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接下来您打算怎么办?”
“赵颉红眼了,他居然在我眼皮子底下试图刺杀李清照,结果失败不说,连杀手也被逮了个正着,我刚刚才把李清照转移到安全地地方。不过他还算聪明,把威胁消除得干干净净,不过据我估计,他会有更大的动作,我正等着他。”王钰说道。
耶律南仙略一思索,忽然问道:“那个女人还不出来指证赵颉?王上不是打算赦免她一切罪责,让她指证赵颉来交换么?”
提起李清照,王钰笑了:“唉,这个女人呐,有些意思。我是软硬兼施,她却宁死不肯,好像指证了赵颉,就意味着她地背叛。不过,她现在应该已经回心转意了。”
耶律南仙点头道:“不错,赵颉已经弃卒保帅,杀她灭口,她如果还不反戈一击,就太傻了。这恐怕也是王上到现在才转移李清照的原因吧?”
王钰避开了她地问题,轻笑道:“我们汉人里从来不缺少这种轻生重义的人。在她眼里,赵家是正统,我是个乱臣贼子,向着赵家就是 忠,所以她不肯。从去年我自边境回来,就试图扭转她这种观念,看起来还是有成效的。”
“那王上还在等什么?现在就可以让李清照指证赵颉,里通外国,谋害王上,就这一条罪,足以让他身败名裂,人头落地。”耶律南仙迫不急待的说道。
王钰神秘的笑了笑:“还不到时候,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重要人物还没有登场,现在收网太早了些。”
这时,童素颜与楚红秀出现在门口,大概是听到了王钰在与耶律南仙谈话,童素颜估计是让楚红秀扶她回去。
“素颜,来了怎么又转头回去?进来吧。”王钰朗声叫道。
两个女人一进屋,耶律南仙便站了起来,因她铠甲在身,遂拱手向童素颜施一礼:“南仙见过娘娘。”
“妹妹什么时候到的?路上还顺利吧?”童素颜热情的执住她的手问道。
王钰在一旁看到耶律南仙一身武装向童素颜行礼,笑出声来,后者这才意识到自己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换,遂告辞离开,往近仙楼去了。
她一走,童素颜便对王钰说道:“王上,父亲身体欠安,我准备回去看望他老人家。”在这个时代,妻子回娘家,必须要有丈夫地允许。否则,除非是被丈夫休弃,绝不能再踏入娘家一步。
知道,童贯自从南方主持抗灾回来以后,身体一直不 老丈人生病,作女婿的应该亲自去看,不过他现在称病在家,不方便在外抛头露面,遂对妻子说道:“这是作儿女应当的,有什么需要的东西尽管送去。”
得到了他的允许之后,童素颜准备离开,王钰心头一动,又将她叫了回来。
王钰本是一千年以后的人,他骨子里没有那种男尊女卑的观念。现在自己已经开始行动,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意外,用不了多久,天下就应该改姓了。不过当上皇帝容易,当了之后麻烦事可就一大堆了。
人无妻,如屋无梁,有了皇帝,自然就要有皇后。自己的皇后,当然就是眼前这位了。只是这么大的事情,应该和妻子商量一下,至少也得通报一下吧。
“素颜,红秀,有件事情我想跟你们通通气。”王钰这位老婆,从来都是本本分分,只管家里的事情,对于朝政,一概不过问。所以,恐怕到了现在,她仍旧不知道外头发生了什么事情。
两个女人应了一声,便等着丈夫的训示。
“是这样的,这个……”王钰口才向来是不错,可这会儿他却发现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跟妻子开口了。想了老半天,突然想起自己以前跟她开的一个玩笑。
“你还记得当初我跟你开玩笑时。叫过你童皇后么?”
这么一说,别说是童素颜,就是楚红秀也明白了。两个女人同时失色,这改朝换代可是大事,咱们妇道人家虽然管不了外面地事情,但丈夫是自己的,这事不会有危险吧?
