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惊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商海惊涛-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半导体大市场的他们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点于是去年年底在日本芙蓉财团的核心家族安田家新任家主安田一之助的暗中穿针引线下,这些半导体生产企业纷纷串联起来组成联盟,以各种名义发起反击阻挠星云电子的晶圆生产线建设。

晶圆生产是一个高度精细和专业化的生产体系,其中许多过程需要在极高标准的无尘、无菌等环境里才能进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里面的工作人员穿戴的如同化学战里从头套到脚的防护服可不是什么门面装饰,而是工作人员的必备设备。因此能够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晶圆厂,不光需要充沛的资金,还需要大量专业的设备和人员。

星云电子资金不缺乏,杨星和集团总部的大项目事业部几乎每天都会检查生产建设进度,而一场亚洲金融风暴也让各国不少半导体工业的专业人才丢了工作,星云电子的高额薪酬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唯独是晶圆生产中需要的各种专业和

配套设备被对手卡了脖子,一时焦头烂额,伍海军担心无法按时完成杨星的时间要求,只好向他求助。

晶圆生产需要晶棒成长——晶棒裁切与检测——外径研磨——切片——圆边——表层研磨——蚀刻——去疵——抛光——清洗——检验——包装等十几道大步骤,数百个小分工程序组成,其中大部分小步骤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国内暂时还无法提供,比如八英寸晶圆的晶棒生产,国内就一直没有产业化。所以当初杨星一股脑的把六英寸的晶圆生产线都搬到了九都那所保密的和军方合作的晶圆厂里,不是不能在那里也安排一条八英寸晶圆生产线,关键是作为国防半导体基础的东西,杨星和军方都考虑还是把基础技术吃透了再想高端的,六英寸的晶圆国内都做不出来,还好高骛远想一步登天采用八英寸的技术?

设在香港的晶圆厂自然没有这顾虑,都是采用国际上最先机的技术设备,可问题就出在这了。作为西方全盘掌握的半导体基础产业技术,晶圆厂的大批设备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欧洲的德法和亚洲的日韩以及美国才有相关的设备出售,最初星云电子选择的自然是最近的台湾和日韩等国,但其中核心的步进式光刻机、晶圆研磨和抛光设备等,世界上只有日本东芝、夏普、德国西门子和荷兰飞利浦等公司能生产。

而东芝和夏普等日本厂家突然通知星云电子,鉴于台湾和韩国等企业提出的大量订单,星云电子的设备采购要求被无限期延后了,即使星云电子提出加倍的报酬也无济于事。通过情报部门收集来的资料,杨星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过他倒是没有太在意,只考虑了一夜,第二天就通知伍海军他们,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中星集团驻欧洲的分公司传回消息,荷兰飞利浦和德国西门子同样有类似的生产设备,正好杨星有个主意想利用“猎鲨行动”的机会给美国人找点麻烦,破坏他们震慑中国的企图,就想干脆乘机亲自去欧洲一趟,名义上采购生产设备,暗地里给猖狂的美国佬一个狠狠的教训

他说干就干,立即让秘室进行准备,这次要去欧洲,有上次他携带大批部属远渡重洋去美国打开局面的经验,公司上层都认为老板亲自出马必然又会展开一系列的商务收购和〖Zei8。Com电子书下载:。 〗合作计划,出于对杨星商业才能的盲目崇拜和对打入欧洲新市场的渴望,报名跟他一起去欧洲商务考察的几大公司头头全都到齐了。在这种情况下,杨星只好宣布所有公司的上层挑选合适人选组成庞大的代表团,对欧洲十几个国家进行长达数月的考察。

消息传出,不但亚洲经济界为之瞩目

,就连目的地欧洲的许多财经记者也云集香港,想采访杨星这位商业新星,谈谈他对这次进军欧洲市场的看法。去年杨星本人在美国闯出了不小的名气,华尔街日报的专访以及在比尔盖茨家中接受的盛情款待,特别是随后他和比尔盖茨一掷千金向中国国内洪灾捐款10亿美元的惊人慈善义举,都让杨星很短时间就树立起年少多金,乐善好施的形象。

与国内和东亚等国商界浓厚的论资排辈的作风不同,欧美对凭借自身能力一飞冲天的少年商业天才更加看重。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苹果的乔布斯大学都没上完就辍学创业,现在的网络经济热潮更造就了一批甫出校门就身价亿万的年轻富翁。对杨星这位发家于大陆,才毕业就能跻身香港十大亿万富豪的年轻人,欧美舆论对他的评论都是赞誉有加。至于他好色狂妄等小道消息,大家都觉得不过是少年乍富的一些后遗症,权当是花边新闻,欧美等国更注重一个人的成绩,所以相比国内刻意压制和隐瞒他的名气,杨星在国外的名气可远远大于国内。

