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雅骚- 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初利玛窦来大明传教,定下的传教方针是合儒辟佛,这与佛教东来时把道教作为攻击对象一样,都是挑软柿子捏,总要树立一个对手才好表明本教的观点并发展教众,利玛窦写的《天主实义》抨击佛教,让以莲池大师为首的僧众很恼怒,现在龙华民等人的激进传教方式必然引起大明保守势力凶猛的反击,龙华民等人实在是看不清形势自不量力啊——

利玛窦道:“祭祖、祭孔这与天主圣教的基本教义不符,利公当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若长此以往,圣教在大明岂不是不伦不类?”

张原道:“不然,这不是不伦不类,而是有大明特色的天主教。”

“有大明特色的天主教?”徐光启愕然。

张原郑重点头:“对,入乡随俗,即如佛教南传,现在的很多佛教经义与当初在天竺时迥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是佛教进入中土后才产生的宗派,所以说天主教义必须改造,要有大明特色才好传播,不然凭天主教这外来宗教如何能改变中华数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而且祭祖、祭孔并非恶习,天主教义讲求忍让、谦逊,应该包容并蓄才对,不然的话,就算我们能帮龙华民他们这一次,但早晚还会有冲突爆发,去年我就帮了王丰肃一回,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才有今日之祸。”

徐光启沉思不语。

……

八月十八日,徐光启的《辩学章疏》批复下来了,那批语明显就是方从哲拟的,对徐光启为天主教的辩护不予理会,并说已下令拘捕南京的王丰肃和谢务禄,“禁教令”也将随后下达。

徐光启大惊失色,立即来与张原商议对策,张原皱眉道:“皇帝有先入为主之观念,经内阁票拟的奏章大致不差的一般都依内阁票拟,内阁的权力也就在此——师兄莫急,我们一起去拜见吴阁老吧。”

卷二 如今却忆江南乐 第四百一十八章 翻云覆雨

徐光启、张原二人到太仆寺街拜会吴道南,吴道南听罢二人的陈词,问:“若发起辩论,你们能辩胜否?胜了,又想达到何种目的?”

徐光启对张原道:“介子,你向吴阁老说吧。”

张原道:“不是学生狂妄,如南京沈侍郎辈,学生与他辩论没有输的道理,这辩论并非是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而是学术的辩论,沈侍郎所持之理偏,学生持理全,沈侍郎眼界狭,学生眼界广,面对天灾**、国家危亡,是只会空谈佛法或仁义,还是踏踏实实有实切的救国之策,如沈侍郎所言驱逐了泰西教士国家就能太平万万年,这真是不值得一驳,学生与徐赞善想通过此次辩论让士绅民众多了解一些西国学问,要有包容并蓄的气度,懂得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西学中的确有我大明儒学不及之处,如名学、如历法、如水利、如军械,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岂能因为是西国学问而弃之。”

吴道南又看了张原的那道六千言的奏疏,点头道:“此疏甚好,极有见地,就留在我这里,我明日带到内阁,票拟后呈上去,辩论能否举行要看皇帝圣意如何。”

徐光启与张原从吴道南寓所出来,又去钦天监拜会监副周子愚,周子愚对利玛窦很敬佩,原因在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京师的那次日食,当时钦天监预测有误,而万历三十八年五月去世的利玛窦却在其遗著中提到了这次日食,预测时辰几无误差,礼部还曾就此事博求知历法者,与监官昼夜推演,时任钦天监五官正的周子愚也参加了那次推演预测,最终发现日食预测错误并非监官推算的失误,而是历法本身有弊病,若依照利玛窦、熊三拔等人提供的计算日食方法就不会出现这种误差,利玛窦在初次入京觐见万历皇帝时就上疏提出愿意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疏入,留中不发——

周子愚见徐光启、张原来访,有些意外,听了二人所言,周子愚道:“我也早有请大西洋诸君子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的想法,但此事必得皇帝下诏才可,既然徐赞善、张修撰要掀起此次辩论,那我也助一臂之力。”当即草疏一道,向皇帝奏请修改历法,云“大西洋归化远臣庞迪峨、熊三拔等,携有彼国历法,多中国典籍所未备者,乞视洪武中译西域历法先例,取知历儒臣率同监官,将彼国历法翻译以补大明历法之缺。”

……

八月十九日,吴道南把张原的奏疏带到内阁与方从哲商议票拟,方从哲看了张原的奏疏,心道:“张原果然敏锐,从沈榷的奏疏就看出对他不利的苗头。”说道:“会甫兄,为几个耶稣会传教士却要在朝中进行大辩论,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吴道南道:“辩论何妨,就总比党争互相弹劾好,对于那些归化的远臣还应宽容对待为好。”

