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品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他为什么不说以色见如来,以音声见如来呢?是故意把这个“如来”用作“我”吗?这个决不是翻译的手法。所谓明心见性,最后就是宇宙同体,万物同源的这个“我”的问题,是找到生命本来的“我”的问题。这一个离开声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住,就是大乘的心印,“无住、无相、无愿。”金刚经大部分所说的就是这三个要点。到达了这个境界,离开了这个声色,才能见道,真见到佛,也真见到“我”。
  但是这个见又是什么见呢?是见“根本智”,就是实相般若法身之体,是见到根本智法身之体。当一切都无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见法身之体根本智。但没有大彻大悟,还没有见“后得智”。拿禅宗来讲,所谓破三关,到这个境界可以说是破掉了初关;这也就是后世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
  我们用世间的现象来给它一个偈语的结论:
  第二十六品偈颂
  粉墨登场笙管浓 谁知槛外雪花重
  推窗窥见清凉界 明月芦花不定踪
  “粉墨登场笙管浓”,人活在这个世间,乃至一切万有活在这个世间,都是在唱戏。宇宙本来是个大舞台,我们不过是大舞台里跑龙套,摇旗呐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场,音乐也很闹热。但是这个戏台也分内外两层,前台很热闹,一回到后台,把脸一洗衣服一脱,我还是我。除了前后台,还有个外台。
  “谁知槛外雪花重”,这是我当时在峨嵋山实在的境界,如果我们自己了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戏。像峨嵋山那个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个也是在演戏。当我们觉得戏的人生没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净净的那个境界,认为比人生高明得多,认为已经悟道了,你不要忘记,你那个还是在演戏。你那个时候在演什么戏?说一句笑话,你是在演和尚戏,出家的戏。心境已经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现在只有这个最好!这个还是戏。不过这个戏不同,窗槛外一片清凉,雪花万朵的一个戏。你不要被这个色相迷住了,假使被这个清净色相迷住了,永远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满身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证得了空的一面,清清净净的时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净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罗汉果证得了,清净境界证得了,净土的境界到达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禅定,功德不能圆满。憨山大师这两句话就是警告,到那个时候再想回转来就很难了,也许一堕落就是八万四千大劫。因为在这个清净境界进入罗汉大定,要很长的劫数里都不肯出定。
  “推窗窥见清凉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后得智根本还没有影子,还没有看见,自己只见到清净法身一面,没有见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们在清净的境界里再转一下,打开窗子看看这个天地,“明月芦花不定踪”,世界上没有那一处不清凉,到处都是净土,地狱里头都是净土。真了解了法身,此身真到达了彻底的无住、无相、无愿、空的境界,无往而不利,在烦恼中即是菩提。假使贪著了清净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烦恼,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悬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驳不能著相观的道理,我们提到为什么后世禅宗采用金刚经作为禅宗的蓝本,就因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这样说不对,那样说不对,正说不对,反说也不对,你说不对的更不对,你说对的还是不对,最后怎么样对?你的才是对,不是佛的才是对。所以全部的金刚经,是教我们所谓祖师们四个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体相,自己肯定;所谓禅宗祖师的话,“悬崖撤手,自肯承当”,这是说参禅的。
  现在一般学禅学的特别要小心啊!禅宗为什么特别叫做“禅”字,它同禅定两个配起来,不可以分离,没有禅定做基础不谈禅宗。要戒定慧到达了最高处,等于普通人在万丈悬崖顶上站著,撒手跳下去,这个跳下去你还有命吗?悬崖撤手,你要自肯承当跳下来,最高明处到达了最平凡处。
  要怎么样到达这个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绝后再苏”,要大死一番,当然不是吃安眠药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过来。所谓大彻大悟“欺君不得”,这个东西不是嘴巴上讲理论,不能骗人的。假使说骗人骗自己说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脱的究竟;所以必须要切实下一番功夫。金刚经的教育手法,就是这个路线,佛对于须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围过来打,你讲这样也不对,讲那样也不对,把他围得头都昏了,就是要他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成佛见道不能依赖他力,只有自己站起来,要你自己真是绝后再苏,然后才成佛。当然其中先要经过悬崖撤手,悬崖撒手是什么都丢光,不但人世间的一切都丢掉,连佛法也丢掉。一个人在高空撒手跳下来,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丢得乾乾净净,然后才能见到法身。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三界六道之外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叫须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个观念,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就可以大彻大悟的话,他说须菩提啊,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没有功德成就也能够悟道成佛,你有这种观念就错了。
  前面我们明明听须菩提讲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则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佛现在又说,须菩提你不要搞错了啊,假如你认为不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就能大彻大悟的话,须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万不要那么想啊!千万不能认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彻大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你如果以为人只要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啊!这是佛明白交代给须菩提的。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倒也碰到过很多。几十年前在大陆云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禅宗大师,也是一位八指头陀。后来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说:法师,我听说你悟道以后有一个观念,认为证得涅盘以后,生死已了不再来了,有没有这样说法?他承认了,我就请教他楞伽经中的话,“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你不来到那里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那里去呀?佛没有说有个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不来,这不是佛法吧!后来为这个问题我们辩论了很久。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
