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经-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有杕之灶,
  其叶菁菁。
  独行畏睘睘,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我无兄弟,
  胡不佽焉? 。
  【注释】
  (1)杕(di):树林孤生的样子。杜:棠梨树。(2)湑湑(xu):繁盛 的样子。(3)踽踽(ju):孤独的样子。(9)同姓:指兄弟。
  【译文】
  有棵孤独棠梨树,
  绿叶茂密又繁盛。
  孤身一人在行走,
  难道没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亲。
  路上行人真可叹,
  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没兄弟,
  何不帮他解忧戚?
  有棵孤独棠梨树,
  绿叶苍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无依靠。
  难道没有别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亲。
  路上行人真可叹,
  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无兄无弟,
  何不帮他解忧戚?
  【读解】
  看来,孤独感并非现代人才具有的独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 尼采曾宣称:上帝死了,人类从此成了孤独无靠的流浪儿。这一 宣言被看作是惊世骇俗之言。那么,照这个标准来看,从来没有 上帝保佑的中国人,岂不是早就是孤独无靠的流浪儿了吗?
  差不多可以这么说。《杕杜》所表达的,远不止是一个流浪汉 的具体孤独感,同时还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说,它 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喟叹,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孤独并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来判断。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处 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孤独无靠;即使身处闹市,在亲 朋好友的包围之中,也会有孤独感。真正的孤独感是心灵的一种 状态,是心灵牌沉寂时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心灵失 去了激活的源泉,没有碰撞、发出火花的机会,对外在事物的反 应陷于麻木和绝望之中,仿佛只有心灵本身在黑暗不断漂浮游 移,完全丧失了向上的活力。
  处在孤独状态之中,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一个人尽管可以 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谈笑风生、寻欢作乐,这仅仅是外在的、肉 体层面的机械生命活动,而内存的心灵却处在游离的孤独状态。这 同强装笑脸、强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灵的孤独是绝对的,无可救药的;现实的孤独是相对的,可以 战胜的。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独;一个身处闹市的人, 完全可能孤独。因此,是否孤独,难以用是独自一人不是众多人 相片这个外在标准来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们害怕孤独,却又喜欢独处。这里面有 太多的话可说。
  无衣
  ——睹物思人最伤怀
  【原文】
  岂曰无衣,
  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②。
  岂曰无衣,
  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③。
  【注释】
  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适。吉:好,漂亮。③燠 (yu):暖和。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暖和。
  【读解】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 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 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 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 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 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 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 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 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葛生
  ——最是悲怆悼亡时
  【原文】
  葛生蒙楚①,
  蔹蔓于野③。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
  蔹蔓于域(4)。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⑤,
  锦衾烂兮(6)。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
  夏之日,
  冬之夜。
  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7)。
  冬之夜,
  夏之日 。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8)。
  【注释】
  ①蒙;缠绕。楚荆条。②蔹(lian)草名,即白蔹。③予美: 指所爱的人。④域:坟地。(5)角枕:有四个硕的枕头,敛尸所用。粲: 色彩鲜明。(6)锦衾:锦锻褥子,裹尸用。烂:色彩鲜明。(7)居:指 坟墓。(8)室:指墓穴。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
  蔹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
  蔹草蔓延遍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
  锦被鲜艳亮闪闪。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
  冬夜漫漫寒难耐。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
  夏日炎炎日子长。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穴中。
  【读解】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 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 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 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 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 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 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 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 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 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 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 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 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 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 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 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蒹葭
  ——不懈追求的精神
  【原文】
  蒹葭苍苍(1),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
  道阻 且长。
  溯游从之(4),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
  白露未晞(6)。
  所谓 伊人,
  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
  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14)。
  【注释】
  ①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 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读解】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 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 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 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 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 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 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 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 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 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 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 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 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 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 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1),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2)。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3)。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①王。指国家。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泽:内衣。③偕 作:一起行动。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戈矛,
  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
  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铠甲和刀枪,
  与你共同奔战场。
  【读解】
  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 决战样一场。这个时刻,最能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流 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 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英雄气 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 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时代,肯 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这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 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 上的支柱。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 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 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权舆
  ——富贵显赫有尽时
  【原文】
  于我乎①,
  夏屋渠渠②,
  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
  不承权舆③!
  于我乎,
  每食四簋①,
  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
  不承权舆!
  【注释】
  ①于(Wu):感叹词。②夏:大。夏屋:大房子。渠渠:深而大的 样子。③权舆:起初,开始。④簋(gui):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译文】
  唉,我呀我呀!
  从前住深宅大院,
  如今吃饭无剩余。
  啊,可叹啊,
  再也无法比当初!
  唉,我呀我呀!
  从前每顿四道菜,
  如今每顿吃不饱。
  啊,可叹啊,
  再也不比当初好!
  【读解】
  太阳再耀眼,也有日落西山的时候。花儿再鲜艳,也有凋谢 的时候。人再显赫,也有失势的时候。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天 上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中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没有不倒翁。
  虽说我们已不太相信命运无常一类的说法,但新陈代谢的规 律却是亘古不变的,由不得你信不信。就连皇帝的江山都可以轮 流坐,更何况区区小民?昨日大鱼大肉,今日粗茶淡饭,更是不在话下。
  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大概很少有人会以非常平衡的心态 去面对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一切。既然得到了,总想永远占有; 既然富贵了,显赫了,总想永远富贵下去,显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