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小郎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小郎中-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轮到那小妹了,她手里拿着一个葫芦瓢,脸颊潮红,微笑着对左少阳道:“哎!过来,你先担吧。我给你舀!”

“哎哟,还真懂得疼人哟!”那开玩笑的少妇咯咯笑着,斜眼瞧着左少阳,“喂!听见没?人家小妹心疼你等久了,要给你先挑。还不过来?这水可就是定情物了哈!”

“真真不想活了你!”小妹拿水瓢去打那少妇,两人咯咯笑着闹成一团。

左少阳在现代社会也是个比较木讷的人,很少跟女生开玩笑,哪里经过这阵仗,顿时脸通红,嘿嘿干笑着道:“不不,你们先来,你们先挑吧,我不着急。”

“嘻嘻,害臊了他!”

二女一听,更是笑个不停,一边笑一边很快舀满了水,挑在肩上,忽闪着颠了颠,扭着小蛮腰走过左少阳身边,那开玩笑的少妇道:“哎!小郎中,小妹心口痛,赶明儿找你好生瞧瞧,行不?”

“行啊!”左少阳习惯性地咧着嘴干笑了两声,随即给人家大姑娘瞧心口痛不对劲,又忙摇头道:“我……我不会瞧病,我爹不让我瞧病的。”

二女见他当真了,瞪眼相互看了一眼,爆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挑着担子扭着腰姿上了石阶。

左少阳生怕二女又拿他开涮,也不敢回头瞧,低着头赶紧把水舀满,挑着水回到了堂里,把水倒了,又挑着水桶忐忑地往河边走,生怕再遇到那两个喜欢开玩笑的姑娘少妇被她们嬉耍,内心里却又想着能遇到她们说说话。

到了河边,却没看见那二女,微觉失望。连着挑了几挑水都没遇到,想必人家已经把水挑满了,又或者两下路程不同,错过了。

把水缸挑满之后,左少阳还真有些累了,但不能歇着,他从门后拿了一把长柄扫帚出来,将门口近左的雪都扫了,然后将路上的雪也扫到两边,随便还把左邻右舍门口的雪都扫了。

这时,对面一家杂货铺的门也开了,一个老头提着扫帚出来,一眼瞧见左少阳已经将他家门前的雪都扫干净了,很是惊讶:“哎哟,大郎,你今儿个怎么转性了?以前你可是连自家门前的雪都懒得扫的,怎么今天这么勤快啊,把我们的都扫了?”

刚才河边的经历让左少阳心情挺好,一边扫雪一边笑道:“勤快不好吗?你老要是嫌我多事,下回不扫了,留给你老人家慢慢扫着玩!”

“哈哈!这孩子还真变了性,调侃起你蔡大叔来了。哈哈哈,多谢你了!”

左少阳将门口积雪扫干净,回到屋里,换了一把小扫帚,将屋里扫了,拿着抹布抹灰尘。

第16章 热粥助阳

“喝了爹开的麻黄汤,发了汗全好了!”

“那就好,”左贵慢慢走了两步,又站住了,想了想,倒:“想不到你小子还懂得太阳伤寒鼻塞流涕麻黄汤加苍耳子辛夷,——嗯,还行,以后要多用功看书!”

“好的。”左少阳探头往左贵屋里一瞧,身子猛然一震,惊道:“爹!你们床上咋没被子?”

这话说完,左少阳立即明白了,昨晚老两口将他们的被子给了自己,老两口一夜肯定是和衣枯坐,一夜无眠。这么冷的天……老两口天寒地冻,为了自己,竟然因为没有被子,而枯坐一夜,不禁心中十分愧疚:“爹!你们把被子给我了,昨晚肯定冻着了,我给你熬姜汤去!”

“不用了,”左贵微佝偻着背,背着两手走到门口,“爹没你身子骨那么娇贵,呃——好大一场雪啊!”左少阳见他那宽大的夹袍上瘦小的脑袋上戴着的幞头,两只飘带在寒风里摇摆,忙过去道:“爹,门口风大,进屋吧。”

“早起活动活动筋骨,身体好!”左贵伸了伸胳膊,晃了晃腰胯,这才慢腾腾走回屋里,在掉了漆的杉木长条几案后坐下。

梁氏把热腾腾的洗脸水端了出来,两人洗了脸,梁氏又给左贵泡了一杯茶。左贵捧着茶杯,轻轻吹着,又慢慢品了一口,放下茶杯,长长舒了口气,一份十分舒心的样子。

“早餐?”梁氏显然没想到儿子会问这个问题,家里生活一直不好,一日保持两餐就已经很艰难了,哪里还有闲钱吃早餐,想起儿子昨晚病了,早上该吃点热粥啥的补补,忙道:“有有,马上给你做!”

“做什么?”左贵冷声道,“家里就这点粮食了,你多吃一餐,全家就少一顿,后面怎么过?”

