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宋词鉴赏集-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舜民

字芸叟,号浮体居士,又号'石丁'斋,'分阝'州(今陕西邠县)人。陈师道姊夫。治平二年进士。哲宗时任监察御史,徽宗时为吏部侍郎。后坐元'礻右'党籍,被商州。有《现墁集》,存词四首。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

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

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

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棉飞,

离人犹未归。

【注解】:

1。楼台影动:水波荡漾倒映水中的楼台亦随波摇动。

2。隔岸两三家:溪水对岸人家。

【赏析】:

这首词是寄远怀人之作。上片写景,亦以起兴。溪水荡漾、水上鸳鸯、墙头红杏、处处透着相思。下片写情,思夫心切,在景物的变化中,透出离思的与日俱增。这首词充满诗情画意,语谈情深,词句清丽,不失为借景抒离情词中珍品。

*好事近*

魏夫人

雨后晓寒轻,

花外晓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

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

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花下,

按凉州时节。

【注解】:

1。残漏:漏声将尽。残,阑也,垂尽之意。漏,古计时之器。

2。赊:远也。

3。凉州:乐曲。

【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之作。雨后轻寒,晓莺啼歇,隔溪残漏凄咽,撩人愁思。上片着重写景,借景抒情。下片抒写别后的相思。去路遥远,不堪西望。离绪满怀,柔肠百结。全词清新雅丽,含蓄凄婉。

*点绛唇*

魏夫人

波上清风,

画船明月人归后。

渐消残酒,

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

此恨年年有。

重回首,淡烟疏柳,

隐隐芜城漏。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明月清风,画船载酒,转眼夜阑人散,残酒渐消,独自凭栏,不胜怅惘。下片抒情,叹人生聚散匆匆,别恨年年。那淡烟疏柳,芜城残漏,益增慨叹。这首词,清新雅洁,幽怨缠绵,表现了魏词的特色。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注解】:

1。千里孤坟:王氏葬在四川,作者当在密州,两地相隔数千里。

2。幽梦:怀着幽闷之情入梦。

3。短松冈:王氏的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妻子王弗卒后十年所写的悼亡词。其妻死于治平二年(1065)年,十年后苏轼借梦境伤悼怀人,写出了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上片写别恨。吊亡妻、叹现实、发悲痛。一层层把别恨、感受叹提到了不无法再高的境地。下片写梦,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所感。梦醒之后,思念之情,更是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使人断肠。全词情调苍凉,音响凄厉欲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千古传唱的悼亡名句。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礻右'二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等官职。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惠州、儋州。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宗。他是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都称为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风格豪放,扩大了词的题材,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突破了〃词为艳料〃的局限,冲破了声律的束缚。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东坡乐府》传世。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天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注解】:

1。聊:且。

2。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

3。锦帽貂皮裘:古代骑兵服装。

4。卷平岗: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5。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书·孙权》中有孙权射虎的记载。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庭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的罪呢?

7。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任密州太守时,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开拓意义。在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通过平冈围猎壮阔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渴望亲临战场,杀敌立功的爱国豪情。这首词结构严谨,场面描写威武宏大,叙事抒情也辉映生色。作者对此词也颇感自豪,他曾说:“。。。。。。昨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此词是作者的得意之作。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注解】:

1。把酒:端起酒杯。

2。归去:到天宫里去。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亭台楼阁,像月中的仙宫。

4。绮户:雕刻花纹的门窗。

5。婵娟:美好的形态,这里指月亮。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是一首中秋月夜为怀念弟弟而写的词。上片先凌空而起,由赏月问天引出无数奇思遐想。下片则转笔写与其弟子由的离情。全词纵览古今变迁,横观天地流转,以跌宕流动之笔,写缠绵惋恻之思,极尽空灵蕴藉之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是久负盛名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宋人曾称赞:“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解】:

1。簌簌(su4):象声词,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2。缫车:缫丝的工具。

3。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这里形容在古老的柳树下卖黄瓜的人衣衫褴褛。

4。漫:随意地、不由地。

【赏析】:

元丰元年,徐州地方发生春旱,苏轼为徐州知州,去徐门石潭谢雨途中作五首《浣溪沙》,此为第四首,描述了沿途家农村风土人情。这首词写得很有乡土风味,“枣花”、“缫车”、“牛衣”、“古柳”等都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全篇文字清新流畅,感染力极强。北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不多,这类词在之前词坛中是很少见。

