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小领主- 第2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劝的意味。

然而,此诗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咒怨诗”,诗中“其后也处”一句,是说媵妾希望夫人在“我”不能伴随左右的时候,也能够安宁快乐,而不是幸灾乐祸甚至诅咒。“其啸也歌”是说腾妾似乎看到了夫人悔过之后舒畅愉快的情景,而不是颓废悲观。媵妾的这一切想法和做法,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自己不违背礼义(闹着要陪嫁),更不希望夫人违背礼义。这首大雅诗中真正要表达的是:夫人按礼应该真诚接纳媵妾,如果当时没有接纳,应当知道及时悔过改正;媵妾理应尽媵妾之责,但无法实现的时候,也无怨无悔。

此时,江上的雾气已经散了,太阳升的老高,亭子周围的江边已经停了好多艘楚国的渔船,船上楚国的渔夫听了中行吴沙哑的歌唱,齐声喝彩。而亭子当中,诸国大夫也集结响应,大呼痛快。

春秋人吟唱诗,仿佛在大比赛中祭出横扫一切的王牌一样,只要唱出诗来,不懂得以诗歌应答的人都要哑口无言。

中行吴唱这首诗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中行吴即将回国了,他用这首诗向赵武抱怨:在这场战争中,你不让我陪伴你战斗到最后,你会后悔的,知道不?而正是这层含义,让列国统帅齐声叫好。下面的战斗中,他们也面临同样的局面,因为服役期限的限制,列国统帅都将陆续带领本国的军队轮换回国,但堵在楚国国都的家门口,实在是一项既光荣、又利润丰厚的商业行为,大家都不舍得轻易告辞,所以大家共同的心声是:你不让我陪你战斗到底,你会后悔的。

中行吴另一层含义是对楚国人说的,他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认清现实,既然楚国现在已经在霸业争斗中彻底夹败了,那就不要一心争夺正妻的位子,安安心心做一个二奶就该满足了,就该心情欢畅的承认自己二奶的本质,别总想着把正妻打倒,以便“二奶翻身把歌唱”,这不符合礼节。

当然,如果你楚国若做不成二奶,那么就应该“其后也处”、“其啸也歌”,无怨无悔地认清自己“媵”的待遇。

第二百六十章 化干戈为玉帛

歌声中,赵武也跟大伙一样拍着手,扯着嗓子相应。期间,他稍作停顿,转过脸去微笑着,叮嘱子产:“上军佐(中行吴)唱得不错啊!请你一定把我们歌唱这首诗的情景告诉鲁国人。”

鲁国人仿佛是春秋时代的小报记者,他们专门记述春秋时代不为人知的事情,而他们不记述的东西……对于后人来说,那段历史根本不存在。子产跟鲁国人关系亲密,他也是孔夫子崇拜的偶像。

听到赵武的要求,子产连忙答应下来:“没错,楚国人派遣使者来我联军,上军佐在江边唱的这首“江有汜”,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答复。我一定告诉鲁国人,让他们记下这段历史。”

亭子上的谈话不久传递到祈午那里,当时祈午还在与楚国使臣敷衍,听到诸国正卿已经做出一致决定,他二话不说,立刻扯过一块赵氏出产的绢布,饱蘸浓墨,在绢布上书写下了这首诗。而后,祈午平静的将这首诗递给楚国使臣:“这是我们列国一致的答复,请你告诉楚君,一字都不能改。”

楚国使臣沈向望着这首诗,发了半天愣,不自觉的问:“你们,真的把我们楚国,当做周王的媵了吗?”深深的叹了口气,沈向自言自语:“想当初,曾经询问过周王九鼎份量的楚国先王(问鼎天下),知道楚国后世子孙落到这步田地后,不知道该怎么哭泣。”

祈午没有回答。因为那已是楚国自家的事了,晋国需要的是胜利,需要的是征服,至于楚国对此有什么感觉,那不关晋国的事。当然,如果楚国想要继续战斗,打就行了,晋国求之不得!

楚国使者怏怏而去,稍后几天,楚国再没有派遣使者出来接洽,而晋国的联军将领们也天天待在江边,乐而忘返的欣赏着歌舞。于是,这场战争随后几乎演变成列国的文艺比赛,联军们纷纷拿出本国的特色艺术呈现给在场的列国贵族,也有某些家族首领别出新裁的谱写出新曲,以便在场的人员天天有新节目看。

不久,少数几个家族首领这种别出新裁,立刻引发了大竞争。其中,列国将领抱着“打仗我们不行,唱歌你晋国人不行”的心思,诚心想在这场文艺比赛上压倒晋国,在创造新节目的时候力争推陈出新。结果,春秋末的歌舞艺术水平,倒是因为这场罕见的文艺大交流,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过了几天,东郭离带着庞大的商队姗姗来迟,他见到赵武,劈头告诉了赵武一件令人喜出望外的事情。

