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一九零二-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此一点,明眼人便看出复兴会与老同盟会的进步,或者说是新的中华革命党的区别。一个坚决地排满杀满,把种族革命放在首位,为革命而革命;一个是目光长远,理论先进,更接近现代政治党派的特征,革命也更有合理性和针对性。

其实。就在联合阵线发表声明、东线停火之前,吴禄贞已经派出一千五百官兵集结在高州海岸线一带。路环岛战事一开,陈文强便派出水师舰只,前来接载援军。

澳葡还没有完全从被打击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中队已经抵达香州埠,并迅速展开。除了对各隘口加派军队驻扎,北山岭的湾仔炮台也得到了加强,两处互为犄角。同时。广东水师的军舰四艘,再有鱼雷快艇八艘。开至前山地区,威慑巡逻,并强力制止了澳葡的疏滩工程。

一套组合拳下来,强硬姿态立显,按照双方的武力对比,收回澳门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与强硬姿态所对应的。则是民众的群情汹涌,香山、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人民先后发起请愿运动,声援军队抗击侵略的正义之举,并要求清政府废约收回澳门。

从武力布置,到舆情民气。似乎都表示着收回澳门是极有可能的后续举动。但陈文强不想现在收回,清廷也不想把事情闹大。而面对汹汹的声势,只有澳葡当局惊慌失措。

没错,就是惊慌失措。对于侵占扩张,澳葡并没有计算衡量双方的军力,思维的惯性使他们根本没想到清军敢与洋大人交手,还是主动的凌厉反击。

两艘军舰,几百名葡兵,就这么点军力,就敢侵占他国领土,就敢杀戮他国百姓,就敢讹诈强横。说怪不怪,在那个时代,偌大的清国就是这样畏洋如虎,就是只知道交涉、抗议,用武力维护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心思弱得不堪一提。

归根到底,洋人不可一视就是清廷的软弱给惯的。而一旦遭到迎头痛击,没有什么心理和实质准备的葡人自然不知该如何处置。

而关闸、前方的封锁,已经使澳门生活资料来源断绝,澳门居民的生活品骤然紧张,加上陈文强增兵调将,加重战争的气氛,居民们恐惧不安,谣言满天飞。

澳葡当局一面向国内紧急请示;一而唯恐市民的怨声指责将动摇澳葡的统治根基;一面也担心中队继续进攻,导致澳门丢失。综合考虑之下,澳葡当局决定先施缓兵之计,暂不激怒那个疯子陈文强,不使汹汹的民气舆情再火上浇油。

而在北京的葡国领事也赶紧拜会各国公使,请求他们先出面调停战事,又希望文明国家采取统一行动,为白人争取尊严。

但是,葡国领事显然是很失望的。各国都在谨慎地观察着事态的发展,虽然答应调停战事,但并没有更积极介入的打算。而美德两国的态度更是暖昧,一点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

抵美、抵英、抵日,一系列的抵制运动不仅仅越来越有组织,持续的时间更长,蔓延的范围也越广;而且中国民众的热情和觉悟也在不断高涨,在列强看来,颇有些民族觉醒的意味。

比如日本,一个“二辰丸”号案件,不过是羞辱了清廷和官府,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不仅赔款不了了之,反倒被举国上下引为大耻,激起了民众的愤激情绪,现在正进行的抵日运动从中国国内到南洋,使日本商家损失惨重,仅广州口岸仅减少日货进口五六百万,全国各地更是数千万不止,且还在持续。

当然,这只是列强对此不热心的一个原因。涉及到更深的层面,还有很多的考虑和权衡。只要不是废约收回澳门,使割占中国领土的列强感到警惧,列强们并不愿引火烧身,为葡萄牙这个小国的利益招惹麻烦。(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三章洞悉其虚

列强联合干涉?现在不是庚子年间,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况且,列强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只要不触犯到自身的利益,也乐得隔岸观火。

英日同盟,法俄协约,英法协约,德意联盟,德奥同盟……英德竞争,俄奥冲突,美日矛盾……当时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焦点已经逐渐转向欧洲,海上霸主英国和飞速崛起的新锐德国,在争夺殖民地、海外投资、发展海军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列强只想在亚洲维持现状,并不希望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

说起来,路环岛一战不过是葡人遭到了些损失,只要清廷能继续维系签订的条约,从而保证各列强已经强占、割让的地方不受到影响,列强国家便不想进行干涉,更不想为葡人出头。

而这也正是陈文强能收复澳门,却只造声势,并没有实际行动的原因所在。一旦废约收回澳门,那香港的英人、旅顺的日人、青岛的德人等等,岂会不担心遭到同样的对待?那时候,恐怕联合干涉就有可能了。而且,与德国的交好也会蒙上阴影。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事情。如果葡人真的想扩大战事,从国内调派远征军,陈文强也不惮以最激烈的方式先下手为强。

