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焚清- 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宪章笑道:“好说,好说。”说着,率众人跪地接旨。
  张萌桓取出圣旨,清了清嗓子,高声吟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总理衙门大臣、湖广提督、忠勇伯、赐双眼花铃周宪章,忠义节烈,智勇双全,率章军虎贲之师,攻台湾、战汉城,扬威海外,驱逐日寇,护我大清一统江山,劳苦功高。赐周宪章一品顶戴,三眼花铃,世袭忠勇公。擢其为台湾、朝鲜总督,并称台朝总督。望周宪章感念皇恩,勤政爱民,治理台、朝之地,弘扬中华上国文化,固我大清疆域!钦此!”
  大清国已经失去了对台湾和朝鲜的实际控制权,拥有强大章军的周宪章,已经成为台湾和朝鲜事实上的主人。只是,周宪章不愿意做郑成功第二,把台湾从中国割裂出去。所以,刘永福在台湾,朴永烈在朝鲜,分别向朝廷上书,恳请朝廷赐封周宪章为两地总督。朝廷对这一局势,也是无可奈何,在接到台湾和朝鲜民众的请愿书后,干脆顺水推舟,任命周宪章为台朝总督,也就是台湾和朝鲜的军政最高长官。


 第230章 一方霸主

  现在,周宪章真正成为了大清国的封疆大吏。在大清国的地方督抚大员中,最为显赫的有三个职位: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台湾和朝鲜原本不设总督,台湾隶属于闽浙总督的管辖范围,朝鲜是一个半独立王国。而现在,由于周宪章手握大清国最为强大的军队,台朝总督的地位,与直隶总督不相上下,成为最为显赫的地方大员,其地位,甚至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之上,仅次于直隶总督荣禄。
  周宪章独霸一方,不管是太后老佛爷还是光绪皇帝,都是如芒刺在背。只有一个人心里偷着乐。
  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冬天来了,白雪纷飞,在山西老家赋闲的袁世凯,整天披着蓑衣,在河边独钓寒江雪。他心里明白,周宪章的崛起,使得朝廷越来越离不开他了,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请他出山!
  到那时候,他要向朝廷提出更多的要求!小站新军十个镇,必须要达到章军的兵力,装备也不能弱于章军,否则,朝廷拿什么与章军对抗!
  袁世凯有十成把握,朝廷会答应他的要求!
  到那个时候,制约朝廷的,就不是章军,而是小站新军!章军再强大,也远在台湾朝鲜,而小站新军,就在北京城下!
  袁世凯心里十分清楚,大清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到了用实力说话的时候了!
  小站新军虽然丢了冯国璋的一个镇,但是,王世珍、段祺瑞那些经历过甲午战争的官兵们,心中只有袁世凯,他们早就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而对袁世凯充满了希望!只要袁世凯一声令下,这些人就会跟着他勇往直前!
  按下袁世凯不表。
  且说,张萌桓向周宪章颁旨毕,盛宣怀又拿出一道朝廷的敕命来,宣布朝廷对章军官兵和台湾地方官员的封赏任命。在这之前,周宪章以总理衙门大臣和湖广提督的名义,向朝廷上书,保举台湾和朝廷两地地方和军事官员。朝廷的这倒敕命,基本上就是周宪章上书的翻版,朝廷也明白,到了这个时候,只要周宪章承认大清国朝廷对台湾和朝鲜的主权,其他的,只能任由周宪章行事。
  按照朝廷的敕命,章军弟兄各有封赏:
  洋鬼子汉纳根,按律不能获得实职,赐一品顶戴,双眼花铃,赏黄马褂,赐尚书衔。
  刘永福,授台湾巡抚。
  朴永烈,授朝鲜巡抚。
  韩令准授平壤总兵,兼安州知府。
  罗鸣芳,授台湾提督。
  冯国璋,授朝鲜提督。
  清朝管制,提督品级在总督之下,是总督的属官,但提督与总督的辖区是一致的,周宪章为台朝总督,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台朝提督,总管台湾、朝鲜的军事。不过,台湾和朝鲜相距甚远,一个提督不便掌控,周宪章打破常规,在两地分别设置提督,分别掌管两地的军队,朝廷也就听之任之。
  那哈五身份特殊,接替周宪章,授湖广提督,并授兵部尚书衔,官居一品,这是遥领授职。光绪皇帝对这位皇叔,还是极为看重,他心里还指望着那皇叔辅佐他的皇位。
  姚喜授副将。
  吴佩孚授台北总兵,加兵部侍郎衔。
  张作霖授彰化总兵。
  张勋授台南总兵兼知府。
  郭二杆授台中总兵。
  蔡挺干授海军提督,领海军大臣衔。
  李国革授澎湖知事,授总兵衔。
  丁汝昌原本就是北洋水师的提督,擢升为海军提督,授兵部侍郎衔。
