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风云录-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二人,只好允可了。你说,他如此会得奉迎君王,又不显半分跋扈骄横之态,如何能不教皇上对他宠爱感激之心又深一层?那区区左仆射与这份恩宠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他除非不出言相求,一旦有求于皇上,皇上势必难以违逆他。”
  吉儿心下暗叹,想:“天下之大,只怕是长孙无忌最摸透了世民这吃软不吃硬的脾性。世民种种软弱之处又都捏在他掌握之中,能将世民制服的,恐怕就只他一人了。”不由得面色发白,道:“那恪儿岂不是……”
  蕊儿道:“以长孙无忌的机心,他不会对恪儿轻举妄动的。怕只怕恪儿太乖巧、太讨皇上欢心了,皇上对他的宠爱一旦超出了长孙无忌可以容忍的限度,那就是惹火烧身之时!”
  “这……不至于此吧?”
  “不至于此?哼哼,早有前车之鉴了。”
  “什么?”
  蕊儿显得有些惊奇,道:“宫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你竟不知?”
  吉儿面上一红,道:“我长居漠北,不闻世事,实在孤陋寡闻得很。”
  蕊儿点点头,道:“其实这些宫闱之争,不闻不问才是上策。你知道二皇子魏王李泰这个人吧?”
  “我只知道他是长孙无垢生的次子,我离开这里时他还很年幼,我也不是很清楚他。”
  “他也是聪明伶俐,深得皇上喜爱,远远压倒了太子李承乾。”
  吉儿心中一凛,当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位的往事霎时全都兜上心头:“这么说,那长子李承乾十分愚鲁迟笨吗?”
  “那倒不然。李承乾此人其实也十分的机敏聪颖。早在皇上灭平突厥后不久,那时他才十二岁,皇上已命讼诉案件中有不服尚书省判诀的,先经东宫太子审批,再有不服的才上达他那儿去。后来太上皇在贞观九年逝世,皇上要为父亲守灵,不能视事,国家大事便都交托太子裁决,那年他才十八岁哩。”
  吉儿“嗯”的一声,道:“世民的儿子个个都年纪轻轻就如此了得,这太子之选确是令人头痛。”
  “那也不见得。皇上的长子、次子虽都聪慧过人,但那三子李治却非常懦弱,半点不象皇上……唔,倒跟皇后很相似。”
  “哦?有这种事?”吉儿颇感惊异。
  “或许正因如此,长孙无忌才一门心思的要挤掉李承乾和李泰,扶持这李治做太子。”
  吉儿听得目瞪口呆,道:“这……这个我实在不明白。这事怎地如此复杂?”
  蕊儿叹了口气,道:“其实这事并不复杂。先说李承乾这一笔吧,他虽是处理政事绰绰有余,却不会讨皇上欢心。不过最重要的只怕是……你明白的,皇上本来也是次子。”
  吉儿心中一寒,道:“就只因了这个缘故,他便偏心那同是次子的李泰?”
  “若设身处地的替他想,也实在难怪他会这样的。当年他还是秦王的时候,一心一意要谋夺太子之位。但朝中大臣都因了你父皇的前车之鉴,岂肯襄助于他?他在军队之中享惯了一呼百应、令出如山的风光,在朝中却遭到这样的冷遇,心中自然是愤恨难平的了。他又是如此自负之人,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是你父皇一样的人,对于别人这样拿他与你父皇相比,这份隐痛便直至如今仍是不能尽去。他心中有了这偏见,便总是觉得朝中的大臣也不尊敬他自己的次子,屡屡大发脾气责备臣下对李泰不恭,有一次竟脱口说出:”人寿几何,不可逆料,万一有一天太子不幸谢世,说不定别的亲王就会当你们的主人,你们岂敢如此轻视他们?‘他虽不指名道姓,又有谁不晓得他这是在说李泰?他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心中分明已有易储之心。他那次子摸准了父亲的心事,对他加倍的曲意奉迎,处处仿效他当年的样子。他以前不是曾在城西开了个’文学馆‘来网罗天下才俊吗?李泰也依样葫芦的来个’崇文馆‘,还编了部什么《括地志》,呈献给皇上,皇上自然疼爱他又深一层了。李承乾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岂能不生出惊惧之心?一边接连递送’亲启密奏‘攻讦李泰,一边暗地里便与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军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及汉王李元昌等结成私党,图谋发动政变夺权。“
  吉儿插口道:“我听说侯君集此人深受世民重用,何以竟会卷入此事之中?”
  蕊儿叹道:“这就叫做世事变幻啊。这侯君集据说曾在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是以当今皇上一得了势,他便已被立为左卫将军,控制军队大权。后来皇上更用心栽培提拔他,命李靖向他传授兵法。贞观九年时,又让他随李靖出兵吞灭吐谷浑;贞观十四年时,更由他单独统军,不出一月便已灭掉西域大国高昌,善战之名震动蛮荒。可是自古有云:”功高震主‘,真是至理名言。侯君集才灭平高昌回师不到十天,朝中就有官员提出弹劾,指称他击破高昌时私自盗取奇珍异宝,上行下效之下,唐军众将也大肆劫掠,军纪靡烂之极。皇上马上就下令将他搜捕入狱,以待审讯。“
  吉儿道:“你说侯君集‘功高震主’……莫非这弹劾纯属冤枉,只是世民寻个藉口来打击他的威风?”
