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题开始的,因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要举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坐著,须菩提站起来,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著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娑盖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说,插香要用右手,因为右手是吉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古的许多礼节,有时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单跪右腿,“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开十指合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实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对我说:老师也姓南,南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个南字来的。我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与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话,由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文叫道白,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的时侯说几句话,就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请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顾,你老人家给我启发太多了!”我也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已经把赞叹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它的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睛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手笔,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师也翻译过金刚经,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两个佛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如来 菩萨
  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把它连起来也蛮好。现在我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啊!文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如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佛已成了道,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缍。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缍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起。
  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寻愁觅恨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些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