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仙眼-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幅行书的竖幅字轴,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古拙厚重中却又透出一丝难得的清秀,飘逸。上书着:“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而落款居然是大明孤臣黄道周几个苍劲有力却十分凄凉的大字。
    “我擦你个”。
    叶欢看着那幅展开的卷轴登时愣怔住了,怎么又是一幅黄道周的字画卷轴?你们这些人刚才不是吃亏过一次了嘛?还没有吸取到教训是怎么着?亦或是将黄道周的衣冠琢给扒开了?这些人到底找了多少黄道周的作品来啊?
    黄道周一生的作品确实是有不少遗留后世,这点叶欢是知道的。但是有不少作品经过战火硝烟之后,被抢到国外去了一部分。另外不少被国家那段特殊的历史焚毁了一些,又被弄到台北故宫去了不少,真正保存在国内的真迹,到现在还极少有面世的。这样一个简陋的地下黑市文物交易,这一会儿的时间就弄来两幅字画卷轴,不得不让叶欢纳闷了。
    前面就说过,黄道周一生著作甚丰,除了《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这些有名的遗世大作,光是他在抗清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就作了三百多首诗。
    因为清廷初建,各种情况复杂,当时清廷的皇帝老儿出于局势考虑,那些诗篇到是没有被焚毁,全部都保留了下来。里面很多诗篇出自忧愤,很为感人。
    黄道周的这段历史是有正史记载,叶欢学过历史是知道的。黄道周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的狱中,在狱中吟咏作画依然如故。有诗云:“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
    他被俘之后,清廷派了曾经同为大明臣子的洪承畴为使者劝降。黄道周取来纸笔,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交给对方:“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
    洪承畴拿到对联之后,又羞又愧,上疏清廷请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准。之后他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而在狱中这段时间他所遗世的这些作品,很多都书有大明孤臣黄道周这几个苍劲有力却十分凄凉的大
    叶欢知道关于黄道周这孤臣两个字是有来历的,明朝廷灭亡后,他曾经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
    弘光又灭亡只后,他回福建,到了福州。被隆武帝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名头听起来不小,但兵权落入郑芝龙的手中。
    而这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最后兵败被俘。其实他整个就是一孤家寡人,不是孤臣,又是什么呢?
    老阎等到手下人将卷轴展开,清了清嗓子,道:“各位老板,大家请听我说一句,关于我们得到的这幅字画卷轴嘛”。
    他手指着展开的卷轴,顿了顿,略显尴尬的道:“嗯具体是真品还是后期的高仿品,我们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这幅卷轴我们开出的底价是七十万”。
    “多少钱?老阎,你刚才说的是多少?”。
    之前那位拍走《石斋集》拓本卷轴的何总叫道:“老阎,你们在忽悠什么呐?怎么又跑出来一个黄道周的字轴?出来就出来吧,这价码怎么标的啊?那么高啊?”。
    其实不只是这个胖子何总在叫嚣,下面坐着的人已经有不少在那边议论纷纷的起来,老阎他们今儿个做的这事儿本身就有点和以前不一样。也不知道他们主办方是怎么考虑的,居然这样乱安排
    原来原因在于,每次主办方拍卖这些黑市文物,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向这些准备吃进货的买主们说明货物情况的。
    也就是说,拍卖的物件是真品,亦或是赝品,主办方是不管的。拍卖的时候,决定买不买货,愿意花多少银子买,全凭你买主儿的眼力。而主办方只要是将文物推出来,剩下的就全部是买主儿的事儿了。
