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起明末- 第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万般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将大军撤出了大别山区,在周边地区采取围困的方式,限制住萧明仇的发展。

这样的情况让孙传庭觉得萧明仇是中华帝国之外,威胁最大的一路势力。其他的农民军基本上就是些土匪,除了破坏之外,根本就没有建设。这样的流贼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威胁,只要大明这边不出问题。

但是在九月,大明朝廷还是出了问题。崇祯皇帝虽然任用很多锐志改革的官员,但是同样因为对东林党等清流的厌烦和对外廷的不信任,使得太监势力再次兴起。

先是占据了户部工部的钱粮,后世占据了各地军队的监军职位。这样的事情,让很多人感到疑虑,崇祯皇帝这还是那个他们眼中的圣人吗?怎么刚刚三四年的时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

再加上朝廷中枢逐渐被温体仁,周廷儒这一类人把持,让大明的政治坏境再次恶化。朝廷中枢刚刚稍微平息了一些的争权夺利的现象,再次有激烈起来的迹象。

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大明的军队,军队得到的粮饷进一步被一层层的漂没,到达军中的只有两三成。

而且随着监军的到来,军中的军权争夺现象越来越激烈。高起潜监军辽东,曹化淳监军浙江,这两个太监一到任,就四处威逼利诱的拉拢地方将领,使得两个方向的守军当中出现了众多的派系。而洪承畴和孙承宗的军权却在这种时候,被一点点的架空。

孙传廷这边还好,曹化淳还知道自己治军能力不怎样,所以对孙传庭的军事行动方面的安排,并不多做干预。但是洪承畴那边就痛苦了,高起潜根本就是个什么都不懂,但是又什么都要插手的混蛋。

在高起潜的干预下,北路军的指挥是混乱无比,让陕西的农民军稍微的喘了口气。

也正是这个时候,在已经确定当年又会是一个灾荒之年情况之下,已经沉寂了一整年的皇太极再次动了起来。

同样是喜峰口,皇太极再次入寇中原,这次皇太极进军更加的顺利,但是这次皇太极也学乖了,他不再进攻任何的坚城,只要一战而不能攻下的城池,他一律绕过,只为了夺取人口和粮食。

一路直下,将北直隶是闹得天翻地覆,然后绕过京师,直下河北山东等地。

疯狂无比的劫掠,让整个北直隶的百姓如同坠入了地狱之中一般,刚刚有些粮食的百姓发现自己的粮仓成为了招惹鞑子的主要原因。只要放下粮食逃入深山,后金士兵就没有兴趣去追击他们。但是没有了粮食,在这个接近冬天的时候,日子该怎么过啊

此时的明廷同样是慌乱无比,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华帝国的压力之下,皇太极还有胆量入关劫掠。

但是他们那里知道,中华帝国在辽东的大军固然让人担忧,但是寒冬的饥寒同样会要人性命的。

所以在看到中华帝国一整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任何的军事行动的情况之下,皇太极也就壮着胆子,再次南下劫掠。

而这次劫掠的主要目标不再是人口,而是粮食等财物,只有这样,皇太极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慌乱成一团的明廷立即召集正在陕西的洪承畴回援京师,虽然北京城这个时候也有近十万装备了后膛燧发枪的部队,但是没有士气的部队,就算让他们装备上二五式步枪,他们也不敢走出北京城出战。而且即使是他们敢,大明朝廷的那些君臣也不敢把他们给放出去。

接到朝廷的命令,洪承畴真的是极度的无奈。眼看着就能将陕西农民军给彻底铲除了,但还是功亏一篑。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他洪承畴想要如同袁崇焕一般被千刀万剐,那么就得立即率领大军前往京师勤王。

于是被洪承畴大军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的农民军再次活了过来,并再次迅速席卷整个陕西北部地区。

这一次他们得到了难以想象的粮食补给,使得他们所能够招募的军队数量更加的多了。

而那些还指望着能够借粮食来赚一笔的粮商们就彻底的悲剧了,即使是百姓苦苦哀求,都无动于衷的他们,在农民军一来,就被没收了所有的粮食。消灭土豪,开仓放粮,永远都是农民军发展壮大的不二法宝。

在洪承畴大军走后,死灰复燃的农民军迅速的使得西北的局势再次恶化,数十万人如同蝗虫一般,疯狂的扑向河南等地,将更多的无地百姓裹挟进来,形成了百万大军。即使是有孙传庭在安徽主持大局,但依然是人心惶惶。

