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时珍评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外丹著作中有关金石草木可备丹炉者缀合成书;批评弘治时王纶所编《本
草集要》 (1492)只取常用药品及洁古、东垣、丹溪所论序例。加以节略
而成,”斤斤泥古者也”,“别无增益”。蓝茂(1397—1476)所撰具有地
方特色的《滇南本草》(约1476)未被李时珍列入《历代诸家本草)。在明
中叶以前的百余年间,新编撰的本草学著作竟有9 种之多,充分表明当时医
家对本草学研究普遍有着浓厚兴趣,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社会风气。李时珍创
造性地编撰《本草纲目》,正是在这种学术风气熏陶下进行的。他汲取诸家
本草之长,克服诸家本草的历史局限性,取精用宏,完成空前巨著,将我国
本草学研究推向历史新水平。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他的智慧的结晶。如果
没有广大群众对改善医药条件提出的强烈社会要求,没有前代科学家在医
学、药物学上积累的丰富经验,作出的重要贡献,单凭李时珍的主观努力,
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王世贞在讲到李时珍善于汲取前人留下的科
学资料,从事《本草纲目》的编撰时指出:“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
关,靡不备采”。李时珍自己也说,他编撰《本草纲目》曾”渔猎群书,搜
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不广为参考。
李时珍如同辛勤的蜜蜂,采集百花,酿出蜜汁,造福于人类。
第二章 科学巨人学辉的一生
李时珍是我国16 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中国人民骄傲地尊称他为“医中之
圣”。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里诞生,在国家回临严重内乱和频
繁外患中成长。他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很不受尊重的社会,胸怀壮志,努力
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他发愤图强,冲破重重阻碍,克服道道难关,含辛茹
苦,忍辱负重,终于摘取了人类智慧的硕果,为祖国医药科学的发展树立了
丰碑。
李时珍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卓越的药物学家,唯物主义者和战斗无神
论者。他为祖国甚至世界医学、药学、博物学留下了宝贵遗产,编写出了16
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他为我国唯物主义思想、朴素辩证
法思想以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都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李时珍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他为了拯救人民群众的疾苦,造
福子孙后代,认真地总结祖国文化遗产。他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联,
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坚决地同社会上的顽固势力斗争,同人民群
众中的愚昧和落后作斗争,步履艰难地跋涉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崎岖道路上,
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医药学事业。
李时珍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不为困难所屈服,时时考虑用自己的才智
去解除人民的疾苦,把自己钻研得来的科学成果,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树立高尚的医德和科学精神。
李时珍由一个体弱多病的平民之子,成长为一位世界科学巨人,经历了
曲折复杂的艰苦奋斗过程。他那自学成才的光辉道路,为万代留下卓越的楷
范。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力摧宗教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为民抒困的高尚情
操,是他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主观条件。
李时珍光辉的一生,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他成长的每一个时
期,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目标。了解他的生活道路,对理解他的医学、
药学和哲学思想很有帮助,对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尤有借
鉴意义。
一、胸怀壮志献身医学事业
(1518—1539)
1518 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里。祖父是一个
走乡串户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留下名字。他的父亲李言闻号月
池,医术比较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气,曾被荐为太医院吏目(即皇家医院的
医官)。李时珍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思想影响,对医药有一定的兴趣。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统治者日益腐朽,残
酷地剥削压迫人民。李时珍出身平民家庭。没有权势,凭着他父亲有高明的
