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现代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朝现代化-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在下要纠正林知县一个错误,在下所说的炼钢厂,不生产铁,只生产钢。两者不能同日而语。”文申正色道。

“难道是那种百炼钢?”众人惊诧道。

“百炼钢算什么,在下炼钢厂所生产的至少是千炼钢。”文申笑道。

“什么?千炼钢,真的假的?”众人怀疑道。

“是不是真的,到时候各位就知道了。在下打算建的是炼钢厂,一年能至少生产一万万斤钢。”文申伸出一个手指头,笑道。

“什么,一万万斤,还是千炼钢。”众人极度惊诧道。

“现在大宋全国的钢铁产量才不过一万万斤,大部分还是生铁。如果文先生,你真能以沂州一地,生产万万斤千炼钢。那将是举国震惊。功德无量啊。”林知县如同打了鸡血,极度兴奋,此时手舞足蹈道。

“当然,炼钢厂也不是短时间能建出来的,怎么着也得半年的时间。”文申给林知县泼水消火道。

“什么,半年。我的天呢,半年就能建一个年产万万斤千炼钢的炼钢厂。……”林知县彻底的陷入到极度yy之中。

文申看着林知县,一整无语。也许文申没有想到万万斤钢对林知县意味着什么,对大宋意味着什么。

一件上好的兵器,就按十斤钢算。能制造千万件,重要的时,这仅仅是一年的产量。在古代钢比银子还值钱。如果文申真能生产万万斤钢,林知县不说一飞冲天,连升三级还是有可能的。

“文先生,你看是不是明天,咱们筹备炼钢厂事宜。文申缺什么尽管说,本官全力支持文先生。以便能早日建成出钢,对官家,对社稷,对千千万万老百姓都是后好处的。”林知县盯着文申,小心翼翼道。

“恩,可以,明天就开始炼钢厂筹备。但炼钢厂,需要大量的一定知识水平的工人。首先,要招聘大量的工人进行培训。各位是否有合适人,推荐一下。”文申道。

“文先生,小儿,李德清。现已十六,读过几年私塾,虽没有考中秀才,但对稀奇古怪的东西,甚是感兴趣,可能对先生脾气。让他跟着文先生,打个下手。先生你看如何。”布店李掌柜媚笑道。

“恩,明天带到在下那里,在下看看。再建在炼钢厂的同时,还会建造炼焦厂,轧钢厂。”文申道。

“炼焦厂何物?”众人纳闷道。

“炼焦厂,甚是简单。会烧窑的窑工,一教就会。就是把煤炭炼成焦炭,焦炭很是有用,炼钢的必需品,其他用处也是很广泛。轧钢厂,就是把生产来的钢锭,进行加工,生产成各种需要之物。”文申解释道。

“那投入股份怎么分配呢。”张掌柜不好意思道。

“林知县意下如何?”文申把皮球踢给林知县。

“文先生,这炼焦厂,炼钢厂和轧钢厂,投入几何啊。”林知县问道。

“先前,至少要投入十万贯,中期二十万贯,后期也视情况而定。“文申笑道。

“这么多!”众人吸了一口凉气道。在北宋这个时候,一个好点的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二十多贯,不到三十贯。

“水泥厂三个月就盈利十万贯,一年可就四十万贯。林知县好像你光收行税,三个月就收了上万贯。”文申有意无意的说着。

“干了,除了水泥厂盈利的钱,本人再投六万贯。这次在下可是身无分文了,还要借一些。”张掌柜狠心道。

“我也拼了,加上水泥厂盈利四万贯,我也在透六万贯。”李掌柜拍着大腿道。

……

最后,三个掌柜各投十万贯,文申投六万贯,林知县代表官府投二千亩地外加一个铁矿。股份变成文申六股,其他人每一一股。而且四人还是很高兴,想起年产万万斤钢,那得赚多少钱啊,就是一股也是天量啊。而至于销售问题,在文申的再三保证下,众人也放下了疑虑。

次日,在家的张掌柜正在想,向谁借点钱。突然,一个丫鬟从外面跑进来,道:“老爷,外面粮店的梁老爷来访。”

“快快有请。”张掌柜小眼一亮,急道。

没多久,丫鬟后面跟着一个相当富态的中年人。“梁掌柜,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张掌柜看见粮店梁掌柜,拱手道。

“那里,那里”

“不知道,梁掌柜有何事啊。”

“无事不登三宝殿,听说张兄最近缺钱?”梁掌柜笑道。

“哦,梁兄,是从何得知啊。”张掌柜,纳闷道。心想:“昨天的事情,怎么一大早就被别人知道了。肯定是李掌柜和刘掌柜泄出去的。”

