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开始呢?”总经理说:“我离开10分钟,你们的表现就是我对你们的考察,本公司不能录用随意翻看别人东西的人,这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四个人同时失去了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有人会说,这是年轻人的一时疏忽,或者说年轻人不拘小节。我不赞同这种看法,我认为这就是在习惯养成方面的一个漏洞。不过我倒是相信,错过了一次机会,接受了一个教训,收获了一种好习惯,今后一定还会有更好的机会眷顾这些优秀的年轻人。
  现在,国内外专家关于习惯、性格与命运的观点,论证、专著越来越多,而且基本观点都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经过不断学习和研究,越来越认同这种观点,但是毕竟自己手头缺少第一手材料作为佐证(我会继续搜集和探讨)。根据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水平,我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良好习惯助你成功,
  不良习惯为成功设置障碍,
  习惯的不断强化逐渐演变为性格,
  性格对事业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1)
因工作关系,二十几年一直少不了和家长打交道。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今天的家长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们也有着很充分的理由:今后没有高学历在社会上就立不住脚,就没有地位;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就吃不开。于是乎,《哈佛女孩刘亦婷》一出版,便在家长中掀起一股“刘亦婷热”,他们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哈佛男孩或者牛津女孩,最不济也要成为清华男孩或者北大女孩(其实在很大成分上是在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看影视明星出人头地,风光无限,于是家长陪着孩子挤破了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大门。这几年足球运动员又出风头又挣大钱,马上就有家长“从娃娃抓起”,期盼着也能培养出一个球星。而多数家长还是从战略目标出发,让孩子“全面”发展,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以外,在校外数学学奥数,英语学剑桥;学书法、学绘画、学乐器;学游泳、学体操、学跆拳道。孩子们岂止有一技之长,简直就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家长们真是在用自己的一片苦心,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有许多家长在与我交谈中明明白白地表示:不指望孩子成什么才、成什么家,只希望他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能自己养活自己就行了。虽然看起来对孩子期望值不高,但不难看出是家长们对孩子“不是那个材料”的一种无奈,其实“望子成龙”永远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希冀。
  希望孩子出类拔萃,盼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都不是过错,都是家长美好的愿望。但我以为凭借一技之长,尤其是文体方面的一技之长能够享用终生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富强、繁荣和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增速,现在家长们集中关注的升高中、考大学将越来越不是什么难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终将被打破。据报载,北京有望在四年内普及高中教育。这对于在重压下的学生和为了孩子费尽心血的家长们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可是孩子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就一定能够成才吗?家长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吗?不一定!因为比起求得一纸文凭,教会孩子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更有难度,也更为重要。下面所举事例就是最好的说明。
  清华学子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有才无德。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对同宿舍同学痛下毒手,连害四命,居然还冷静地把尸体码放在衣柜里,实属有才而无人性。
  首都经贸大学学生付强,为报复宿舍管理员放火烧宿舍。他的律师指出: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付强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洛阳工学院硕士研究生金继新,就为一门数理统计需要重修,迁怒于自己的恩师,用水果刀把夏蓓蕾老师扎伤。据说“他具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属偏执型人格障碍”。
  就在今年5月16日,江西医学院2000级在校大学生,手持水果刀在南昌市中心,1小时内连刺7人,造成2死5伤的惨剧。
  ……
  这种案例时常见诸报端,还是不要过多列举了。这都属于比较极端的个案。还有大学生跳楼等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女大学生当三陪小姐等等。至于说影视歌星吸毒、斗殴、搞同性恋,运动员违规泡吧、服用兴奋剂、足球运动员参与赌球等演技高而素质低的种种表现就不屑一提了。