  此外,盛大年和钱有贵均授户部侍郎,在台北效力。丘蓬甲授台湾布政使,吴彭年授台北知府,孟侬授彰化知府。其余章军官兵,各有封赏,将官升三级,士兵赏银五百两,阵亡将士家属由朝廷抚恤,赏银一千两,并免五年赋税。
  周宪章代表章军官兵领旨谢恩。
  其实,章军官兵和台朝两地的官员们,对于朝廷的封赏毫不在意,在台湾和朝鲜,朝廷的官衔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周宪章早已任命了两地的军政官员,官员们也早已走马上任。接受朝廷的封赏,其实是给朝廷一个面子。
  周宪章在任命各地地方官的同时,对章军进行了整编。将章军整编成了两个军。章军设司令部,周宪章自认章军总司令,罗鸣芳为副司令,汉纳根为参谋长兼训练总监,小贩出身的钱有贵,因为前段时间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章军司令部情报部部长,负责间谍活动。
  台湾章军陆军整编为第一军,军长那哈五,副军长吴佩孚。第一军下辖三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吴佩孚兼任,第二师师长佟蔚,第三师师长张作霖。驻琉球的独立旅,扩编为章军第四师,归第一军管辖,师长郭二杆。
  此外,张勋的直属旅,仍然为章军司令部直属旅,由周宪章直接调度。周宪章知道,张勋的部队能打仗,不过,得把张勋这小子看严实了,这小子稍稍松活一点手脚,就要闹出点事。
  朝鲜章军陆军整编为第二军,军长朴永烈,副军长冯国璋。下辖两个师,第五师师长韩令准,第六师师长由冯国璋兼任。
  章军设海军司令部,海军司令蔡挺干,副司令丁汝昌。海军下辖三个舰队,其中,第一舰队以镇远为旗舰,以澎湖为基地,由蔡挺干直接指挥。第二舰队以定远为旗舰,以基隆为基地,由丁汝昌指挥。第三舰队为朝鲜支队,程璧光为舰队司令,以仁川为基地。此外,李国革的海军陆战队扩编为一个师,驻扎在澎湖。
  经过整编,章军陆军总兵力为两个军,加上司令部直属部队,总兵力8万,大炮五百门。海军三个舰队,拥有巡洋舰十二艘,炮舰二十艘,鱼雷艇八艘,其他舰船十艘,共有各类舰船四十艘,加上海军陆战师八千人,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人。章军成为了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周宪章真正成了一方霸主!
  同时,在台北成立武备学堂,周宪章亲自担任校长,罗鸣芳为常务副校长,汉纳根为教务主任。这座完全西式的军事学堂,担负着为章军提供后备人才的任务。周宪章规定,章军营、连、排军官,全部都要到武备学堂受训,这些军官大部分是打出来的,临战经验是有的,理论知识严重不足,经过训练,战术意识大为提升。
  周宪章的老朋友,德国人艾德,受邀来到台北,担任台北武备学堂的总教习。艾德把他的德国同行都带了来。台北武备学堂人才济济。


 第231章 战败者

  西历1895年12月30日清晨,伊藤博文和神尾光臣步入总督府。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九元老之一,其实,他的地位,已经超出日本所有的政客,是日本政坛首屈一指之人!他创造了日本政坛的奇迹,他是日本的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
  伊藤博文一手缔造了明治维新的日本政府,把日本从保守落后的列藩割据状态,推进到了近代化进程的康庄大道上!他一手创建的立宪制度,成为世界立宪制度的楷模,也被中国维新派推崇为改革的模板。这个制度保证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促成了日本在短短三十年间,跻身于世界列强。
  为此,伊藤博文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就连日本的敌国大清国,崇拜伊藤博文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他引以为傲的立宪制度,却为军国主义极端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在民主体制的框架下,民众拥有不可剥夺的参政议政权和言论自由,正因为如此,极端分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扬大日本帝国优越论,毫无遮掩地宣扬暴力夺取生存空间,并最终把日本引向战争的深渊。
  独裁体制不能孕育出民主,而民主体制却可以孕育独裁!这是民主最大的悲哀。
  现在,伊藤博文品尝到了民主的苦果。因为民主,他不能钳制军部那些战争狂人的叫嚣,言论自由原本就是民主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战争狂人们,最终把日本引向了惨败,伊藤博文为之奋斗了三十年的明治大业,彻底被摧毁了!