“王上,别人会不会……”童素颜紧张的问道。
“别人?哪个别人?天下还有别人么?哈哈!”王钰豪气顿现。哈哈大笑。
听到丈夫豪迈的笑声,童素颜心里有底了。想想也是,丈夫苦心经营这么多年,打了那么多胜仗,将国家治理得如此繁荣昌盛,天下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军国大事。不是我们妇道人家能懂的,如果王上考虑周全了,就尽管去做吧。为妻的帮不了别的忙,就只好把家里的事管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童素颜这话,其实也是一种表态。王钰听得心中感 动,当真是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啊。
绥靖五年七月末,王钰期盼已久地,赵家的大动作终于来了。据王欢向他报告。这个月十七,近来一直低调异常的蔡太后在宫里以皇帝赵允同的名义召见了几位大臣。巧的是,这几位正是近期在朝上非常活跃的反对派。
不过蔡太后忙着张罗。福王赵颉却突然闲在家里了。据枢密院地探子回报,这段时间,福王府没有出入过朝中大臣,反倒是一些生面孔陆续出现。这些人的身份有待查清,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这些人虽然不是朝中大臣,但一定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一回,就连王钰都弄不明白了。赵颉这唱的是哪一出啊?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不求助于朝中大臣。反倒跟这些人混在一起?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朝中关于迁都的议题渐渐降温。因为王钰暗中授意他的亲信大臣,对于反对迁都的那些人,要区别对待。因为这当 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死忠于赵家,无论是跟他们是说不通的。
但还有一部分人,是从国家民族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迁都会动摇国本,对朝政会有不利影响。而对于这一部分人,就要尽量争取,尽量说服。把迁都地好处,以及迁都的出发点,跟他们解释清楚。
果不其然,在经历吴用等大臣苦口婆心地劝导之下,部分大臣的立场开始动摇,倾向于同意迁都。即使不同意,态度也不如以往坚决,保持中立。
这段时间,王钰一直称病不出,暗中观察朝中局势,在反对地声音渐渐降低之后,他认为时候到了,正准备出来一锤定音,把迁都一事定下来之时,一件他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
当日,正是中秋佳节,王钰在宫里宴请两位金国废帝,与完颜亮纵论天下大事。完颜亮自被俘到汴京以后,王钰可没有亏待过他。仍旧高爵厚禄,供养起来,并时常接见宴请。
完颜亮虽有亡国之痛,但也对王钰如此宽宏的胸怀表示尊敬。同时他也明白,金国已经不存在了,但女真人还得继续生活下去,王钰的民族政策至关重要。所以,他借助王钰接见他的机会,时常向其建议, “善待夷族,则天可汗不期可至”。所谓夷族,就是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所有少数民族。他建议王钰,只要善待其他民族,天可汗这个称号,不用期盼,自己就会到来。
王钰也对完颜亮的才干十分欣赏,时常与其共论国事,待为上宾。就连朝中如吴用等大臣民恐怕都不知道,迁都这个建议,最早正是完颜亮向王钰提出来的。他分析自唐代以后,天下动乱,不能统一地原因,根子就在北方。
只要把都城迁到北方以后,关外的广大地区,必然稳定。北方一 稳,天下就稳了。因为都城一旦定在某个地方,它地效应会是辐射性 的。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交通枢纽。大宋的都城,如果迁到北方某个城市,那这附近的广大地区,必然要在军事,经济和交通上,得到大力发展。如此一来,就会对北方的草原势力,形成威慑,若如此,则天下大定,指日可待。王钰对他这个建议,十分重 视,正好也准备动手,所以才有了这长达数月的朝中迁都争论。
“王上,开封府尹汪思继紧急求见。”王欢来到王钰身边,小声对他说道。
求见就求见,还加上紧急二字,看来事情小不了。王钰正吃得兴 起,但还是回头对完颜亮说道:“失陪。”
“王上请便。”完颜亮低头回道。
匆匆步出宫殿,远远望见开封府尹汪大人在宫门外急得团团转。这位汪大人
纪并不多,还不到四十岁,跟陈东是同科进士,作过 官,两任地方官,政绩卓著,被王钰点名提到京城来担任开封府尹。
“白大人,什么事这么着急,连跟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王钰老远就问道。
看到王上驾临,汪知府快步上前,施行完毕之后,语速极快的说 道:“王上,出事了。”
王钰倒没见怎么紧张,左右一望,说道:“去政事堂说吧。”
政事堂是中书省最重要的部门,丞相的办公场所,就位于禁宫之 中。当下,三人来到政事堂,因为天色已晚,又是中秋佳节,政事堂内一个人也没有。
王欢重新叫来人掌上灯,那汪思继着急忙慌从袖中掏出一物,双手呈上。王钰看了一眼,好像是一张纸,背部隐隐透出墨迹。
“王上,请用茶。”王欢知道王钰今晚喝了不少,特意泡了一杯浓茶奉上。
王钰抿了一口,这才展开那张纸看了起来,原来却是一篇文章。遂笑道:“开封府尹不会在中秋佳节,没事做跑来向本王献上一篇奇文佳作,又或是在赏月的时候,灵感如泉涌,写了一篇词?”
