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女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女卷-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施原本就如出水芙蓉般的美丽,经过一段时间的爱情滋润,更如牡丹盛开似的鲜妍媚人;郑旦仍然保持着杏花初放时的清秀模样,给人一种优雅绝伦的感受。夫差正在趾高气扬的时候,便特别喜欢如山花烂漫般的西施。
  范蠡这次前来,与过去的狼狈情景有天壤之别,他以国宾的身份,受到隆重的款待,离开吴国前夕,夫差还特地设宴钱行,西施与郑旦眨眼就以女主人的身份在范蠡席前酬酢,西施那脉脉含情的眼睛,使得范蠡几乎无法自持,但国仇家恨,总使他收拾起儿女私情。
  吴王对西施的美艳眷恋不已。而西施曾生育过的往事,在巧妙的掩饰下,夫差居然毫无觉察。夫差大兴本土,在灵岩山上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馆娃宫,并挖空心思构筑响履廊,在上面走动,发出铮琮的响声。又修一人工湖,沿湖遍植奇花异卉,湖上布置锦帆以供游乐。后人曾有诗描写当时的情景;
  吴王在日百花开,画船载乐舟边来;
  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词洲寂寞。
  花开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应几人;
  但见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随行尘。
  年年风雨荒台畔,日暮黄鹂声欲断;
  借问后来看花人,锦帆何处空凭吊。
  清代的吴梅村更在《圆圆曲》中写道: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装照汗青。
  ……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上鸟自啼,履廊人去苔空绿。
  撸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西施的一颦一笑,一捧心一皱眉,都紧紧地扣住吴王的心弦;郑旦的若即若离、矜持秀雅,也使得吴王神魂颠倒而穷追不舍。这两人一搭一挡。轻易地便掌握了吴王夫差的整个“人”和“心”,并把他有计划地推向历代亡国之君的老路。
  越王勾践迫不及待要报仇雪恨,大夫逢同却建议不可轻举妄动,应先“结齐、亲楚、附晋”,并鼓励吴国对外用兵,等到吴国精疲力尽就可克吴致胜。当西施把吴国准备攻打齐国的消息传到越国时,勾践就火上添油式的更派三千兵助战,并派文种秘密朝吴,把越国镇国之室——屈庐之矛,步光之剑以及二十套祖传的铠甲,一齐献给吴王,一心一意鼓励吴国作军事冒险,以便坐收渔人之利。
  然而吴国讨伐齐国,竟大获全胜,吴国相国伍于胥更念念不忘灭掉越国这个心腹大患。越国君臣一致认为,一定要在短期内消灭这个对吴国忠心耿耿的老家伙,扫除反攻雪耻的绊脚石。
  这个艰巨的任务也由西施来完成,她运用各种机会,柔其声气,媚其姿态,一遍又一遍地在吴王耳边数说伍子胥的不是,谎话说了一千遍便能使人信以为真,吴王的信心终于动摇,开始怀疑伍子胥的忠贞,在一次关于越国问题的讨论中,争执又起,吴王夫差竟命令伍子胥自杀,悲愤的伍子胥用双手先挖下自己的双眼,命手下挂在城门,说他死后也要看到越兵入城。于是,盛怒的夫差残忍地下令将他切成碎块,用皮囊装上,抛入海中。至今汹涌澎湃的钱塘潮就是伍子胥那不散的千古忠魂所化。那千层、万层的波浪,排山倒海,诉说他的悲愤,他的千古冤情。
  伍子胥死后,伯否当政,注定了吴国败亡的命运。
  然而北宋名家王安石却另有一说: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胎?
  但愿君王诛伯否,不愁宫里有西施!
  确实,吴国的灭亡,伯否难辞其咎,只是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备述。
  周敬王三十八年秋间,吴王夫差耀武扬威的大会诸侯于黄池,精锐尽出,都城空虚,勾践乘机攻入吴国都城,将吴国太子在姑苏台活活烧死。夫差前后不能兼顾。四年后,吴国大旱,士民饥疲,勾践再度进攻吴国,吴军固守孤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了。
  周元王二年,越军以水师第三次进攻吴国,围困吴都达两年之久,恰逢江南春雨,大雨如注,吴都城墙坍塌,越军乘隙长驱直入,夫差突围来到姑苏山,乞降不成,用三层罗帕裹面,拔剑自刎,以示羞见先王和伍子胥于地下,吴越长久的争端,终以吴王夫差的死而结束,勾践在经过二十二年的辛酸岁月,才彻底地雪了当年会稽战败的耻辱。
  吴国既平,勾践挥军北上。在徐州大会诸侯,周元王派人赐胙,封勾践为霸主。越人横行长江流域,不再记得弱女子郑旦与西施的功劳。
  宋代郑獬说:
  千重越甲夜围城,战罢君王醉不知;
  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且合酬西施。
  关于西施的下落,有一种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但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如此;在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他说勾践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如果不走的话,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借文种没有听他的劝告,果然被勾践所杀。
  第二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范蠡为了心爱的人儿,不惜抛却荣华富贵,隐姓埋名,邀游五湖,过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遥生活,专致唱随之乐,不再萦心于人世间的恩怨是非。
  很久以后,在山东出现了一位巨富,叫陶朱公,万贯家财,他的妻子也美艳如花,夫妇感情真挚,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时间能冲淡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没人再去追根究底了。
  历史上对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总赞誉备至,而对西施的伟大牺牲则语焉不详,毁誉不定。甚至总把她作为反面材料来提供教训。
  唐代罗隐说得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
  还有人说美丽的西湖是西施的化身。
  卓文君当垆沽酒只为情
  四川邛崃文君井有一联: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崖知已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这一副对联赞美卓文君、司马相如的爱情。女人往往把爱情摆在首位,其次才轮到生命、财富、亲情,其他的一切更是十分遥远无暇多作计较,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当垆沽酒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卓文君眉如远山,面如芙蓉,通晓琴棋书画,为人放诞风流;十七岁出嫁,不久便因丈夫去世返回娘家过寡居生活。自然是面对春花秋月,感物伤人,倍感凄凉。