方从哲坚持不肯举行辩论,吴道南也不肯屈从首辅的权威,两位辅臣意见不一致,张原的这道奏疏就留在内阁直房呈不上去了。

八月二十日,又有翰林编修文震孟、钱士升,庶吉士倪元璐、张岱的四道奏疏送到了内阁,都是为张原助声势的,徐光启又再上了一道为泰西传教士辩护的奏疏,还有钦天监监副周子愚要求让庞迪峨、熊三拔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的奏疏,周子愚在这个时候要求修改历法,分明就是徐光启、张原唆使的,方从哲很恼怒,对吴道南道:“张原一个弱冠少年野心勃勃啊,为了达到辩论的目的,竟鼓动这么多官员上疏支持他,若甫兄昨日言学术辩论总比党争弹劾好,我看张原是想借此辩论再掀党争,张原的翰社隐然已是一党。”

吴道南正色道:“中涵兄莫要轻易认定他人结党,翰社本是一个切磋时文制艺心得的文社,社中才俊云集,这次中进士者较多,对翰社规条我亦有所了解,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以翰社名义聚集社员要挟官府为己谋私利,只此一点就胜过其他文社多矣,大明的生员、举人甚至官员若也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国家之福。”

方从哲淡淡道:“这世间口是心非之辈不少,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张原如此大张旗鼓要求辩论,岂不是有逼迫内阁朝廷之用意?”现在浏览器卡卡的,不知道是电脑问题还是IE不怎么兼容呢,发的字数过多就会卡住整个浏览器

卷二 如今却忆江南乐 第四百一十九章 小胜和大胜

徐光启、张原等人要求与沈榷进行西学辩论是要在礼部主持下才能实施的,所以即使皇帝按照吴道南的票拟同意举行辩论,也要通过礼科给事中把批复下来的奏章送交礼部衙门执行,而礼科给事中若认为内阁的票拟和皇帝的批复有违失,可以封还驳正,所以礼科给事中这一环就成了方从哲最后的防线——

方从哲身为内阁首辅,岂能听天由命把自己的颜面和尊严完全交给皇帝一时的喜怒上,若皇帝一时糊涂批复下来了,那他这个首辅颜面何存,以后在内阁还怎么办事,两个阁臣岂不是各行其道了,所以方从哲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吴道南的票拟执行不下去,此时已不论是非,完全是脸面和意气之争了,晚明党争大抵如此。{手}{打}{吧}{。{}{}

就在吴道南把奏疏票拟呈递上去的当rì傍晚,方从哲让家僮把礼科给事中亓诗教请到他在大时雍坊的宅第,亓诗教是方从哲的门生,方从哲任首辅后,亓诗教的齐党给了方从哲很大的支持,方从哲下野十余年,原本党派痕迹不明显,但一入阁自然而然就与齐党、浙党亲近,实是因为形势逼人,阁臣若不能笼络一批台垣官,政令很难施行下去,易被架空——

方从哲把吴道南不顾他阻止悍然票拟上呈的事对亓诗教说了,又道:“张原以冰河说迎合圣意,其奏疏巧言佞词,又有翰社同党助声势,阁中更有吴道南支持。皇帝说不定会同意举行辩论,我不得不防,若吴道南的票拟得以执行,那以后我在阁中就很不好说话了,可言,你是礼科给事中,你好友周永chūn是礼科都给事中。这几rì盯紧些,万一那几份奏疏皇帝批复下来,你们就封还驳正。此事是双方势力消长的关键,若张原得逞,此人以后就会愈发骄横非为。祸国殃民正是此辈。”

亓诗教与张原交谈过几次,对张原心术和理念有点了解,总的来说亓诗教是比较欣赏张原的,这时听方从哲对张原评价甚劣,便略微为张原分辨了两句,方从哲顿时一言不发,两道卧蚕眉竖起,眼睛盯着亓诗教,瞬也不瞬,亓诗教承受了不了老师的逼视。说道:“学生绝无他意,只是觉得张原初入仕途,应该可以拉拢,而不应推到敌人那一边,这对老师不利。”

方从哲淡淡道:“现在吴道南绕过我把奏疏票拟上呈。你不知道其中利害吗?”

亓诗教轻轻一叹,说道:“那好,学生知会周孟泰和姚通所一声,若接到宫中递出徐光启、张原的奏疏就封还。”

方从哲点点头,脸sè和缓下来,说道:“可言。非是为师心胸狭窄容不得张原,张原二十岁不到,为师已年近六十,张原怎么也威胁不到我的地位,我是从冰河说看出此人心术不正,董玄宰、姚宗文之事且不说,那周延儒与张原同为翰林官,又一起被推举为东宫讲官,二人本该和睦相处共同教育好皇长孙,但张原又寻隙把周延儒给排挤出来,这种人如何能拉拢——可言,我知张原与你曾有交谈,那不过是他的权术而已,无非是怕畏惧你与姚宗文、刘廷元联手弹劾他而已,你仔细想想吧。”