到华元一八五二年底,因为皇太极的入寇,使得陕西农民军的力量再次爆炸性的发展,彻底的成了气候。

皇太极本身也不敢在大明留太长时间,辽东的事情刚刚过去一年多,他可不想再让人抄了老窝,所以在年前退出了大明。

而洪承畴大军在回援京师之后,他们也只能跟在皇太极的身后,驱赶着他们离开大明,至于普通百姓遭殃,他们可管不着。

就这样,北直隶,河北,山东等地的百姓再次受到了一场灾难,让刚刚因为粮食充足而能够生活的好一点的百姓,陷入了深重的灾难当中。(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章心中发冷的孙传庭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二十章心中发冷的孙传庭(第三更)

孙传庭心中真的是充满了阴霾,大明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已经让他够忧虑的了,但是这还不能让他这种心怀天下的人太过颓然,他相信凭借着大明自身,就能够将这些叛乱给彻底的平定。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都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成了丧家之犬的皇太极竟然还敢入关劫掠,而大明数十万大军竟然拿他毫无办法。

而且还因此而使得本已如油尽之灯的农民军突然间如遇干柴一般轰然如冲天大火。

为了抵御这近百万的农民军,他在安徽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才将将将其挡在安徽之外,保住大明的龙兴之地不被打扰。

但是这是长久之计吗?以后在自己这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农民军给镇压了下去,皇太极或是其他什么人再来一次入关劫掠,这让大明怎么受得了。

但是这都不是孙传庭最为担心的,孙传庭最担心的是中华帝国。

“这些是真的?”

看着手上的情报,孙传庭的心如掉入冰窟窿里一般,彻底的冷了。

“这是属下前往福建,广东两省的亲眼所见”

那名躬身立在一旁的文士,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难道那三省之地的百姓都忘了,他们是大明的子民了吗?一点点蝇头小利,便将他们的心都给收买了”

孙传庭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大声的吼了起来。

旁边的那位文士听到孙传庭这么说,诧异的抬起了头。

他不明白孙传庭为何会这么说。蝇头小利?西北的农民可以为几顿饱饭而加入农民军反叛,那东南三省的百姓为何不能为衣食无忧,同时受到整个中华帝国的保护而抛弃大明帝国?

“你为何如此看我,天下为大明之天下,三省之民本位大明之民,就应当如伯夷,叔齐一般不食中华帝国一粒粮食。但是这些悖恩之徒,不仅没有站起来为大明尽忠,反而因侍贼而荣。”

如果是孙传庭,很多人都会相信他能做到他说的这些,死也不投降中华帝国,因为他是大明的得利阶层。但是他凭什么要求那些深受大明迫害几百年的普通百姓也为大明而死。

不说中华帝国同样是华夏文明的政权,就是大明数百年来不将普通百姓放在心上,到了后期更是不将其当做是国民看的这种态度,就没有多少人为大明而陪葬。

现在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不要计较社会(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是要看你为社会(国家)做了什么。

这是一句勉励人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话,但是如果这个社会(国家)已经到了彻底的无视那些普通人尊严和利益的时候,那么就不再有人赞同这句话了。

所以应该这么说,只有社会(国家)维护了个人,那么个人才会真心实意的去为社会(国家)做些什么。

而大明,就是那个不再维护百姓的政权,他自然而然的会被百姓所抛弃。

但是孙传庭看不到这一点,虽然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立场使得他完全的忽视了百姓的真实想法,这才使得他有这样的咆哮。

中华帝国长达一年多的沉寂让孙传庭心中的不安是越来越强,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强势的一方会沉寂这么长时间不对中原采取军事行动,没有一个。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势力因为各种理由进犯中原,而那些什么打草谷之类的小规模的骚扰是数不胜数。

但是中华帝国不要说是军事行动了,就是部分大明军官率众主动撩拨中华帝国的驻军,对方也只是远远的鸣枪将其吓跑,连一个人都没杀死过。

这正常吗?如果谁敢说这正常的话,孙传庭能冲过去把他的脑袋给割了当夜壶,因为他的脑袋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作用,只能将就着来当夜壶了。

沉寂的中华帝国,让所有有见地的大明官员心中发毛。所以孙传庭派人潜入三省之地去探查那里的情报。

虽然有那些走私粮食等商品的商人会带出来一些信息,但是孙传庭始终不相信,他认为那是那些商人在为中华帝国唱赞歌,在扰乱大明的民心。

但是现在他不得不相信了,因为自己派除去的是自己的侄儿,一个对大明的忠心同样不庸置疑的人。

从情报上得知,现在三省之地,已经不存在占据土地超过二百亩的家庭了。即使是那些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们也将土地分发给了他们的亲属,以规避中华帝国的土地政策。

但就是这种在孙传庭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土地政策,却让三省之地的粮食产量变成了两年前的三倍。

这算什么?难道说老天爷也在帮着中华帝国,特意的照顾他们,使其风调雨顺?

