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佛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见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要学佛,去那里见佛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著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这多半是须菩提在那里演讲,讲给佛听,佛是听众。换句话说,是他向佛报告,接著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辞,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了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住。因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什么是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辞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楞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达摩与苏格拉底
  刚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注意,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的占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净,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么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阴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
  说到这里,先要有一个认识,佛现在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假想,是一个实际的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所以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师,有偈子说: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溪
  这个偈子有八句,我们引用要点,只说它的一半,理极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领悟,理解、悟解到达了极点;忘情,这些妄念的情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没有办法描写的,没有办法讲,没有办法说,理到了极点,智慧到了极点就是理极忘情谓。后面几句是描写无我相,无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华严境界,又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到了也是无有障碍,所以光是研究佛学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没有融会贯通,没有到达理极,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说的身体被人家残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动嗔念,到达忍受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说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时候禅宗的二祖,他尽管是接了达摩的衣钵,最后还是受报;多生多世欠的命债,最后还是要还。佛法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祖师在被杀头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
  四大原无我 五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 犹似斩春风
  他很慷慨的把头伸出来,砍吧!此外像印度禅宗的祖师师子尊者,也是还债,头砍下来没有血,脖子里冲出来像牛奶一样,数尺高。这证明经过修持,色身已经转化,再进一步白血化掉,他身体变成空的,杀头也杀不了啦!
  在色身还没有变空以前,受报被杀了,像杀头、受伤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况,并没有痛的感觉,所以那个不算忍辱。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到达没有痛的感觉,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功德。尽管功夫到达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这个功夫不稀奇,等于我们上了麻醉药,开刀不会痛,那不能说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没有上麻醉药,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当场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开而解脱了;学佛也是要学解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加以说明。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