  蕊儿沉吟道:“是否全属冤枉,那可难说得很。这侯君集听说是市井无赖出身,也难保他不会见财起心,真的私吞珍宝。不过,他到底是刚刚灭了一个西域大国,正是应该受赏之际,私取珍宝之说又未得证实,这就将一个堂堂元帅下狱,摆明是要给他好看。其实皇上耍这种手腕已不是第一次了。当年李靖灭了突厥,也有官员弹劾他无力督管下属,致使颉利可汗的牙帐被攻破时,遭到唐军上下洗劫一空。弹劾的官员还要求将李靖交付军法处置。当时皇上以手令阻止了这项弹劾,但等到李靖班师回京晋见时却私下里对他严厉斥责。李靖究竟比侯君集深通为官之道,知道皇上怒他军纪松懈是假、忌他军功太盛是真,半句也不为自己申辩,只是叩头请求宽恕,此后更一直韬光养晦,竭力避免招惹皇上之忌。有李靖的前事在先,其实侯君集早该明白应如何自处才是。后来还是中书侍郎岑文本为他求了一情,才没再追究此事将他释放。但他从此怀恨在心,有一次竟对着洛州都督张亮抱怨,道:”我征服了一个国家,却碰上那人(指李世民)发起大脾气来,真是烦闷得不想活了!你要不要反?我跟你一起反!“张亮却暗地里将他这话都向皇上泄露出来了。皇上是何等深沉之人?这些怨言只有张亮一人听到,真要追究起来,侯君集来个抵死不认,他也难以将之治罪,反倒会背上冤杀功臣的恶名,于他那圣君贤主之称可就大大不利了,便只叫张亮不要声张出去,表面上待侯君集仍跟过去一样。可怜那侯君集毕竟是市井之徒的出身,虽是飞黄腾达的上了来,终于还是不懂得这官场里的种种阴险。他自觉自己从皇上是秦王时起已追随在皇上身边效力,李靖却是在皇上登极后才为皇上办事。李靖固然是灭了突厥、吐谷浑,他认为自己也灭了吐谷浑、高昌,两相一比应该他在李靖之上,这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位子应由他来坐才是道理。谁知这么多年来,他始终被李靖压着,心里自然很不高兴,认定是李靖阻了他的官途,一门心思便想挤掉李靖,竟向皇上告发李靖要叛变。皇上问他有何证据,他说:”皇上命李靖教臣兵法,李靖故意只将最粗浅的东西传授给臣,却将兵法中之精要全都隐瞒起来,这不是想叛变还能是什么?‘皇上便拿他这话问李靖。李靖本是一介君子,甚少与人相争,但侯君集如此欺到他头上来,他岂能示弱?他不与人争,只是他不想争,可不是他不会争,他真的要争起来,手段也不输于旁人。李靖马上就反咬侯君集一口道:“这恰恰是侯君集自己想谋反!如今天下安定、四海统一,臣教给他的兵法已足以克制四方蛮夷,他却非要臣将全部兵法教给他不可,若不是为了谋反,还能是为了什么?’李靖这话既奉盛了皇上,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皇上事后虽没再说起这事,但他心里到底信了谁,还不是再明显不过了的吗?”
  吉儿听得头昏眼花,道:“这朝中宫里的是是非非,真是如此分不清、逃不了、看不破的吗?”
  蕊儿微微一笑,道:“这些不过只算得上是小菜一碟呢。”
  吉儿又问:“那李安俨又是何许人也?”
  “这李安俨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是事奉李建成的,当年六月四日那天虽听说李建成已死,仍为他浴血奋战。后来皇上为了以示不追究前事,原东宫的人大多能获重任,这李安俨也给授以左屯卫军中郎将的要职,负责皇城的安全。李承乾要发动政变,在皇城中一定得有内应,是以意欲将他招揽过来。‘玄武门事变’虽是过去差不多二十年,许多人包括当年深受李建成宠信的魏征、王圭等人都早已忘怀此事,可这李安俨天生是性情中人,竟是至今仍念念不忘建成的恩德,皇上对他这种种宠信之举都不能将他收买。他一直矢志要为建成报仇,一听说李承乾的谋划,便知道他苦苦等候这么多年的复仇时机终于来临,二话不说就已答应了助李承乾一臂之力。”
  吉儿喟叹道:“我只道这世上真的所有人都是健忘的,想不到终究还有一个李安俨!”
