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荣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史为鉴知荣耻-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足食”的号召,投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从1940年春季起,日本侵略军为了准备和支持太平洋战争,急于变华北为“大东亚兵站基地”,对解放区频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解放区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保证部队、机关和学校的供给,同时还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党中央发出“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号召,大生产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机关的勤务人员也制定了生产计划,分片开荒种地。毛泽东因为指挥抗日战争工作繁忙,就让勤务人员在往处附近给自己分一块荒地。勤务员们都说:“主席,您工作忙,身体又弱,就不要参加生产劳动啦。”毛泽东一摆手,说:“不行,大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勤务人员说不动毛泽东,只好分给他一亩地。当天下午,毛泽东便在休息时拿起锄头去刨地种菜。几个警卫员、勤务员都急忙跑来,要跟他一起刨地。毛泽东阻止他们,并且说:“你们有你的生产任务,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大家只好不帮忙了。
  毛泽东种的蔬菜长出来了。毛泽东高兴地和勤务员小王一起抬大粪给蔬菜施肥,他们干得很带劲。杨家岭村有一个不爱劳动,成天闲逛的农民,看到毛泽东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一口气跑到家,扛起锄头就上山劳动去了,再也不想当懒汉了。
  大生产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陕甘宁边区部队1941年开荒一万四千多亩,1942年南泥湾的部队已经做到“不要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1940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荒地一百八十万亩,增产细粮四十七万担。边区的工业也有大发展,到1942年年生产土布十万匹,并能够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武器弹药等。
  大生产运动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同时,为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
  曹公圳与曹公庙
  如果你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旅游,在凤山市可以看到一庙曹公庙。这里所祭祀的曹公,叫曹瑾。曹瑾是河南河内人,1837年被清廷任命为凤山县知县。
  曹瑾上任的前一年,凤山县闹旱灾,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造成严重的饥荒。曹瑾上任后,见到遍地尽是饥民,心里非常难过。他走村串寨,到各地视察。他看到成片干裂的土地,又看到奔腾的下淡水溪,认识到不能让溪水白流,必须兴修水利,用溪水灌溉农田,彻底解决旱灾的威胁。
  下淡水溪,就是今天的高屏溪,是台湾的第二大河流。要修筑水利设施,当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一个是资金难筹集;再一个是技术无人懂。面对困难,曹瑾没有退缩。他首先主动捐出自己的薪金,并发动群众捐钱出地;群众见县官带头,纷纷捐钱出地,资金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技术无人懂,他就带人参照前辈林玉清建筑岭口圳的办法,设计出很多水圳路线。
  修建水圳的工程在曹瑾上任的当年就开工了。曹瑾指挥人们,利用九曲塘的下淡水溪床,筑堤坝拦溪流,然后建水闸,按照地势的高低来修建圳路。施工期间,曹瑾经常到施工现场鼓舞士气,使工程进展迅速,两年以后全部竣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旧圳”的水利工程。旧圳总共有四十四条圳道,长达一百八十多里,可以灌溉三万五千亩土地,使一大批农民受益。
  不料在旧圳建成之后,凤山再次遭遇旱灾,在旧圳灌溉不到的地方,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旱死,受灾的百姓颗粒无收,又陷入饥饿之中。有了修筑旧圳的经验,曹瑾当机立断,决心扩建水圳。他再次捐出薪金,并派人到全县各地劝说百姓再次捐钱出力,扩建水圳。曹公率先,百姓争捐。三年以后,扩建水圳工程告竣,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新圳”的水利工程。新圳总共有四十六条圳道,长达一百二十七里,灌溉土地面积与旧圳不相上下。
  从此以后,凤山县的农民用新、旧两条水圳,灌溉数万亩土地,旱涝无虞,连年五谷丰登,瓜甜果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了永久纪念曹公开发凤山的功绩,人们将新、旧两条水圳,命名为曹公圳,又在凤山建造了曹公庙。
  龚振麟创造铁模铸炮新技术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素有巧思”的浙江嘉兴县县丞龚振麟,被两江总督裕谦调到宁波军营。当时,火炮是对付敌舰的利器,前线急需,龚振麟受命赶制火炮。
  中国传统的铸炮工艺,都用泥模,即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层层笋合。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烘干泥模往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阴寒天气,则须两三个月。况且一具泥模只能铸造一尊火炮,随即随弃,不能再用。战况紧急,必须改革传统铸炮工艺,迅速赶制出一批火炮,支援前线。龚振麟冥思苦想,彻夜难眠。他几经试验,终于发明了铁模铸炮法。
  铁模铸炮法是以铁为模,铸炮时,先将铁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是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是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然后,两瓣相合,用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以后,即刻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内的泥胚胎,膛内自然学滑。
  同传统泥模铸炮相比,铁模铸炮的优越性在于:工艺简便易行,节省模具原料,不受气候条件限制,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解决了不出蜂窝的难题,提高了火炮铸造质量。同仁们称赞说:“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其有裨于国家武备者,岂浅鲜哉!”
