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少津,苔根黄腻,脉沉数,皆为湿热内盛,灼伤阴津之象。脉证合参,乃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肾阴,膀胱气化失司之故。治当滋养肾阴,清利湿热,方选滋肾通关丸加味。方中知母、黄柏清相火,相火得清则使膀胱免受炎灼;肉桂温补肾元,鼓舞膀胱气化;地肤子、白茅根清湿热,利小便;百合、沙参滋水之上源;因术后故加丹皮凉血活血化瘀。

(张小萍,陈明人主编。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古代文献精选】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

《景岳全书·癃闭》:“凡癃闭之证……惟是气闭之证,则尤为危候,然气闭之义有二焉:有气实而闭者,有气虚而闭者……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否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理本甚明,何知之者不多见也。至若气实而闭者,不过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或破其气,或通其滞,或提其陷,而壅者自无不去,此治实者无难,而治虚者必得其化,为不易也。”

《谢映庐医案·癃闭门》:“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因湿热郁闭而气不化者,用五苓、八正、禹功、舟车之剂,清热导湿而化之;有因上窍闭而下窍之气不化者,用搐鼻法、探吐法,是求北风开南牖之义,通其上窍而化之;有因阴无阳而阴不生者,用八味丸、肾气汤,引入肾命,熏蒸而化之;有因无阴而阳无以化者,用六味丸、滋肾丸,壮水制阳光而化之;有因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补中益气,升举而化之;有因冷结关元而气凝不化,真武汤、苓姜术桂之类,开冰解冻,通阳泄浊而化之;有因脾虚而九窍不和者,理中汤、七味白术散之类,扶士利水而化之。古法森立,难以枚举,总之,治病必求其本。”

第四节关格

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的晚期。

关格之名,始见于《内经》。《灵枢·脉度》日:“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日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日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日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即指关格为阴阳失衡,不能互根互用的严重病理状态。汉·张仲景《伤寒论》正式提出了关格的病名,并指出关格为正气虚弱、邪气闭阻三焦的一种危重证候。《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认为,关格是指大小便不通,其发生机制是“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日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日关格。”由巢氏提出的“二便俱不通为关格”的概念,一直沿用到北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提出了通便利窍开关的方法,倡导应用大黄、芒硝、乌梅、桑白皮、芍药、杏仁、麻仁等药治疗关格。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提出温补与泻下同用,创立了吴茱萸散。金·李杲《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指出关格的病机为邪热所致,并以渴与不渴来辨识病之在气、在血。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了著名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治疗原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明·徐彦纯《玉机微义·淋门》提出关格“但治下焦可愈”,并用滋肾通关丸进行治疗。明·李梃在《医学入门·关格证治》中则提出了关格的一些具体治法,其日:“中虚者,补中益气汤加槟榔以升降之。中虚痰盛者,六君子汤去术,加柏子仁及麝少许。虚甚吐利不得者,既济丸。”此外,清·喻昌《医门法律·关格门》提出了治中焦为主的原则。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提出“急宜通窍开闭,利溺逐毒”的原则,对关格的治疗均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关格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均属于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关格多是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在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弥漫三焦而产生。

一、病因

1。久病伤肾

因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久治不愈,逐渐发展,导致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成为关格发病的主因。

2。外邪侵袭

在脾肾衰败、湿浊毒邪内盛的基础上,又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进一步加重内盛之邪,产生关格。如金·李杲《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云:“关无出之谓,皆邪热为病也。”

3。饮食所伤

因饮食不节,饥饱失调,过食咸味及油腻厚味,进一步损伤脾气,导致关格。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云:“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脾气虚弱,通调失宜者。”

4。劳欲过度

因劳倦、纵欲太过,进一步耗伤脾肾之气,形成关格。正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此则真阳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二、病机

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多因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在此基础上,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进一步损伤正气,嚣张病邪。脾肾之气衰败,湿浊瘀毒弥漫三焦,极易犯胃、阻肾,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形成关格。

关格的病理因素为湿浊、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脾(胃)、肾(膀胱),尤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因脾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肾主气化开阖,二者在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倘若脾肾衰惫,气血不生,日久气血阴阳俱损。水湿不化,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壅滞三焦,上下阻隔不通。闭阻上焦,凌心射肺则心悸、喘脱;闭阻中焦,犯胃则呕吐;闭阻下焦,动肝则见眩晕、抽搐、中风,肾关不开,则小便全无。

本证若救治不及时,或救治不当,正衰邪实,阳衰阴竭,极易产生喘脱、昏仆、中风等险恶之证,甚至阴阳离决,危及生命。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呕吐及小便不通为关格的主症,但须先有小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方可诊断为关格。