亓诗教唯唯称是,从大时雍坊出来乘车回朝阳门外寓所,朝阳门外属外城,并不宵禁,夜里亓诗教去见同乡都给事中周永chūn,亓诗教虽然对方从哲所言有些不以为然,但从大局考虑,他还是要果断支持方从哲的,若方从哲在内阁中威望受挫,也是他齐党的损失,张原欣赏归欣赏,原则不能动,而且亓诗教认为这种辩论与国计民生无关,可有可无,他无须对张原感到愧疚——

……

八月二十三rì上午巳时初刻,当值的六科给事中在会极门收取皇帝批复的各衙门题、奏本章,经审核无误后要逐一抄写,于五rì内送交各承办衙门执行,这rì礼科当值的是都给事中周永chūn,周永chūn看到徐光启、张原的奏章果真按吴道南的票拟意见批复下来了,心道:“方阁老料事甚准啊,这奏章若执行下去,以后方阁老与吴道南阁中就没有主从之分了,首辅名存实亡。”

周永chūn回到六科廊,仔细审阅徐光启、张原二人的奏疏,因为要封还皇帝批红的奏疏必须有理有据,不是随意就能封还的,封还必须驳正,也就是说要提出充分的理由,否则就是失职和藐视皇权,但言官们都是八股文高手,这么多年科举训练出来的刀笔,要从徐光启、张原这两篇近万字的奏疏中找到可批驳之处还是不难的,周永chūn揣摩半rì,写好驳正的意见,将徐光启、张原二人的奏疏封还交回司礼监——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恩颇为不快,奏闻皇帝之后,再次按原先的票拟下发,次rì当值的礼科给事中亓诗教又用与周永chūn相似的驳正意见封还,李恩无可奈何,在奏明皇帝之前,先与东宫王安通声气,王安叹道:“由此可见朝政败坏到了何等地步,想要推行一点事就这么难,辩论而已,又不是其他大事,外廷的老先生们都推三阻四,不把万岁爷的批红放在眼里,只管争自家意气。”

李恩大有同感,说道:“外官们屡屡攻讦万岁爷怠政,这还不都是让外官们给逼的,只从这一事看,政令都难出宫门。”

王安道:“徐赞善和张修撰也考虑到了这一局面,张修撰说这奏疏并非就一定要通过六科下发,这不是政令,只是皇帝同意举行辩论而已,可以由詹士府和翰林院举行。”

李恩笑道:“好主意,杂家这就去禀告万岁爷。”

经过这么多年与外臣争斗,万历皇帝的火气也消磨得差不多了,所以听说他的御笔批红被礼科两次封还,也只是龙颜不悦而已,不会大发雷霆,听了李恩的建议,点头道:“那就由东宫詹士府主持此次辩论,翰林院协同举办,辩论人数、rì期待定。”

于是,徐光启和张原的奏疏绕过六科廊直接下发到詹士府和翰林院,方从哲还是觉得失了颜面,让亓诗教、周永chūn上疏,认为诏旨绕过六科下发是违制,以此来弹劾吴道南、徐光启和张原——

万历皇帝这回没有留中不发,而是切责亓诗教和周永chūn驳正的理由不充分,有意阻拦诏旨下发,二人各罚俸半年,也就是罚款几十两银子。

通过这次明争暗斗,吴道南和张原一方只能算是小胜,辩论诏旨只有通过六科廊下发才算是大胜,想要大胜内阁首辅实非易事,不过张原对此结果已经满意,只要辩论能举行就是胜利。

詹士府少詹事士钱龙锡与翰林院侍读学士郭淐商议了一番,于八月二十八rì传文书给南京礼部,要求南京礼部侍郎沈榷、郎中徐如珂于十月底之前派人至京参加辩论,无论是朝中官员、在野大儒或者有德高僧皆可,限每方四人,辩论之期为冬月初一、初三、初五,三rì三场,届时皇太子会亲临国子监辩论现场——

辩论rì期和人数既已定下,徐光启、张原等人也要加紧准备,他们这边商定参加辩论的四人名单分别是:

詹士府左chūn坊左赞善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翰林院修撰张原、西洋陪臣熊三拔——

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晓畅兵法、jīng通泰西之学,与徐光启交往甚深,也是利玛窦来华后结交的第一批开明士绅,曾刻印《万国地图》,与利玛窦合译了《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和《同文算指》,涉及天文和数学,是当时在西学领域与徐光启齐名的大明士绅;

熊三拔是rì耳曼人,于万历三十四年来到大明作为利玛窦的助手,学问在龙华民、庞迪峨之上,jīng通天文、数学、水利,对古希腊哲学以及美术、音乐都有有专门研究,《简平仪说》和《泰西水法》就是熊三拔与徐光启合译完成的,此人博闻强记,来大明十年,说得一口流利的南京官话,能阅读不断句的中文古籍,对先秦诸子的学问都有涉猎,此次辩论关乎天主教在大明的生存,在大明的耶稣会士岂敢怠慢,自然是要推举出最出sè的人才参加辩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