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匡胤笑笑,没有多言语。他承认老者说得有理,但还是不想回家。他就像是一支离弦的箭,除了向前冲之外,别无第二条路,更没有什么退路。
  稍稍能下地行走了,赵匡胤就准备向老者告辞。老者挽留道:“小伙子,你身体这么虚,能往哪儿走?我这儿虽没有什么好吃的,但总可以填饱肚子,你把身体吃结实了再走也不迟。”
  老者既诚心诚意,又说的是实情,赵匡胤便听从了老者的话。好在老者只一个人过日子,赵匡胤住下来,也没有太多的打搅。
  赵匡胤一共在老者家里住了五天。好像就是在第五天的上午,赵匡胤听到了“三镇之乱”的事。确切讲,他是听到了赵思绾占据长安反叛后汉朝廷的消息。原来,老者所在的这个村庄,就位于长安城的附近。如果骑着老者的毛驴去长安城,顶多只需一个时辰。
  听到赵思绾在长安反叛的消息后,赵匡胤的心不禁为之一动。之所以心动,是因为赵匡胤对后汉朝廷十分不满又极度失望。所以,他很快便作出决定:到长安投赵思绾去。
  赵匡胤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者。老者劝道:“小伙子,你还没看出来吗?这世道混乱得很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打来打去,越打越混乱……小伙子,你还是回家去吧!”
  但赵匡胤不这么想。虽然你打我我打你打得世道越来越混乱,但有句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世道越是混乱,英雄就越有用武之地。混乱的世道,恰是英雄成就大业的良机。他赵匡胤离家出走,不就是想寻找施展才华的良机吗?如果说,在此之前,赵匡胤四处游荡还没有什么明确目标的话,而赵思绾据长安叛乱,就使得赵匡胤终于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思绾反叛对后汉朝廷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对赵匡胤而言却无疑是一件幸事。
  那老者见赵匡胤去意已决,也不再挽留,而是把家中惟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赵匡胤做了一顿告别午饭。赵匡胤非常感动,眼泪差点落下来。老者却微微一笑道:“我是半个身子埋在黄土里的人了,你还年轻,身子骨要紧!”
  吃午饭的时候,老者一个劲儿地劝赵匡胤多吃鸡肉、多喝鸡汤。赵匡胤哽咽着言道:“……如果我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回来报答您老人家的大恩大德!”
  老者笑道:“等你有出息了,我早就埋在黄土里了!”
  一老一少正边吃边聊呢,忽听外面有人叫道:“快跑啊!土匪来了!”
  老者闻言脸色大变,急忙将未吃完的鸡肉和几张烙饼塞到赵匡胤的手中道:“小伙子,你快走,这些土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你千万不能落入他们的手中!”
  老者怕赵匡胤走不脱,硬是将家中的毛驴让赵匡胤骑走。赵匡胤知道这老者全靠驴车替别人拉东西度日,所以高低不愿意骑驴。老者生气了,脸色铁青,似乎连喘息都很困难了。赵匡胤生怕老者气出毛病来,赶紧翻身上驴,“嘀嘀哒哒”地走了。
  赵匡胤自然是想朝着长安方向走的,但不认识路。骑着毛驴小跑一阵之后,他见着几个行人,就下驴问路。行人告诉他:到长安应往回走。赵匡胤就往回走了,走着走着,又走到老者所住的那个村庄附近了。赵匡胤朝村庄里看了看,村庄里很静,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许是土匪都走了吧?赵匡胤小心翼翼地进了村。他想先把毛驴还给那老者,然后再奔长安。
  村子里确实没什么人。赵匡胤放心大胆地朝着老者的茅屋走去。但还没有走到茅屋的跟前,赵匡胤就张大眼睛停住了脚步。因为,地上倒着一具尸体,正是那老者。老者的胸口汪着一滩殷红的血。老者是被剑刺死的。
  赵匡胤的头“嗡”地一声炸开了。一个邻居老太婆告诉赵匡胤,先前进村扫荡的,不是什么土匪,而是从长安开来的赵思绾的军队,赵思绾的军队开到村里来,一是抢粮食,二是拉夫去长安修筑城墙,那老者虽然年迈,却也在被拉之列,老者不愿去长安,就被人用剑刺死了。
  赵匡胤强忍悲愤,找着一床破被把老者的尸体裹了,然后在村边挖了一个坑将老者掩埋了,还在旁边做了一个记号,以待有朝一日回到这里来祭奠老者。据说,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确曾派人到这个村庄来寻找老者的坟墓。只是,这个村庄已经毁于战火,赵匡胤当年做下的记号也荡然无存。
  料理完老者的后事之后,赵匡胤就骑着毛驴往东南去了。到长安应往西北行,赵匡胤为何去往东南?原来,赵匡胤不再想去长安了。赵思绾的军队滥抢滥杀,与土匪何异?去投奔这样的一个赵思绾,还能闯出什么前程来?实际上,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对赵思绾充满了仇恨。甚至,他对自己与赵思绾同姓也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
  赵匡胤就带着对赵思绾的仇恨往东南去了。不几日,他进入了湖北地界。进入湖北地界之后,他又尝到了忍饥挨饿的滋味。没奈何,他把胯下的毛驴卖了,然后继续四处闯荡。虽然他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他坚信,只要坚持闯荡下去,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只是,一头小毛驴并不能卖得多少钱。赵匡胤走到复州的时候,身上又空空如也了。他踏进复州城的那天,正是傍晚。中午都没有混饱肚子,到了晚上更是饿得难受。就在赵匡胤饥饿难耐、准备去行乞的当口,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来:父亲在湖北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随州刺史董宗本,另一个就是这复州的防御史王彦超。
