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秘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王秘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源就在王室。   

  明人沈德符考证,春画在西汉时就出现了,发明者是因盗墓闻名的广川王刘去的儿子刘海阳。刘海阳与其父亲刘去一样,是位顶极好色之徒,整天淫乐,他令画师在房间四壁、天花板上将这些他所能看得到的地方,画上各种性茭图,供其作乐时〃欣赏〃。此即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玩具》(卷26)〃春画〃条所记,〃春画之起,当始于汉广川王,画男女交接状于屋,召诸父姊妹饮,令仰视画。〃   

  此后,春画由宫廷传至民间,〃为民所用〃。历代皇家亦都重视春画,视之为必不可缺的特殊的性教育工具。玩弄春画比较出名的皇帝有不少,如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和皇后、大周皇后武则天。   

  这几位皇帝〃看春意〃显然不是启蒙性质了,而是滥淫。萧宝卷有位贵妃叫潘玉儿,因貌美受宠。萧宝卷也效法刘海阳,在新造的后宫墙壁上,画上各种春画,以备他与潘Zuo爱时〃参考学习〃。杨广则又发扬光大,让画师将他与宫女Zuo爱淫乐时的现场画出来,再现真实供其回味,这就是〃乌铜屏故事〃。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李治与武则天。李治专门建造了一座供其幸御嫔妃的镜殿,把自己和妃子Zuo爱时的场景画到墙上。结果臣子刘仁轨偶然一次进殿,被吓了一跳,以为有几个皇帝。李治死后,武则天则把此殿当成自己与面首寻欢的〃夜总会〃。元文人杨铁崖就此大发一通感慨:〃镜殿青春秘戏多,玉肌相照影相摹。六郎酣战明空笑,队队鸳鸯浴锦波。〃   

  除春画启蒙,皇室还有一种特殊的性教育手法,使用性玩偶这些教具,让皇子〃一看就懂〃。沈德符根据所见所闻,记述如下……〃余见内庭有欢喜佛,云自外国进者,又有云故元所遗者,两佛各璎珞严妆,互相抱持,两根凑合,有根可动,凡见数处。大档云,帝王大婚时,必先导。入此殿。礼拜毕,令抚摩隐处,默会交接之法,然后行合卺,盖虑睿禀之纯朴也。〃   

  皇帝在大婚之前,会有专门师傅带他去看〃欢喜佛〃。在明朝,紫禁城中设有供奉欢喜佛的密室,密室中的欢喜佛是男女合一的佛像,表像时呈互相搂抱状。佛身上设有机关,按动机关,佛就开始Zuo爱,变化出各种动作。初入佛殿,还要举行一个〃仪式〃,要给欢喜佛烧香、叩拜。之后,新婚皇帝才可以摸抓佛身的隐私|处,习练动作。这之后才行〃合卺礼〃。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13节:皇帝喜欢〃吃独食儿〃         

  皇帝吃饭摆谱与防毒手段   


()
  皇帝贵尊人间天子,穿的是龙袍,住的地方是金鸾宝殿,行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皇帝如何吃饭,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后来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在过去是皇家机密,秘不示人。   

  皇帝喜欢〃吃独食儿〃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欢的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   

  皇家自称孤家,吃饭时也是自己一个人吃,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裕被实凼钡南谭崮昙洌旨跷�32道;奕裕篮螅沽碧拇劝蔡螅偌跷�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称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这样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比如有毒,追究起来也方便。如今上等级饭店也会这样做,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4节:防御膳里下毒的招儿         

  防御膳里下毒的招儿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儿〃。如果改用其他质地的器皿盛饭菜,会惹主子生气的。   

  清顺治皇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透露了当初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   

  除了金器,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所记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镶牙箸1双、银西洋热水锅2口、有盖银热锅23口、有盖小银热锅6口、无盖银热锅10口、银锅1口、银锅盖1个、银饭罐4件、有盖银桃子6件、银镟子4件、有盖银暖碗24件、银盖碗6件、银钟盖5件、银錾花碗盖2件、银匙2件、银羹匙13件、半边黑漆葫芦1个、内盛银碗6件、银桶1件、内盛金镶牙箸2双、银匙2件、乌木筷10双、高丽布3块、白纺丝1块、黑漆葫芦1个、内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银镶里皮茶碗10件、银镶里5寸无分皮碗1件、银镶里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银镶里3寸皮碗22件、银镶里皮碟10件、银镶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2件、商丝银筷2双、银镶里葫芦碗48件、银镶红彩漆碗16件。   

  从这份档案中可看出,乾隆所用餐具中,绝大部分都是银器。如果说皇家喜欢金,那是为了显示气派和高贵,而使用银器,则有很多实际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乏皇帝被人在饭菜中做手脚而毒死的事件。《资治通鉴·晋纪八》(卷86)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所以,皇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过去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在皇帝用膳前让别人先尝,这差事往往是侍膳太监的份内事,叫做〃尝膳〃。如果有毒,皇帝就可躲开毙命的危险。再是,餐前验毒,常用工具就是银器。   