    PS:谢谢ea0的打赏以及月票,感谢
                  156章 打包出手
    156章打包出手
    地下黑市文物交易中的手续,自然是有专人在负责。每一个拍走物品的买主儿几乎都是悄悄的去旁边的屋子里刷卡领走物品,之后再出来参加下一场的拍卖。
    刘梅生这时已经抱着那把大马士革刀坐在椅子上了,他回头向林培珊的方位瞟了一眼,对方凌厉的瞪了他一眼,之后转过头去没有再理睬他。
    刚才老阎在报出这个物品的价格之后,场中众人居然被主办方这出乎预料的一手,弄得安静了小一会儿,出现了一些意外的冷场。可在老阎喊话让众人上去验货时,众人愣怔了一下之后,却又都一拥而上,看来是想瞅一下这幅字轴到底如何与众不同了。
    到台子前面观看的众人,这次的议论声明显比之前要大了许多。因为主办方都直言不讳的把握不住物件真伪,价格又开的这么高,所以众人看了一圈,摄像拍照之后,又都三两一群的退了下去。
    另外也有一些人将信将疑的戴上白手套,拿起放大镜,在那儿逐字逐句的趴在字轴上细瞅着。但是都把眉头皱是老高,毕竟这不是那几幅后世有名的作品,众人对它的判断,心里依然是有些没有底。
    “我说老阎,你们这幅字轴看起来是不错,但那价码也太高了点,能不能往下面降一点啊”。
    坐在前排椅子上的一位看起来大腹便便的中年老板,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十分仔细的对比着字轴上的字迹与黄道周遗世的真品字迹的差距,抬起头冒然的说了一句。
    “呵呵汪老板,这个呵呵这个,兄弟我做不了主啊”。
    老阎尴尬的干咳了几声,才接着道:“汪老板,你也是老主顾了,知道我们这儿的规矩,这些物件都是早已经定好的价儿,兄弟我只不过是在这儿临时主事,我可不敢事到临头的时候随便将这的价码给改了,呵呵你说是这样吧?”。
    汪老板脸上一付我了解的神情,笑了笑,可是却在轻微的摇头,他不紧不慢的接着道:“可是老阎,你们这字轴要真是大开门的老物件,标这样的价码也正常,毕竟那几幅真迹都被炒到了几千万。哪怕你们就算是开出一百四十万的底价,我觉得都合理,但这个嘛呵呵看起来有点玄啊”。
    叶欢通过眼睛中的灵气观察,已经确认这字幅是件“老货”。但他以前没有注意到黄道周的书法,把握不住这字幅到底是他的真迹,亦或是当时有人临摹他的字迹。另外,这幅字轴主办方开价这么高,就算是真迹,自己弄到手之后,具体能赚多少银子,也是个问题。
    这当他为这个问题纠结的时候,场中已经有人在那里发着牢骚道:“老阎,你们到最后就拿出这么个似是而非的物件来?有没有其他好东西了?要是没有的话,看来咱们今天可就要告辞了啊”。
    不用这位老兄语带胁迫了,老阎看出场中众人早已经对这幅字轴表现的十分冷淡。其实老阎也没有办法,这件物品是别人拿来给他们拍卖的,价格是对方早已经定好的,老阎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动客户定下来的价格。现在场中众人表现的对这字轴一点不感兴趣的样子,他也是毫无办法,心里多少有点责怪原本拥有这幅字轴的那个物主乱定价。
    一般参与地下黑市文物交易的买主儿对主办方的货源其实并不了解,众人虽然心里多少有点猜测,但并不知道这些物件的来龙去脉。买卖古玩物件本身就是打着擦边球的生意,买主儿一般只要能把握住买到的不是那烫手的“贼货”就行了,其他的问题到不是很大,众人到也并不在意。
    但其实作为地下黑市文物交易的主办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这样的一次交易,货品物件的来源并不都是他们自己得来的。他们除了有自己本身的货品来源渠道,还通过江湖上其他朋友,将他们从各种渠道中得到的,捂在手中没有脱手的物件拿过来拍卖。
    主办方通过这些物品的拍卖一是抽取高额的佣金,再就是古玩物件多了的话,也可以给他们主办方聚集到不少的人气。因为地下黑市文物交易的主办方说白了还是在做生意,他们要是长时间没有弄到一些好物件来招揽顾客的话,那他们这生意过一段时间基本上就可以关门打烊了。
    “各位老板,不要急嘛,这样吧,我们这里还有一块笏板,一枚官印,原本这两个物件是想等下一场的,现在我们将这三样物件一起打包出手,各位现在可以再上来验货”。
    老阎看着众人无奈的说道。
    他们主办方原本是想将这后两件物品拿出来卖个高价,老阎现在看场中的这情况有点不妙,只好变通了一下。他作为地下文物黑市交易的一名重要成员,知道这三件物品都是一个主顾拿出来的物品,场中这点随机应变的权力他还是有的。
    他刚一落音,手下马仔已经端着两件物品来到了台子前面。叶欢瞅着场中这拍卖,觉得到是越来越有趣了。