  董宗本和王彦超都去赵匡胤家做过客,都认识赵匡胤,而那个王彦超就住在这复州城里。赵匡胤不禁想道: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于是,赵匡胤打起精神,问清了王彦超家的地址之后,就兴致勃勃地前去了。他甚至这样想,反正现在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地,还不如暂时就在王彦超的手下谋个差事,王彦超是个带兵的将军,就是在他的手下做个士兵也无妨。
  来到王彦超家的大门口,赵匡胤请看门人入内通报。
  谁知那王彦超竟是薄情寡义之人,为赵匡胤准备了一顿饭菜,让仆人给他一些碎银,打发他当晚就离开了王彦超家。
  赵匡胤不仅离开了王彦超的家,还连气带怨地离开了复州地界。他自然是气恨不念朋友之情的王彦超,但同时也埋怨父亲赵弘殷。父亲真是好没眼力,居然与王彦超这种人交为朋友。
  几乎是下意识地,赵匡胤又踏入了随州地界、走进了随州城。父亲的另一位好朋友董宗本就在随州做刺史。刺史是一个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赵匡胤到随州来,是不是想考验一下董宗本是否也如那王彦超一般的薄情寡义?
  反正,赵匡胤走进随州城的时候,身上早已了无分文。王彦超给了他一口袋钱,他没敢买衣服、没敢住旅店,勉勉强强地从复州城走到了随州城。现在身上没钱了,好像也只有去找董宗本了。
  复州城不大,随州城就更小。但董宗本的家却不难找。随州城内最壮观、最气派的建筑就是董宗本的家。
  赵匡胤走到董宗本家附近时有些犹豫了。董宗本家这般庭院深深,会接待我这么一个漂泊流浪之人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何必前往自找难堪?
  许是肚内“咕噜噜”地在作怪,赵匡胤虽然犹豫,但还是不自觉地向董宗本的府门靠近。
  当看门人告知董宗本是汴梁赵弘殷之子赵匡胤前来拜访时,他亲自到府门口迎接赵匡胤,随后吩咐下人去备热水衣衫,供他沐浴更衣,并为他订做衣装。酒足饭饱后,董宗本得知赵匡胤出走原因后便挽留赵匡胤为他训练部下习武。
  赵匡胤应允了。但由于赵匡胤留在董府后,夺了董宗本其子黄遵诲的威风,引起了黄遵诲的极度不满。
  于是赵匡胤就主动地向董宗本请辞。董宗本没有太惊讶,也没有再挽留,而是同意赵匡胤离开。
  董宗本不只是送赵匡胤出了城,还送给赵匡胤许多的财物。赵匡胤也没有假客套,就带着那些财物上路了。虽然他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但有那些财物在身,他至少在相当的一段日子里不必为吃喝犯愁了,而且高兴起来,还住一回旅店、下一回酒馆。这时候的赵匡胤,一眼看过去,虽不像某家的翩翩公子,但起码也不再会被别人误以为是乞丐了。
  有句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赵匡胤几乎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他随身携带的财物,会被小偷窃去。
  那是在他走到襄阳(今湖北襄樊)的时候,他入了襄阳城,住进了一家客栈。连日奔波,太过劳累,他想好好休息一晚,第二天再继续赶路。
  晚上,赵匡胤点了一荤一素两个菜,又要了两壶酒,有滋有味地品匝着。人累了喝上几口酒,的确是惬意。虽然身上还有不少钱,但赵匡胤也不敢铺张。对流浪者来说,有两个菜两壶酒对付,已经是莫大的享受了。
  吃罢喝毕,赵匡胤倒床便睡。睡得这个香啊,直到第二天日出三竿时分,赵匡胤才悠悠醒来。刚一醒来,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儿。房门昨晚上关得严严的,现在怎么虚掩着了?他一惊,急忙看床上,携带的包裹果然不见了。他的钱财和衣物全放在包裹里。
  没有了钱,赵匡胤自然就被客栈老板赶出了门外。客栈老板甚至指责赵匡胤是“骗子”。赵匡胤也没与客栈老板计较,因为他又要为吃饭问题发愁了。
  早饭当然没有吃。赵匡胤有些羞于去向别人乞讨,因为他虽然身无分文,但一身衣衫还是光洁整齐的,穿着这么一身衣衫去向别人索要食物,他觉得自己张不开口。
  捱到中午,赵匡胤饿得有些禁不住了。他心一横,为了肚子,就暂且把面子搁到一边吧。反正在这襄阳城内,也没人认识他赵匡胤。
  就在这时候,就在赵匡胤准备再作一回乞丐的当口,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寺庙。他不禁“咦”了一声。跟着,他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寺庙走去,且脸上还浮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喜悦,仿佛他那被偷去的包裹又失而复得了。
  赵匡胤为何会突然面露喜色?原来,他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寺庙自然是和尚的所在,和尚就是出家人,出家人都应是以慈悲为怀的,既如此,我到寺庙里去走上一遭,寺庙里的出家人一发慈悲,我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么想着,赵匡胤就大步迈到那寺庙的门前,冲着一位迎上来的小和尚言道:“烦这位小师傅入内禀告方丈,就说汴梁的赵匡胤路过此地,因财物被盗,腹中饥饿难忍,想进贵寺吃顿饱饭,恭请方丈定夺!”