  过去清宫盛装御膳的器皿外会挂一个小银牌,在拿开盖罩后,太监会当着皇帝的面,把银牌放进汤菜里试一下。溥仪证实了这一点,〃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原来,如果有毒,银牌立刻就会变黑。现代科学已证明,这种方法是简单有效的。因为银碰到硫化物会起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过去常用毒药,如砒霜(三氧化二砷)在提取时往往含有硫化物,所以银器测毒很灵验。         

◇欢◇迎◇访◇问◇WWW。HQDOOR。COM◇  

第15节:清朝皇帝喜欢吃鸭子         

  清朝皇帝喜欢吃鸭子   

  过去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给皇帝吃的传说,甚至有皇帝食用活人脑的野闻。但从明清御膳谱来看,并没有这些东西。不过,御膳做起来更讲究是不争的事实。御膳都是些什么菜?品种不少,但一般离不了猪羊鸡鸭鱼肉,关键是做法上有诸多讲究。   

  以清朝的御膳为例,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每天的份例是……   

  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萝卜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蕹菜各6斤,葱6斤,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玉泉酒4两。   

  早晚随膳饽饽8盘,每盘30个(一盘饽饽用上等白面4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和黑枣各12两),御茶房备例用|乳牛50头,每头牛日产|乳2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每包2两)。   



  这一份例,当时需花费银子50两,一年算来就是1万8250两。如果加上逢年过节、喜庆活动时开支,一年吃掉几万两银子是常事。   

  清朝皇帝和南京人一样……喜欢吃鸭子,每顿御膳里总少不了鸭子。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七月初七〃七巧节〃,乾隆早膳里便有酒炖鸭子、托汤鸭子、清蒸鸭子。   

  乾隆喜欢吃鸭子还吃出了一道名菜〃干菜鸭子〃,据一大饭店掌勺说,乾隆下江南时,听说水乡鸭子好吃,便生尝鲜之意。时已近午,担心乾隆怪罪,厨子赶时间,连鸭毛都未拔干净,这怎么办是好。这厨子也会忽悠,顺手撒了把黑干菜和光鸭一起下锅,以掩鸭毛。谁想平时都是吃宫廷味惯了乾隆,换个口儿感觉新鲜,大赞味道鲜美。因为皇帝都爱吃,一道名菜就这么出来了。这个传说并不可信,很可能是饭店编出来的胡话,但却说明了乾隆喜欢吃鸭子的事情。   

  再如,慈禧太后的日常御膳谱里有焖蒸鸭子、清炖鸭子、烤鸭,鸭舌、鸭掌、鸭肫、鸭肝、鸭肠,她都爱吃。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抄一张〃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时溥仪仅7岁,早膳却近30道菜,其中有三鲜鸭子、鸭条熘海参、鸭丁熘葛仙米。   

  因为慈禧喜欢吃鸭子,还有人因此交了好运。清末名太监小德张便是其中之一。小德张能成为慈禧面前的红人,可以查到的原因是他擅做一道慈禧喜欢吃的菜……烩鸭条。   

  当年曾在清宫御膳房呆过的温宝田回忆……   

  因为他能炒几样慈禧爱吃的菜,而且又处处表现得〃忠心耿耿〃,慈禧就命他在〃寿膳房〃兼任〃掌案〃,每天每顿他都得炒几样他的拿手好菜,如烩鸭条、炒干兰豆腐、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等,专供慈禧吃用。又因他对下以打人不留情闻名,更深得慈禧的信任,认为〃膳房重地〃,非有这样〃忠诚可靠〃的人去监督一切不能放心,于是他在慈禧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离不开的重要人物。在宫中时不用说,即慈禧住颐和园时,也总是命他住在仁寿殿的南院,专管饮食方面的事。   

  而且,清朝御膳房里的大厨也很会做鸭子。如慈禧喜欢吃的焖蒸鸭子,洗净去内脏,装入瓷罐,用文火煮上两天,把鸭肉整得酥烂,才好。清炖鸭子得花上三天工夫,去掉毛和内脏后,将鸭子放进坩锅里蒸三天,才成。金鱼鸭掌的做法更绝,先将鸭掌放入锅中,清水煮15分钟,五成熟取出,剔掉骨头与掌心硬茧,再将香料和玉兰花放入其中,混煮,清爽可口。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吃鸭子?目前还是谜。据说鸭肉清火平气,如烩鸭条的功效,菜谱上便标明:补虚养身调理、清热去火调理、便秘调理、健脾开胃调理。吃点鸭子是不是正好可以〃去火〃。当然,各个皇帝喜欢吃鸭子的原因可能不同,比如慈禧,她喜欢吃鸭子则可能更多地考虑〃补虚养身〃,据传她还有出恭不畅之隐,〃便秘调理〃也有可能。         

◇BOOK。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16节:朱元璋发明〃四菜一汤〃         

  朱元璋发明〃四菜一汤〃   

  相比起来,前朝的朱姓皇帝就没有清皇那么讲究,这可能与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吃不饱肚子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要饭时饿得头昏眼花,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瓦罐汤。朱元璋吃了还想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胡侃一句〃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下了。当了皇帝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婆子,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   

  〃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单。   

  不过,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比较节俭应该不是假的。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