却有几千个参加庆祝的农民因踩踏不幸死亡。可是谢尔盖却建议他的侄子继续进行庆祝,企图逃避责任。

第九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

前言
  这个一直处于被世人讨论(的中心)的男人,拿撒勒可爱的梦想家,除了给耶路撒冷增加仇恨之外什么也没有做。
  西奥多·赫茨尔,《日记》
  耶和华愤怒的面孔正对这些炽热的岩石忧心忡忡,这些岩石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目睹了更多所谓神圣的杀戮、强奸及掠夺。
  阿瑟·库斯勒
  如果一块土地有灵魂的话,那么耶路撒冷就是以色列地的灵魂。
  戴维·本…古里安,媒体采访
  没有哪两个城市比雅典和耶路撒冷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文¤人··书·¤·屋←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
  做一个耶路撒冷人并不容易。在耶路撒冷,痛苦与欢乐并行,伟大的人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也会变得渺小。教皇、主教、国王都摘下了他们的王冠。这是王中之王的城市,世俗国王和君主都不配做她的主人。没有人真正拥有过耶路撒冷。
  约翰·提勒,《我是耶路撒冷》,见《耶路撒冷季刊》芸芸众生中,
  身负重荷的异教徒,
  必须承受以色列的仇恨之重,
  因为他不会再次把胜利带给耶路撒冷。
  吉卜林,《耶路撒冷的负重》

42 德国皇帝
  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
  赫茨尔
  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是维也纳的文学批评家,据说他“英俊非凡”,“杏仁般的双眼上长着浓密忧郁的黑睫毛”,从侧面看他就像是“亚述人的皇帝”。他是个彻底被同化了的犹太人,穿着翼形领和双排扣的礼服,有三个孩子,婚姻并不幸福。“他不属于犹太民族”,与衣衫褴褛、长着卷发、住在东欧小村庄的犹太人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他是个训练有素的律师,不说希伯来语,也不说意第绪语。他会在家中摆放圣诞树,且不会因为要对儿子行割礼而困扰。但是,1881年发生在俄国的大屠杀从根本上震惊了他。1895年,当反犹主义煽动者卡尔·鲁伊格(Karl Lueger)当选维也纳市长时,赫茨尔写道:“犹太人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情绪。”同年,他在巴黎报道德雷福斯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一个无辜的犹太军官被判为德国间谍,赫茨尔亲眼目睹了巴黎暴民在法国这个犹太人已经获得解放的国度里尖叫着喊道“处死这个犹太人”的情景。这使他更加确信对犹太人的同化不仅失败了,而且激起了更强烈的反犹情绪。他甚至预言,反犹主义将来有一天会在德国合法化。
  赫茨尔的结论是,没有自己的家园,犹太人就永远也不会安全。一开始,他这个半实用主义半乌托邦主义者梦想着建立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