  那小和尚木然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就走进寺里去了。赵匡胤在门外等待,心中也不很踏实。虽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但如果这庙里的方丈不发慈悲,又为之奈何?总不能冲进庙里同和尚们抢饭吃吧?佛门乃清静之地,似乎也容不得动粗的,而且,据说庙里的和尚大都武功超群,即使自己想动粗的,恐也不是那些和尚的对手,且为之奈何?
  赵匡胤正在胡思乱想呢,一声嘹亮的佛号传入他的耳中,且震得他的耳内一阵“嗡嗡”响:“阿弥陀佛!哪位是从汴梁来的赵施主?贫僧这厢有礼了!”
  赵匡胤定睛一看,眼前已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这老和尚像是从寺内飘到赵匡胤的身边的。而且,在赵匡胤看来,这老和尚虽然披一袭红色袈裟,但一副仙风飘逸之态,确乎像一位道士。
  赵匡胤前趋一步,拱手言道:“汴梁赵匡胤,见过方丈!”
  那方丈一怔,双眉渐渐地蹙了起来,盯着赵匡胤的两道目光非常怪异。以至于,赵匡胤不禁有些紧张兮兮地问道:“敢问方丈,你为何这般看我?”
  方丈仿佛是自言自语地道:“贫僧掐指算来,今日午时必有贵客驾临,莫非,这贵客就是赵施主吗?”
  赵匡胤又不由得笑了:“方丈,我不是什么贵客,我是因为肚中饥饿才来贵寺打扰的,还望方丈看在佛祖的面上,不要把我拒之于寺门之外才是啊!”
  谁知,那方丈一把拉住赵匡胤的手,神色十分凝重地对赵匡胤言道:“施主请随贫僧来,贫僧有话对施主言说。”
  赵匡胤一边随方丈入寺一边心里道:方丈哎,你别急着对我说什么话,你先弄些饭来让我填饱肚子,我就感激不尽了。
  那方丈似乎知道赵匡胤的心思,入寺之后,果然没说什么多余的话,而是叫小和尚速速端来斋饭给赵匡胤充饥。斋饭虽然没有董宗本家的饭菜可口,但吃进肚里之后,也还是十分受用的。赵匡胤汤汤水水地一连吃了几大碗。这时,那方丈说话了。“赵施主,贫僧问你,你可想着日后能够大富大贵?”
  “当然想!”赵匡胤抹了抹嘴唇。“我不像你方丈,你是得道高僧,于富贵如浮云,我只是个俗人,俗人岂有不想大富大贵之理?”
  “善哉!”方丈点了点头。“赵施主虽不是佛门中人,却也不打诳语,真是难能可贵啊!但不知赵施主可知日后如何才能大富大贵啊?”
  “这个,”赵匡胤稍一停顿:“不瞒方丈,我出门在外,孤身闯荡,就是想找着一条大富大贵的路子……”
  方丈笑吟吟地问道:“赵施主可否得偿所愿了?”
  赵匡胤赧然回道:“方丈恐是明知故问吧?我如果找到了大富大贵的路子,又岂能跑到贵寺里来打搅方丈?”
  “赵施主所言甚是。”方丈捋了捋颔下如银的长须。“不过,贫僧倒想为赵施主指引一条大富大贵之路!你离开襄阳之后,当一直向北走……”
  “向北走”之后,方丈就没辞了。赵匡胤忍不住地问道:“方丈,我一直向北走,该走到何时又走到何处?”
  方丈回道:“天机不可泄露,施主只管往北走也就是了!”
  赵匡胤心里想:从这儿往北走,就走回父母身边了。但赵匡胤嘴里说的是:“多谢方丈指点!方丈教诲,我已铭记在心!”
  那方丈叫赵匡胤“稍坐”,自己起身走了。一会儿,方丈回来,手里多了一个小包裹。包裹虽小,但看起来很沉。方丈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