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奇书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奇书全集-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楹希纬梢阅诘の鞯娜娴篮头偽鞯恼坏懒酱笈上担鞔两瘛
  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道教教义、教制总的说来虽无大发展,但道教思想却进一步通俗化,流传于广大社会。被道士们加以通俗解释的内丹术,传向社会各界,在儒士中影响尤深。一批道教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经官僚文士的倡导,作为一种宣传封建伦理的通俗读物,广泛流传于民间。各种大大小小的道教神庙,受到官绅士民的普遍崇拜。扶乩降仙、斋醮超度之风,在社会上盛行。道教的神仙信仰、金丹修炼说,渗透于这一时代的大量文学作品中。这一时期纷纷出现的大批下层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亦多吸收道教思想。其中有些教门,如罗教、黄天道、红阳教等,其教义、方术和组织制度,都深受道教影响。至清末民国时期,道教虽已非常衰微,但作为一种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仍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信仰与方术道教以信奉道而得名,其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皆发源于此。道原本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念。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作为天地万物产生的神秘本原,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东汉时开始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并且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道教认为:“大道”不仅在先天浑沌之时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佐帝王,救助危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最早的道团五斗米道,便奉大道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为教祖。东晋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的神有所变化,形成了以三清尊神为首的多神崇拜体系。“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化生宇宙、总统天地,传经说教的最高神灵。三清之下有四御、五方帝君、三十二天帝、日月星辰之神、五岳四海河渎之神,以及阴曹地府之神等等,也都是道教尊奉的尊神。这些大神又各自统辖众多天曹官吏、神兵神将和供其役使的青童御女、御夫仪仗等等。这个等级有序的庞大神灵系统,实即封建社会以皇帝为首的官僚等级制度在上天的投影。
  神仙是道教信奉的另一类神灵。与上述天地自然之神不同,神仙主要指经过修炼而得道的神人、真人。他们居住天宫琼楼、仙山洞府或海岛神洲,有各种神奇本领,能隐身遁形,造物变化,来去自由。道书仙传中记载的神仙极多,有传说的古代仙真,有历代帝王将相、杰出的文化人物,也有道教史上的道师术士,如张天师、吕洞宾、张三丰等等。道教供奉一些民间崇拜的俗神,如门神、灶神、财神、三官、土地、城隍、妈祖、东岳大帝等等。神仙和俗神崇拜使道教对下层民众更有吸引力,成为他们日常生产娱乐活动和生活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教相信人类通过修炼养生能够战胜疾病死亡,得道成仙。因此而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宗教修持理论和方术。这些方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源于古代神仙家的服食术,包括服用采集的天然动植物药和人工炼制的金丹大药(外丹)。目的在于借助药物力量强固自身,延年祛病,长生不死。第二类是源于古代养生家的炼养方术,包括思神守一、吐纳胎息、房中固精、屈伸导引、辟谷食气及咽液、叩齿、按摩、梳洗等各种卫生保健方法。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精神、形体的锻炼调养,达到强身健体,安定精神,延年益寿。这两种外服丹药,内炼形神的方术融合发展,又形成了道教后期的内丹术。第三类方术是源于古代巫师术士的法术,如画符念咒、斋醮祈祷、跪拜首过等等。目的在于召神驱鬼,辟除妖邪侵害,祛病消灾。这类方术较多迷信成分,但在医巫不分的古代,也被认为有治病卫生的功效。此外还有许多道教杂术,如卜筮相面、算命求签、观星望气、堪舆风角之术,以及变化分形、造雾吐火、呼风唤雨、隐遁、雷法等等。这类魔术表演虽然也为江湖道士所常用,但与长生成仙已无关系。
  道教徒修炼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最早称作庐或静室,南北朝时称作道馆,隋唐以后称作宫观或庵堂。历代宫观形式和规模不尽相同,但大多为宫殿式,一般有三清、玉皇、吕祖、灵官等殿堂。唐宋以后,道教宫观遍布各地城乡山林。道教日常宗教活动有诵经礼忏功课、节日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等。道教内部拜师、授经、传度法箓、日常生活起居、出外云游、修炼打坐等等,皆有复杂的科仪戒律。
  作者: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鬼谷子卷上
  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揵第三抵巇第四
  捭阖第一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反应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内揵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釆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眹。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阴德、谓阴私相德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诀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抵巇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山间)也。(山间)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鬼谷子卷中
  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
  飞箝第五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釆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山间)而箝之。其事用抵巇。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崄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