由于要带一大帮子随员同行,再加上当初他创建星斗研究院时,就派了一支赴欧美的出国考察队伍早早布局欧洲。去年美国之行,当年的准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次欧洲之旅,杨星也打算是时候收获一些成果了。于是拖到4月中旬,这支商务考察团才出发前往欧洲南方的门户意大利罗马城。

此时里意大利不远的南斯拉夫波黑战火熊熊,北约轰炸了大半个月可依旧无法征服好勇斗狠的塞尔维亚民族,杨星的部下们也算近距离观看了一场现代战争,可是一向喜欢军事的杨星本人却缺席了这场战争秀。此时的他正和“暗星”里的几名外籍手下乔装打扮混进了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世界上唯一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这里就是他的“猎鲨行动”的指挥中心和大本营,杨星潜入这里,就是预备发动整个计划。

以色列作为一个四面都是阿拉伯敌人包围中成长壮大而不被吞没的国家,历经多次中东战争,一无资源、二无天险的身处沙漠之中,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军队实力远远领先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获得了美国人的支持。

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楔入的一颗棋子,以色列每年收到的美国各项援助超过百亿美元,而这些美元中很大一部分又采购美国和自行研发的高科技武器力压周边邻国的军事装备一筹。凭借这种精兵强武的战略,以色列才能屹立几十年而不倒,相应的以色列犹太人以他们出众的头脑凭借美国提供的最新尖端科技,自行开发出许多国际领先的技术,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以色列的科技在国防、信息、农业

等领域均有不俗成绩。中国改革开放后曾派遣了不少专家来以色列学习高科技技术,比如星动网络开发的软件源自即时通信软件,而的研发者就是以色列的两名青年。中科院正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的干旱农田浇灌新技术滴灌法,军方利用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机身加上以色列研发的相控阵雷达而成的大型预警机都出自与以色列的合作。选择在这里渗透干扰国际互联网的运行,一定出乎美国人的意料,也让杨星他们的行动难以察觉。

第三百八十章 梯队

杨星他们达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后,尽管到处戒备森严,但对于杨星的东亚面孔和他亮出的华裔身份,海关官员很友善的表示了欢迎。(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二战时,中国上海是唯一允许犹太人避难的远东城市,许多犹太人非常感激当时中国人伸出的援助之手,以色列建国后也一直保持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改革后不少中国人来以色列参与劳务输出,沉默勤劳的中国人很受当地人的欢迎。现在不少中国商人也会到以色列进行投资活动,以色列官员见惯不怪,并没有对他们一行人多加关注。杨星他们也从容一路潜行,终于抵达了位于以色列内盖夫沙漠边缘隐藏在一座小城里的指挥中心。

这座小城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当地附近农庄的工人,对于小城里挂起不久的带有以色列农业部标志研究滴灌技术的国际合作机构的三层小楼并没有太大关注,内心里也认为既然是研究机构,里面时常出现一些外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杨星他们乔装改扮成外国研究人员的样子畅通无阻的进了小楼,并没引起当地情报机构和警方的警觉,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虽然威名远扬,但多数是针对阿拉伯人的,对于其他地方的外国人的关注程度不高。

进到小楼重重掩护下的地下室,杨星他们才发现别有洞天。楼上一大堆农业研究设备的掩护下,这里被改建成了一个汇总信息的蜘蛛网络,无数管线从这里延伸到四面八方。有的被偷偷接入以色列国防军的内部军事网络,有的被联到了沙漠中那所不被承认的核研究机构的网络上,甚至还有一部分搭在了附近以色列的情报网络上,以色列方面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能立刻发现。

这里就是整个“猎鲨”行动的指挥中枢,把利用“深渊之门”召集来的世界各地黑客编写的大量病毒、后门、逻辑炸弹等软件的编码都被汇集到这里,组成一个个虚拟的网络攻击武器,只等杨星一声令下,就会在互联网世界发动无数的攻势,搅得天下大乱。(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

