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从当年胡金铨的《侠女》以一场极具意境的竹林激战享誉国际后,后世许多武侠电影亦开始“附庸风雅”,借“竹林打戏”提升影片之意境品位。只要是进了竹林,转身出来就成了侠客。那场著名的“竹林对决”虽然仅有短短十分钟,却足足拍了二十五天。胡大师对完美影像近乎苛刻的要求,终令此段既有幽远意境,又含凌厉杀机。

清晨的竹林,升起了薄雾,青翠的竹子如哨兵一般挺拔,林中虚无飘渺,似一幅国画般写意。如果身上没有工作要做,如果能抵挡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可以在此结庐长居,做一个中国画中神仙样的人物也无妨。

“真美!”所有的人不禁赞叹道。

“都愣着干什么?”李思明不得不将沉醉其中的演职员们,从“痴迷不悟”中拉出来。

李思明指挥着人们用麻袋收竹叶,然后开始向拍摄地的路上均匀地铺撒竹叶,这些叶子是从远处的山上收集来的,总共有300多袋,耗费了不少功夫。

这一段是打戏中的一个高潮,甚至是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必须制造出一种天罗地网的凶险气氛,仅仅是在地面上的追杀远远不够。为了完成这场戏,李思明拜托银都机构的人从四川请来了很多的杂技演员,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徒手攀援毛竹,然后又翻身跃到另一根毛竹之上,在和摄影师沟通之后,现场采取了实拍的方式,以此营造出真实的效果。于是陈指导设想让这支来自古代官府的“特种部队”在树梢之间往来穿梭,彼此呼应,并从空中投射竹枪阻挡小妹和金捕头前进,给逃亡者形成最大的压迫感。

“咱们这个,算得上是个大手笔,很有创意!”老刘对着李思明说道。

“那当然,咱们要做就做前人从没做过的!”李思明对此很是自负。

在这一段,音效师的工作也很重要,首先是官府追兵用竹枪投射金捕头和小妹的音效,还有刀砍青竹的声音,毛竹爆裂的声音都是细节,但都要力求真实和富有感染力。在整部片子中,小妹和金捕头遭遇的这段埋伏是最凶险的,最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要求用竹枪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感觉,突出它的杀伤力和神秘感。在永川,音效师和他的团队砍伐了十几根毛竹,在上面扎了不少眼儿,然后在空中挥舞,进而营造出一种低啸的音效,正是李思明需要的那种“宽、厚、重”的感觉。总共大约用了八九天的时间收录各种竹子的声音。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选择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几种音效。

这段需要用到大量的特技,有些特技本来是电脑来完成的。李思明当然没有电脑,他只能尽可能通过一些特技手段来力求他想要的效果。小刀是使刀的行家,那侠客刀凌空飞起旋转,砍断一只竹枪的镜头就是小刀来完成的,这也是小刀经过多次失败完成的,高速摄影机捕捉到了一个还过得去的镜头,剩下的就交给后期的剪辑师来完成。而那“飞刀门”的飞刀本就是小刀亲自设计的,这是为了保证这种弧形刀能够有轻松自如的旋转飞行的效果,尽最大的可能去完成李思明需要的效果。

虽然跟他想要的效果还很有差距,但李思明已经偷笑了。如果没有小刀,李思明恐怕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思明和他的剧组在四川足足拍了一个月,这部电影终于杀青了。当一个导演很辛苦,当一个演员也很苦,导演初出茅庐,演员也是初出茅庐,所以他们都愿意吃苦。李思明想到后世某位从国外归来的大明星,坐飞机要头等舱,住要四星级以上,堵车也要计算在工作时间之内,这还要导演当神仙一样哄着供着。对于此时香港的艺人来说,通宵达旦地拍戏和工作,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像好莱坞,要遵守劳动时间的规定,还要过周末休息度假。

所有的拍摄都完成了,李思明长舒了一口气,对于他来说,这处女作是个难啃的硬仗,好在还算顺利,除了一些协调方面的小问题外,演职员们都配合默契。剩下的工作便是后期的剪辑和配乐录音。

剪辑特别重要,比如一个跳楼的镜头,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拍摄:首先,拍摄那个人从窗口摔下来,跌在一张网上——当然,在银幕中是不能出现网的,然后再拍摄同一个人从一个不高的地方摔到地面上。把这两个镜头连接到一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印象。这个跳楼的惨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出现在银幕上而已,它是两段胶片连接起来的结果罢了。从这个事件,一个人从惊人的高度摔下来的事实中只选择了两点:跳楼的开始和结束,在空中的过程被去掉了。

