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小领主-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欣啊⒏认倘飧伞⒈恪ⅦT等咸鱼干的流行……于是,中国独特的咸菜文化诞生了,现代人也把这种文化称之为“酱文化”——据说,这“酱文化”的极致就是:“我是来打酱油的”。

赵武的瓦罐里,肉糜粥没有盐分,也没有酱油,但赵武像个熟练的春秋人一样蹲在地上,把那碟咸菜倒入粥中,从提篮里摸出一双青铜筷子,在粥里搅拌一下,而后拿起大饼,卷起肉脯,喝一口粥,啃一口饼。

饼是当时晋国最流行的食品,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文公夫人提前为他烙了一个星期的大饼,烙好的大饼堆满了一辆广车。晋文公依仗这些大饼,连续穿过卫国、曹国的荒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回国后,他认为最好的食品是大饼,于是,大饼就成了晋国的贵族食品。

晋文公的事过去两百年了,现在大饼已成为晋国士兵的普通食物。

赵武饼里夹的肉脯也有意思,这肉脯其实跟春秋时代的肉脯只是形状一样,但加工方法完全不同——嗯,也就是赵武在一次烤肉的时候,嫌烟火气太重,于是他发明了铁板烧,所以这肉脯其实就是铁板上烤出来的。

遗憾的是,赵武发明的铁板烧烤也有人看不上眼,随后,有人改进了烧烤的铁板,由此,平底锅诞生了——现代西洋人把这种春秋平底锅,称之为“中式煎锅”。

齐国来的车手“后”端着瓦罐蹲在赵武跟前,他一边喝粥,一边看着赵武毫无贵族形象,像个老农一样蹲在地上喝粥,憋了半天,他说出一句话来:“我刚才看了,普通士兵也吃的是这些食物,只不过他们饼中的肉脯分量少了一点……如此说来,赵城的士兵吃的真是好。”

后这句话是牢骚——百年前齐国与曹国交战,曹国著名的贤人曹刿曾经说过一句话“肉食者鄙”,这句话里充满了酸溜溜的气味,可见,连当时的卿大夫也不能天天吃肉。

赵武笑了一下,仔细的喝完瓦罐的粥,放下瓦罐回答:“其实我很穷,全晋国都知道我赵氏小武穷,我穷的赵城没有多余的粮食,穷的要拿熟练工匠换粮食……

这些肉都是去年秋猎储存起来的。我们吃肉多是因为赵城虽然耕地少,但领地里都是大山,不产粮食产野兽,所以我们吃的肉稍多了点——全是穷的,我们穷的只能吃肉了!”

这话很气人。

“后”诧异的看了看赵武:“宗主是说:你穷的天天吃肉了……这种穷日子,我也愿意过。”

新来的几位教头哄笑了起来。

齐国人嘴贫,这是稷下学宫带来的风尚,他们就喜欢跟人辩论。

“后”说话了,另一位齐国车手蒲笑着补充:“我跟齐策大人在国都住了几天,听卿大夫说赵氏的木床卖的真贵,一张床居然要用装备一个旅的车马换……还有赵氏的炭炉——最妙的就是这个炭炉,有了这个炭炉,连山中的黑石头都能拿来卖钱,而且卖得价钱也不便宜。

啊呀呀,别家卖木头都是整根整棵大木头卖,赵家卖木头,都是一块块木板的卖,一棵木头组成的木板,搁赵氏能卖出三根木头的价格。现在赵氏宗主哭穷,那我们这些在列国飘游的人,又该怎么说?”

赵武听了,不满的嘟囔:“一棵树刨成的木板,居然才卖三根树的钱……谁干的?等着,我回头收拾东郭离——木匠们把整棵大树锯开,锯成那么工整的木板,容易嘛,他卖那么便宜,不是害人吗!”

卫国射手敏突然插话:“主上,我听说吴国铸剑师熏已经准备聘于赵氏了,不知赵氏招纳射手有什么条件,我‘敏’自认射术还可以,艺成自卫国公孙丁,公孙丁何人也,我师父他与养由基齐名啊!主上不信,等会儿可以验看一下我的射术。”

公孙丁是卫国最有名的射手,他是卫国国君的专职御戎。在中原,公孙丁的名气稍稍逊于养由基,都说这个人与养由基差不多,但主要由于卫国国力弱,公孙丁在战场上。从没机会表现——世界大战,哪有二流小国的份?!

敏这种自荐为,也就是春秋时代常见的“毛遂自荐”。想当初清与连一见赵武便要求追随,也是出于此种心理。

赵武伸出手来,拍拍敏的肩膀:“好呀,我赵氏势力微小,就缺少人才,你愿意加入,不用试了,我直接聘你为圉大夫。”

敏这么快表态,是因为他是名刚刚艺成下山的新鲜人,没有去各国转过,所以看了赵城景象后,立刻打算卖身投靠。

但其他几名教头还在犹豫,因为他们知道晋国公卿之间的争斗是非常血淋淋的,赵氏实力弱小,又跟三郤是死仇,悍然决定加入赵氏,万一今后发生家族间严峻冲突,他们就不好抽身走了……所以他们相互看了一眼,都没有表态。

多年之后,他们常常为自己当时的犹豫而后悔,因为那次是最好的机会,此后赵武再也没有流露出招揽流浪武士的意思。

吃完了饭,赵氏士兵开始整队,几名教头纳闷的随着赵武进入队列,“后”忍不住问——因为出身齐国,按照春秋惯例,他应该被称为“齐后”:“主上,这次集合,是要列阵吗?”