  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邯郸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卓家就以冶铁致富,等到秦始皇灭赵国进行统一之际。卓家辗转迁到蜀地的边僻小邑临邛定居,仍以冶铁为业。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
  蜀中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孕育了不少出色的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因慕战国时代赵国蔺相如的为人行事,以“相如”作为自己的名字,也立志要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汉景帝即位不久,司马相如来到长安,遇到颇有书卷气息的梁王,当时名重一时的辞赋大家邹阳、枚乘、严忌等都追随左右。司马相如十分倾慕,便追随梁王而去。在梁地作赋弹琴,生活过得十分得意。梁王盛赞其才情高华,赐给他一把名叫绿绮的琴,上面刻有“桐梓合精”的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这把琴就是后来司马相如用来弹奏“凤求凰”,卓文君听后夜奔的那把琴,所谓“绿绮传情”使这把琴更富传奇色彩。
  然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时候,司马相如当时的生活并非琴书雅集,诗酒逍遥,风月无边。由于梁王的短命去世,宾客星散,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而家里已是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在无以自立的情况下,他抱着迷茫的希望来到边陲小县临邛投靠担任县令的好友王吉,寄人篱下。联系到当年司马相如的志向,当年的生活,算得上是十分的失意,十分地潦倒了。
  卓文君就是在司马相如这样的时候,凭着司马相如在她家弹奏的一曲“凤求凰”,在封建时代礼法深严的社会里,不顾嫌隙的夤夜私奔住在客舍的司马相如。便郎贪女爱,如鱼得水;便露滴牡丹开,刘阮上天台,彻夜绸缪。更在第二天索性双双驰归成都司马相如老家,可说是情有独钟,或者说情之为物,不可理喻。对这件事情,卓王孙当然是盛怒难消,认为司马相如有辱衣冠,自己的宝贝女儿也太不争气,夤夜私奔,败坏门风,使他丢尽脸面;更主要的是司马相如是一个穷光蛋。然而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过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逍遥生活;卓文君也脱钏换粮,根本不把今后的生计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他们索性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装素抹,当垆沽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盘鼻裤,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忙里忙外担任跑堂工作。
  这是临邛市上的一件天大新闻,顿时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卓王孙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迫不得已分给他们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女婿。也有人讲这是司马相如搬出的一套“赖皮”作风,逼那位爱脸面的岳父大人就范,于此也可见司马相如没有一般文人的穷酸相,颇具豪情。这也许是卓文君深爱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从此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悠闲生活。
  汉景帝之后,汉武帝即位,对司马相如原来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十分赞赏。
  于是司马相如再次来到京师,在狗监杨得意的_引荐下,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更竭尽才智写了一篇《上林赋》,盛赞皇帝狩猎时的盛大场面,举凡山川雄奇,花草繁秀,车马垣赫,扈从壮盛,皆纷陈字里行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见之下,拜司马相如为郎官。司马相如在长安踌躇满志,卓文君则在成都独守空帏,静待丈夫衣锦荣归,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情。
  司马相如凭着一枝生花妙笔,以一篇檄文,晓以大义,剖陈利害,并许以赏赐,消弭了巴蜀两地不稳的情势,汉武帝大喜,再拜其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边陲地区,对蛮夷进行宣慰;拥旌旗、饰舆卫,声势赫耀地回到了成都;与卓文君会合后一路朝西南进发。当然是一定要绕道临邛去看看的,当地官员纷纷出廓相迎,百姓更是夹道欢呼,卓王孙自然是十分光彩,执意挽留这位乘龙快婿与宝贝女儿小住数日,与当年的穷困潦倒,当垆卖酒,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西南诸夷经过司马相如的宣慰与晓喻,尽皆奉表称臣,按理司马相如功在汉室,应该受到封赏,然而由于他自己困于书生之见,上书谏止汉武帝狩猎,更借谀讽劝,阻挠了汉武帝的兴致,只给了他一个名位清高而闲散的官职。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司马相如虽才华出众,也未能免俗。长久以来,司马相如便为消渴症所苦,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必须有所禁忌。善加调养;然而司马相如衣食丰足之后不但不知珍摄,反而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时常周旋在脂粉堆里,如今已经年逾知命之年,卓文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懒得与他计较。直到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卓文君才忍无可忍,作了一首《白头吟》,说道: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实在不便一意孤行,而弄到月缺花残,香消玉殒的地步。
  纳妾不成,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司马相如终因糖尿病溘然长逝,卓文君终于尝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况味。回首前尘,恍然一梦,第二年深秋,霜降草枯,长空雁鸣,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随司马相如于九泉之下。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或许有人会说一向重视礼教的古代,大家闺秀夤夜私奔,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汉唐时代豪放女子所在多有;深居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秦罗敷与陌上桑据载,秦罗敷是东汉光武帝时,今河北邯郸地方的人。她那既丽又贤惠的形象是通过一曲《陌上桑》而传颂千古的。
  月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