“张兄,入水泥厂的股发了财。整个沂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梁掌柜揶揄道。

“那里,那里,小财而已。”张掌柜客气道。

“小财,呵呵,我倒是想发这个小财,可惜没机会认识文先生啊。”梁掌柜一脸无奈道。

“呵呵。”张掌柜干笑了几声。

“听说,文先生又有大的动作啊,可惜啊,晚了一步,股份都分光了。”梁掌柜痛心疾首道。

“听说,你还差六万贯,这样可好。这六万贯在下出了。在下只要半股,如何。”梁掌柜又道。

经过一阵讨价还价,最终梁掌柜以七万贯,买了张掌柜半股炼钢厂股份。而同样的事情,也在刘掌柜和李掌柜那里上演。而李掌柜半股居然卖出了十万贯,着实让人疯狂一把。

正文 第十三章 炼焦

从醉仙楼回来,文申着实睡了一场好觉。次日清晨,书房里,文申一边用笔记本电脑看着炼钢的流程和工艺,一边吃着王秀做的早点。舒缓的音乐,从电脑音箱缓缓流出。而王秀和张柏芝一人一边靠在书房门框上,看着,听着。从没有过的安逸,宁静在三人之间来回飘荡。

“王秀,前段时间没回家去看看你爹嘛。”文申百无聊懒的问道。

“回去了。还把你给俺的那包洗衣粉,给俺娘了。俺娘可高兴了,说从没把衣服洗的这么干净过。”想起娘兴奋样子,王秀高兴道。

张柏芝接茬道:“可不是,先生你给俺的那块香皂,回到家就被俺妹妹抢走了。俺爹说,先生能耐真大,还说让俺嫁给先生你呢。”说完,张柏芝突然不好意思起来,一扭头跑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王秀看了看文申,然后低着头,双手玩弄着衣角,轻声问道:“先生,你要娶张姐嘛?”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文申郁闷的想。当然文申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两个人的意思,或者她们爹的意思。

“你们都还小,这个以后再说。”文申应付道。

“什么小啊,跟俺一样大的,在村里都是两个孩子他娘了。”王秀说完,感觉好像说错话了,看了一眼文申,也一扭头,跑回自己房间了。

文申愣了愣,摇了摇头,心想:“难道,自己真该找个老婆了。但为何在宋朝总有一股不真实感。算了,不想这个了。”

下午,李掌柜带着一个半大小子,来到文宅。一阵寒暄后,三人坐定。

文申打量了这个毛头小子李德清。看起来十六七岁的样子。要是放在现代,也就初中样子。头上戴着一个弱冠帽,身穿灰色长袍,腰间系着一个布带。脸色有点黑,但两眼在四处乱瞟,显得很有灵气。

“李掌柜,这就是你家儿子李德清吧。”

“正是,德清,过来见过文先生。”

“文先生好。”李德清板板整整的给文申行了一个老师礼。

“好,德清是吧,听过你天天喜欢搞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可否讲与我听听。”文申问道。

“回先生,我最近搞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李德清说着,从衣袖里拿出两个东西。接着,李德清把一个中间有两个洞的竹片,放在一个类似小叉子样子的木棍上。正好一个洞一个叉,然后李德清双手用力一撮木棍。就见竹片“嗖”的一下飞到半空中。

“这不就是自己小时候经常玩的竹蜻蜓嘛。”文申一撇嘴,心想。

“德清,你知道为什么那个竹片会飞到空中吗?”文申问道。

“额……恩……,我想……,不知道。”李德清憋了半天,憋出一个不知道。傍边,李掌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看着自己的儿子。

“知道为什么蒲扇,一扇就有风吗?”文申又问道。

“不知道!”李德清这次直接干脆的回答到。

“想知道吗?”

“想!”

“因为,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像用力扇扇子会有风,风就是空气流动造成的。明白了?”文申问道。

“哦,有点明白了。”李德清挠挠了头,低声道。

“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就像鱼儿生活在水中。我们感觉不到空气,就像鱼儿感觉不到水一样。

“人活一口气,这里的气是不是就是空气。”李德清道。

“可以这么说。人之所以呼吸,是因为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文申道。

“氧气,又是什么东西啊。”李德清打破沙锅问到底。

“额,你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了。”文申说完,回到书房,拿起一般小学课本《自然》,回到客厅,丢给了刘德清。

李德清拿到书后,就慢慢的浏览起来。随后便渐渐入迷了,心想:“原来是这样子的啊,世界真奇妙。”

李掌柜看见儿子,看书入迷了。就问道:“文先生,你昨天说的炼焦厂,什么时候进行。”

“明天吧,今天还请李掌柜,去找几个窑匠。明天就开始挖窑炼焦。“文申回道。

“好,我这就去安排,小儿就先在文先生这,等看完书,让他自己回家就好了。”李掌柜道。

……

李德清自从看了那本《自然》后,就时常来文申这里借书看。说来这李德清还真是聪明,举一反三,学什么都快。特别是对化学跟兴趣。文申有时间的也会给他讲解一番,文申会的也不多,幸亏有百度大神。

