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19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帝国1908-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无偿的;二是没收对象的确定不是根据政治态度或着财产来源,换句话说,土地和财富的多少是所有者能否保有所有权的唯一标准(是否参加农业劳动只是一种附属性的标准,土地和财富多了以后,所有者自然就不会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毕竟不是一种享受,财产管理和贪图享受是拥有财富的必然结果)。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权利平等规则,就等于否认国家权威的至高无上和部分人享有特权,实际上这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是产权制度上资本主义区别于封建社会的根本所在。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就是在于否定将国家置于人民之上的封建制度,确定国家只能代表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而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不能以自己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以自己的意志来处置个人的财产及其收益。
表面上看,土地改革前是土地私有,土地改革后仍然是土地私有,从产权制度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是后一种私有,是建立在靠政府来否定部分人(地主和部分富农)私有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土地改革以后的私有制,已经融入(或称“铸进”)了国家的权力,尤其是土地改革说明:土地和财富增加反而会导致其所有权的丧失,也就是说国家法律将不会最终承认和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
(三)无偿平均分配土地的影响。
土地改革通过强大的政府力量,采用经济上无偿没收地主富农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政治上剥夺地主公民权的办法,迅速实现了高度平均的“耕者有其田”,极大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在自然资源紧张的条件下,使中国大部分农民获得了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在总体上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这种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以及按阶级和贫困程度分配其它生产资料和财产,实际上是一种“均贫富”的“免费午餐”,农民无偿得到的土地和财产,来自于国家的赐予(虽然是以农民自己斗争的形式),来自于政治斗争,这就使得土改后的以土地为主的产权被掺进了政治因素,一方面造成分得土地和财产的农民对共产党和政府感恩戴德,将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升迁归为共产党和国家;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这与现代民主国家发展趋势是不符合的:即政府只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和公仆,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统治机器。
更何况,这种方法也不能杜绝土地兼并的现象,而且铁定会引起激烈的反抗,朝廷中的大小官员,乃至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与地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这么做,整个变革都会垮台,金宰阗也会皇位不稳。
另外一种就是“和平渐进”的方式的“土地改革”。
具体说来,又是通过层层递进的三步曲进行的。
第一部曲:实行“三七五减租”。意思是地主对佃农的租额不得超过全年收获的37。5%,所以简称“三七五减租”。为什么要定这个比例呢?当局是这样计算的:农田普通收获量中,种子、肥料和耕作中其他成本费用要耗25%,扣除这部分,余下的75%地主与农民平分,各得37。5%。所以就叫“三七五减租”。此外还规定,地主出租土地,租期不得少于6年,期满必须续租,不得随意撤租升租,保障佃权的相对稳定。农业歉收时,地主应临时减免地租。同时对佃农也作了一些规定,如佃农地租积欠两年的总额时,地主可以撤佃。“三七五减租”从光华元年(1908年)2月开始。“三七五减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租率下降,也导致了地价下跌。这为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曲:实行“公地放领”。就是由皇室和朝廷直接掌握的耕地叫“公地”。预计从光华三年即1910年开始,当局将这些“公地”陆续卖给农民,地价为耕地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为了不受货币贬值的影响,以实物计算,全部地价由农民在10年内分期偿付,不负担利息。受领农民只要连续交纳10年地租,每年交纳的租额正好等于每年应交纳的地价,10年期满,耕地即归农户所有,公地放领预计到1920年办理完毕。
第三步曲:实行“耕者有其田”。为了防止地主隐瞒耕地,政府将从1911年1月到1912年4月将全国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然后颁布“实行耕者有其田法条例”,主要内容有:地主可以保留相当于当地耕地平均水平10倍以下的土地,超过的耕地一律由当局征收后放领给农民;征耕地价也是按耕地主要产物全年收获量的2。5倍,当局用债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给地主。对于地主来说,“耕者有其田”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按规定予以保留的土地外,其余全部征收放领。
当然,还有最狠毒的一招,就像英国的圈地运动一样,鼓励土地兼并,同时国家投资设立工厂,招收破产的农民成为国家工厂的工人。但中国的国情与英国不同,中国没有那么多羊,破产了的农民也不会涌入城市,而是成为雇农、佃农。这样做,只能使土地问题更加严重。
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就是以上这些,金宰阗会选择哪一种呢?
