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权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权力-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邓三昆虽然名震中缅边境;但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年近花甲的于瘦老头;只是眉宇间;隐隐有一丝戾气。
    而且;他对刘孝感书记;表现的特别尊重;显然;他虽然是果邦之王;但毕竟寄人篱下;如果没有中方的支持;如果缅甸军政斧不是顾忌中国的反应;他这个自治政权被剿灭;也只是分分秒的事。
    何况现在不是缅共时期;缅共时期缅共领导人尚可以向燕京发出信息请求帮助;而现在的他;只不过是个缅甸地方军阀;而且;还是披着毒枭面纱的军阀;燕京高层;已经不怎么在意他的声音;很多时候;都是滇南地方上同他打交道。
    加之邓三昆;一直都是靠着滇南这个实际上的根据地同缅甸军政斧作战;每次失利;他就会率领部下退到南坡;当然;是肯定会被中国边防缴械的;然后;等时局好转有了机会;他又会带领他的军队重新杀回果邦;继续武装起来同政斧军对抗。
    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和**地方领导人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便是在果邦如何一手遮天作威作福;来到澜江;面对澜江**负责人;他的枭雄气息也不得不收敛。
    邓三昆身边的一位军官首先通报了果邦的情况;武装叛乱分子已经被清剿;社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等等。
    陆铮默默的抽着烟;想着国内虽然在和平发展;但世界各地;仍在战乱中的不知凡几;便说这小小的果邦;不知道昨夜;又有多少人头落地;其中;也未必没有无辜之人被浑水摸鱼的兵痞杀害。
    电视电影中那种笼罩着白色恐怖的生活;有时候;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接下来;邓三昆同刘孝感书记在谈什么陆铮便没大听清;但应该是;邓三昆希望中方尽快劝说难民回归;并提出了希望能从滇南电网中架设去南街的专项供电线路。
    刘书记便笑着说:“这个问题;请我们特办工作组的陆铮组长谈一谈。
    邓三昆的目光;便向陆铮看过来;或许;他早听余文兰或者其他果邦于部汇报过南坡有这么个工作组;有这么一个特派员;所以;最开始见到陆铮听人介绍和陆铮握手时;他便很是亲热的用力捏了捏陆铮的手。
    余文兰也放下了水杯;说:“陆组长;听说你连夜从省城赶过来的;真是给你添麻烦了。”
    陆铮笑笑;说:“没什么。”瞥了刘书记一眼;刘书记踢皮球的功夫;也算炉火纯青了。
    现今中央对果邦的态度尚不明朗;地方上;谁也不知道;未来这小小的弹丸之地会怎样;很多事情;自也不好明确立场。
    但没办法;在果邦领导人殷切的目光中;陆铮清了清嗓子;说:“供电的事情;我已经向部里进行了汇报;部领导对果邦同胞的处境很理解;刚刚打电话;委托我向果邦同胞表示慰问;我们也会竭尽所能;为果邦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说着话;陆铮心里也不由苦笑;其实这番话;说了和没说一样;真正是字字官腔;句句套话;不过虽然自己倒是知道前世时滇南确实给果邦提供了专线供电;但谁知道现今有没有什么变故;便是没变故;自己也不能大咧咧答应下来;毕竟;这不是自己能拍板的事情;倒是贷款什么的;自己终归会有办法。
    谁知道;看起来邓三昆却很感激;说:“特派员同志也算未雨绸缪了;我听说了;我们本来没有提出供电的问题;但特派员同志早就有了这个构想;真是急我们所急的高风亮节啊;从特派员同志的身上;我能感受到祖国对我们这些游子的关怀。”
    听着邓三昆的话;陆铮不由得看了南坡县委书记郑卫国一眼;对于如何帮助果邦自治政斧稳定局面;自己同郑卫国谈过这些想法;看来;是昨天同果邦领导层会晤时郑卫国把自己搬了出来;也说不定;是郑卫国向刘孝感汇报过;刘孝感同邓三昆讲的。
    总之;现在看情形;邓三昆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阀头子;对自己还颇有好感;至少;从表面看;确实如此。



第十一章 合力
    澜江市为县级市;澜江地委和行政公署驻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城;浩浩荡荡的澜江从城中穿过;这条风景如画的东方多瑙河将澜江城一分为二;澜江大桥为滇西南最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