赵武嘿嘿笑了:“不是列阵,我们跑步——战场冲锋向前,靠的是双腿;逃跑向后,也要靠双腿;所以我们早晨的训练是绕城跑一周。现在大家空手跑,等三十天后,我要求士兵穿戴铠甲绕城跑一周;又三十天后,我要求士兵手持武器、穿戴铠甲绕城跑一周。”

几名教头感觉到两脚发软,赵武竟然意犹未尽,他思考的说:“绕城跑一周,终究是跑的太短,还不如国足呢。听说国足最擅长的是往自家球门踢球……不行,以后还要逐渐增加路程,争取做到:每天至少绕城两周跑。”

几名教头听了这话,有点眼晕……

ps:又该周一冲榜了,嘿嘿,咱有点不好意思,可终究要吆喝一声:投票啊,收藏啊,中国唯一的封建,读者的支持是我的动力,让推荐与收藏来得更猛烈写吧,多谢了!

另:书友,木鞘菜刀,pandaboy,10640,感谢你们的支持……不过,如今谋生不易,悠着点——真诚拜谢了!

第三十二章 虽是毒妇,却是母亲(上)

数周后,齐后首先坚持不下来,决定告辞;随后是卫国的射手茜……再然后,是齐国的蒲。

一个月后,赵武的车马教头全消失了——原来,这伙人都是来打酱油的。

最后,郁闷的赵武不得不请老婆出马,从智家找来三名教头训练他驾车的手段。

之所以从智家请教头,是因为赵武不想泄露自己对驾车技术一窍不通的秘密。而根据智姬的习惯,她借的东西是不用还的——智家拿出最好的三名车马教头,就此在赵家落地生根,也把赵武的秘密埋在了赵氏。惹得智罂在家中连连跺脚,频呼:“怎么连父亲的东西都抢……真是‘女生外向’”。

如此,忙忙碌碌的一年春夏过去了。

这一年赵武很忙,他上午锻炼身体,学习战场求生本领,下午在家中武士保护下,在领地里四处游荡——这一游荡,倒让他发现领地内丰富的资源,在他的领地里,除了丰富的铁矿与煤矿外,还有石膏矿与石灰矿。

其实,对于石灰矿春秋人早有运用,染色用的“蜃灰”就是石灰,春秋人把贝壳煅烧成熟石灰,而后利用石灰的碱性作为媒染剂进行染色。但贝壳来源还要通过临海的齐国,使得这种材料价格昂贵。如今有了石灰矿则不一样,赵武终于可以将造纸计划提上日程了。

随后,石灰、石膏的出现也催生了水泥的出现。水泥的出现,也使赵武的园林建造开始重新启动。

进入秋季,赵武领地神奇的没有一名奴隶逃亡,那些奴隶依旧持之以恒地从山中采集石块。似乎他们觉得没有别的办法答谢赵武的恩情,于是在劳作之余,顺手从山中带块石头回城,也算是一种报答。

奴隶们知道感恩,赵武也立即兑现了承诺:秋收,赵武接受奴隶足额纳粮后,立刻开出了大批释放证,大量的奴隶就此转换成交纳租税的佃农。而受这一事件鼓励,许多奴隶便纷纷找到那位会种冬麦的楚囚,然后热情高涨的种下冬麦——按约定,这一茬的粮食全部归他们。

时光慢慢的接近冬季,按照现在的话说: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了。或者说,国际形势对晋国越来越严峻了——这预示着: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

这年秋末,鲁国也发生内乱,执政的三恒争权,各自集结私兵交战——至此,晋国所有的坚定盟友,其国内都出现了不稳定因素。

与此同时,楚国发出了集结号召,开始呼朋唤友,同时向郑国伸出橄榄枝,引诱一向立场不稳定的郑国投入他们怀抱……

晋国公卿对目前的状况有点焦头烂额,他们手忙脚乱应付着楚国一拨一拨的组合拳,而身在赵城的赵武却事不关己,忙于在领地内发展自己的家底。

作为一个封建小领主——嗯,赵武当了家才知道所谓“领主”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包括司法权。唯有拥有“领地内司法权”的人,在中国汉语中才是“领主”这个词。他可以在君王面前自称“封臣”;也唯有拥有这样封臣的国家,才被称为“封建”。

如今,封建小领主赵武盘点自己的家产:他现在拥有的铁器工艺已经基本达到了时代领先地步——严格的说,也就是比大跃进时代炼出的钢铁稍稍差一点——这些钢铁的质量不能让赵武满意,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足够了。