医术,才受到地方贵族豪门的另眼相看。蕲州城当时是南北交通要地,物产
丰富,风景秀丽,明朝皇室后代荆宪王特把王府迁到那里。镇上还有顾、郝
等封建地主豪门。贫苦农民和乡镇平民常受王府及豪门的欺凌。李时珍的父
亲,把光大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那时只有靠科举考试,才可能平步
青云,进入封建官吏的行列,这种社会风气顽强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李时
珍自幼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禀承父命,不得不寒窗苦读,按时去参加科举考
试。
李时珍从小聪颖过人,发蒙后,几年内就学会写诗、作文。14 岁那年(1532
年)参加了在家乡黄州举行的“童试”。两门考试科目:四书义(即八股文)
和试贴诗,都取得好成绩。中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父亲鼓励他继续努力,
勤奋地学习四书、五经,努力去参加三年一次在武昌举行的”乡试”。更希
望他乡试中考后,能进府学去学习,争取参加廷试,金榜题名,成为一名“进
士”。李时珍对八股取士那一套并不感兴趣,他的思想总是同科举考试格格
不入,乡试一次再次遭到失败。大约在第二次乡试后,身体就累坏了,得了
可怕的骨蒸病,长期发高烧,几乎死去,幸得他父亲精心治疗,终于战胜了
病魔。李时珍经过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仍抱病苦读,幻想下次乡试得中,
不致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夜以继日,一遍再一遍地钻研科举考试所规定的内
容,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
《书》、《易》、《礼》、《春秋》)读得透熟,对可能遇到的议论题和策
试题都尽量作好准备。
按照明朝考试制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十九年(1539
年)正是庚子年。李时珍抱着极大希望,第三次去参加乡试,结果仍然名落
孙山。这次考试的失败,对23 岁的青年人易一次极大的打击。多年的“进土
梦”彻底破灭了。
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并非偶然。原因在于他所发表的议论和提供的时
务对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心意。当时封建统治日益衰落,内忧外患
频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滋长,要冲破封建经济的桎梏;农民要求改变土地
高度集中、租税加重、饥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长着愤怒情绪。封建统治者
希望秀才、举人们能为他们出谋献策,扭转社会危机。孪时珍是受剥削、压
迫的平民子弟,不愿意味着良心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什么救命良方。他熟读
四书、五经,精研典漠训浩,所想的是如何为人民做点事,解除他们的痛苦,
实在没有心思去为统治者想出一套挽救危亡的办法,所以他的答卷一次又一
次地不能入选。
李时珍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挤进候补官员的行列,今天看来,这
并不是一件坏事,反成了促使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契机。在准备应付科举考试
的那些日日夜夜,献身医药事业的雄心,已在年轻人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他
的青云之志,不在入学中举,进士及第,获取高官厚禄,而是想精研医术,
为人民解除疾苦,为发展祖国的医学药学做一番贡献。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于入学中举来说,算是白费了,可是却为李时珍
转向医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首先,通过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刻苦学习,初步具备了古代历
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研究医学史、药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四书、五经及其注释中,本来包含某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
天文、历法、地理、农学、生物、矿物、工艺等。这些科技知识尽管十分肤
浅,很不系统,对科举考试也很不重要,可是对于从事医学、药学研究倒是
不可缺少的。
第三,在应付科举考试过程中,李时珍对于古籍研究、文字训诂、音韵、
考据,以及文章写作都下过扎实的功夫。运用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转向医学
研究,足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色的成绩。
“祸兮福之所倚”。科举考试的失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药学事业的
决心。1540 年,未来的科学巨人脱离了十多年耗散精力的科举道路,改弦易
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二、钻研医典精通医术
(1540—1550)
23 岁的李时珍,经受了三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终于说服了父亲,告
别了八股生活,向父亲学习医术。经过三四年刻苦学习,经常随父亲临证实
践,逐步掌握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26 岁时开始独立行医。
年轻的乡村医生开始行医,恰遇社会上发生了两桩重大事变,对他的专
业学习和医疗实践影响极大。
正好在李时珍立志学医的第一年(1540),明朝嘉靖皇帝(世宗朱厚)
