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霍英东全传-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抓走,随即被押送出境。
  “当递解你出境的传闻传得满城风雨时,你怕不怕?”我问霍英东。
  “肯定害怕。”据说,有一段时间,一听到这些传闻,霍英东就害怕得全身发抖。
  “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是否知道传闻从何而来?”
  “真的不知道。但我告诉你,香港的谣言真是好厉害,好吓人。好像廖宝珊银行、恒生银行、广东信托银行,有人乱讲几句,整间公司就出现危机。对这种事,我自己并没有任何办法解决。到今天70多岁了,也不知怎样讲。一个谣言,真是可以造成严重后果,有些人甚至连命都没了。”
  说到这里,霍英东突然转谈其它问题。他说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谣言从何而来,这很难让人置信。他应该对造谣者有所猜测,但可能不便讲出来就是了。
  谣言据说是行家散布
  为了多了解一些有关这段往事的情况,那天和霍英东交谈结束后,我又找来霍氏集团的老职员凌汉伟,向他旁敲侧击。以下,就是我与他的谈话内容——“为什么当时会传霍生被递解出境?”
  “我猜可能与朝鲜战争生意有关。霍生在朝鲜战争时做的生意,内地和香港的看法并不相同。”
  “是港府真的有所表示要递解他出境,还是有行家搞鬼?”
  “霍生都说连他都不知道。”
  “港府有没有警告之类的话,或者与他打过什么招呼?”
  “这个问题,那就要霍生本人答复你了。我记得,当时有人还问我:”你们那间公司稳不稳阵?‘“
  “买家对霍生的公司的信心有否动摇?”
  “有些担心,所以我们登报纸澄清此事。这件事还是我经手的,应该还有报纸可查。”
  “按照你们当时的分析,谣言从何而来?”
  “这个霍生也搞不清楚……我估是空穴来风,可能是朝鲜战争时候支持内地,给别人这样的联想。”
  “朝鲜战争时期,或以后,港府有无与霍生就他的朝鲜战争时向内地运送物资的事谈过、接触过?”
  “这个我就不很清楚了,应该是没有谈过这个问题。”
  凌汉伟对这个问题也不是很想谈,所以我们的谈话到此便匆匆结束。
  后来,我又向一些人了解此事。据说,这些谣言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些地产商人有意散布的。有人说,霍英东当时可能无意间得罪了一些同行。比如有地产商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向霍英东借钱,但霍英东快人快语,说什么:“原来你经济这样困难,欠人那么多钱,付那么多利息,那不等于一日不见一两间楼……”诸如此类的无心快语,可能令一些行家反感,行家因而散布这个谣言,希望霍英东亦没有好日子过。
  如果这些传闻源自港英当局,那可能是与霍英东在朝鲜战争时与内地方面有贸易往来有关;那么,港英当局传播这样的传闻又有何动机呢?这在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这些传闻源自港府的说法属实,那么港府又一直没有采取实际的递解行动,这则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一、霍英东的行为只是违背联合国的禁运决议,并没有触犯香港现行的法律;二、霍英东是土生土长的港人,在港生活时间远远超过10年了,而《驱逐不良分子出境条例》对居港满10年以上者有较多宽容和豁免的指引;三、霍英东在往后的日子里“明哲保身”,能进能退,逐步缓和了与港英当局的关系。
  虽然,“谣言止于智者”,霍英东被递解出境的传闻半年之后就消除了,但此事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阴影,笼罩、困扰着霍英东的后半生;直到今天,霍英东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摆脱掉这个阴影。这件事,对霍英东的性格变化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波及他的事业;某些时候,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霍英东对一些商业活动的选择和决策。所有这些,在以后的章节中还将谈及,这里暂且不表。
  第十五章中流砥柱 反对搞大联合
  李康节等人拉来港澳两地的一些人搞“大联合”公司,霍英东为了息事宁人,违心地拿出一些本钱入股。不久,地产低潮,陈德泰陷入困境,霍英东每晚陪他上飞鹅岭散心;接着,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廖宝珊请求霍英东出面相救,但他爱莫能助……
  与汤于翰合作地产生意