  龚振麟总结铸炮经验,撰写出《铸炮铁模图说》,分送中国沿海各军营,加以推广。龚振麟发明的铸模铸炮法,早于西方30年,这是中国近代少有的一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特别是龚振麟为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科技的爱国主义精神,很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郭守敬改革圭表
  元朝初年,沿用金朝的《重修大明历》。由于这部历法使用多年,误差积累日益显著,根据它预推天象,往往不准。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全国统一已成定局。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住大都,决定编制新历,特地成立专门机构──太史局。
  那时候,敦守敬在水利部门任职,但他精通天文,元世祖就将他抽调出来,到太史局从事编制新历工作。编制新历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制订历法的根本在于实际观测,而观测离不开仪表,所以准备精准的仪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他所谓的“仪表”,是古代天文观测的两类主要工具。一类为浑仪,它是用来观察、测定天体在空中运行位置的工具;另一类为圭表,它是用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确切时刻的工具。
  圭表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它可以用竹木制作,也可以用金石制作:“圭”,是从表的跟脚沿水平向北方延伸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的时候,表影刚好落在圭面上。测量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节气的时刻。表影最短的时候就是夏至来临。
  圭表是古代中国人创制的一种天文仪器。这种仪器乍看起来极简单,可使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困难。首先是表影边缘不清晰。阴影越靠近边缘,颜色越淡,到底影子的尽头在什么位置,很难判断。影子的边界不清,影长就测量不准。其次是测量影长的技术欠精密。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传统方法,测量冬至影长,如果量错一分,按此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就会有一个或半个时辰的误差。古代将一日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合现今两小时。这在天文历法上是很大的误差。最后是圭表只能观测日影,不能观测月影和星影。
  面对这些困难,唐宋以来,科学家们想过许多办法,但始终没有解决好。郭守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他从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入手,然后针对各个原因,分别寻找对策,解决困难。
  前代的“表”仅高八尺,表影很短,表影边缘模糊,测量错一点,实际误差很大。敦守敬设计的圭表,称为“高表”,就是把表竿增高至40尺,提高到五倍,因而观测时的表影也加长到五倍。表影加长了,表影边缘的清晰度明显提高,测量的数据精确多了,按此例推算节气的误差也就明显减少了。另外,高表顶部还架设了一根横梁。
  高表还不能彻底解决表影边缘清晰度的问题。郭守敬创造了一个称为“景符”的辅助仪器,用来提高测量的效果。景符,即影符。它是一片四寸长、二寸宽的铜叶,正中开一个针孔那样的小洞。铜叶的一端用枢纽接在一个二寸见方的框子边上;另一端用小棍支撑起来,就跟箱子盖那样可以自由启闭,以便调节其倾斜度。将景符放置在圭面上,正对太阳,日光通过小孔,射到圭面上,就会形成一个极微小的太阳像,非常明亮。测量正午日影时,先将景符放在圭面上影端旁边,使符面垂直于日光,然后前后移动景符,使太阳、高表顶部横梁与符上小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圭面上所显露出的太阳像跟米粒大小,亮晶晶的,中间有一条细如发丝的横梁影子,立刻记下它的位置,就可以测量日影的长度了。这样的表影长度,当然会比以前圭表测影要精确得多。
  郭守敬还创造了一个叫做“窥几”的辅助仪器,使圭表在星光和月光下,同样可以测量影长。
  郭守敬改革圭表的工作大约完成于1277年夏天。这对于编制新历具有重大意义。元朝编制的《授时历》于1281年颁布推行。《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一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关仅26秒。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同样采用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但它的颁行,要比《授时历》晚300年。
  相关链接
  郭守敬改革的圭表,原来耸立在元大都,元朝灭亡后,下落不明。幸好现今在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还保存着一座砖石结构的古观星台,其中主要部分就是郭守敬制造的圭表。当地群众给它却了一个豪迈的名字──“量天尺”。
  虎门销烟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这最后的辉煌退去,清朝封建统治便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与此同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却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列强中,以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企图用商品敲开中国的大门。
  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吃的和穿的都自己生产,主要不依靠市场供应。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棉布等很难在中国推销。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销路旺盛。在正当贸易中,中国总是出超,许多银洋流入中国。
  后来,英国商人发现鸦片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至道光初年,中国对外贸易变成入超,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鸦片,俗称“大烟”,不是正当商品,是毒品。英国政府禁止鸦片在国内销售,却鼓励商贩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不仅赚走了中国大量白银,还助长了官吏的腐败,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严重地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灾难。
  那时候,清朝最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他沉痛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止鸦片。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可以充作军饷的白银了。”兵和银,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命根子。这使道光皇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他召见十三洋行商人,连续发布渝帖,严厉斥责洋商历年的不法行为,从天理、国法、人情、事势四个方面论证了应速缴鸦片的理由,敦促鸦片贩子缴烟。他同时申明:“此后照常贸易,既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利致富,岂不体面。”随后,林则徐向朝廷请示获准,宣布:“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
  但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指使英国商贩拒绝交出鸦片,并企图掩护鸦片走私头目逃走。林则徐斥责义律的不法行为,下令暂停中英贸易,派兵封锁英国人居住的商馆。义律被迫答应呈缴鸦片。英美商贩陆续交出鸦片一百十一多万公斤。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外国人和鸦片贩子,他们原以为中国人不会焚毁一两鸦片烟,大部分鸦片烟一定会被偷走。可是,他们到虎门海滩之后,只见海滩高处,挖了长宽各十五丈的两个池子,前设涵洞,后通水沟,池周围树立栅栏。林则徐亲临现场,督率官吏工役,先由道沟车水入池,撒盐成卤,将箱内鸦片烟,逐个切成四瓣,投入卤水,浸泡半日;再将整块烧透的石灰抛入池中,顿时池水沸腾,不炊自燃。池边多名役工,各执铁锨,踏上板桥,用力翻戳,促使鸦片烟全部销毁。等到退潮时候,开启涵洞闸门,鸦片残渣全部由浪潮送进大海。最后,工役们又用清水洗涤池底,不留一点残余。那些观看销烟的外国人,不得不对林钦差的认真和彻底,表示敬佩。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