梁氏悲声道:“老爷!孩子昨晚病了……”

“病了怎么了?病了就能乱糟蹋粮食?以后日子还过不过了?你个娘们懂什么?干活去!”

梁氏无言,搓着前襟围腰。

左少阳讪讪道:“其实我不饿,我就随便这么一说,没事没事……”

梁氏愧疚地瞧了儿子一眼,叹了口气,低着头进了卧室,坐在床边开始做针线活,不时抬眼看看空荡荡的药铺,良久,又轻声叹息一下。

左少阳站在药柜台后面,笼着袖子,瞧着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却没有一个人进来瞧病,开医馆药铺这种生意,是不可能在门口吆喝的,更不可能太热情去招呼人家进来光顾,只能傻呆呆等着病患上门,而且就算是病患来了,也不能太过热情了,否则会给人以幸灾乐祸的感觉。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天比头一天还要冷许多,尽管有蒙蒙的太阳,可们的房子是坐南朝北背阴的,冷得直发抖。眼见左贵都老老实实坐在长条桌后面等病患来瞧病,左少阳也不敢到门口晒太阳去,只得笼着袖子在柜台后面跺着脚取暖。

左右无事,他便逐个瞧自家药柜里的药材,看看都有些什么药,心中有数,同时,把药材与药柜上的药名进行同一识别,因为他发现好多药的名字都不熟。

他把药柜里的药一个个全都看了一遍,发现都是些普通的很便宜的常用药,贵重的药材比如人参等等,一样都没有,这倒也是,若有贵重药材,卖掉一些,这房租也就不愁了。

就算是常用药材里,品种也不太全,一些常用药并没有,可见药铺生意实在不怎么样。他通过药来跟药名联系,很快便把这些药的别名都记住了。

接着,他又把药价单子找出来,一个个记忆,这样算账就方便了。

快到中午了,梁氏进厨房准备做饭。这时,终于来了个病患。是个中年人人,畏畏缩缩走了进来,左贵抬头望他,脸上一喜,随即又恢复平淡,拖长了声调,悠悠道:“坐——,你,看病?”

“是啊,郎中。”

“哪不舒服?”

“怕冷,发热,还有头痛。”

“嗯……不咳。”

“嗯,好像有一点。”

左贵又问了饮食和二便,诊脉望舌,道:“没什么大碍,我给你开个方子回去煎服就行了。”

“哦,郎中,我这病是啥病啊?”

“这天寒地冻的,你这是伤风了,不要紧,吃付药就好了。”

“哦,谢谢郎中。”

左贵提笔写好了方子,递给左少阳。让左少阳照方抓药。

“不是的!”左少阳微笑道,“你在砂锅里加水七升,用文火煎熬。同时煮一升左右的稀粥,把水煮到只剩三升的时候,把上面的浮渣去掉,倒在碗里,等凉了,先服一升,然后把热粥喝了……”

“为啥要喝热粥呢?”

“这时候喝热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借稀粥补充汗源,伤寒病要发汗,发汗就必须有汗源,也就是有可供出汗的津液。第二个目的,桂枝汤这个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却力弱,所以要借着热粥这热气帮助发汗,胃出中焦,太阳的阳气是补充中焦的,喝了热粥能鼓舞胃阳,也就可以使卫阳得以振奋,帮助祛除风邪。”

中年人明白了:“这样啊。”

“喝了头一道药之后,盖被子睡一个时辰左右,这可以助卫阳,但不能盖太厚了,免得出汗太多,不过出汗要全身都出才行,全身出小汗,包括手脚都要有出汗的感觉,不能脑门出一点你就掀被子说好了哟,嘿嘿,当然,汗出不能太多,要是跟跑步之后大汗淋漓那样,那就不好了,那津液流失太多,反而会伤正气。”

“好的,我记住了。”

左少阳接着说道:“还有,如果服了一道药盖被子睡一会,已经出小汗,全身都有出汗的感觉,而且连着出了一个时辰,就表示出汗好了,就不要再服了,剩下的药别想着怕浪费也接着服,继续出汗那就麻烦了,反而伤正,这叫中病即止。如果服了头道药睡一个时辰还不出汗的话,就马上接着服第二道药!”

“只隔一个时辰?”中年人惊讶问道。

“是的,第二道药服了之后一个时辰内还不出汗,马上接着服第三道,不要拖延,再过一个时辰还不发汗,马上再服第四道药,连着服。中间不超过一个时辰。现在是中午,也就是说,到今晚天黑之前的这半天里,如果一个时辰不出汗,就连着喝,一共要喝三次药。”

“啊?”中年人有些吃惊,“三个时辰喝三次药?这……会不会太着急了?”

“这叫做‘汗不厌早’!”左少阳微笑道,“这伤风病,必须尽早发汗,邪风侵入人体,就好像疾风骤雨一般快速,必须要在风邪入体尚处于肌表皮毛的时候,就把风邪祛除,否则,一旦风邪侵入筋脉、甚至五脏六腑,人就不仅仅是伤风这点小毛病了,那就会转化成大病,再治疗就很麻烦了。所以要在伤风之处,就大剂量连续用药,以雷霆之势将风邪扼杀在肌表皮毛处,不让他侵入体内,酿成大祸!”