*念奴娇*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注解】:

1。淘:冲洗。

2。乱石:指江边陡削错落的山石。

3。雪:浪花。

4。羽扇纶(guan1)巾:古代名士服饰。手拿羽毛做的扇子,头戴青丝带的头巾。

5。华发:花白的头发。

6。酹(lei4):把酒倒在地上祭奠。

【赏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谪居黄州,游览传说中的“三国周郎赤壁”时写下的,借古以抒情;是历来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作的风流名篇。词人用雄健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祖国山川的图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年少英俊的周瑜形象。上片描写赤壁壮景,渲染环境气氛。写得奔放流畅,以白描手法勾出长江胜景。下片怀古伤今,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以自托。由纵古进而论今,慨叹年华易逝。最后收结全词中既流露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又隐含着不安现状的愤慨之情。全词气象宏阔,语言壮美,是脍炙千古的杰作。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解】:

1。褪(tun4):凋谢。

2。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色花瓣枯萎脱落了,小小的青杏长了出来。

3。多情:指墙处行人。

4。无情:指墙内佳人。

【赏析】:

这首词一首写暮春景色又表现作者惜春情怀的小词。上片写伤春,通过三个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晚春景象:花褪残红、燕子低飞、柳絮如飞,寓情于景色之后,表达了对将逝之春的留恋。下片伤情,伤佳人之难得,作者后半生时贬时复,因此宦游中每每触景生情,此次又被佳人的笑声搅起了情思,平添了几分惆怅与烦恼。全词感情细腻委婉,为东坡词中别调。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去,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解】:

1。芒鞋:草鞋。

2。向来:这里有“方才”、“刚才”的意思。

3。萧瑟:风吹雨打树林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途中遇雨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作者谪居时,胸襟开朗,性格旷达。上片写途中遇雨,却处之泰然。下片首两句词意略转。这首词尽管是作于负罪放逐的处境之一,却丝毫看不见作者羁旅飘泊,宦途失意、抱负莫展的抑郁悲苦之情。这首词写得风趣、幽默,在谈笑中受到启发,在机智诙谐中得到美感。

*水龙吟*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注解】:

1。从教坠:任凭杨花飘坠。

2。有思(si4):有愁思。原韵“全无才思”,此处反用其意。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谓相思极苦,思念之情愁坏了肚肠,故眼也倦慵懒睁,欲开还闭。

4。梦随风万里:杨花神魂颠倒地随风飘着。

5。难缀:难以连接在枝头。缀,连接。

6。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杨花有三分之二埋入泥土,有三分之一随水流去,意谓春色随杨花的飘落而去。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和韵词,拘束颇多,实为不易。词人另辟蹊径,着墨写扬花的神态,运用象【更多全本小说百度搜索:炫书】征、比喻等手法,表面上随物赋形地绘出杨花飘坠,实际上却刻画出了一位思妇的伤感和幽怨。上片以杨花喻春怨的少妇,词中柳絮与梦的互拟使状物极为传神。而下片重在议论。全篇托体高远,寄意遥深。沈际飞有:“只见精灵,不见文字”(《草堂诗余》)之评;沈谦有“直上言情,非复赋物”(《填词杂说》)之誉。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注解】:

1。漏断:计时器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

2。幽人: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

3。“拣尽”句:含有良禽择木折意思,表达作者不肯随波逐流的孤傲品格。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上片重写幽人,在昏暗的月光下,因苦闷不能入睡而起身徘徊。下片写孤鸿,引出内心隐恻,深藏的苦衷无人能解。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幽独冷落,而高洁自赏,不被理解,却决不随俗浮沉。这也正是词人当时的反映。“拣尽寒枝不肯栖”为全篇主旨。全词以人、人鸿互喻,亦人亦鸿,浑化无迹,境界极为高妙。黄庭坚极推崇此词曰:“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

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注解】:

1。生绡:生丝。

2。瑶台:传说昆仑山仙人所居之处。曲;深处。

3。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

4。秋风惊绿:秋风起后,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禁不住摧残。

5。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评解】

这首词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下片写石榴,然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