  被递解出境的传闻只困扰霍英东半年,他的地产生意并没有大受影响,他仍然大战地产行业。经蟾宫大厦之后,1956年,霍英东在铜锣湾同时兴建希云大厦、礼云大厦和加路连山大厦。这三栋大厦的地盘上原是教会的旧楼,霍英东经别人介绍,向教会买下这些地盘,拆掉旧楼,另起新楼宇。
  介绍霍英东向教会买下这些地盘的,是汤于翰、陈云裳夫妇。汤于翰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是上海中比镭定医院的院长,是癌症专家。其妻陈云裳是三四十年代中国和香港的电影皇后,曾主演《木兰从军》、《云裳仙子》、《一夜皇后》、《家》、《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电影。在1939年的中国十大明星选举中,她名列首位,第二名是胡蝶,第六名是周璇。40年代后期,汤、陈夫妇离开上海到香港后,汤于翰继续执业当医生,而陈云裳则在家相夫教子,绝少涉足影坛。
  20世纪50年代初期,霍英东的母亲刘氏曾找汤于翰看病,霍和汤因而结识,并时有往来,成为朋友。以致霍英东踏足地产行业后,两人还合作搞地产生意。据霍英东说,“最早是在1954、1955年,我和汤医生第一次合作。那时我们在尖沙咀金巴厘道买一幅地,地价是180万,先交一成订金,即18万元,我出一半,汤医生出一半,剩下的160多万港元就全部由我一个人支付。我们在那里合作兴建了一些小楼房,赚了不少钱。”
  之后,霍、汤两人还多次合作经营地产生意,而汤于翰也因此成为香港医学界首屈一指的富豪。但是,正所谓“合久必分”,由于在地产生意方面的利益有冲突,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兴建半山嘉慧园时,霍、汤两人相互间产生误解,友情大不如前,合作关系亦告终。
  霍英东与汤于翰因合作做生意而产生误解,反目成仇,其中谁是谁非,外人无从知道,但霍英东每次对自己的过去自我评价时,总是提及汤于翰。有几次,他这样说:“对自己的过去,我问心无愧。所以,你那次问我给自己打多少分,我说不止100分,因为我总是帮人发达,每一个与我合作过的都发达,何鸿燊、汤医生……个个我都帮过,其中汤医生只出了9万元,但最后他赚到上千上亿元。但是,从来没有人帮过我,只是我帮别人发达……”
  却说霍英东,他一鼓作气,在1957年,又建成东庐大厦、礼加大厦和礼希大厦。这些楼宇,都是采用卖楼花方式推销,结果都被买家抢购一空。
  “我卖了四方街、香槟大厦和蟾宫大厦之后,震动香港。起初,关启明他们发展的侨丰大厦,开始学我们卖楼花,接着又用同样方法发展尖沙咀的海景大厦。”谈起这些陈年往事,霍英东仍然意兴盎然,“从此,香港地产界变得疯狂起来,个个不要本钱,登报纸卖楼花,就收买家的钱,利园山、九龙仓、渣甸货仓、尖沙咀、土瓜湾等地盘被人抢购,陈德泰买了不少纱厂地盘,廖宝珊大量购入西环一带的地皮,张谨记买百乐新街……个个争着抢地盘。”
  为了鼓励地产商兴建楼宇,缓解市民住房紧张的困局,港府在20世纪50年代也拍卖不少官地,供地产商竞投。霍英东是地盘拍卖场上的活跃分子,经常是一个人独立竞投。
  地产界盛行“食饼仔”
  随着地盘拍卖会频繁举行,地产界出现了一种俗称“食饼仔”的现象。所谓“食饼仔”,其实就是地盘拍卖过程中的一种投机行为。一个曾经多次参与“食饼仔”的地产商对此这样解释:“比如港府要拍卖一幅地,A可能是独力竞投,B可能也是独立竞投,C可能是几个人合作竞投,有实力的就独资,没实力的就几个公司合伙叫价,D根本无心买地,却也来凑热闹参与竞投。这幅地本来1000万才可以投得,没有这1000万的人,一般不敢叫价,因为若真的投到,拿不出钱来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找后援,姨妈、姑姐也叫出来。
  “ 好啦,开投了,假如A、B、C、D四方竞投,从500万开始叫价,600、700万,叫到差不多的时候,当中就会有人即场商量:”不如我们投回来再投过啦!‘于是大家来了妥协,某方叫到750万时,另外三方就不叫价了,750万成交。“
  “之后,A、B、C、D四方随即找个地方坐下来,重新把这幅地拿出来竞投。好了,再次叫价,叫到900万时,C、D不叫价了,只剩下A和B。900万和750万之间的差价150万,四方平分,每方分得30多万;接着,A和B再竞投,A叫价950万,B可能就放手了,这幅地最终由A以950万投得,而950万与900万之间的差价50万,再由A和B平分,每方分得25万。”
  “整个过程,就是大饼分小饼,你吃一块,他吃一块,大家都有好处。A以较便宜的价钱投得地盘,其余三方也得到利益。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A、B、C、D是一伙的,但突然有个E出来,E老是去顶,叫高价,把地价顶高,结果最后投得地盘的人就要出高价钱了。”
  既然“食饼仔”对每一个竞投者都有好处,那他们何乐而不为呢?霍英东说:“那时,几乎每一个地产商,都或多或少参与‘食饼仔’,此风极之盛行。连廖宝珊,最初不参加‘食饼仔’集团,老是叫价,顶那些人顶得很厉害,但最后也加入。”