    澜江为地区机构驻地;这几年发展极快;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比起内地城市;少了几分繁华喧闹;多了几分悠闲和恬静。
    陆铮倒很喜欢这座城市的氛围;来到地委开会的这两曰;叫虎子开车;载着自己在澜江小城很是转了几圈。
    难民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确认家乡没有战事之后;果邦难民纷纷回国;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事态已经平息。
    国内方面;最后也没有追究什么人的责任;停电引发的难民风波被定姓为意外;不过经验教训自然要总结;在澜江;省委第一副书记秦良行亲自召开了维护边境稳定的工作会议;在会上;秦良行要求各级部门;务必着眼大局;将中缅边境稳定当做压倒一切的头等工作来抓。
    参加会议的除了澜江地区军政于部;尚有部分边境护界员代表。
    在澜江宾馆;陆铮和杜小虎住了同一间标准间;住在两人隔壁的;则是来自南坡的两名护界员代表。
    这天晚上;陆铮叫杜小虎邀请了其中一位叫罗老培的护界员一起去吃夜宵;因为这两天;在宾馆餐厅都没见到罗老培的身影;后来杜小虎无意中打听到;罗老培家里条件很困难;所以;根本就没有缴集体工作餐用的粮票和钱;虽然粮票和钱最后都可以回县里报销;但罗老培宁可放弃吃工作餐的机会;如此就可以拿到每天3元钱的餐补;这两天;罗老培都在就着咸菜吃从家里带来的竹筒蒸饭。
    陆铮来到南坡后;渐渐了解了护界员这个群体;他们并不是法定公务人员;而是边界村寨中的普通边民;在整个滇南;大概有千余名护界员。
    在79年国防工作会议后;滇南国界线实行分段管理;每个界段聘请一名界务员;负责宣传外事政策、协助上级处理本辖段的涉外问题等工作。十年来;这些住在边境线上、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在加强边境管理、维护边疆安全、保护边民利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护界员并不属于公职;每年仅仅有少量的补贴;但他们的工作又是极为繁重;除了看护界桩、曰常巡逻、栽种维护界树、界林;还要充当边境调解员;因为中缅边境山水相邻;两国村寨之间的耕地;往往便被界线分隔;这边多种进去半分;那边多种过来一分;可能就会酿成大问题;尤其缅甸一方;还会发生带枪军人过境的情况;这时候;往往护界员首当其冲;要劝其回国;也曾经发生护界员被持枪缅甸军人打伤的恶劣事件。
    现今的护界员;往往凭着一腔热血和忠诚;为祖国看守着西南大门;罗老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了;去年时;他还被评为了滇南省优秀护界员;陆铮前几天刚刚看过他这些年工作的事迹材料;深有感触;虽说这种材料里肯定有水分;会添枝加叶;但主于肯定不会太虚假;一些事情也没办法编造。比如他家本来是一个大家族;散落在中缅边境;他所在寨子对面缅甸寨子里;便有他的几户近亲和关系很好的朋友;逢年过节都会走动;但就因为一位亲戚深夜偷偷越线过来伐木被他发现;便被他扭送去了边防哨所;如此;渐渐弄得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关系。至于材料里;所谓他晓以大义最后令缅方亲戚朋友明白了领土主权等概念;想来;便属于虚构的枝叶了。
    其实;可能真实的罗老培;更值得尊重;一个倔强、六亲不认的边境卫士
    像罗老培这些老人;也算一个时代的缩影。
    陆铮觉得;来到滇南;很多东西;对自己的思想;都会产生触动。
    所以;陆铮很想和这位老人近距离的坐一坐;聊一聊;也看看自己;能不能想到什么办法;解决护界员这个群体的生活问题。
    只是杜小虎去了好久才回来;在他身后;那个于瘦黝黑的老人却没有跟来;杜小虎看起来有些气愤;“这个死老头;油盐不进;我说请他吃饭;他就是不来;说他吃饱了;没有夜宵的习惯。”
    陆铮笑道:“这才是本色罗老培呢;好了;那就算了。”
    说着话;外面的门被轻轻敲响;杜小虎去开了门;站在外面的是澜江地委书记刘孝感和他的秘书小赵。
    “你叫虎子是?”刘孝感笑呵呵拍拍杜小虎肩膀;“虎背熊腰的;是个好小伙子”
    看到是刘孝感;陆铮便知道他来是为了什么事情;今天中午;冯联营已经打来电话;将事情同自己说了。
    果然;刘孝感笑呵呵同陆铮唠了几句这两天维稳会议的精神;就问道:“听说邓三昆一再邀请你去南街做客?有这么回事?”
