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霍英东全传-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武帝刘彻以功论赏,封他为冠军侯。尔后,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大胜匈奴军队,建立赫赫战功。两年后,霍去病又率10万骑兵和几十万步兵,在汉北战役中,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使国家更为统一。公元前117前,霍去病去世,年仅29岁。他死时,汉武帝还在祁连山造其冢像,以记其赫赫战功。
  霍去病卒时只有29岁,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曾有所出;既然无所出,那何来子孙,何来后裔南下为官,又何来后人散居番禺各乡?由此可见,说霍英东是霍去病的后裔,应属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
  没有鞋穿的穷孩子
  我们无从考究,那些人何以要把霍英东和霍去病联系在一起?但是,可以肯定的 ,霍英东本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附庸什么古时的名人以炫耀自己的血统和身世——以他今日的地位和名望,也够显赫的了,根本不需要靠别人来显耀自己。事实上,霍英东向来从不掩饰自己低微的身世,他时常向别人讲述他苦难的童年……
  在祖父那一辈,由于拥有大风帆船,故霍家的境况应该算是不错的。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时,霍家的处境已是相当困难的了。虽是水上人家,但霍家没有自己的驳运船,他父亲是租别人家的货船从事驳运生意的。驳运货物,本来收入就有限,加之要给船东一笔不小的租船费,故霍家入息甚微。好在水上人家除了吃饭糊口,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开支,所以还能马马虎虎地维持生活。
  船,就是水上人家的房子;海,就是“疍家仔”生活的空间。所以,水上人家是甚少上岸上街的。可能是因为这样,也可能是因为家里穷,霍家人是从来不穿鞋的。长年累月,他们一家几口人就是打着光脚,风里来浪里去。直到6岁的时候,霍英东仍然没有穿过鞋。这个没有鞋穿的穷孩子,就在那个小艇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一切,有些已变得很模糊,但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仍然很清晰地留在霍英东的记忆中——有一年大年初一,霍家也和所有的水上人家一样歇业过年。霍家虽然穷,但过年过节还是要给小孩子添件新衣裳的;至于鞋子呢,那就免了——因为春节他们也是在船上过的。不过,那天,难得一闲的霍父心血来潮,说要到街上逛逛。对于水上人家来说,市井坊间可是另一个世界。可能是为了“入乡随俗”,霍母特意买来一双新鞋子,给霍耀容穿上。霍父穿上鞋子,觉得很别扭,浑身不自在,而霍家大大小小也像看马戏一样,盯着父亲评头论足,嘘笑一场。霍耀容还是穿着新鞋子上岸去了。在街上游来荡去几圈后,肚子饿了,就进入一间小食店。他把鞋子一脱,光着双足蹲在板凳上。一碟米粉端上来,霍耀容大大咧咧吃完,用手擦擦嘴,双脚落地便回船上。看见父亲光着双脚回来,霍家几兄妹觉得奇怪,连忙问父亲新鞋子哪里去了?霍父一怔,才发现把鞋子遗落在小食店里,忘了穿回来,一家人于是又大笑一番。
  “这不能怪父亲,因为我们水上人家向来没有穿鞋的习惯……”很多年之后,当贵为亿万富豪的霍英东向别人回忆起这件往事时,总是自我解嘲地说上这么几句。
  第二章丧兄失父 霍家弃舟登陆
  7岁那年,一场台风骤然间夺走了两个哥哥的生命,霍英东侥幸避过劫难。几个月后,父亲又染病身亡。当时,有不少人都说,霍家将会彻底垮下去,再也没有希望了。霍母于是带着3个孩子,弃舟登岸,在湾仔找个地方住下,开始新生活……
  兄遇难父病亡
  对于水上人家来说,没有鞋穿,没有漂亮的衣服穿,没有宽敞舒适的地方居住……所有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他们最大的祈望,就是出海时不要遇上台风——因为一旦遇上台风,浪摧船倾,一家人就有可能葬身大海。
  那个时候,由于科技落后,没有什么台风预报,出海的船民只能凭经验观天色、测风云。没有一丝海风,天气闷热之时,台风可能快将来临,船民就划着小船到避风塘躲风避浪。但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光凭感觉和经验往往是不能准确预测天气之变化的,于是出海遇到台风的事时有发生。每当这个时候,船民只好忍痛把悬挂风帆的桅杆砍掉,听天由命,任由船只在茫茫的大海中飘荡,只求船只不翻沉,但很多时候还是逃脱不了船翻人亡的命运。
