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远征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远征军- 第6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逐渐被华夏所容纳,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及各种华夏礼仪,说汉话,世家大族参与科举,一个个地方州县正式建立,逐渐取代了原本的军府统治,由读书人数众多的世家门阀也正式开始发展其影响。

有好的一面,这些世家门阀必定会运用起影响力将冥顽不化,还留恋婆罗门时代愚昧风俗的地方势力斩尽杀绝,维护闽国的统治,可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野心总是无止境的。

曾经曲女城叛乱,就是荥阳郑氏的郑伦等一批人不满意闽王没有重用他们,联合婆罗门势力,还有心怀郁结的叛将刘豹韬对政权发起的一次挑战,那一次叛乱平息后,李捷曾经狠狠地打压过这些关东门阀,重用关陇士人。

可如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关东门阀还是渐渐起来了。

胡显就是其中之一,闽地三大门阀的八闽胡家,曾经担任闽国工部尚书,不过在曲女城案中被牵扯,左迁,这两年他却又起来了,年前,因为治理呼罗珊北省有功,入鸾台,担任鸾台右侍郎,正三品。

这个位置,相当于闽国的丞相了。

身为丞相,李捷召集重臣密议,却没他的事儿,也难怪胡显闷闷不乐了。

至于出声的,与他品级也差不多,鸾台散骑常侍崔道融,博陵崔氏出身,也属于唐太宗钦定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也是宰相之列。

不过因为荥阳郑氏的事儿,李捷对五姓七世家除了本家之外其余的都没太多好感,故而崔道融也算宰相中颇为不入流的那种,也是郁郁不得志。

剩下与之聚会的,同样多是山东门阀或者闽地几个世家的官员,被别人指挥的团团转,到哪儿都自称下官,也难怪这些接受闽国颁发土地供养出来的天之骄子郁郁不平,一肚子酸气了。

听着胡显垂头丧气的话语,其余的世家官员更是满腹忧愁,甚至有几个还冒出了几句被贬谪的酸词,喝下了一杯闷酒。

不过眼看着这样一幅景象,崔道融却是愤愤然的将手中酒杯狠狠摔在了地上,指着胡显几个鼻子就斥骂道。

“胡兄啊胡兄,枉你平日还饱读圣贤书,将君子傲骨挂在嘴上,如今主上昏暗,朝中奸人当道,你却这般退缩忍让,你对得起你所读的圣贤书吗?”

其实什么圣贤书根本扯不上关系,无非是权利分配不均,可崔道融这一番话倒是惹得几十个世家官员心头共鸣,纷纷点头称是,胡显听的也是动容。

在他们心中,不任用向自己这样的高门世家,大族子弟,而去任用那些粗鄙武夫或者有胡人血脉的世家,就是昏暗,就是奸人当道。

不过舆论被调动起来,胡显神色变了几下后,却还是一副斗志缺乏的模样,昏昏沉沉的摇晃着酒杯说道。

“那又如何?帝国还不是掌控在王玄策,来济,狄仁杰这样人手中,闽王最相信的还是他们,就算我们上一万道奏书,闽王不相信我们,不也是白搭?”

“那是闽王没有真正见识过我们的力量!”

说这话的时候,崔道融本来就生在世家就显得颇为俊俏的脸庞上更是多了一层容光焕发。

“闽王之所以倚重王玄策等起家时候的元老,一方面是因为情意所在,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几位重臣能总览住全局,给予闽王各项政策有力的支撑,可如果一旦宰相们控制不住时局了呢?”

“你这话什么意思?”

听着崔道融犹如珊珊魔音一般的话语,胡显刹那间却仿佛感觉到被毒蛇盯上那一般,后背起了一层寒毛,酒意都清醒了几分,盯着这个与他吟诗作对的好友很陌生的眼睛,警惕的问着。

满是笑意,崔道融却是从他紫色的官袍怀里掏出了一本奏书来。

“闽王太过宠爱河中郡王,给与他地盘,给与他兵力,这一次,急急匆匆带领河中郡王从安西都护府回来,估计闽王会有下一步的动作了,要么废世子李瑾,重新扶立长子李让,要么就是分裂帝国,把呼罗珊分给河中郡王,无论哪一点,群臣们可是都不能接受。”

“谏议大夫卢群,太常卿崔辩,刑部侍郎郑虔,兵科给事中烛绒,列位大人可都是列名于其上,要求陛下贬斥河中郡王,遣散河中都护府,迁回京师,恢复两京为一京。”

“只要胡兄您在上面列一个名字,您就是我们的领头人,一旦闽王幡然醒悟,贬斥王玄策诸宰,您就是宰相首辅!而且世子也将会引您作为最信任的人,挽救了帝国,名垂青史!”