  蕊儿冷笑道:“但这对他又有什么好处?以李承乾的势力,发动政变根本是死路一条,比之当年皇上的‘玄武门事变’更绝望上百倍。他这一败,仇是一定报不了的,还枉自送了性命,留下一个奸恶之名。”
  吉儿凛然道:“世民诚然可以只手遮天,但至少让他也知道,只要亲眼目睹玄武门那一幕的人一天未死尽,这世上总还有人记得这是非黑白!”
  蕊儿凝望着她,道:“你为人如此天真,在这浊世之中竟能活到今天,真是奇事一桩。”
  吉儿羞得面红过耳,还待说什么,蕊儿已自顾自的往下说:“那赵节娶皇上的姐姐长广公主为妻,是李承乾的姑丈;李元昌是皇上的弟弟,也就是李承乾的叔父;至于杜荷,则是杜如晦之子,娶了皇上的女儿城阳公主为妻,是李承乾的内兄。他们平日都与李承乾交情不错,是他的亲信,相约由李承乾伪称生病,诱皇上到东宫来探看,找了一个突厥人叫纥干承基的做刺客,只待到时相机发动事变,抢占皇宫。谁知他们谋划未定,皇上另一个庶子齐王李佑因不堪皇上派去监管其操守的权万纪的压迫而起兵作乱,事败后追查叛党时将那纥干承基也牵连了进去。纥干承基为求活命,将李承乾谋划的事全供了出来。皇上大为震骇,指派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禹、徐世绩等重臣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三部审理此事,确认了谋反证据。皇上问侍从官员:”怎么处置承乾?‘一时没有人敢回答,最后是通事舍人来济建议:“皇上得以仍为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之结局。’于是皇上下诏罢黜李承乾,软禁于右领军中。”
  吉儿低低的惊呼一声:“又一个不得善终的太子!”
  蕊儿也似感慨系之,道:“可不是吗?自杨勇而起到李建成,再到如今的李承乾,真是无一人善终!”
  吉儿又问:“那李泰却又如何糟殃的?”
  蕊儿叹道:“那李泰自从听说李承乾定了罪,只道太子之位已是囊中之物,就差皇上开口下旨。他天天的进宫跟皇上套近乎,皇上本来也当真疼爱他,已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其他官员见风使舵,也纷纷拥立李泰。只有长孙无忌坚持不肯,请求封立三子李治,还说:”皇上从前一面立承乾为太子,一面却宠爱魏王,才致今日之祸。皇上若非魏王不立为储,那就请先处置了晋王(即李治),否则殷鉴在前,同样的祸害还会再现!‘皇上听了流下泪来,呜咽道:“朕办不到!’。”
  吉儿大惊道:“他当着臣下的面前哭了出来?这……这不象他平日的为人。”
  “皇上自皇后去后,意志变得脆弱之极,这个……你不知道吧?”
  吉儿心头一震,忙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快跟我说。”
  “皇后是贞观十年夏天去世的,皇上直至冬天她下葬后仍是一提起此事就哀恸不已。他思念之情不能自制,便在御花园中兴筑了一座高楼,以眺望皇后葬身的昭陵。直到有一次,他带着魏征一齐去,魏征装作仔细观看的样子,道:”臣老眼昏花,怎么都看不见。‘皇上指给他陵墓的位置。魏征却道:“臣以为皇上遥望的是献陵(李渊的陵墓),原来只是昭陵,那早已看到了。’”
  吉儿道:“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蕊儿冷笑道:“什么意思?那不是再明白不过的吗?他这分明是在暗示皇上,为圣君者,重要的是孝顺父母,而不是依恋妻子。太上皇过世,皇上只在礼仪的限度之内表示了哀思就算了,对皇后身故却如此悲痛不能自已,远远超出了圣人之德所能许可的范围,后世知道了会怎么说?不会说他深情可悯,却是重色轻亲啊!”
  吉儿怔了一会儿,道:“世民最重的就是这身后令名,他一定明白的了?”
  “那还用说的吗?他听了这话,虽是泪如雨下,却马上就命人拆了高楼。但他心中郁结是否就此解了,那就难说得很了。只是自此而后,他便变得脆弱之极,一点点小事就可惹得他流泪痛哭。皇后亲生的最幼一个女儿是晋阳公主,小名叫兕子。这小女孩自小就体弱多病,大家都知道她一定捱不到成年就会夭折。果然她过不多久,才十二岁就去了。皇上平日其实也不见得特别的疼爱兕子,谁知他听说她死了,竟长夜饮泣,不能成眠。大家都劝他说:”晋阳公主命薄,确是怪可怜的。但她人都去了,皇上再慈爱,究竟是天命不可违,皇上便再怎么悲痛,总是于事无补,还是节哀顺变,公主地下有知,也不枉了皇上疼爱她一场。‘皇上道:“朕何尝不明白这道理?但不知怎的,心中痛不自胜,不哭出来就不能舒畅。’……”
  吉儿惊道:“他竟已到了这种无力自制的地步?这……这……他身为一国之君,岂能如此多愁善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