  多年来我向学生及家长们力推我的教育理念:“人才”二字人在先,要成才先做人。做人看起来是个大题目,实际上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从培养孩子的每一个良好习惯入手,或者从纠正孩子每一个不良习惯做起。
  我案头有一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成就一生好习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做法,的确是一本好书。作者把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及培养方法一一列举,面面俱到。家长如果能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参考此书,肯定受益。但是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建议家长们对于刚刚升入初中,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重点培养三大习惯:诚信、读书、守时。我的理由有三:
  一、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再不好的孩子这时候也会萌生“改过自新”的愿望,不希望新老师、新同学再发现和抓住自己以往的过错,这是鼓励孩子进步的绝好契机。
  二、“诚信”是做人之本,“读书”可以提高修养,“守时”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而这三个方面都做好了,自然就会促成了其他许多的好习惯。
  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相当强,此时不塑更待何时。
    说诚信
  诚信,这是今天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凸显出来的对人的基本要求。毫不隐讳地说,今天所以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倡、落实诚信,恰恰是因为社会上违背诚信原则的人和事太多了,以至于影响了我们的孩子们。
  
三、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2)
表现一:撒谎。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曾把撒谎看作天大的耻辱,可是今天我却发现孩子们撒谎已经具有了普遍性。有些家长承认孩子染上了这种恶习并十分头疼,曾经就有一位妈妈为自己女儿的谎话张口就来而找我咨询,探究原因,寻求解决办法;也有不少家长过分轻信孩子的谎言而坚信自己孩子的“诚实”。
  表现二:考试作弊。这是目前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最为盛行的不诚信的表现。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考试和成|人高考,作弊人数有增无减,作弊手段日益高超,中、小学生们偷看邻桌一眼,夹带个把小纸条,纯属小儿科,孩子们几乎已经没有了内疚感。
  表现三:涂改成绩。改分是现在中、小学生惯用的伎俩,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糊弄家长,试卷发下来,或期末成绩册要带回家了,采取各种手段把不好的分数提高个10分、8分的,让家长高兴,起码不至于挨骂。至于让家长戳穿或老师发现,到时候再想办法敷衍,反正是过一时算一时,顾不了那么多。二是欺骗老师,每次考试老师批改完的试卷发下去,总会有人在错题上做手脚,然后要求老师给改分,哪怕是能加上1分,能凑个及格,也要去做。

()好看的txt电子书
  表现四:在时间上打折扣,钻空子。下午4点多钟放学了,6、7点钟才回家,明明是上网吧玩游戏去了,回家告诉父母老师补课了。就在前不久,我带领初三年级学生参加体育中考,乘坐大轿车把学生送回学校的时间是中午11点40分,到下午4点多钟一女生家长打电话找我,询问下午学校有没有补课,孩子到现在未归。我亦愕然,知道事情不妙。到晚上8点多钟回家,那位学生编了一通谎言,家长深信不疑,反过来打电话安慰我:“关老师,您放心吧,没事,我都问清楚了,是七八个女生在一起。”我心中不免可怜这位家长,女儿是约了一个男生单独行动,却轻易骗过了为她揪心了一下午的妈妈。
  孩子们的不诚实确实到了非纠正不可的地步了,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识,再高的学历,将来也不会被社会所接纳,甚至有可能自毁前程。其实据我了解,家长们对这种种现象深恶痛绝,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弄不明白孩子们怎么沾染上的这些坏毛病。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我的看法是:一、跟大人学来的,二、环境逼出来的(当然我不否认还有其他原因,但这两点我有根有据)。
  我的一个学生说话嘴巴不干净,总带脏字。老师要求并帮助他改,他理直气壮地说:“您先把我爸管好了,我就改。”看看,家长在和孩子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孩子的错肯定是从家长那儿模仿来的,在宽容大人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去要求孩子?情同此理,今天我们成年人的不诚信作为远比孩子们严重得多,且不说这种榜样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有些家长确实是“教唆”孩子违背诚信,自己却浑然不知。例如,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经常迟到的学生,拿着家长的说明或者假条到校,迟到理由往往是:今天早晨突然头晕,或头疼,或肚子疼等等。学生迟到一般也就晚到个四五分钟,凭直觉老师就能判断出它的真实性:大多数都是起晚了,家长怕孩子挨批评,于是写一张假假条,替孩子撒个谎。更有甚者,我刚刚送走的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初一、初二两学年无数次迟到,为此班主任没少做工作,因为他直接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不曾想孩子道出的实情是:妈妈为了让他多睡会儿,每天把闹钟拨慢15分钟,先“好心”地欺骗了孩子,再找各种借口欺骗老师。还有的家长为孩子不完成作业写假条,为不参加集体活动写假条,和孩子一起编造谎言应对老师。