  常常有人告诉我,殡仪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证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一位同学说,殡仪馆的人告诉他,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赶快结婚,逼急了,她两腿一盘,就涅盘了,就走了。死了以后送殡仪馆,没有办法装棺材,因为两个腿盘著,骨头也硬了放不开,没办法,只好给她特别设计一个方柜子,把她放在里头。我说:此乃再来人也!就是所谓修行并不一定证到罗汉果,有所成就的,七还人间、五还、三还、一还人间等等的现象。又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有一个四十多岁出家的太太,八九十岁死了,结果烧化后头顶骨不坏,舍利子都在那里。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资料。
  断灭见
  回头再说有人认为悟了道以后就不来,好像有个地方可躲似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见地上的错。一个人学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够证果的,最重要的是断见思二惑。见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经谈到过,见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于偏见。五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障碍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烦恼惑,内心的贪镇疑慢疑。
  现在人类的唯物哲学就是落于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还拿不出来证据;认为人死了就是完了,这是属于断灭见,也是邪见的一种。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落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断灭见的思想见解。
  前面刚刚说不能著相来看佛,现在又告诉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空见的错误,同唯物思想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有些南传佛学,就是东南亚一带小乘佛学的观念,就是落在空见的见解上,结果被唯物思想吃掉了。
  拨无因果就是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这是现在人类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说的断灭见的思想。佛就怕须菩提搞错见解,上面先告诉他不能著相见如来,但是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结果就变成断灭见,拨无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诫,“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错了。
  不说断灭相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求得大彻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断灭相是什么呢?断灭相落空,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现在金刚经快讲完了,金刚经中有没有告诉你一个空字啊?我们后世的注解,说金刚经是讲空的,那是你的注解,佛可没有这样说!佛只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是教育方法,处处把你的错误挡住,他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只告诉你不是什么。心经也只是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告诉你真实不虚,并没有讲空啊!是照见五蕴皆空,它并没有说般若波罗密多都是空的啊!这些就是我们研究佛学、佛经、佛法,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见的错误上。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做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还有许多搞哲学的学佛,经常喜欢吹这个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开口讲这个话,就证明他一点也没有看通,因为他真通的话,连说这个通、这个空都不会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叹嘛!对不对?他既然感叹就心有戚戚焉,这正有个东西,一点也没有空。换句话说,这不过是不吃西瓜,却吃了一个大冬瓜,还是一个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辞,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所以佛吩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绝对不是断灭,更没有说空。这一节的题目──无断无灭,梁昭明太子标得非常好,不断不灭,不是断灭相。现在科学晓得物质是能量互变,它并没有灭过,要认识清楚。这一品偈语如下:
  第二十七品偈颂
  翻云覆雨雨成云 点滴如丝乱不分
  冻作冰河冰化水 漫从光影捉斜曛
  “翻云覆雨雨成云”,看到宇宙的变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变成云,云又变成雨。反正啊,是点水气,是这个水蒸气的分子在变化。
  “点滴如丝乱不分”,等到蒸气冷热接触,变成雨点下来以后,每一颗雨点本身自成一个范围,自成一个系统。等于我们一切众生同一个本性,可是构成我们个人的自体以后,我的我与你的你,绝对不一样,可是根根是一个。就像蒸气在空中碰到冷气层,变云变雨,每一雨点各有范围一样。但是所有的雨点,都是水蒸气变的。
  “冻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变成水,水冻了就变成冰,这些是现象界万般的变化,各种的变化。变化归变化,本体不变,因为本体无相,亦无著。讲本体是空吗?也错了,讲它是常住,也错了,讲它是断灭,也错了,这一些都不是。
  “漫从光影捉斜曛”,那么本体的法身功能在那里见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现象上见,一切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体在相、用中见,一般相用都不著,才能体会了这个体。这是金刚经差不多最后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诉我们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