……

李掌柜很快就招三个窑工和十几个帮工。次日,水泥厂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在三个窑工指挥下,几十号水泥工人和十几个帮工很快就挖好一空烧窑。并用水泥和青砖进行加固。

炼焦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煤放在密封空间里,进行加热,直到成为焦化状。炼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空气入窑内。

新窑首先进了加热去湿。接着在文申的指挥下,把煤满满的填进窑坑,并用水泥和青砖进行密封。

经过一晚上的烧炼,经过一上午的冷却。第二天下午,林知县等众人早早的来到窑口,想看看文申所说的焦炭何物。

“文先生,你来宣传开窑吧?”林知县笑道。

“有林知县在,在下哪能宣布呢。还是有林知县来吧。”文申客气道。

“是啊,还是有林知县来吧”众人接道。

林知县见状,甚是高兴,道:“那,本官就宣传。开窑。”

在林知县的一声令下,站在窑口的几个帮工,用大锤把密封窑口的青砖砸开。接着,帮工进入窑内,把焦炭用竹筐提到窑外。

众人见第一筐焦炭出来,纷纷围过来。

“这焦炭甚是轻啊。”林知县拿起一块焦炭,掂了掂,道。

文申笑而不语,让帮工拿来一个火盆。随意拿起几块焦炭丢到火盆里。没多一会,焦炭就在火盆里燃烧起来。

林知县围着火盆转了几圈。突然,大声叫道:“好,好,好!”

接着又道:“这焦炭,轻,火大,无烟,易燃比起上等木炭还要好上几分。着实是个好东西。一个小小窑口,就把几乎无用的煤炭变成上好的焦炭。文先生,本官佩服的很啊。”

“果然好东西,文先生果然大才能。不行,回去我也挖了窑炼焦炭”众人皆想。

……

外地买水泥的客商,见焦炭有利可图,回乡后,纷纷建窑炼焦。其中也部分因为密封没有做好,导致一窑煤化为一堆炭灰。但大部分还是炼焦成功。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炼焦在大宋大行其道。使得兖州、徐州一带出现了几万人同时挖煤的壮举,煤的价格也有所上升,好在挖煤的也增多了,价格倒也没上涨多少。

正文 第十四章 建盐场

沂州正东边百里左右,有个小渔村。小渔村以打渔和煮盐为生。小渔村靠海,有大片的滩涂地。

今天,小渔村突然热闹起来。原来,县里的县太爷来村里了。还带着大批的帮工,推着大批的沂水牌水泥。

众人来到海边。林知县指着傍边的一片滩涂道:“文先生,你觉得这块地用来晒盐可好?”

原来,前几日,文申在沂州闲逛时,发现沂州的食盐买的特别贵。来后了解,才知道此时的食盐都是用锅煮出来的。文申心想,既然有水泥了,何不建盐场。当文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林知县时,林知县当时跳了起来,非要当天就要进行。于是,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文申看了看,发现此地出于潮汐潮落之间,地面也比较平整,面积足有上千亩。于是道:“此地甚好,足可用来建盐场。”

建盐场很是简单,在潮落的时候,先筑坝。然后把坝内的滩涂整平,有水泥铺地,防止漏水。这样盐场基本上就建成了。当涨潮时,海水通过坝口进入坝内,然后关闭闸门。坝内有水泥铺地,海水不会深入地下。随着水分的蒸发,海盐就慢慢在坝内析出。

接下来几天,在文申指示下,众帮工开始了盐场建设。盐城建设就开始几天比较忙,之后都是重复性工作。随着盐场建设走人正规,文申也闲下来了。

此时大宋正是五月底,春收时节。闲下无事的文申沿着乡间小道慢慢走着,看着两边的黄灿灿的小麦地,心情格外舒畅。突然文申心想:“这个时代好像没有玉米和地瓜,是不是自己弄点来种呢。对了,还有南瓜,西红柿。

见盐场无事,文申骑着摩托车回到沂州。回到家,把车放下,就来到了县衙。

“文先生,怎么回沂州了。盐场建好了吗?”林知县见文申来访,坐定后,道。

“盐场建设已经走上正规,只要水泥供应充足,一个月的时间应该就能建好。在下回来,是向知县大人,商量一件事情。”文申喝了一口水,道。

“不知何事?”

“在下来大宋时,路过一大岛。见几种农作物甚至好,其中一种作物亩产万斤。”

文申还没有说完,林知县就叫起来了:“什么,亩产万斤。怎么可能,什么作物这么高产?”

“在下就是为这个事情来的,在下看此物甚好,就带了点种子回大宋。在下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