  台风,是水上人家最大的“克星”。
  据史料记载,1923年夏天,也就是霍英东出生之后一两个月间,一场大台风袭港,隆生轮船、英潜艇L19号及其它三艘轮船在台风中沉没海底,损失惨重;另外,还有不少像霍家一样的水上人家,在这场台风中遭受船翻人亡的灭顶之灾。那次台风袭港之时,霍家的艇仔正停泊在风平浪静的避风塘里,所以避过了这一场灾难;可是,7年之后的另一场大台风,却无情地使霍家家破人亡。
  那是1930年8月的一天,少年霍英东正在海边和一些小朋友打野壕。突然间,狂风四起,暴雨倾盆而下,霍英东连忙朝他们家的艇仔停泊的地方跑去。眼前的一切,把年少不经事的霍英东吓呆了:港湾里一片狼藉,船只在风浪里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有些倾倒海中,有些桅断帆破。他母亲披头散发 ,紧紧地抱着一根残橹,跪在岸上对着大海嘶声哭号;而不远处的海面上,他熟悉的那只艇仔正被大浪抛上荡下……
  台风来时,霍英东两个兄长正在船上干活,因一时来不及避风躲浪而随翻侧的小船掉落海里;他母亲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被风浪吞噬。而霍英东,幸好当时不在船上,逃过了这场劫难。当别人把霍英东的母亲扶起来时,她早已昏迷过去,不省人事。霍英东不知如何是好,他拉着母亲的手,也禁不住失声痛哭。
  霍英东的父亲霍耀容原先身患淋巴癌,久治不愈,颈部溃烂。经不起失子的沉重打击,霍耀容的身体越来越差,以致卧病不起。据霍英东回忆:“家里很穷,没钱医治,只能买些草药服用。我母亲听人讲田螺能把颈部的浓血化掉,就买来田螺,用布包着敷在父亲的颈脖上,但这种方法并不见效,父亲的病一天天恶化。其实,患这种病当时怎能有得救?也就是我两个哥哥遇难后几个月,我父亲就停止了呼吸。当时,我的一位堂叔见到我父亲断了气,急得连忙拍打父亲的背部,以为这样可以使父亲苏醒过来,但都是枉然的。”
  当时,家里没有钱,霍家不能好好安葬父亲,只能草草地把父亲埋葬在青衣岛的一块荒坡上。
  那一年,霍英东才7岁。丧兄失父,他除了像大人一样伤心哭啼之外,根本不知道这将会给霍家、给母亲、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当时,有不少人都说,霍家将会彻底垮下去,再也没有希望了。霍英东那时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和一个5岁的妹妹,他母亲一个妇人是很难撑起这个家的。当霍英东在事过多年之后,向我回忆起这些陈年往事时,仍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无限唏嘘:“我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会那么绝?死了两个哥哥,又死了父亲……”
  霍英东出人头地之后,越发怀念他的父亲。他常想:若父亲健在那有多好,我可以让他与母亲一样享享清福!很多年后,有人给霍英东送来一张已经残旧、发黄的照片,是香港帆船体育协会的一张会员合照,霍耀容也在这张合照中。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但还是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到霍耀容棱骨分明的轮廓和清瘦的面容。霍英东视这张照片为至宝,他叫人把照片放大,制作多张珍藏。我曾经问他,对父亲还有什么印象?霍一时说不上,沉吟一会儿,才如数家珍般忆道:“我父亲,没读过书,连照片都没有一张,后来别人送来的那一张,就是我父亲惟一的一张照片,且还是合照。当时我觉得好奇怪,怎会找到这样一张相?他是水上人家,平时不大理我们的。我记得,我和他很少讲话,他也没有带我们去玩过。父亲喜欢划龙船,另外还经常跟一些水上人玩纸牌。我们家的小艇多数是泊在筲箕湾和香港仔……”
  之后,有一次,霍英东又无意中谈起他的父亲:“最穷时,我父亲都送我上‘卜卜斋’(私塾)读书。我记得,‘卜卜斋’就在我家隔离,第一天,还是父亲背着我去求学的,那天的拜师仪式极为隆重,父亲用一把葱和几块棋子拜师,以喻聪明。我在‘卜卜斋’读的是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一下子就学了几千个字,‘人之初,性本善’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的思想,很深入……”
  霍耀容病逝后,霍英东的母亲,那个普普通通的水上妇女,也不知道将来怎么活下去。她当时只是想,不能让3个孩子再重蹈两个大儿子的覆辙。于是,她决定结束水上生涯。在安葬丈夫之后不久,她就弃舟登岸,把3个孩子带到陆上。霍英东7年的水上生活也由此结束,另一段生活旅程便由此开始。
  家住湾仔石水渠街