“呵呵,又升官了。”陈文强很随意地把圣旨扔到一旁,笑道:“朝廷诸公想得挺美呀,惹祸的是我,顶缸的也是我。若是交涉办不好,怕是就要杀我的头来向洋人谢罪了。”

加布政使衔,办理路环岛案及澳门划界等交涉事宜!陈文强对此可谓是颇为不屑,只要不是让他当皇帝。清廷给予的任何官职都不放在他眼里,只不过是方便他行事的摆设罢了。

“澳葡提出惩办凶手,赔偿损失,解除封锁,公开道歉谢罪。”陆耀宗有些鄙夷地说道:“他们还搞不清状况吗?或者只是色厉内茬的叫嚣?连巡逻士兵都缩进关闸拱门之内,还敢虚张声势。真是可笑。”

“一惯的作派,哪能一下子就改进来?”陈文强不以为意地哼了一声,“这边叫嚣,那边却急于谈判,还请其他列强调停,可见葡人就是色厉内茬。我看,再拖它几天,葡人也就软下来了。那时候再谈判,应该更有利。”

“卑职有些担心葡人从国内增兵。将战事扩大。”陆耀宗沉吟着说道:“大人觉得这种可能性大吗?”

“可能性是有,但却不大。”陈文强停顿了一下,自信地笑道:“这个不用怕他。只要葡人要从国内增派军队,本官很快就会得到消息。远隔重洋,葡人远征军尚在途中,本官就已经收复了澳门,使其成为无根浮萍,要战也难支撑太久。甚至有再遭重创的可能。”

“那原定明日的谈判就取消吗?”陆耀宗问道。

陈文强摇了摇头,说道:“继续。他们有条件,咱们也有。惩办在路环岛烧杀抢掠的凶手,赔偿岛上居民损失,承认未经我方允可上岛剿匪是侵占,并公开登报道歉。嗯,至于划界问题。先等这些事情解决了再说。”

这与葡人所提条件恰恰是针锋相对,而葡人手中确实没有什么筹码,陈文强则只靠封锁关闸,断绝其生活物资的供应,便已使澳葡陷入混乱。更遑论其他更狠的手段了。

“这是朝廷外务部主张的划界原则,你拿去找人好好研究一下,订出更合理、更有利的条款来。”陈文强将几张纸放在桌案上,轻轻一推,便到了陆耀宗面前。

在第一次中葡关于澳门划界谈判前,清廷外务部的主张是:先查明葡人的原租界作为澳门本土,原租界围墙以外最先占领的地方划为属地。澳门附近岛屿,不论是否已被占领,一概极力拒驳。

客观地看来,这些主张还是比较合理,并没有太丧权辱国的。只不过所派的谈判使者实在是无能,只知妥协退让,竟敢擅自修改,丧失领土和主权。

而陈文强对此并不满意,正要借此交涉取得更好的结果,也算是为日后的各种对外交涉做个榜样。

“大人——”陆耀宗犹豫了一下,听陈文强的口气,这交涉似乎要交给他去办,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陈文强微微一笑,说道:“所谓的交涉,与扯皮也没大的区别,不是一次两次谈判就能解决问题的。咱们不急,可以慢慢谈,葡人却怕是不行吧?你呢,先打头阵,杀杀他们的锐气。要知道现在咱们是占着优势,不用对葡人客气。在正式划界谈判前,道歉啦,赔偿啦,都要确定下来。如果有什么困难,本官自然会出头,你不必有所顾虑。”

“卑职顾虑的不是交涉,而是交涉成败对大人前程的影响。”陆耀宗有些不太自在地说道:“说到外交和交涉,卑职可是从来没办过的差使。万一有损国体,有损大人颜面,可就不好交代了。”

“只要不婢颜奴膝,就没什么可怕的。”陈文强不以为意地说道:“你再帮些帮手,那些政法学堂毕业的也该经些世面,还有留洋的学生,你也尽可多带些。事先好好研究,谈时强硬敢言,即便不合外交礼仪,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陆耀宗想了想,拿起文件,说道:“那卑职就勉为其难,尽力办好差使。”说完,他躬身施礼,告辞而出。

陈文强可不是盲目乐观,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情报,特别是与德、美领事有过沟通,已经知道葡萄牙并没有得到列强实质性的支持,只不过是外交辞令的同情而已。

而葡萄牙国内的情形,他也通过复兴会欧洲支部派人予以了解,关注着葡国内部的反应。从现在来看,葡国国内政局混乱,虽然对澳葡扩张失败耿耿于怀,但在实际上却没有出动远征军、扩大战事的条件。