    叶欢原本对那幅字轴其实有点动心,那确实是件上了年头的老物件,他一时犹豫的是,要不要拿出点银子来和对方赌一把。就算吃亏买到件仿造的赝品,看那字轴的模样,也能值点银子,亏也亏不了太多就是。
    他自从第一次花了极少的银子成功的捡了一次的漏,到现在心里一直有点转不过弯来。总想着以小搏大,成功捡漏才是王道。
    其实这是他对古玩收藏的认识不深,爱好收藏古玩的那些真正的圈内人,固然都喜 欢'炫。书。网'捡漏。但不一定都是对那银子感兴趣,很多人其实享受的是那种别人不识货,被自己看穿的人弃我取的乐趣。到不是象叶欢这样,完全以能赚多少银子为衡量古董收藏是否值得出手。
    “笏板与官印的底价各是五万元为底价,三样物品加起来底价是八十万起价”。
    老阎退在一旁手里拿着麦克风,感觉有点提不起精神似得,懒洋洋的喊道:“各位老板们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两件物品的品相很好,保存的十分完善”。
    “官印啊?呵呵这玩意不错,要是买到手,拿回家给我家里那老爷子瞅瞅,说不定他老人家会喜 欢'炫。书。网'这物件”。
    刘梅生在叶欢身旁嘿嘿笑道:“要是老爷子发善心,让我也买一辆象你那样的迈巴赫齐柏林就好了”。
    叶欢笑着摇了摇头,这喜 欢'炫。书。网'玩古董的主儿各有各的喜好。自己是为了赚银子,有些资深的骨灰级玩家是单纯为了兴趣,象刘梅生这种看起来是四不像,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附庸风雅才想起玩这东西的
    随意的与对方东拉西扯着,叶欢的眼睛其实一直围绕紧盯着那块笏板与官印的身上打转。他掩饰的很好,没有人能看出来这时叶欢的心里其实已经是泛起了滔天巨*般的在翻腾不休。
    对历史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笏板与官印这两样小玩意的用途,收藏古玩的人一般对这两样东西都不陌生,但真正能掌握清楚它们来历的主儿却不是很多。
    大家都知道,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器具。这物件又称手板,玉板或是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所以这物件又被现代人戏称为古代官员的笔记本。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而现在叶欢看见台子前面摆放的这只却正是一块象牙笏,说明最少是五品官以上的人所持有过的。
    官印较为复杂一些,印章属于金石学的一部分,由来已久。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皇家御玺无疑是古代印章中最为名贵的一类,但对一般藏家来说可遇不可求。官印相对于御玺,收藏要容易得多。而根据使用的材质不同,古代官印又可分为:铜印,玉石印,木印等等。
    印章传世的不少,但真正的官印却是难得一见。这与我国古代当时的律法有着极大的关系。
    PS:谢谢ea0的打赏以及月票,感谢
                  157 打包出手2
    157打包出手2
    我国历朝历代的律法对官印都有相对严格的规定,一般官员的升迁,告老,罢免,殉职等等,都必须将官印上缴。
    所以历来官印这玩意就是极少出现的珍稀玩意,如果这一枚官印是真品的话,拿去拍卖,少说也值个上百万的银子。
    唐朝开始,我国古代的官印多为用铜水直接浇筑而成,宋代沿袭了这种做法,但自元朝开始,估计是那些执政的皇帝攻打欧洲的原因,吸取了外面一些印章的工艺做工,元代到明代的时候,官印多有为玉石所造。
    虽然材质上略有变化,但官印总体的风格没变。官印上方有一只鼻钮,鼻钮是官印的把手,钮上有一眼酷似人的鼻子,故称为鼻钮。另外没有变化的是,官印始终保持着是正方形模样的朱红印章,印上的朱文小篆,所有的官印上必刻有之印两字。
    唐,宋,明三朝的官印边长都是规定死的,均为5。6公分长度的正方形印章,元代略有不同,根据官员品级的大小,官印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叶欢刚才用灵气对这两件物品彻底的扫描了一遍,没问题,确确实实是两件大开门的好物件。这点姑且不论,最使叶欢惊异的是,这两件物品在自己眼中所表现的那金黄色光线竟然是如出一辙,丝毫差异都没有。
    换句话说,这三样东西肯定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因为造假的手段可以蒙骗其他人,却不能蒙骗叶欢那神奇的灵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