可一看这篇文章的内容,王钰就笑不出来。这是一篇出自京城一位大儒之手的文章,写的就是迁都这件事情。这位大儒在文章中。痛陈迁都地危害,并列举出来几大罪状。其一,动摇国本,国都乃龙肪所 在,不可轻动。其二,劳民伤财,一旦迁都,花费甚巨。其三。背弃祖宗,历代陵寝在此,如何弃得?其四,不利安全。北方乃距离蛮夷巢穴很近,且地势平坦,易于用兵。
这位大儒倒不愧是饱学之士。写得文采飞扬,气势磅礴,一口气读下来酣畅淋漓。可王钰却没有这个雅兴来品读文章了。
“什么时候看到的?传播出去了么?”把那篇文章往案上一拍,王钰问道。
“臣也是傍晚时分,在京师一座酒楼宴请亲朋时偶然得到的。至于传播出去没有,暂时还不得而知。因为近来朝中一直在议论迁都一事,臣感觉事情重大,所以才闯宫求见。”汪思继满头大汗,不时用手帕擦拭着。
“写这文章的是什么人?”王钰又问道。
“回王上,此人乃京城大儒。出自闻太傅门下,广有才名。为士林之中翘楚,在读书人里。影响很大。此人时常聚集一批文人,议论朝政,其中不乏朝廷官员。”
王钰此时酒醒大半,意味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第一,朝堂上议论的事情都属国家机密,这篇文章的作者虽然有名,但他不是朝廷官员,如何得知?第二。他既然在读书人圈子里,影响很大。那这篇文章一旦传播出去,在朝廷还没有发布消息的时候,老百姓就事先得知了,会有什么看法?第三,在这种微妙地时刻,发生这件事情,是偶然?还是有人搞鬼?
“岂有此理!本王看有些人乌纱帽戴久了,怕是长了霉吧!”王钰一时动怒,厉声喝道。
汪思继吓了一跳,赶紧问道:“王上,是不是马上逮捕此人?”
“逮捕?凭什么逮捕?”王钰反问道。大宋开国,赵匡胤是军人出身,所以采取了扬文抑武的国策,善待文人。规定“凡士大夫皆有上书言事之权力”,“不因言而杀士大夫”。
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并不是说当了官的人才叫士大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也是士大夫。宋太祖定下这个规矩,也就是说,凡是读书人,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没当官地,你都有资格向朝廷,向皇帝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是反对也好,支持也罢。即使是你的意见触怒了皇帝,他也不能杀你的头,最多把你流放充军。
这个政策是很好的,因为它可以促成开明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统治者的“兼听则明”,所以王钰掌权以后,继续推行这条政策,甚至还把它具体化。比如王钰规定,凡是取得了进京赶考资格的读书人,你的来往旅费,伙食,都由朝廷出钱。可后来,王钰增加武举的名额,削减文进士地名额招致了小部分人的反对,就小小地得罪了文人一把。
此时,汪大人提出逮捕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钰马上否决。并不是他怕得罪文人,而是因为文人作为一个特殊地阶层,而且处在宋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它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比如写这篇文章的人,如果官方抓了他,后面引起的连锁反应,恐怕是难以想像的。
况且,马背上打天下,不能马背上坐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靠抓人杀人,就能搞出一个盛世的。要让读书人说话,哪怕他地话不好听。
再说,这件事情上,重要的不是写这篇文章地人,而是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作者的人,他才是用心险恶,会不会是赵颉?
“这件事情你们开封府不要插手,本王自有主张。”王钰沉思之 后,作出决定。
第二天,王钰马上请皇帝的老师,太子太傅闻焕章亲自出面,去劝劝他这位学生,告诉他,写文章可以,批评朝廷也可以,但现在这个时候实在不恰当,希望他收敛一些。
可谁知道,闻焕章这样一个当代鸿儒,又是那位仁兄的恩师。到了自己学生的府上,反被他奚落一顿,冷嘲热讽的批评他作了高官,就没有了读书人的骨气,只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还说担心这样一个太子太傅,能不能教出一个好皇帝。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王钰头疼了。中秋节之后,好几篇文章在社会上流传,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迁都一事而发。百姓口耳相传,议论纷纷。
在古代,没有“媒体”这种说法,社会上的舆论,其实就是跟着几根笔杆子在转。读书人写的文章,说的话,就是舆论。
而舆论往往能左右百姓的意见,因为老百姓里,读书识字的少,容易被人误
迁都不好,老百姓就信了,就开始议论了,甚至有人开始抨击朝政了。好在王钰威望太高,还没有人敢把矛头对准他,只是说圣上和王上身边出了奸臣,想搞乱国家。
事情越演越烈,社会舆论对迁都一事,越来越不利。王钰想解决这件事情,其实也简单,把那几个写文章的家伙,抓去坐牢,要不行直接砍头,保证没人再敢议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