这样一来,陈文强还怕什么?澳葡可以色厉内茬地叫嚣,但接触过之后,陈文强已经看清了澳葡虚弱的本质,对交涉成功有着强烈的自信。(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四章利用的价值

要论起对这个世界的格局组成,时局变化走向,陈文强即便不是每个历史事件都记得清清楚,也能分析研究,按照大概的脉络,掌握得相差不多。

这就是穿越而来的人的好处了,每想到这点,陈文强有时候都忍不住有些得意洋洋。

所以,他才敢强硬对待澳葡。这可不是一时的义愤,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能得到更长远、优厚的利益。

即便是互相利用,也要体现出被利用的价值。如果连利用都被别人不屑,那还真是有些悲哀。

敢对澳葡强硬,敢把总督和朝廷不放在眼里,陈文强这个地方实力派的名头是越来越实至名归。在某种意义上,这比朝廷重臣还要有利用价值。

在封建的体制下,即便是位列中枢的军机大臣,也难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权力的剥夺却只在顷刻之间。而地方实力派则宽松很多,特别是南方的省份,清廷的控制力更弱。

陈文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表现出强势。先不说控制力稍弱的湘、鄂两省,只说广东,在拥有了琼州这个稳固基地,拥有全省警察的大权,再有逐渐掌握军队的吴禄贞的帮助,陈文强已经超过了名义上的总督,成为广东难以撼动的存在。

这还不算陈文强在宪政派中拥有的社会资源,甚至某些外国人所掌握的他与西南革党的勾结和联系。

在德国人看来,陈文强是他们在中国与英法等列强展开竞争最有力的代理人,在中国南部沿海再拥有落脚点的最大借助。

在美国人看来,陈文强的反日倾向和强势行为是难能可贵,并且是值得大力扶持的。

当时美国同时面临两方面的威胁:大西洋的德国和太平洋的日本。一九零七年四月。美国海军首次确认,为了保护美国的安全,美国需要一支“两洋海军”。而在近期,鉴于不得不防备来自欧洲方面的袭击,为防止舰队被各个击破,把舰队集中在大西洋仍不失为最有效的对日防御措施;在远期。当舰队扩大到两洋标准(拥有三十艘战列舰)并在太平洋沿岸修筑足够的海岸防御设施后,把舰队一分为二布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就将变得可取。

而关于美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海军军事学院也做出了十分接近现实的预测:日本对华政策将从渐进的经济蚕食变为公然侵略,这就要求美国为支持“门户开放”政策而采取行动。

海军军事学院提出了两种设想,其一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为了阻止日本这种独霸亚洲的政策,将在东亚大陆上的战争中阻止日本。但是日英同盟和日俄协定使得美国在大陆上似乎找不到这样的国家。

更可能发生的设想时,日本谋求打破美国的遏制政策,在控制侵略亚洲大陆的海上侧翼(运兵线)的同时确保其贸易畅通,这就要求日本通过夺取菲律宾、关岛(可能还有夏威夷)来把美国势力赶出西太平洋。美军则将单独作战。迫使日本撤出中国大陆。战争主要将以海战的形式进行,美国将由此取得制海权、收复失地、并以封锁迫使日本投降。

但陈文强与德国日益亲密、全面的合作,使美国对第一种设想并不完全否定。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军力在德国的帮助下得以加强,那日本就可能陷在东亚大陆的战争中,哪怕是短时间的牵制,也能为美国主力舰队从大西洋转到太平洋战场争取时间。

是的,美国海军参谋人员对美日战争进行了重新的计算和评估。起初。他们认为战列舰队从大西洋到菲律宾需要一百二十天时间,但他们发现实际上这段航程可以缩短至七十五天。等巴拿马运河通航后还可进一步缩短。此外,菲律宾基地人员在对舰况的评估中发现,舰队在抵达目的地后可立刻投入战斗,不必象以前预想的那样先进行必要维修。

也就是说,在这七十五天内,如果中国能牵制日本军队。那日本就可能抽调不出足够的陆军占领菲律宾。这样的话,美军固守马尼拉和苏比克湾,等待来自大西洋的支援便有了可能。

只是有了这种可能,美国方面当然还很审慎,但却不妨碍美国陆军部尽快完成苏比克湾的永久性防务工程。而珍珠港则将被建成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固守和前进基地。

而陈文强对美国释放的善意(广东铁路工程),则使更注重商业利益的美国人感到满意,并认为长久而稳固的合作将是大为有利可图的事情。

显然,德国方面早就有了这样的判断,在美国也加入进来后,与陈文强的合作是更加的积极。

“东沙岛尚未从日人手中收回,且与台湾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