  但是,此举却使地盘的拥有者得不到一个合理的价钱。港府的不少官地在拍卖时也被地产商联手“食饼仔”,而使得成交价偏低,政府库房收入因此大为减少。
  “这种事,最初没人理,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后来政府发现不对头,说这是不合法的,要加以限制,竞投时,不允许台下的地产商讲话、商量,并且搞到几乎要抓人……”霍英东回忆道,“我记得,当时我还就此事对港府讲:”其实很简单,政府可以不公开拍卖,不给喊价,用暗标竞投,就不会有饼仔食。‘但政府可能认为用暗标竞投,地价投不到这样高,结果还是喊价,还是’食饼仔‘。“
  霍英东把地产界搞得沸沸扬扬,地产因而成为香港一种新兴的行业,不少人因此也跃跃欲试,以期像霍英东一样在短时间内赚得钵满盘满。一些人甚至想与霍英东“埋堆”(粤语合伙之意),与他在地产行业分一杯羹。
  不赞成搞“大联合”
  大约是1956年,即霍英东卖完希云大厦、礼云大厦、加路连山大厦的时候,李康节等人主动找上门来,对霍英东说:“霍生,你做地产生意很赚钱,不如我们一齐玩啦!”
  据一些知情者说,李康节当时与霍英东并不相熟。他是上海人,原是搞建筑的。他看到霍英东经营地产赚大钱,于是想与霍英东“埋堆”,一起做地产生意,但苦于与霍英东并不相熟。后来,他联络了霍英东的一些朋友,包括朝鲜战争时曾与霍英东做过运输生意的那些人,一起找霍英东,希望与霍英东合作。
  霍英东认为跟李康节等人合作,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宛然谢绝了他们的要求。
  李康节又想出一个方法,搞“大联合”,把港澳两地的一些商家联合起来,合组一间公司发展地产。他能说会道,结果游说了澳门富商何贤等人加入。霍英东自然也在李康节极力游说之列。霍英东虽然不赞成“大联合”的做法,认为“大联合”会引发很多问题,但最后还是拿出一些钱入股。
  由港澳两地多个商人组成的联合公司由李康节掌管。公司以北角为基地,大量抢购北角的地盘,其中购得的最大一幅地盘就是香港电灯公司的电厂;并在短时间内,采用售楼花方式,发展丽宫大厦等住宅楼宇。
  霍英东虽是联合公司的股东,但对这间公司的生意,一直采取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的态度,从未介入其中,好像自己是局外之人,任由李康节发展。其实,霍英东当初答应入股联合公司,一是给何贤和一些曾和自己做过运输生意的朋友一点面子,二是息事宁人,免得别人再来打自己公司的主意。
  纵观霍英东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看到,霍英东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在地产界冒起,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确立自己在地产界、工商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因为他顺应社会需要,匠心独运,大胆创新,以一个个“创举”为自己带来滚滚财富;另外,霍英东独特的处世方式,也是他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人杰”的重要原因。
  霍英东独特的处世方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在经营朝鲜战争生意“爆发”之后,他随即与那帮与他一起合作经营海上贸易生意的朋友和伙计分道扬镳,不再往来,不再与他们合群。那些人在朝鲜战争中发了一笔财之后,不是经营冒险的生意,就是花天酒地,随意挥霍,或者沉溺于赌场,结果最后都无法出人头地;而霍英东的聪明之处,就是见好就收,并且转做正行生意,因而成为一代枭雄。
  另一方面,当霍英东在地产行业大有斩获之后,不少朝鲜战争时与霍英东一起出没于海上的朋友和旧伙计都找上门来,希望与霍英东合伙搞地产,或在霍英东的公司打工;霍英东虽然不答应他们与自己“埋堆”,但也并没有拒他们于千里之外,而是友好地或多或少地给他们一些钱,劝他们自行发展,另谋高就。不管他这是打发他们还是支持他们,总之,这样做,既不伤大家的和气,也让自己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逐渐让自己与他们成为两个不同世界、不同阶级之中的人。
  不知道霍英东当时是认为自己已与那些旧朋友、旧伙计分属不同世界、不同阶级,而与他们各奔前程、不相往来呢?还是因为他觉得那些人会拖累自己、甚至可能毁了自己,而拒绝与他们再“埋堆”?总之,霍英东这样处理与旧朋友、旧伙计的关系,是绝顶聪明和非常明智的,不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