  今年五一有7天长假,我为初一年级同学设计了一项活动,叫作“自立,我能行”。要求每个同学用50元钱为爸爸妈妈做一顿饭。我的要求很具体,从采购开始,到自己动手做,米饭、肉炒豆角、素炒土豆丝、西红柿汤,由家长指导,但不能动手帮忙,然后家长负责按项目计时打分,学生自己记录下操作过程。这本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很好机会,但把预先发下的表格收上来一看,我的感觉是尴尬、失望、悲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按要求去做,只是家长在表格上画了个√,然后每一项都打了20分(满分)。我的一片良苦用心被家长糟蹋了。孩子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事小,家长这种善意的欺骗,不是在教坏孩子吗?我不想指责家长,只是想提醒您,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定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尽管这个“人”只不过是个孩子。
  2004年7月20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临近尾声时,柳州铁路公安处民警杨顺德的女儿杨桢贞的一番话发人深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3)
“对于我,爸爸曾满怀愧疚地说过,多年来他只忙于工作,为我付出的太少太少。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我真的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因为我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伴随着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我在家养成了长时间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学习的习惯,是因为身旁的爸爸那股专注的读书写字的劲儿,让我不好意思开小差;一进高中我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通过不懈努力被较早地批准为学生党员,是因为从小受到爸爸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我在大学里勤工俭学,去年圣诞节把攒下的第一笔家教收入500元寄回了家,是因为从小就对自己许诺要做个像爸爸那样孝顺的孩子。如果说我对爸爸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他能好好保重身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爸爸的健康和快乐。”
  这一期节目的题目是《谁能把孩子带出网吧》,我没有从头看,但是最后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位杨警官在为他人的孩子忙碌时,好像忽视了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实际上他的行为,他的以身作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另外,作为老师,我们认为孩子在上学期间迟到、缺作业等等行为属于正常范围内的过错,家长如果不为孩子作伪证,就让老师批评,甚至惩罚了他,让他为自己的过错付出点代价,未必就是坏事。而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施以“爱心”,用不恰当的方式袒护孩子,您却在给孩子充当不诚实的榜样。
  孩子的不诚信一方面是跟大人学来的,另一方面也有的是被大人逼出来的。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孩子虽说物质生活够丰富,不能算不幸福,但是学业负担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确实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怎么办呢?毕竟是孩子,他们就要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钻老师和家长的空子,能多玩就多玩一会儿,能偷懒就偷点懒,能少挨老师的批评,能少挨家长的骂……那就只有撒谎,时间一长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说到家长“逼”孩子,我也为家长们叫屈。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疼还疼不过来呢,干嘛要跟孩子们较劲?这一个“逼”字里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作为矛盾漩涡中的老师与家长不也是苦衷多多吗?
  一次,一位年轻班主任向我抱怨一位学生家长,缘由是老师看好这个学习不错、很精干的小男孩,让他在班委会中担任职务,却遭到家长的反对。作为年级组长,我当然对家长的这种态度不能认同。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便对这件事提出了质疑,并自觉理直气壮。没曾想,这位家长十分坦诚,主动打电话给我,承认“您批评的那位家长就是我”,而且很坦率地亮明自己的观点:孩子浮躁,成绩并不理想,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得拿分数来说话,竟然说得我也无言以对。因为家长肯花高价让孩子上我们这种民办学校,毕竟是冲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