杨星在早已等他多时的林佳娜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地方,即使知道她的能力,亲眼看到数十块大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海量数据时仍是被深深吸引住了。林佳娜解释着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密信息,不由面有得色的夸耀:“我这里的数据虽然比不上美国国家安全局那部“梯队”窃听系统,但是这些日子收集到的各类机密信息也足以推翻不少小国了。等这次行动结束,你一定要建一个比这个临时基地还要完善的信息主控中心,信息时代,情报就是金钱呀,现在就等待合适的时机我们来一场全球黑客大狂欢。”

杨星颔首道:“看来当初你选择这里算是一步好棋,现在我才明白,美国人防范

所有的国家,但是对以色列总是网开一面。利用以色列人的网络接入美国保密网络,东窗事发时让美国人以为以色列人除了在沙漠里研制原子弹外还在研制网络武器,美国人只能不往下追查了。另外美国卫星全球监控,大概只有对以色列监视最少,躲在这里留给他们事后追查的线索也最少。将来事发,我们把罪证全推给以色列,网络用的以色列人的,电力后勤保障设施也是以色列人的。到时清理干净这里撤往沙漠,让大自然掩盖一切蛛丝马迹,果然不愧为克格勃培养的高手,嫁祸的高明倒是你刚才说的‘梯队’系统最近在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它很厉害吗?”

林佳娜知道这位老板虽然不是特工出身,但是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就连专业间谍都甘拜下风,乌克兰偷回苏联密档的计划几乎是他一手布置的,他突然谈起“梯队”系统,显然他的脑袋里又有了新想法。点于是一边为他介绍行动的准备情况和指挥中心里设备用途,一边给他根据她手头的资料详细为杨星解释何为“梯队”系统。

“梯队”系统大概是冷战中被保护的最隐秘的一个大型窃听系统,当时苏联情报机关在西方安插了众多间谍在间谍战中率占上风。而以中情局为首的西方情报机关由于制度不同,无法大量在苏联等国内安插人力间谍,就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发出了窃听设备窃取苏联等国的情报。其中最大和最成功的就是“梯队系统”。

1988年8月‘梯队’电子间谍系统首次被一名叫杜尔肯?坎贝尔的英国记者曝光,当时他在英国《新国家主人》杂志中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一个由多国联合建立的庞大电子间谍网络。但当时坎贝尔只是通过一些小道消息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这套间谍系统存在的具体证据,甚至对这套电子间谍网络名称的描写也是错的,所以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关注,只以为是某种阴谋论者的奇谈怪论放置脑后了。”

1996年,新西兰和平活动分子尼科尔基?哈格尔在他所写的《秘密力量:新西兰在国际间谍网络中的作用》一中首次详细描述了一种由新西兰、澳大利亚政府和美国联合研制的电子监控网络“梯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梯队”的正式名称。讲述了70年代“梯队”系统未出现之前,美、英、加、澳等西方盟国长期苦于彼此间的情报交流渠道不畅,一些紧急情报经过各国情报机构层层处理分析后再互相交流时,时间上滞后性太重,往往是落在现实情况之后。这种情况下,这几个国家就私下议定,筹建一个覆盖全球随时交换信息的电子监控网络“梯队”。

随着“梯队”系统出现,这几国相互之间可以实时

共享截获的第一手情报,以美国人为主导,美国方面负责执行计划的的就是林佳娜手下霍恩的老东家中情局和国安局。林佳娜不愧为长期进行谍报工作的精英,这个时候“梯队”才刚刚被人们知晓,但她凭借多年的情报经历,如数家珍的介绍起“梯队”系统的由来和组织结构。

“梯队”是以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最早建立的遍布全球的电子监听站的网络统称,最初是用来截听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电话电报等信息得监听平台。但冷战结束后,“梯队”系统的职能大大扩展,已经发展到每天监听、监控300万件(次)电话电报、电子邮件、卫星通信的水平,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交流的监控力度也不断增大。

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由五国的卫星信号截收装置通过位于各国的地面站计算机系统联网在一起,各国情报部门在这些计算机里输入想搜集的情报关键字眼,然后计算机就会对截获的成千上万卫星信号情报中自动筛选出相关情报,然后再提供给专业情报人员进行判别整理,并进行评级和汇报。

简单来说只要你使用的国际电话、电报或、电子邮件中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索引词,比如“战斗机”、“恐怖分子”等字眼,这个系统就会立即自动记录下你整个通讯记录加以分析。这个系统高度自动化,全球任何人每时每刻的通信记录都可能被监控,真是想想都不寒而栗。因为该系统的重要性,以前一直是被视为西方最高军事机密而严加封锁。

只是冷战后,美国人不愿意放弃这套有价值的系统,把监视对象从以前的苏联等国扩大到了曾经的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