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经-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
  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读解】
  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 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 右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一年辛苦到头, 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大 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也得进贡;送到田间地头饭 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 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 屋;年终庆贺丰收之时,要祝主人万寿元疆。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 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 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 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 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一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 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 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 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三亩 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的生活埋想。春种秋收,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最不允许有异 想天开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 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 抠。瞧瞧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层层茧疤布满的粗糙的 双手,狗偻着的腰,趾头裂开的双足,青筋突露的手臂,这些足 以表明无情的岁月在肉体上留下的印痕。
  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田园牧歌,全 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象。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严峻地横亘在面前, 迫使人必须放弃一切幻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运竞争。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锄禾日当午,汗滴脚下 土。这样的现实,怎么会不使人非常实际起来?况且,天灾人祸 的忧患,像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乌云,笼罩在农民们的心头。一旦 遇上,情形就更遭。
  这就是咱们的父老乡亲。倘若真的生活在他们中间,成为他 们中的一分子,绝对不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哥呀妹呀,声色犬马,挥霍无度。
  鸱 鸮
  ——弱者的哀鸣和呼号
  【原文】
  鸱鸮鸱鸮(1),
  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②,
  鬻子之闵斯③。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④,
  绸缪牖户⑤。
  今女下民(6),
  或敢侮予。
  予手拈据(7),
  予所捋茶(8),
  予所蓄租(9),
  予口卒瘏(10),
  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11),
  予尾翛翛(12)。
  予室翘翘(13),
  风雨所漂摇,
  予维音哓哓(14)。
  【注释】
  ① 鸱鸮(chi xiao):猫头鹰。②恩、勤:勤劳。斯:语气助词,没 有实义。③鬻(yu):养育。闵:病。④彻:寻取。桑土:桑树根。 ⑤绸缪(chou mou):修缮。牖:窗。户:门。(6)女:汝,你。 (7)拮(jie)据:手因操劳而不灵活。(8)捋(luo);用手握住东西顺着抹取。 (9)蓄:收藏。租:这里指茅草。(10)卒瘏(tu):因劳累而得病。 (11)谯谯(qiao):羽毛干枯稀疏的样子。(12)翛翛(Xiao):羽毛枯焦的样子。 (13)翘翘:危险的样子。(14)哓哓(xiao):由于恐惧而发出的叫声。
  【译文】
  猫头鹰啊猫头鹰,
  你已夺走我孩子,
  别再毁坏我家室。
  操心操劳多辛苦,
  养育孩子我病倒。
  趁着天上没下雨,
  寻取桑树的根皮,
  捆扎窗子和门户。
  如今你们这些人,
  也敢把我来欺侮。
  我手操劳已麻木,
  我采白茅把巢补,
  我把茅草储藏起,
  我嘴积劳已成疾,
  我的家室未筑起。
  我的羽毛已稀少,
  我的尾巴已枯焦。
  我的家室太危险,
  风雨飘摇很难保,
  我心恐惧大声叫。
  【读解】
  这首诗以寓言的方式,表现了一个弱者在强者面前的倾述和 呼号,为自己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命运而哀鸣。
  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法则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为生存而 挣扎奋斗乃天性所决定。如果说上帝造物别有用心,那就是让它 们相互竞争,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弱者亡种。这一法则是冷酷 无情的,不允许有任何幻想和侥幸心理存在。
  另一方面,强者和弱者虽然像是天生的,比如狮子与羔羊,但 是弱者各自有各自的“高招”,斗不赢可以跑,排不过体力可以拼 智慧。这一来,物种的丰富性便得以保存,大千世界便热热闹闹 更精彩。
  与动物相比,人的生存境况是触目惊心的。人之中身体上的 强者往往是受压迫和受奴役的,比如奴隶;人受着太多社会的、传 统的、心理的、观念的、政治的束缚,强弱之别不是依自身的本 领(谋生的能力)来决定,而是取决于地位、名声、财富、权力、 偶然的机会。可以假设,如果夺去权势者、富有者、名人、暴发 户们除自身以外的一切东西,把所有人放在同一地平线上,那么, 也许那些所谓“强者”恐怕是最软弱、最无能、最不能自食其力 之辈,更不用说有资格参与无情的生存竞争了。
  破 斧
  ——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
  四国是皇①。
  哀我人斯,
  亦孔之将②。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③。
  周公东征,
  四国是吪(4)。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⑤。
  周公东征,
  四国是遒(6)。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7)。
  【注释】
  ①四国:指商、管、蔡、霍四国。它们在周成王时作乱,周公率兵去平 定。皇:匡正。②将:大,好。③锜(qi):古代的一种凿子。 ④吪(e):感化,教化。⑤銶(qiu):古时的一种凿子。(6)遒 (qiu):安定,坚固。(7)休:完美。
  【译文】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方孔斧缺损。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叛乱被匡正。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幸运。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臣民被感化。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喜事。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局势已安定。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美事。
  【读解】
  周公东征平叛,对统治者来说是英明之举,正义之举,受到 大肆赞颂。对打仗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 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里逃生,自然是要大肆庆贺的。
  对于战争,平民百姓的苦恼肯定与肉食者们的苦恼不一样。肉 食们担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权会丧失,关心的是保持和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来换取他 们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并且还会想出种种冠冕堂 皇的理由来装点自己。平民百姓关心的是丰衣足食,平安和睦,充 军打仗是迫不得已,杀人饮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乡同伴战死,武 器残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庆幸吗?