2。病程中可出现神疲乏力,腰膝酸痛,头晕,头痛,严重者伴喘促、抽搐甚至谵语、昏迷。

3。一般起病较缓慢,多有水肿、淋证、癃闭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关格与癃闭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但关格常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以此可鉴别。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

2。关格与走哺

走哺是以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以是胃内的饮食痰涎,也可带有胆汁,常伴有腹痛,最后出现小便不通,由于大小便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人,属于实热证,其病位在肠。关格属于脾肾衰败,湿浊毒邪壅塞三焦,是虚中夹实的病证,故与走哺有本质的区别。从预后来看,一般关格属危重疾病,预后较差,走哺只要治疗得当,预后一般较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脾肾阴阳衰惫,标实主要是湿浊毒邪。以本虚为主者,应分清是脾肾阳虚还是肝肾阴虚;以标实为主者,应区分寒湿与湿热的不同。

2。辨明病位

浊毒之邪犯脾以神疲乏力、身重、水肿为主;浊毒之邪犯胃以恶心频作、呕吐不止为主;浊毒之邪凌心射肺,可见心悸、喘脱或昏迷、谵语;浊毒之邪犯肝,则头晕头痛,手足抽搐;浊毒之邪犯肾,则腰膝酸软,下肢肿甚。

二、治疗原则

关格的治疗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所谓主,是指关格的本,即脾肾阴阳衰惫,治主当缓,即是指治疗脾肾不足不能应用大剂量峻补药物,而应长期调理,用药刚柔相兼,配用血肉有情之品,缓缓补之,使脾’肾之气逐渐恢复。临床上脾肾阳虚者多见,在应用温阳药物时,应注意补阴以配阳,使阳从阴复,常常配合应用滋肾药物。所谓客,是指关格之标,即浊邪,浊是阴邪,易伤阳,浊不去,则阳不复,浊邪瘀久成毒,所以应尽快祛除。祛浊又有降浊、化浊等法,降浊者,使浊从大便出,即泻浊之法,化浊之法,即化痰利湿。

关格是补泻两难的疾病,治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早期以补为先,兼以化浊利水,晚期阶段,应补中有泻,补泻并重,泻后即补,或长期补泻同用,灵活掌握。

三、证治分类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

症状: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弥漫三焦。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代表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前方温补脾阳,后方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降浊止呕之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浊毒内盛之小便短少与泛恶并见之证。

常用药:附子、干姜、仙灵脾温补肾阳;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化湿降浊;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

若痰湿壅肺者,可合用小青龙汤;若水气凌心者,加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症状: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少,脉弦细。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代表方: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滋肾养肝,后方凉肝息风,两方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平肝息风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关格。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泽泻、茯苓利湿泄浊;丹皮清肝泄火;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贝母、竹茹、胆南星、竹沥化痰止呕;制大黄、败酱草、六月雪降浊解毒。

若大便秘结,可加用生大黄以通腑降浊。若出现舌干光红,抽搐不止者,宜用大定风珠滋阴息风。若浊邪人营动血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同时配合至宝丹或紫雪丹。若风阳内动,导致中风者,按中风论治。

3。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

症状: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湿毒内盛,扰动心神。

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代表方: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参附汤大补元气,温补肾阳,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温中,两方合用温阳固脱,芳香开窍,用于关格见识昏蒙者;涤痰汤豁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神之关格。

常用药:人参、附子回阳固脱;苏合香丸开窍醒神;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豁痰开窍。

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若见气阴耗竭征象者,宜用生脉散益气敛阴。

【预后转归】

关格预后较差。若能及时有效救治,病情可获一定程度的缓解。若湿浊毒邪凌心犯肺动肝,出现昏迷、喘促、惊厥、中风者,预后极差。

【预防调护】

注意冷热,预防感冒。饮食调理对于关格本病有重要意义。

关格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体力的消耗;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保持皮肤清洁;注意饮食调摄,忌冷食、牛羊肉及海鲜等发物;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临证备要】

1。合理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关格的重要方法,临床常用的灌肠中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通腑泄浊类:大黄、芒硝。②重镇安神类:牡蛎、龙骨。③温阳类:肉桂、附子。④清热解毒、燥湿化浊类:蒲公英、山栀、土茯苓、六月雪、槐米、白花蛇舌草、石韦等。⑤活血化瘀类: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川芎、赤芍等。此外,还可配以益气药人参、黄芪,行气药莱菔子等。如临床常用的降浊灌肠方即由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30g,浓煎120ml,高位保留灌肠,2~3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10日为一疗程。休息5日后,可继续下一疗程。

2。大黄在关格治疗中的应用:早在唐代就有应用以大黄为主的方剂治疗关格的记载。中医认为大黄为苦寒泻下之品,其荡涤肠胃,峻下力猛,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号为“将军”。关格由于脾肾衰败,气化无权,两便失司,临床上不仅可见尿闭,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