“什么?秦国要跟我们单独媾和?”“是的,秦国的公子缄已经抵达新田城,叔向根据国君的授权,已经开始与公子缄商谈……”东郭离垂着手,回答:“商议过程中倒是发生了一点小事……”

据说,在前线晋国取得大胜的情况下,秦景公开始恐慌了,况且他现在把目光转向了巴蜀,秦国的军力为此向巴蜀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招惹晋国这种庞然大物,显然是不理智的。考虑到秦国早先迫于与楚国的盟约,曾与楚国联合进攻宋国,虽然秦军没敢在战场上露脸,打了一次酱油就跑路了,但晋国人出名的小心眼,从不肯放过与自己作对的人,于是,秦景公派自己的亲弟弟伯车(公子缄)来晋国,要求与晋国缔结盟约。

这其实是公子缄第三次来晋国了。前一次是来送嫁,因为秦军出现在宋国战场上,所以叔向拒绝接受秦国使臣递交的公子缄身份证明,他用这个态度向秦国表明,此时此刻,公子缄入境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叔向拒绝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他说的是:晋国执政出战了,国内没有相称的大臣,接待如此高规格的秦国公子,所以拒绝承认秦国公子曾经抵达晋国。

公子缄无奈,只好“不被承认”的离开了晋国。过不了多久,他又随同秦颂的商队入境,企图凭借秦颂与赵氏的商业关系,先与晋国的执政进行沟通。可惜赵武依旧在战斗,智娇娇对秦国的赢氏宗姓不感兴趣,在征询了叔向的意见后,她直接将公子缄捆了,“不予承认”的递解公子缄出境。

第三回,公子缄终于聪明,他承认晋国“伯主(霸主)”的地位,在介绍自己身份的信函当中,谦恭的称呼自己为“大君西部牧守、外臣、秦国公子缄”求见国君。公子缄这段称呼是有讲究的,“大君”指的是周天王。

在春秋时代,很少有人称周天王为周天子,因为“子”在春秋时代只是一个平常的尊称,就如同现在的“先生”称呼一样,这种称呼仅是认可对方的贵族身份,承认对方身份尊贵,如赵武子、晏子、墨子、孔子等。在当时,天下只有两个王,一个是周天王,另一个是楚王,所以“王”的称号是最尊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而到了战国时代,连个村长都敢称王,“王”这个称呼烂大街了,一块砖头丢出去,能砸中九个“王”,剩下的那个,还正打算称王。于是,后来的人不得不按自己所处的时代特色,将周天王单独列出来,称呼他为“周天子” ……

春秋时,周天子还有另一个称呼,称之为“大君”,这个“大君”的称呼,等同于后来西方的“大公爵”一样,它的意思与中文的“皇帝”是相同的,甚至它们的来源都相同,都出自闪族的文字,King或者Kong。

秦国国君曾经是一个牧马人,周天王封自己这位牧马人在西方牧马,这就是西“侯”,它的意思是守卫边境,保障周王国西部边境的安宁。所以秦国国君自称“牧守西方”,这也是后来“牧守”、“州牧”一词的来源。

秦国递交的外交公文里,谦卑的承认周天王天下共主的身份,同时承认晋国国君“伯”的身份,而“伯”这个词除了意味着伯爵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诸侯之伯”。在春秋的简单词汇里,它是管家的意思,所以,“伯爵”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诸贵族之首,替国王管理各个封领的“贵族大管家”。

后来,“伯”这个词因为发音的不同,演化成了“霸”,意思是天下霸主。而“伯”之所以演化成“霸”,也是因为“伯”这个词也迅速像“王”这个称号一样,被弱化成一个烂大街的词,为了与烂大街的“伯”有所区别,所以,春秋人特地把“贵族管家”的称呼单独拿出来,称之为“霸”。

秦国人一直很羡慕楚国称王,而秦国也是继楚王之后,中国第二个称王的大国。“王”这个词被弱化,并成为烂大街的词之一,是从秦国首先开始的。但这次秦国肯承认周天王“王”的身份,承认晋国“贵族管家(霸)”的资格……那么接下来,周国一位王的普通封君的弟弟,也无需“贵族管家的大管家”即霸主国执政,出面接待,换个普通人,换个霸主国的大夫出面,已经给予秦国封君的弟弟相应待遇了。

秦国这份外交使函符合所有的春秋惯例,符合春秋时代应有的贵族礼仪,连孔夫子后来都称赞秦国的这份外交使函“礼也”。对于这份符合春秋公文标准的外交函,叔向不能置之不理,虽然因为本国执政出战在外,无法给出具体操作程序,但叔向请示国君之后,便开始按标准的程序迎接公子缄。

晋国上下对此次议和活动非常重视,为了确保顺利,叔向特意派人召来“行人(外交官)”子员负责接洽,这引起了另一位行人子朱的不满,他提醒说:“今天是我当值啊!你怎么能跳过我去跟别人商议呐?”子朱把抱怨的话说了三遍,叔向理都不理。子朱大怒:“我与子员职位相同,你凭什么在朝堂上黜退我(指叔向不和当值的子朱商议,却和当天不值班的子员商议议和的事)?!”