公告:方才才得到消息,在下的精神病学挂掉了,心情非常不好,更新可能也无法保证了。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五十八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
(更新时间:2005…7…23 11:01:00  本章字数:3482)

比较了几种方法的优劣之后,大多数官员都赞成第二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温和,也不会损伤地主阶级的利益(大不了由地主变成工厂主和商人罢了),只是国家的负担就要相应加重。经过一番讨论,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人联名上奏道:“臣等以为第二种方法切实可行,然事关重大,伏乞皇上圣裁。”
他们把皮球又踢回了金宰阗这里。好在金宰阗也不含糊,不但赞同了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人的意见,还在其中做出了不少修改,然后颁行于天下。
这些修改里面,最重要的是如果农民没有钱购买土地,可以通过服兵役的方法获得土地。也就是说,农户如果愿意承担兵役义务,就能够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国有民众四万万五千万,其中农民占绝大多数,而农民当中,缺地、少地的贫农、雇农、佃农又占了多数,虽然役龄男子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全部征兵的话,起码可以组建上千万人的部队。这,还是保守估计。
以土地改革为基础,中华帝国的军事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改革军事制度,本来是由蒋方震提出的。他希望金宰阗能凭借改革军事制度的机会,在中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建立起牢固而强大的国防。提出建议之后,蒋方震就启程离开了北京,前往保定,开始了教育长的生涯。而金宰阗,则必须独自面对各种反对势力的阻挠和反扑。
好在金宰阗身为中华帝国皇帝,下达的诏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谁也不能违抗,套用十八世纪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话来说,就是“朕即国家”。封建专制独裁,竟然也有这样的好处,这是金宰阗这个有心君主立宪的皇帝所始料未及的。
金宰阗首先建立了中华帝国军事参议院,作为皇帝的军事幕僚机构,其具体职权就是向中华帝国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协助皇帝作出决断。至于采纳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当然是由皇帝说了算。一句话,这是一个位高权不重的机构。军事参议院院长表面上尊崇无比,还是中华帝国上将军衔,如果皇帝欢喜,说不定还可以授予他中华帝国元帅军衔,可是却没有一点实权。创设军事参议院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反对皇帝的改革,但在军队中又有重大影响力的军官。所以说,军事参议院本身就是皇帝和政敌妥协的产物。
接着,金宰阗又把陆军部、海军部合并为国防部。国防部下设军政、军械、后勤各处,统领全国陆海军,不过国防部部长本身却是一个文人,这也是为了避免军队凌驾于政府之上。首任国防部长便是已经显得老朽的张之洞。
由于各地的八旗兵、绿营兵完全丧失了战斗力,金宰阗干脆将他们就地转业,每人给付遣散费若干,就此解决了财政上的一大难题。
改变了各地总督、巡抚军政不分的弊端,分别改各地总督辖区为军区,改巡抚辖区为省军区,分别任命为军区司令和省军区司令,负责统领地方部队(这些部队不多,因为各地新军都改为禁卫军,变成了中央直辖的部队)、训练新兵等。同时,撤销了督抚同城中的巡抚,免得叠屋架椽,职权不分。总督、巡抚的民政权力,全部下放给各省承宣布政使即后来的省长。
在以上各个步骤地基础上,金宰阗以诏命的形式,制定了同时代相适应的军事制度。
甲、中央军事统率部门。
(一)、中华帝国皇帝以一国之君,兼任中华帝国海陆军(后来又改为海陆空军)大元帅,统率全国海陆军事力量。
(二)、设立海陆军大元帅总参谋部,下设作战、情报、通讯、训练总监、宪兵司令等部,以皇命统辖全国之海陆军,有调动军队的军令权。第一任总参谋长为段祺瑞。