以上就体现出了剪辑的一个作用。复剪一般是再进行细致的剪辑和修正,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影片的结构、节奏接近定型。精剪则要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准确、细致的修正,精心处理,比如色彩、音乐、场景的转换。

自从格利菲斯创造了无缝剪辑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剪辑的重要性。一般一部电影需要一个流畅的剪辑,即是镜头之间的转换使观众看了后不产生明显的跳进,在看一段连接动作时思路不会被打断。剪辑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错乱。不能因镜头转换而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但这一剪辑手法在八十年代又受到了挑战,有的导演故意让观众产生错觉。所谓“动接动”、“静接静”即是镜头转换达到协调的重要法则。能否延长或缩短一个事件在银幕上的停留时间,是剪接者能否控制影片进度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导演和剪辑师在控制影片节奏和时间安排的一个高度灵敏的手段。

李思明可不想让观众看一部拖泥带水的电影,更不想让观众看到一部节奏快得来不及思考,云里雾去的电影。

剪辑师是来自银都公司的,是个老手,而老刘、陈指导也是其中的行家,但李思明更有别人所不能及的创意。

“现在我们才称得上是在制作一部电影!”李思明对着剪辑师说道,“将来我们应该剪辑师在一部电影中的作用。”这话李思明也是对老刘说的。后世的一部电影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剪辑的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导演一部电影,是在剪辑室里完成的。

剪辑师在这个时代并不为人所重视,他们通常被当作一名技工,而好莱坞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由女人从事这一行,因为导演们认为剪辑就像是织毛衣,女人们手巧适合干这个。但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一部运用了特定、闪回、平行情节、慢动作、影像重叠这几种最基本的剪辑手法,会让一部电影生色,而后来的那些所谓大制作比如《黑客帝国》之类的电影更是如此,因为剪辑的原因,被人挑出几十甚至上百条破绽。

拍武侠片对剪辑的要求尤为重要,因为你必须让动作连贯起来,处理的好,动作自然流畅,明显不同的两个画面放在一起,在连贯的背景音乐和音效中,你会感觉不到其实你看到的是几个经过不同角度处理过东西。而且“剪”它有一好处,就是可以将现实电影拍摄中失败的地方加以隐藏,在后续“接”当中补充一个画面,让你的电影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他导演拍一个打斗的场面可能是一个主镜头加几个转换镜头就行了,但李思明却往往拍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镜头,利用后期的剪辑,可以将瞬间的眨眼以慢镜头的形式固化,将刀砍入身体时手腕的抖动突显强化,观众会被带入过山车般的细节之旅,因而会真正地融入到激烈的打斗之中。李思明会让这部影片的剪辑成为另一个亮点。

剪辑台是剪辑人员的工作台。台面上镶有乳白色玻璃,灯光可由下面照上来,以便看清影片上的画面进行剪辑操作。套片机(也有称同步器)是剪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把各条影片互相对齐,使之同步前进或后退。套片机要经常保持清洁和良好状态。否则会损坏影片或弄脏影片。接片器也称接片机,是接影片用的机器。接片的原理是把要接的影片两头用刮刀把影片上的药膜刮干净后用接合剂进行连接。

唯一让李思明不满意的是,在剪辑室里不能抽烟,而他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像钉子一样钉着,随时发表“高见”。

唐家仁的音乐终于在李思明拍摄完成前,全部完成,当然这是在曾智的威胁利诱之下完成的。到了最后,他发现自己从中得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成就感,当然曾太子并非小气的人,一个相当于他一年薪水的支票放进了他的口袋。后来,他发现他得到远比这些更多的东西。

八十年代初,香港电影有邵氏和嘉禾两大巨头,除此之外就是刚刚冒起来的新艺城。在连拍了《滑稽时代》等四部电影之后,新艺城花天价请来红极一时的许冠杰,所谓的天价是指许冠杰的片酬高达二百万港币外加日本的卖埠花红,而当时在香港市中心买一层100平方米的公寓只需要两万元。许冠杰可谓开了超级巨星高片酬的先河。但物有所值,《最佳拍档》创造了香港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在1982年春节上映,大破开埠以来的票房记录,是第一部票房超过2000万的电影,《最佳拍挡》的票房高达2600多万港币,而当时的票价只是7元钱,也就是说当时超过一半的香港人都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82年是新艺城最辉煌的一年。

看到别人的电影大卖特卖,曾智心里挺羡慕的。

“阿明,我们这部电影会受欢迎吗?”曾智问道。

“不知道!”李思明回答得很干脆。虽说在这部电影使用了大量这个时代别人并没用过的元素:好看并有视觉冲击力的打斗;紧贴主题的原创音乐,这个就可以拿个奖;精心制作的服装道具,绝对是制作精良;并且李思明对三位主角的表演十分称道,即使这部电影不被人认可,演员的表演却会被人所接受认可,而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创意更是从来没有人用过的。他唯一不敢肯定的是,观众认可吗?