说着,子朱持剑朝叔向逼来。但叔向毫不示弱,他挺起胸膛迎向了子朱的剑,毫不退让的回答:“秦、晋不和已经很久了,如果今天的和谈有幸得以成功,晋国就能赖以安宁;不成的话,我们的三军将士就要暴尸骨于战场。子员传达两国的意见公正无私,而你却常常私自加以篡改(现代称之为:符合国情的修订)。

比如你这次,你竟然在晋国的朝堂上拔剑对着我,你拔剑却不是为了国家而战斗,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与荣誉。哼哼,不是我小看你,如果执政在国内你敢拔剑吗?如果执政的嫡长子赵成在国内统领武宫,你敢冲我拔剑吗?你这个连战场都不敢上的胆怯之徒,以为执政不在,就敢咆哮。对付你这样奸邪不法的人,我即使一个人,也不把你放在眼里。”

说着,叔向撩起衣服迎了上去。大家听到了殿外的争论,赶紧冲出殿外出来解救。

晋平公派人招来子朱与叔向,欣慰的说:“我晋国有希望了,我的臣子所争的都是国家大事。”

一旁的师旷却发表相反的意见:“晋国公室恐怕要沉沦下去了。臣子们不竞争心智而以武力相争,不追求德行而争做好人,不用言词述说自己的理由而采用拳头……说明他们私欲太多,公室能不沦落吗?”

这是师旷在历史当中最后一次露面,这段历史是孔子记载的,但奇怪的是,当时其它的历史记载却早在三年前就记载了师旷死亡。所以,这段历史很有可能是孔子借助师旷的名头,说出自己的话。此外,东郭离在陈述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谈论最后一段话,仿佛最后一段话并不存在。而魏氏家族记载历史的《竹书纪年》也没有记载师旷对这场争论的评议,所以这段话,很可能是孔子自己加上去的……

当时,秦国的公子缄见到这场争论,表情很惊讶。因为自赵武当政以来,晋国的卿大夫一向给人以团结的印象,他没想到在表面平静的水面下,竟然也有如此大的波澜。朝堂是神圣的地方,在朝堂之上,大夫们拔剑相互威胁,这在外交事务当中是非常罕见的。

稍后,叔向反复强调元帅不在,因而压制不住国内的反对意见,统一不了国内的事情,接下来他顺理成章的延缓了外交谈判。他让东郭离带来一封信,并提前下令范氏的领主武装进行动员,并南下增援晋国的军队,以便提前替换赵武回国。

“范鞅带领大军走得慢,但他们现在已经进入宋国境内,大约再有二十天的时间能够抵达此地,“常务”希望元帅尽快回国,现在国内的事积攒了一大摊子,有许多事情就等元帅回国表态。”东郭离介绍完情况,顺嘴补充说:“最近齐国也发生了动乱,执政崔杼全族被灭,新上任的是庆封。”东郭离说到这,脸上露出古怪的笑容,微笑着补充说:“不过这位庆封马上仿效齐庄公,不是仿效齐庄公偷袭我晋国,是仿效齐庄公包二奶。”

是男人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赵武这时也犯了同样的八卦心理,他详细打听了庆封的动态,情不自禁的感慨说:“你瞧瞧,齐国“第一绿帽”与“第二绿帽”遭遇相同,他们遭受的待遇却完全不同。崔杼不甘心做绿帽的命运,他反抗了,因此罪大恶极。

你想想,既然崔杼都是总理了,还要当“第一绿帽”,给他戴上第一的帽子的人会是谁?可想而知,只能是那位齐国第一人。他竟然不甘心自己齐国第一绿帽的待遇,于是成了大罪,齐国的太史公前后三代人被人杀了,也要记录下崔杼罪行:弑君,但他们唯独不记录崔杼为什么要弑君。齐庄公包养了他的妻子,凌辱了本国执政的荣誉,这些,齐国的太史公漠视了,他只记录弑君的结果,并把这称之为“春秋笔法”。

而“齐国第二绿帽,显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老婆做“齐国第二二奶”此人并不因此感到羞愧,反而认为这件事非常光荣……如此记述历史,在那位“秉笔直书”的齐国太史公之后,大概,天下的绿帽都不敢反抗自己的绿帽待遇……哦,既然不敢反抗,他们唯有享受了,就好比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如果生活像一场强奸,我们无法反抗,那就享受吧!”

如果说宋代是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顶峰的话,春秋时代可算是中华文明道德的顶峰。从那以后至今,中原大地上,领导阶层的道德水平逐步后退着,有时候是大踏步后退,有时候是小步后退。这其中,后人对春秋历史歪曲性的理解解释,起了推波助澜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