“成与不成,可全在大人一念之间了啊。”

崔道融的声音就循循诱惑着想在耳边,让胡显不由自主的接过了那份奏折,咋一翻开,映入眼帘的上面列得满满的各部官员名录与印章,密密麻麻不知道多少人。

的确没有几个重臣,但是真不愧为世家,四品五品六品在京官员,上面至少列名了三四百人,囊括朝堂快一半的官员。

偌大的朝廷由什么组成,各级官员犹如金字塔一般叠加上去的,如果要是塔基出了问题,那么光凭着站在塔尖上的闽王,还有几个宰相也是玩不转的。

捧着这份名单的手似乎有些发抖,胡显似乎想象到了自己站在朝堂上,执牛耳者,振臂一呼,群臣响应,哪怕是宰相如何弹压,都压不住这沸腾之声,最后,堂堂闽王也不得不对群臣之声妥协。

就算闽王在位时期,依旧重用王玄策等宰相,等到世子登基时候,自己据理力争保住了世子地位,李瑾也定然会将自己引为心腹,到时候今天的王玄策就是明天的自己,想到这里,胡显留着三缕清癯胡子忍不住长了开,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看着胡显入彀,崔道融的脸上,也是浮现出了丝丝得逞的笑容,旋即掩盖一般双手抱拳,对着胡显低头拜下,朗朗说道。

“能不能匡扶国本,可就看胡兄的了。”

“哪里哪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胡某愿意与诸位大人共勉。”

“胡大人说得好,国家养士,用在社稷,三天之后的大朝会,吾等拥护在胡相公周围,拨开层层乌云,定然还闽国一个朗朗乾坤!”

“说得好,哈哈哈哈!”

一个又一个刚刚还满腹酸气的世家官员纷纷站了起来,彼此的恭维声此起彼伏,爽朗的笑声让奢华的宴会终于恢复了本来就应该有的气氛。

不过一个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世家官员,脑海里想的,有几分是国家,有几分是自己的乌纱前途利益,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在阵阵欢声笑语中,一个巨大的朋党,似乎缓缓成形……

第950章。太学生暴动

一转眼,三天时间就过去了。

与大唐的制度差不多,闽国也是一日一小朝,三天一大朝,大朝会上,在京五品官员以及六部涉事官员六品以上,御史台各路御史,宗室,周边属国使节全部要上朝听政。

举办大朝会的地方也是波西斯新修建最大的宫殿德政殿中,水泥修建的九米高台上,壮观的大殿几千平方米的殿阁中,多达上千官员使节将军整齐的叩拜在下方,这一天,总是大闽最热闹最威严的一天。

不过今天,朝堂上的气氛总是有些怪。

“诸卿平身”

“谢陛下。”

高高在龙椅金座上的李捷愈发有着皇帝的宝像与威严,威严中带着仁慈的声音下,跪伏在地上的千多大臣使节纷纷爬起,敬畏的望了李捷一眼,方才纷纷向两边的蒲团走去。

宰相的位置在一切勋亲大臣前面,华夏以左为尊,王玄策的位置就在李捷左手下最前端,最风光的位置。

不过,也只有这个位置上,才能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抱着象牙做的笏板,王玄策戴着宰相毡帽的垂的颇为低,他身旁,几个主要的宰相来济,狄仁杰也是流露出了些许不安,今天可是闽王限定三天期限的最后一天。

事情却还没办成。

几天之内,宰相们不是无所作为,王玄策几人率先与亲信麾下通过气,并且开始在边境制造舆论,甚至还找了十多个阿拉伯商人冒充使节,入朝向闽国求援。

边民被杀,商旅被劫掠,还有外国使臣称臣,求援,再加上隐隐放出的阿拉伯内乱消息,让群臣心里有个准备,虽然三天时间布置的着实有些仓促,不过这些理由,基本上还是可以劝服大臣们的。

可人算不如天算,谁知道就在王玄策等人行动的时候,一条谣言弥漫了整个朝堂。

闽王要费世子李瑾,重新恢复李让的世子之位。

谣言倒也不是空**来风,谁让李捷这两年栽培李让实在太多了,老而弥坚的席君买给他调去做王傅,一个都护府超配了五万人的卫队,尤其是当年废黜李让时候,最后还是在群臣的苦谏下,闽王才让步,而且不到几年,李让又回到了闽王身边。

如今的王后还是长孙织,闽王还如此厚此薄彼,所以谣言一出,马上传的有鼻子有眼的。

册立太子可一向是中国人的大事,不然李世民册立李治时候如何会思前想后考虑了几年,太子对于臣子们更是大事,后世的明代宗为了改封太子,不得不向大臣们政治行贿,万历皇帝更是为册封自己宠爱的福王为太子,与群臣打了几十年国本之争。

如今有不少大臣已经认同了李瑾的太子地位,闽王却如同过家家一样反复无常,践踏所有人的认同,效忠。

这可无疑犯了众怒。

最近三天,阿拉伯帝国的内乱,以及犯边,劫掠商路,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波澜,反倒是波西斯城中各处酒馆,大小会馆,茶馆中,都是一片沸腾之色,数不清的文人士子聚会在一起,慷慨激昂的评论着朝政,整个政局都有如星火燎原之势,沸腾而不可止。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在了废立太子一事上,王玄策甚至都能想象,这个时候闽王提出来发动全国进行国战,再次征讨阿拉伯帝国,该引起朝政何等的震动。