粮食的增产,使得百姓的收入是大大增加,同样也使得他们的购买能力大大增大。

再加上在三省之地正在大规模铺开的公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断新建的各类工厂,使得三省近千万百姓的收入水平达到了人均九十元的水平。

这样的收入水平,造成了千万百姓在第二年迸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够买热情。使得东南三省在年底超越了吕宋,成为了中华帝国第二大消费市场。

而且可以预知的是,东南三省的消费能力迟早会超越台湾岛的,因为他的人口数量摆在那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萧明乾没有像防着吕宋,南洋各岛和澳洲大陆一般,除了东南三省实在没什么潜力的钢铁工业煤矿开采工业外,萧明乾允许任何形式的工厂在东南三省开设。这一点是东南三省的经济以后腾飞的最重要因素。

当然,要补充一点的是,萧明乾也不是要永远现在其他地区的工业的发展,只要那些地区的汉人的比例占据绝大多数,萧明乾都会将一些工业方面的限制稍微放开,如现在的吕宋岛,其上就已经建立了制糖,玻璃,橡胶,铜矿开采和初步冶炼。(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一章杨过挂帅西北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二十一章杨过挂帅西北(第一更)

中华帝国的沉寂让孙传庭心中是七上八下的,只能竭尽全力的去维持对东南三省的防备。

同时,他积极的执行大明朝廷所进行的军队改革的命令,编练火枪部队。到目前为止,孙传庭已经在浙江练出了六万装备了后膛碎发枪的火枪部队,训练更是仿照中华帝国的训练方式进行。

这六万火枪部队已经是孙传庭所能够做到的极限了。火枪部队的战斗力的确强悍,六万火枪部队足以对付两倍的常规部队,或许骑兵能够同其等量对抗。

但问题是这些火枪部队的训练太耗银两了,每天的射击训练都的花费数万两。这样的耗费,足以让任何大明官员心中滴血。

但是不训练行吗?看着对面中华帝国的士兵那训练有素的作风,强大的战术技能,即使花费再多,孙传庭也不敢让那些士兵手中耗费巨资装备起来的火枪成为烧火棍。

为了维持这支火枪部队,孙传庭可以说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倒卖粮食的利润,鼓动对中华帝国的土地政策极度反感的士绅大户例捐等等。孙传庭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有了个要钱督师的外号了。

这绝对不是个好的外号,但是孙传庭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倾巢之下,谁都跑不了。

更让孙传庭担忧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同东南三省交界的那些省份的关于中华帝国的舆论在渐渐的发生着改变。

中华帝国刚刚占据三省的时候,周边省份的百姓心中,中华帝国完全是个恶魔的国度。

但是现在,在普通百姓的心中,特别是那些无地百姓心中,那里已经成为了桃源的代名词。不少无地百姓都千方百计的想要逃向三省。

如果说这还算正常的话,那在那些中低层文人心中的变化就更让孙传庭为之愤怒了。

中低层的文人因为其社会地位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么高,所以他们的思想稍微受到些冲击,便会走向对社会的不满那一面。

中华帝国在三省的所作所为,使得接近无产者的他们产生了思考,思考中华帝国同大明的不同。

很多时候,人是不能想太多的。想得太多,想得越多,那么就越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思想的冲击,使得不少人开始反思大明的一切。虽然这其中产生了不少以大明为立场的变革思想,但是同样有不少对大明的一切进行批判的思想。

如果中华帝国是个外族的国度,那么这两种思想都会成为大明变革的动力,但问题是中华帝国也是华夏民族的政权,那么后一种思想就开始慢慢的向着接纳中华帝国开始转变。而前一种思想要是得不到施展的话,他们也会另寻出路。

这两种思想对于已经相对僵化了的大明统治阶层都是有害的。

不要以为变革思想是有利的,这些变革思想,对大明的统治阶层都是一种侵犯其根本利益的思想。他们不想有任何的变化,因为变化只能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

孙传庭虽然不是那种非常僵化的人,他也愿意让大明做出些变革,但是他有个底线,那就是大明的统治不能变,儒家的统治地位不能变。

在土地政策上稍作改变,在对待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