  肉食者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大概从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 很自然。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 们那些最基本、最没有非份之想的生存愿望?老百姓如水,导向 哪里就流向哪里;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伐 柯
  ——遵守规则
  【原文】
  伐柯如何①?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
  其则不远②。
  我觏之子③,
  笾豆有践④。
  【注释】
  ①柯:斧头的柄。②则;法则。③觏(gou)遇见。(4)笾 (bian):古时竹制的盛果物的器具。豆:古时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践:排 列,陈列。
  【译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
  没有斧子砍不成。
  怎么迎娶那妻子?
  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
  这个规则在近前。
  要想见那姑娘面,
  摆好食具设酒宴。
  【读解】
  遵守规则,这本身就是人间的一个普遍规则。
  规则有自然的、客观的,比如砍斧头柄用斧头;有人为的、变 化的,比如娶妻需要嫁人。自然规则不可更改,无论是否愿意,都 必须遵守,没有例外。人为的规则就复杂多了。
  人为的规则要普遍有效,首先要得到受规则制约的人们的认 同,否则难以奏效。它也要求参与制定规则的人本身要受制约,而 不应当有例外。此外,还应当有某些强制手段,用以强制或惩罚 少数越轨者。并且,人为的规则是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的不同 而不断改变的。有形成文字的规则,比如法律、法规,也有不成 文的规则,比如约定俗成的习俗、习惯、传统和道德规范等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不可能没有规则,财 也不可能没有规则,社会机器的运转更不可能没有规则。从这个 意义上说,人是按规则生活的动物。
  鹿鸣
  ——宴饮是一种仪式
  【原文】
  呦呦鹿鸣①,
  食野之苹②。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③,
  承筐是将④。
  人之好我⑤,
  示我周行(6)。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7)。
  视民不恌(8)。
  君子是则是效(9)。
  我有旨酒(10),
  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12)。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13)。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呦you):鹿的叫声。②苹:草名,即皤蒿。③簧:乐器 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指乐器。④承:捧着。将:献上。 ⑤好:关爱。(6)周行:大路。(7)德音:美德。孔:很,十分。昭:鲜 明。(8)视:示,昭示。恌(tiao):轻怫。(9)则:榜样。效:模仿。 (10)旨酒:美酒。(11)式;语气助词,无实义。燕:同“宴”。敖:同 “遨”,意思是游玩。(12)芩(qin):草名,属蒿类植物。(13)湛(dan): 快活得长久。
  【译文】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的宾客,
  相邀弹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悦宾客,
  礼品成筐送上来。
  众位宾客关爱我,
  为我指路多广阔。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蒿。
  我有高贵的宾客,
  品德高尚声名好。
  教人忠厚不轻伙,
  君子循规要仿效。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宾客宴饮乐陶陶。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芩草。
  我有高贵的宾客,
  弹瑟奏琴勤相邀。
  弹瑟奏琴勤相邀,
  融洽欢欣乐尽兴。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宴乐宾客心愉悦。
  【读解】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狂欢、丧 事,纯粹满足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十分突出的是吃 喝这种特定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宴饮之中,精神性 的内客压倒了生理性的内容。
  也许,宴欢这种仪式最能典型地说明我们生存中两种生存层 面的结合:生物性层面和精神性层面的结合。
  饥饿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和欲求。饥肠镇键的人大块吃肉大碗 喝酒饱餐一顿,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人同饮食对象之间是 一种实际的功利关系,没有多少精神性的内容可以言说。当一个 人不是为了单纯满足生理欲求而宴饮时,他同饮食对象之间便主 要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系,这时,精神性的内容乃至审美因素(比 如饮食样式、色泽、香味等)便突现了出来。在杯跳交错、大快 朵颐、笠歌乐舞之中,人们制造出为了某一目的的特殊气氛,以 满足特殊的精神上的需求。
  在咱们中国,宴饮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 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其地 位似乎不如祭把那么正式和庄重,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 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 仪式。
  宴饮的最高形式是狂欢。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 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 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
  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 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常棣
  ——兄弟亲情面面观
  【原文】
  常棣之华①,
  鄂不恚|②。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③,
  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