决意炼丹成仙。1542 年,奸臣严嵩人阁,为讨得皇帝喜欢,叫真人陶仲文大
建雷坛,为皇帝求神祝福。第二年,明世宗干脆不临朝政,专心炼丹。地方
官府奉命逼迫人民上山采灵芝,捕梅花鹿,进献于朝廷,以保皇帝长生不死。
皇帝下诏设雷坛、修道院、炼丹、求药,对广大老百姓是一场大灾难。官家
强迫民众运送檀木、献灵芝、献梅花鹿,不少人受逼死于非命。道士、方士
受统治者优宠,在地方上十分猖獗,更加愚弄人民。在李时珍的家乡,他们
父子以前行医治病的场所玄妙观,也改建雷坛设醮。道士们神气舞扬,他们
父子被赶出现外。这些事李时珍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无法阻止他们的横行,
还得花费宝贵时光去揭穿方士们炼丹求仙的骗术。
正当方士们炼丹猖獗之时,蕲州地区1545 年惨遭大旱,接着又遇水灾。
人民衣食无着,四处饿殍枕藉。可怕的瘟疫大肆流行,人民遭受双重灾难,
有病无钱医,死者无人理。官家设立的“惠民局”并不能予人民以恩惠。28
岁的李时珍同父亲一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防疫,深受群众爱戴,史称“千
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瘟疫流行,向李时珍提出许多疑难病症,促使
他认真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迅速提高,远近闻名。
公元1546 年,李时珍的父亲补了贡生;由于他医术高明,地方上的人们
对他刮目相看;他可出入顾、郝等名门①,较受尊敬,渐与郝家有了交谊。
郝家有位儒士好医,家藏不少名贵医书。这些医书他们自己并未经常阅读。
李时珍凭着父亲同他们的交谊,常去他家借医书看。除了为人治病,只要有
闲暇就刻苦钻研。史称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就是指这段在家行
医苦读的事。由于有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又有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供参考,勤
学深思的李时珍,很快就具备了超出一般乡村医生的理论水平。这时,他的
父亲也在写自己的医学著作。父子相互启发,共同研究,李时珍在医药学上
进步很快。
李时珍从实践中获得大量直接经验,又从书本上得来不少间接知识,相
互参照比较,发现古代药学著作,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或者同一药物被误
为几种,或者几种药物混为一谈,或者主次不清,或者图文不一。这些问题
如不加以纠正,很易造成医疗事故,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李时珍渐渐地滋
长了重修本草的念头。这一念头一经浮现,就使他梦寐不安,决心不辞千辛
万苦加以实现。以往修本草,多由官府召集众医多年努力,耗费巨资才得完
成。李时珍想修本草,缺乏人力、财力,没有官府支持,谈何容易。
困难吓不倒有志人。李时珍深深明白,他现今具备的医学、药物学知识,
已为重修本草准备了主观条件。
在医学上,许多著名的医学著作,已经一一研读过。上自《黄帝内经》、
《伤寒论》,下至金元四大家的名著,凡属祖国医学的代表作品,不只读过
了,而且有着自己的新见解,他已写出大量读书笔记,只要进一步加以整理、
充实,自信对医学是有所发明的。
在药学方面,凡是能看到的药学著作,也已经读过。《神农本草经》药
物味数不多,其三品分类法现已很不实用;《名医别录》虽出自名医陶弘景
之手,其中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经史证类本草》集中药学之大成,算是
最完备的本草书,但自成书以来也已有400 多年,新的药物已大量发现,何
况其中有些药物图文并不一致,不少地方是有文无图,或有图无文,药物分
类上,更须大加改进。自信新编一部本草,其科学水平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十多年来的临床辨证与药物考察,锻炼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及科学研究方
法。一个科学家能否在科学领域超越前人,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科学研究
方法的改进,具有决定作用。多年来,李时珍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
严肃地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决不轻易放过,把疑难留给别人。他总是抓住不
放,深入调查研究,务必解决。因此,他自信凭着自己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精神,本草学中许多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定能一一解决。
李时珍从医11 年之后, 1552 年当他35 岁时,毅然结束了单纯的开业
行医生涯,开始担当起重修本草的科学重任,一步一步地奋力向科学高峰攀
登。
三、万里跋涉采方问药
(1552—1567)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从1552 年开始,到1578 年完成,共经历了
27 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16 年,采方问药。广泛收集资料;后11 年,
厘订纲目,三次修改定稿。
在第一阶段,李时珍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阻碍,进展迟缓,困难重重。
他知难而进,紧紧地依靠群众,巧妙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当时最大的阻碍是社会不安定,缺乏研究科学技术的安定环境。李时珍
开始重修本草的那一年(1552 年),东邻倭寇入侵东南沿海诸省;次年,西
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人乘机强租我澳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