此后,又用了一年的苦心积累,赵武终于把他家两千私兵武装到了牙齿。

在木器制作方面,赵氏家具现在享誉列国。最近晋国的一连串外交努力虽都没什么成效,但外交使节的穿梭,将赵氏家具的名声传遍了中原各国,目前,连齐国的公卿已开始转托孙林父,请求他帮助自己购置赵武那些层出不穷,一个“系列”接一个“系列”的套装家具。当然,列国的“追新”行为迅速填满了赵武的钱包,使得赵武有更多的钱财革新技术,以及武装自己。

当然,这些家具的盗版也非常严重,因为在家具制作技术上,这时代工匠技术差别不大,赵氏工匠能做到的,别国的巧匠一看家具样子,也能如法炮制出来,虽然这需要花好几个月时间。这造成了赵武的家具销售量总是成个位数,一个国家卖上一套家具,没几个月,得,哪个国家所有的木匠都会制作该家具了。当然,他们只会制作一种家具。这迫使赵武不得不加快更新速度,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嗯嗯,一个现代人见过的家具款式还少吗?

木器上面没有技术门槛,使得赵氏无法拿最大宗的商品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古人没有商标意识,赵武总不能拿着自家的产品,挨个解释‘我的商品质量……“——古人知道质量这个词吗?

为此,赵氏不得不寻找另外的支柱产业——纺织,现在它已经成为赵氏的强项。

自孙林父如约送来织工后,赵氏工匠改造了自己的织布机,生产出来的细绒布又全部通过孙林父卖到了卫国齐国,唯有”毛呢“布才面向晋国销售。当然,晋国公卿压根就不知道这种柔软的绒布出自于赵武,部分公卿还特地跟孙林父套交情,让他帮忙从齐国购入赵武的细绒布,拿回国内炫耀,直引得智姬在家中发出阵阵偷笑。

而在墙毯与墙毡方面,赵武这里也有大突破……想到这点,赵武揪心痛——织成的墙毡染出了绚丽的颜色,最好的产品全被智姬挑出来当作自己的收藏品,用来挂满整个院子,让庄园内每间屋子都显得富丽堂皇……

因为纺织业的发展,赵武领地内的养殖业也获得了重大发展。借助织布换回来的丰厚收益,东郭离已经组织起两支商队,一支向北,绕过霍城进入戎人区域,向戎人购买活羊活牛活马,一支则进入甲氏,一边向前探路,一边与当地狄人交易。为了保护这两支商队,熟知山林的武清与武连也派了出去,跟随商队行动。

这年秋,赵武的夫人们终于怀上了孩子,奇怪的是,竟然是中行姬首先怀孕。接下来才是智姬,连赵巧人也有了怀孕征兆,唯独整天缠在赵武身边的荀姬毫无动静。

借着夫人怀孕的喜讯,这年秋末,赵武接回了自己的母亲赵庄姬,以照料两名怀孕的夫人。而赵庄姬到达的那天,刚好是赵氏造纸厂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的日子,于是,智姬犹豫半天,决定不亲自出去迎接,借口怀孕躲在家中。

ps:周一冲榜,恳请读者多多投票支持,谢谢了!

第三十二章 虽是毒妇,却是母亲(下)

赵城这第一批出产的纸张数量并不大,智姬站在屋中亲自监督工匠施工,不停地催促:“快快快,一点也别剩,全给我糊到墙上去。快点……”

荀姬在旁边笑着:“姐姐,那女子快要入城了,你这里浆糊还没干呢,这怎么行?她来了,总要到四处看看,这里满屋的浆糊味瞒都瞒不住,等她再回到自己屋里,看到墙壁光秃秃,你如今做的事情,岂不全露馅了?”

智姬眉开眼笑地欣赏工匠们的动作,漫不经心回答:“妹妹,你看着墙,糊上了墙纸,就是亮堂了许多……咱们光听夫主说这墙纸的好处,都听了一年了,才做出这么一点,可见它们多珍贵。嗯,等下一批做好了,谁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不抢先下手,难道等人欺负到了头上?”

中行姬细声提醒:“赵同、赵括昔日毁于赵庄姬(之手)。”

赵武的祖父赵盾是狄人妻子生下的庶子。赵衰以他年长且有本领,让他继承家业。赵盾死后,赵武父亲赵朔又让出了宗主的位子,让两位叔叔担当赵氏掌门人。所以,赵同、赵括被攻杀的时候,他们不仅是晋国八位正卿之二,也是赵氏家族当家人。

中行姬这声提醒意思是说:赵庄姬要灭一个家族,才不管对方家中是否有两位正卿存在,才不管其背后是否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支持。而荀氏现在的实力,比之当初的赵氏并没有强多少。智姬把墙纸全抢到自己屋里,在赵庄姬进城之际赶着赶着贴到自己屋里,而让后者屋里光秃秃,万一那小心眼的“婆婆”发怒了,荀氏智氏中行氏的势力,还不足使赵庄姬有所顾忌。

智姬骄傲的挺了挺肚子,而后小心的抚mo着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