可偏偏这两天闽王连自己这些近臣都不接见了,让王玄策请求宽限两天都做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局一步步的走向对立面。

朝堂之上,不许说话,交流,宰相也不得例外,隐隐能看到一个个下面六部属官,御史台,九寺五监诸军官员满是躁动,最后面的来济不断努着嘴对王玄策使眼色,示意他赶紧想办法,可绕是他眼珠子都快瞪了出来,王玄策依旧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微微耸着肩。

上首宰相上官们焦躁的样子,完全被下面宰相末尾座位的崔道融看在眼里,再斜了一眼身边因为即将发动的政争而浑身激动颤抖得胡显,一丝鄙夷的笑容在他略胖的下巴上显露出来。

胡显个庸人,还真以为本官会拥立你为首领,为你马首是瞻?如果不是看中你们胡家在官场的影响,真以为本官会与你这马屁不通之人交往甚密,还和你吟诗作赋,就凭你这文采家世,给本官提鞋都不配!

哼哼,如今,是时候让闽王知道知道,谁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离了我们这些世家,任你如何英雄了得,也玩不转。

阴狠的笑容更加愉悦的在崔道融的脸颊上展露了出来,这时候,站在高高在上的丹殿上,李捷的亲信宦官斯婆罗提陀也终于甩开了拂尘,扯开了他尖锐的嗓子。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宦官尖锐的声音,十来个金冠武士喊着嘿呦,在外整齐的推动着几米高沉重殿门,随着轰的一声,朝堂彻底被封闭住,将内外隔绝开来。

几乎就与此差不多的时候,波西斯宫门前,宽阔的朱雀广场上。

十多队玄甲武士还是如同往日那样来回巡视于广场左右,皇家重地,平时是不允许靠近窥探的。

今日当值的是薛仁贵的长子薛讷。

与历史上不同,薛仁贵没有守了二十年的玄武门,没有成天郁郁不得志在家训斥儿子,于是乎薛讷也不像历史上那么沉默寡言,反倒是一个颇为活泼的将门公子。

守城门这种干枯无聊的活计对于生性好动的将门子弟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一面指挥着属下换防,薛讷一面好无聊的抱着他的方天画戟打着哈欠,可就在这时候,阵阵杂乱的脚步声忽然传了来。

“不会是噶尔襄陵那小子过来挑衅了吧?”

闽国是个十足的大熔炉,李捷一路前进,就一路有新的种族加入进来,上层勋贵武将中,吐蕃人也不占少数,噶尔襄陵就是噶尔家族搬迁到闽国后,闽国化的第二代,继承了大唐的文化之余,也没有丢下属于吐蕃人的那份彪悍。

两个人是马球场上的生死对头,京师,波西斯马球场上大小几十场战斗胜负参半,也难怪薛讷听到脚步声,第一念头又是这小子来挑衅了。

可旋即,十多个金吾卫禁军无比慌张的跑到了城门卫通道,右手拿枪急迫的单膝跪在地上行军礼跪伏与地上。

“都尉大人,不,不好,暴乱!”

“什么,暴乱?”还在懒洋洋打着哈欠的薛讷差不点没被自己一口气噎过去,迷糊了一下旋即气急败坏的向前猛地一挥手嚷嚷着:“那还不集结,把胆敢叛乱闽国的混蛋打回姥姥家去。”

“可,都尉大人,打,打不得啊!”

没等领头的伍长说完,薛讷自己已经看清楚了,数以千计,头戴纶巾,身披儒袍直裳,甚至抱着画筒书卷的暴乱者蜂蛹的扑了过来。

太学生!

兵士们用长矛矛干连成一条防线,奋勇的护成一个圈子,拼命维护着宫门前的平稳,可是数千个太学生,波西斯各大书院的学生仿佛疯了一般,喊着口号向里面拥挤着,有的干脆抱着沉重的四书五经,狠狠地砸在了拦截的军士头盔上。

沉重的书本甚至于将一些军士直接砸晕了过去,不少太学生神情激动的越过了兵士组成的防线,攀爬进了里圈,与散乱的禁军兵士扭打在了一起。

“陛下醒悟啊!”

“世子无罪而诛,国本动荡,国将不国啊!”

“戾太子,永嘉之乱历历在目!”

还有老夫子在后头拉开了大大的横幅,几乎每一个暴乱的太学生都是激动对着宫门呐喊着。

满头大汗的守卫在后面,薛讷却是一筹莫展。

眼前这些不光是唐人,还有其他各民族,个个都是十足的儒家子弟,未来闽国官场的主力,尤其是一个个唐化的天竺人,波斯人,未来治理这些宗族他们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这么多年,闽国推行华夏文化的最精华都是眼前这帮太学生了,真是打打不得,骂,骂不得。

更要命的是闽王还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