(三)、以国防部为最高军政部门,有任免各级军官的人事权、铨叙权。首任国防部长官为张之洞。
(四)、军事参议院为直属于中华帝国皇帝的幕僚机构。
乙、军事训练部门。
(一)、总参谋部下设之训练总监部,负责全国陆海军之日常训练,并颁布训练大纲。首任训练总监为蒋方震。
(二)中华帝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保定)、中央海军军官学校(驻烟台)为陆海军军官之唯一来源。同时,撤销各地之陆军小学、陆军中学、武备学堂、讲武堂、速成学堂、随营学校等,军校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首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方震,中央海军军官学校校长谢葆璋(女作家谢冰心之父)。
丙、地方军事统率部门。
(一)、改总督辖区为军区,巡抚辖区为省军区,总督为军区司令,巡抚为省军区司令,负责各地新兵召集、训练,统辖辖区内之警备部队。
(二)、改提督九门步军统领衙门为京师卫戍司令部,步军统领为卫戍区司令,统辖京师之卫戍部队。各地驻军设立警备司令部,驻军统领为警备司令,统辖各地警备部队,但禁卫军不在此列。
丁、军事警察部门。
总参谋部下设之宪兵司令部,统辖全国各地之宪兵,负责纠察军纪,军队内部的安全保卫,破获军队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事件。
戊、军事力量组成。
(一)、以新军为基础,建立禁卫军制度。
各地停止编练新军,已经编成的新军十四镇、十八混成协及禁卫军一镇由国防部统一整编为禁卫军两个集团军又一个独立军,共七个军二十一个师共二十六万余人。分别为禁卫军第一集团军,由良弼出任集团军司令官,赵翰阶出任中华帝国皇帝特命全权代表,下辖禁卫军第一军(左龙武军),军长吴佩孚,禁卫军第三军(左神武军),军长冯玉祥,禁卫军第五军(左羽林军),军长张勋;禁卫军第二集团军,由段祺瑞出任集团军司令官,王振畿出任中华帝国皇帝特命全权代表,下辖禁卫军第二军(右龙武军),军长徐树铮,禁卫军第四军(右神武军),禁卫军第六军(右羽林军);同时,将神策军扩编为一个军的编制,番号为禁卫军第七军。除神策军之外,各集团军都分驻全国各地,只有神策军驻扎在京师郊区及附近地域。
禁卫军系统不属于国防部的管辖范围,而是直属于中华帝国皇帝。它的士兵也不是来自于农村的义务兵,而是来源于招募各城市当中的失业人员,总的来说,相当于皇帝的私兵。
(二)将义务兵役制引入军事体制当中。
凡是免费获得土地的农民家庭中,体格健全之青年,不论家世贵贱,一无例外,自二十一周岁起,均需服兵役。不得逃避或请人替代。兵役期限,或两年,或三年,各不相同,陆军一般为两年,海军等技术军兵种为三年。服役期满,转入第一预备役,为时五年半;五年半后,转入第二预备役,为时十二年;至三十九岁,转入第三预备役,为时六年,待过完四十五岁生日为止。和平时期,皆二十一岁至二十三岁青年服现役,军官随级别升高,年龄放宽。现役人员数量依国际、国内环境而定,大约维持在两百万人左右。遇到战争,视其规模,先征召第一预备役五个役龄,再征召第二预备役十二个役龄,最后征召第三预备役六个役龄。三个预备役征召完毕,可获得合格军人五千万。动员令一经下达,预备役军人根据命令,皆须到指定兵站集中,领取制服、装备、武器,先编成连,再编成营,再编成团,然后加上骑兵、炮兵、摩托兵、医疗队、炊事车、修理车、邮车,以及一应必需部队,按统一的铁路、公路运营时刻,送达前线集结点,再编成旅、师,由师合编成军,加入战斗序列。
由义务兵组成的军队称国防军。国防军的精锐部队十六个独立旅驻守皇宫、京师,称为十六卫,共四万八千人,分别是:
(一)、左卫。
(二)、右卫。
左卫、右卫共六千人,总领宫廷警卫。左卫负责宫城东面、右卫负责宫城西面。
(三)、左武卫。
(四)、右武卫。
左武卫、右武卫六千人,负责皇城及京师南面警卫。
(五)、左骁卫。
(六)、右骁卫。
左骁卫、右骁卫六千人,负责皇城及京师北面警卫。
(七)、左领军卫。
(八)、右领军卫。
左领军卫、右领军卫六千人,负责皇城及京师东面警卫。
(九)、左威卫。
(十)、右威卫。
左威卫、右威卫六千人,负责皇城及京师西面警卫。
(十一)、左金吾卫。
(十二)、右金吾卫。
左金吾卫、右金吾卫六千人,负责街市巡查。
(十三)、左监门卫。
(十四)、右监门卫。
左监门卫、右监门卫六千人,负责宫廷门籍。
(十五)、左千牛卫。
(十六)、右千牛卫。
左千牛卫、右千牛卫六千人,为皇帝的近身侍卫。
之所以用义务兵卫戍京师,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