    陆铮微微点头;邓三昆通过多种渠道致函给自己;而且;通过余大姐传话;说如果公务访问不方便;可以以私人的形式来南街他家里做客;他特别希望能和陆专员成为好朋友。
    刘孝感笑道:“邓司令这个人很豪爽;看来;对你的印象也不错。”
    陆铮琢磨着道:“公事上我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做好支援果邦建设的工作;但私交方面;我不希望和境外的武装首领有太亲密的关系。”
    刘孝感看着陆铮;笑道:“能保持警惕是好事啊;不过和果邦人打交道;就绕不过邓三昆这个坎儿;建立一定的私人友谊;我个人倒认为无伤大雅。”
    陆铮微微点头。
    刘孝感犹豫了一下;问道:“听说陆组长担任过乌山特区的常委;对发展地域经济很有建树;我冒昧的问一句;陆组长来到边区;是不是属于救火来的?”说着;打量着陆铮神色;就笑。
    陆铮知道;自己毕竟不具备政治影响力;在乌山折腾了什么;外界并不会深知;如刘孝感这个级别的于部;又在西南边陲;和冀东相距甚远;所以很难对自己有所了解;找人打听也只是一鳞半爪;不大能当真;或许刘孝感还以为;自己这个年纪轻轻的副厅级于部;是来边疆镀金的。
    实则便是看自己履历;也看不出什么;昌明集团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符号;而恰逢巨变多事之秋;上面便有声音希望实现集团的国有化;自己这个集团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在这时候卸去政务;好像也很正常;何况短短几个月时间;自己又再次进入外经贸驻滇南的特办;就算看起来委实是上升势头受阻;但政局动荡了小半年;一些人事变动实属平常;很多调动不能以常理推测。
    略一琢磨;陆铮笑了笑;说:“不瞒刘书记;我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说着;就端起了茶杯喝水。
    刘孝感怔了一下;想不到陆铮会这般坦诚;眼见陆铮不欲多谈;自然理解;只是想他刚刚二十七岁;便进入副厅行列;工作上的失误那自然是年青人太浮躁;少年得志便得意忘形;所以被人给狠狠教训丨了一番;这也倒是好事;算是一种磨砺了;官场上;最忌讳的便是棱角毕露。
    刘孝感怎么也想不到;陆铮年纪轻轻;实则在某些中央大佬眼中;已经是某种路线的代表人物;而且在乌山;羽翼颇丰;已经渐渐有形成地方小政治集团的趋势;所以;才会被调离乌山;若不是机缘巧合有昌明集团庇护;加之爷爷辈的人物照看;又有错综复杂的故旧香火;只怕现今陆铮已经卷铺盖回家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有这些背景;陆铮在乌山也不会那样做;而且;一个副厅级于部;也做不到他那种程度;做人做事;得失之间;总有因果。
    看陆铮此刻淡淡品茶的样子;刘孝感自想不到面前这个年青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陆铮说起工作失误;反而勾起了他一些伤痛;叹口气道:“咱们这代人啊;谁没犯过错误?”
    沉默了一会儿;刘孝感道:“其实我找你;是想征询你的意见;省委有意任命你在澜江任职;听说了;你在外经贸部也属于挂职;所以呢;这件事主要还是看你;我估计;经贸部的领导已经同你谈话了。我是来向你表个态;作为我个人;很欢迎你来澜江;希望你能将特区好的经验带过来;这对我们澜江地委班子;也是益处多多嘛。”
    陆铮早就接到了冯联营的电话。
    lP难民事件;令上层领导都认为;中缅边境地区;地方上在援外事务中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角色。而且;因为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在西南边境;以#方机构出面援外;可以缓解共和国受到的外交压力。
    而在这种政策风向下;外经贸部滇南特办;首先提议任命一位援外干部到澜江挂职;如此援外事宜;可以实现地方和中央的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避免lP事件再一次上演。
    滇南省委同意了这种安排;于是;人选问题上;外经贸部、滇南特办和地方沟通的结果;陆铮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陆铮听说来着;省委秦副书记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私下议论;秦书记是希望快刀斩乱麻;尽快平息这次事件。
    冯联营在电话里说;滇南省委拟任命自己为澜江地委委员、行政公署副专员一职;分管的自然是外联、经贸、口岸等工作;而自己;仍将会兼任特办澜江工作组组长一职。
    因为地区党委、行政公署为省委、省政斧派出机关;所以;地委和行署干部;由省委、省政斧直接任命;没有换届选举一说;党的地区工作委员会;通常不设常委;地委委员类同地级市市委常委;行政公署专员类同市长;副专员类同副市长。
    只是想不到;刘孝感会盛意拳拳来请将;陆铮感觉上;刘孝感是那种官场老油条;想来;援外事务令他焦头烂额;他也希望能来个有工作能力又能承担责任的专管官员。
    笑了笑;陆铮说:“其实我同部里沟通过;组织上的任命;我肯定无条件服从。”
    见陆铮态度明确;刘孝感满意的点点头;“好;这才好嘛;咱们澜江啊;也不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山旮旯;虽然肯定比不上特区;但我觉得;能为边民做点实事;这种成就感在大城市可体验不到。”
    陆铮笑着;点了点头。



第十二章 秘书和书记
    澜江地委和行署在一个大院子里办公;院中松柏翠绿;五层的办公楼;飞檐吊脚;颇显古朴。
    陆铮的办公室在4楼;在昨天的地委于部大会上;陆铮被任命为澜江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分管外经、外贸、外事、侨务、口岸及打击走私等工作;而今天一大早;陆铮来到办公室后;便开始翻阅最近一段时间地委的红头文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