“咱们忙活了半年,你现在说不知道?”曾智想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李思明看了看一脸“正义感”的曾智,轻笑道:“我当然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可是我不能代替观众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一切让市场决定。如果这部片子卖得好,那就是好片,至于说我这个导演的水平,我不在乎!”

“我们唯一的优势恐怕是观众的味口被我们吊了起来。还有我们的档期没有其他有竞争力的片子。要是我们的片子不合观众味口,观众会大呼上当!”

“档期?人家看不上的档期你还挺得意?不过,站在兄弟的立场上,我劝你准备好一些干粮和水什么的。”

“为什么啊?”曾智奇道。

“你想这报纸天天报道咱们的电影,一天要是不说一说我们,就好像少了点什么。正所谓希望越大,这失望就越大,要是观众们太失望了,控制不住自己,我担心他们会将你曾老板撕碎了,你得提前准备一些干粮,到时候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好避难啊!”

“哼,那不关我的事,你才是导演,我至多被骂识人不明误交匪类而已!”曾智反唇相讥。

“那咱们就谁也不准逃,要不,咱俩都不去参加首映?”李思明建议道,他嘴里说不在乎什么导演艺术,但是万夫所指的滋味不是正常人所能坦然接受的。

“不行,就是刀山火海你也得给我上,想当逃兵不行。”

“嗯?这好像是我曾经挂在口边的台词。”李思明转向小刀道,“小刀,你说是吧?”

“可是你以前说这话时,还有一句你不会故意忘了吧?”小刀道。

“什么话?”李思明道。

“不怕死的‘跟’我上!”小刀肯定地道,“不是‘给’我上!你想当英雄还是逃兵?”

李思明哑然,曾智茫然。

第三十七章 落荒而逃

“曾老板,对不起,我们影院从下个周末起,所以档期都排满了,不好意思啦,改天找您喝茶!”

“曾先生,不好意思,我们跟其它电影公司已经签约了,没法上映贵公司的影片了。我们下次再合作吧?”

“曾先生,我们戏院虽然小,但也要活下去,分成翻倍,否则免谈!”

“曾先生,我明天就要出差了,您要有事,等回来再谈吧?拜拜!”

……

李思明和曾智未曾预料的事情发生了:香港三大院商(院线)拒绝上映香江电影公司的影片《十面埋伏》,由于这三大院商实际上也就是三大制片公司,他们控制着港片最卖座的影片,受他们的影响或控制,一些小的院商纷纷表示不会上映。

“怎么样?都是连谈判都不愿意谈一下?”李思明问着打了一通电话的曾智,曾智的面色沉重。

制片公司如果没有院商的支持,很难有所作为,一个理想中的电影公司或集团,不仅具有影片制作部门,也要有发行的部门和渠道,才是一个完整的电影公司。否则,只能仰人鼻息。而在好莱坞同样也如此,大的电影集团被反垄断法逼得最后不得不将手中的电影院出售。

“妈的,连试映都不愿意试一下!这帮杂种,半个月前还拍胸脯保证!”曾智破口大骂。

“银都公司怎么样?他们不会落井下石吧?”李思明面无表情。

“他们不会,林先生对我们的遭遇也有所耳闻,他刚才向我保证会按时上映咱们的影片。”曾智道。

“哎,我低估了香港电影圈的排外程度。咱们俩,我是个百分之百的大陆人,你其实也算是大陆人,跟我们合作的银都就不用说了,他们就不给你们曾家一点面子?”李思明道。

“这个行业,并非你有钱有势就行,香港的市场也就这么大,不到六百万人口,谁不想多挣一点。前一段时间媒体把我们炒得太火了,加上中央首长接见,以为我们有内地背景,财大气粗,引起了他们的戒心,看来我们想得太天真了。”曾智感叹道,“午夜场还照常举行吗?”

“当然,要不然我们真得吃大亏了。”李思明道,狠狠地抽了一口烟,“影片正式上映日期,也照常举行,能赚点就赚点吧!”

拍他的第一部电影,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一个镜头甚至多机位重复多条,李思明花了远比一个香港电影导演多得多的胶片,剪辑的时候又是大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