第17章 暴殄天物

左少阳听他注意听,不禁喜道:“是!不仅仅是麻黄汤要这样服,所有的外感病的解表药,比如麻黄汤、葛根汤等等,都要这样半天之内连服三次!还不行,再按这方子开药接着吃,还是这办法,并且时间还可以再缩短,到大半个甚至半个时辰服一次,服药之后要加喝粥。一直到出汗为止,出汗了就不要再服了。”

经过左少阳这么一解说,这中年人恍然大悟,翘着大拇指道:“这位小哥,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哎呀我活了半辈子,这解表汤药喝了也无数了,有的好有的也不怎么好,想必就是因为服药不得当啊。听你这么说之后,以后我就按照你这法子服药,太谢谢了!”

“应该的!”左少阳把药包递给他,“服药期间注意忌口,不要吃生冷、粘滑,大鱼大肉这些不好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的食物。”

“为什么?”

“食物生冷的话,会伤卫阳,刺激性的食物会伤胃气,而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的话,人的肌体为了消化这些东西,只能从体表分出一部分正气来帮着消化,就影响抗击风邪的正气的力量,从而影响解表了。就好比一个国家正在抗击外敌侵略,你还不好好对待百姓,百姓要是造反,你只能抽调军队来平乱,结果就会影响抗击外敌了。就这意思。”

“哈哈,小哥这比喻真形象,我明白了,多谢,——总共多少钱?”

“八文钱。”

“哦!”中年男子拿出钱袋,从里面取出一串铜钱(十文为一串)放在桌上:“喏,给你,多的是赏给你的。”

“多谢大哥。”

“应该的,你这么耐心给我讲解,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该谢谢你才是。以后再有啥头痛脑热的,我还来找你们瞧。”

“好的,大哥您走好!”

左少阳将那中年人送到门口,挥手作别,这才翻身回来。

左贵道:“忠儿,你刚才解释的那一大套,听着挺像那么回事的,从哪里学来的?”

“看书?”左贵疑惑地瞧着他,“以前逼你你都懒得翻一页医书,啥时候转性了?”

梁氏在屋里听出左贵这话在夸儿子,喜滋滋出来道:“我们忠儿本来就很听话的,就是你平时逼他太紧了,他反而不学,其实暗地里偷偷看书来着。”

“看书是好事啊,不用背着我。”左贵好生瞧了瞧儿子,“你说那什么‘汗不厌早”还有你那什么‘半日三服’的解表汤药的服法,都是从哪看来的?”

“《内经》和《伤寒论》啊。”

“《内经》?《伤寒论》?”左贵更是惊讶,“我们家没有这两部书啊,你爹我都没看过,你从哪看的?”

唐朝以前学医,都是师带徒,没有专门的医学院,学医一般都是从临床直接学起走,从病症到方剂,除了名医大家之外,一般的医者,很多都是经验主义者,也就是针对什么症状,开什么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开,病因病机是什么,理、法、方、药只涉及后两项,前两个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唐朝之前,由于印刷术造纸术等的限制,不可能把医书大规模印刷普及推广,所以很多医者一辈子行医甚至都没有读过《伤寒论》等专著,都是从师父那里直接学来的临床经验。

这左贵还算好一点,以前读过几年私塾,跟着父亲师父学医,也是直接上临床,好在父亲有几本手抄的医方书,临终给了他。他又拿来教儿子,但儿子左忠却不爱看书,连这仅有的几本医书都没看。左贵自己所学也就仅限于此,没看过《内经》和《伤寒论》

《内经》也就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等并称中医四大经典,《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尽管是经典,但主要作用在于奠定了中医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一部中医理论巨著,但由于其记载方剂只有十三个,从临床意义上说作用却不大,所以一般的普通医者对其兴趣其实不高,传抄的人比较少,当时流传并不广。

《伤寒论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战国时还没有印刷术,也没有造纸术,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远未推广普及,特别是印刷术还没有实现,书的传播仍然靠手抄,数量很小,范围也很小,加之两部书出现之初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名气,赏识的人也不多,故传抄普及的也不多。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竟然散失了数十年,晋朝王叔和身为太医令,利用职权在全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收集到了其中关于伤寒的部分,汇编成了《伤寒论》,而杂病部分却怎么也找不到踪影。一直到宋朝,才被一个翰林学士从堆积如山的被虫子蛀得千疮百孔的竹简中找到了,经过一番努力,编撰成了《金匮要略》,也就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一本书变成了两本书。

唐朝之前,由于没有发明印刷术,所以优秀的医书除了朝廷太医等高级太医之外,民间普通医者是很少能见到的,直到唐朝初年,才出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