  失去了冲绳的日本,再次跌落到了明治维新之前的三流国家的行列,和大清国一样,成了西方列强案板上的肉。
  就在不久前,美国人的军舰再次出现在了广岛海域,英国人、法国人再次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德国人要求租借长崎作为她的远东军事基地,俄国人则是把目光投向了南千岛群岛,在那里,已经出现俄国远东舰队的身影,而失去了海上力量的日本,根本无力阻止俄国人进一步南下。
  章军对冲绳的占领,让西洋列强看到了日本的衰弱,也助长了列强瓜分日本的野心!
  西洋列强早就有瓜分中国的念头,但迟迟没有付诸行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大陆是一个整体,人为分割极为困难。而日本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岛国,岛与岛之间的天然分割线,使得日本更容易被肢解。
  从这个意义上看,章军对冲绳的占领,不仅仅是一个领土问题,它很可能会成为西洋列强瓜分日本的开端!
  日本面临着亘古未见的亡国灭种的危机,自古以外,日本就没有面临过这样的危机。被大海包围着的日本,有着天然的地理安全,而现在,随着章军踏上了冲绳,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那些把日本拖入深渊的军人们,要么死了,要么躲了起来,他们的狂言成为了笑柄,他们把责任推给了文人内阁,其实,就是推给了伊藤博文!
  作为一手把日本推向近代化进程的明治元老,伊藤博文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踏上了吉凶难料的台湾之旅。
  他的使命只有一个——保住日本对冲绳的主权!
  唯有保住冲绳,日本才有生存的希望!否则,日本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被列强肢解,要么,成为某一个大国的附属国,蜕变成朝鲜、安南、菲律宾、马来西亚!
  然而,对于这个使命,伊藤博文毫无把握。
  他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理由劝说周宪章放弃冲绳。
  周宪章拥有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拥有一支战无不胜的章军,他怎么会把到嘴的肉吐出去!
  也许,唯一能够说得出口的理由,就是道义!
  然而,他知道,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道义不过是一张遮羞布而已!
  如果道义真的起作用,日本就不该挑起甲午战争,更不该发动乙未战争!
  在这个世界上,决定一切的,不是道义,而是实力!
  只不过,日本的军人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伊藤博文知道自己难以说服周宪章,他想到了神尾光臣。
  在伊藤博文眼里,绝大多数日本军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而神尾光臣则是一个例外。
  神尾光臣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军人,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感,但他的头脑,却时刻保持着冷静,与那些狂热的军官们截然不同。
  神尾光臣的爱国,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他不像那些所谓的“爱**人”,很多其实都是想借助对外战争,铸造自己的将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神尾光臣回国后,因为他在南方军的投降书上签字,被日本的政客们斥为败将、卖国贼!遭到口诛笔伐。山县有朋、大山岩都曾经败给了周宪章,但他们,毕竟没有在投降书上签字。
  只有伊藤博文知道,神尾光臣此举,比获取一场战争的胜利,更为难能可贵!
  甘愿用自己的名誉,来换取士兵的生命,在视名誉高于一切的日本军界,是难以想象的!大山岩做不到,山县有朋做不到,他们宁可让士兵们去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名誉!
  所以,伊藤博文顶着各方的压力,说服明治天皇,任命神尾光臣为日本参谋本部参谋长。
  然而,神尾光臣拒绝了这一任命。
  他辞去了所有职务,放弃了他的将军军衔,回到了他在北海道的家中,闭门谢客。
  乃木希典曾经指控神尾光臣私通周宪章。对此,伊藤博文只能是报以轻蔑的冷笑。
  乃木希典被自己的私欲蒙蔽了双眼,竟然怀疑自己的战友,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伊藤博文也相信,这世上真有“惺惺相惜”之说。
  神尾光臣与周宪章,或许真的存在某种心灵上的互通,否则,神尾光臣怎么能如此准确地判断周宪章的意图,只是,他的判断不被乃木希典所认同而已。
  所以,当伊藤博文临危授命,前往台湾与周宪章谈判冲绳问题之前,专程前往北海道,登门拜访神尾光臣,希望神尾光臣出山,和他一起去台湾。
  神尾光臣是晚辈,当伊藤博文开启明治维新大业的时候,神尾光臣还在读小学。以伊藤博文的名位,专程前来拜访,原已经决心归隐林下的神尾光臣,不得不出山了。
  就这样,神尾光臣跟着伊藤博文,先是去了北京。在北京,他们受够了大清国朝廷官员的冷嘲热讽,那些官员们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个个鼻孔朝天。伊藤博文心中恼怒,他知道,那些厚颜无耻的大清国官员,曾经是盼着日本人帮助他们消灭了周宪章,而现在,周宪章胜利了,他们摇身一变,好像是他们战胜了日本人一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