  霍英东的母亲姓刘,人称“刘三”、“阿三”,也有人称“霍四婶”。她强忍丧子失夫的悲痛,带着3个孩子,在港岛的街道上流浪。没有了船,就等于没有了家。除了随身带着的那些不值几个钱的生活用品外,他们一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如何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刘氏带着3个孩子到处游来荡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熟人介绍,霍家4人搬进了湾仔石水渠街的一间房子里。那时的湾仔石水渠街,可以说是香港的贫民窟。霍家住进的那间房子,面积大约只有20平方米,但住着50多人。房子破旧不堪,几张三层高的碌架床把房子挤得满满的;碌架床之间的空隙处,就摆了一些帆布床。
  1995年8月底的一天傍晚,霍英东兴致一来,主动提起要到石水渠街看一看。
  石水渠街只是一条100米左右的斜街,旁边是皇后大道东,街名仍然未变。街上都是一些低矮的旧楼。我们下车,走在街上,霍英东带我们参观。他指着眼前一幢五层高的旧楼房说:“就是这间,现在用油漆粉刷过了……”
  霍英东兴致勃勃,领着我上楼,楼梯是木板结构的,他用脚踩踏梯板,楼梯吱吱作响。霍英东说:“木板换过了,这种木板楼梯,一有火灾就惨了。”
  霍英东回忆说:“我那时睡的是床板。有些时候,放床板的地方被别人占去了,我就只好拿着床板,铺在骑楼的花盆架处,凑合着过一晚。房间黑暗、潮湿、闷热、腐臭,不通风不透气。在这样的环境中,肺痨病威胁着每一个住客。与我相识、相熟的一个姓梁的住户,就因此患了肺病,最后无钱医治而死去。”
  站在石水渠街与皇后大道的交汇处,霍英东回忆道:“我记得,皇后大道以下的那些地方,以前是海,是后来填海建起来的。在石水渠街旁边,当时有一间邮电局,有一块斜坡,我小时候喜欢从斜坡上滑下去,结果裤裆磨破了一个洞,我妈妈还为此打了我一顿……”
  循着霍英东的回忆,我们一起探寻他所说的地方,发现那间邮电局和那块斜坡依然存在。
  在这石水渠街,霍英东一家人住了五六年。
  就读免费小学
  母亲刘氏虽然目不识丁,但深明大义,知道孩子只有知书达礼,才能出人头地,过上好的生活。所以,在霍英东接受过“卜卜斋”的启蒙教育后,母亲刘氏又送霍英东到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霍英东笑着对我说:“帆船同业义学是一间专为水上人家办的小学,入学是免费的。学校不是设在陆地上,而是设在船上,也就是说是一所流动的船上小学。由于是流动的,所以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我按时上学去,谁知却找不到那艘船,也不知船漂到哪里去了。”
  两年之后,霍英东又转到敦梅小学就读。敦梅小学位于湾仔洛克街,入学是要收费的,但其中有一个免费班,主要是照顾水上人家的孩子。虽则如此,这个免费班只招收30人,入学是要考试的。学生要做一篇文章应考。霍英东写了一篇短文交上去。结果在被录取的名单中,霍英东排在第一位。霍英东在敦梅小学读了3年。那3年,是霍英东较为快乐的日子,因为既可以和一大群小朋友一起读书、学习,又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霍英东读书用功,所以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敦梅小学就读期间,霍英东迷上了体育运动,他最为喜爱的一种运动就是打球。
  50年之后,霍英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追忆那段在敦梅小学期间喜爱打球的往事: “……我跟小朋友一起,在学校附近,在住处附近,横街也好,公厕旁边也好,只要有二三十英尺阔的地方,就成了我们的‘球场’。这样的‘球场’也很罕有,下课钟声一响,就要飞跑出去,先到先得,霸占地方踢足球。所谓足球,当然也不是现在大家熟悉的那一种,只是简单的‘橡皮波’。”
  第三章成绩优异 就读皇仁书院
  走投无路之际,霍家遇到一位贵人相助。
  13岁时,霍英东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皇仁书院。孙中山、廖仲恺、何东、利希慎、何鸿燊等许多中国政坛巨人和港澳商界名流,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
  遇上大恩人林子丰
  话说霍母刘氏,虽然已经带3个孩子弃舟上岸,在岸上有了个栖身处,但要养活3个孩子很不容易。刘氏原本不想再经营驳运,所以把3个孩子安顿好之后,她就借钱买了一部衣车,打算替别人缝衣补衫,赚点小钱糊口。但石水渠街上住的都是一些穷苦人家,很少做新衣的,所以光顾的人很少,没几个钱可挣。刘氏向来在海上帮助丈夫从事货运生意,除此之外,其它活计她从未做过,她于是决定重操旧业,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
  但想归想,一个孤儿寡母人家,既没有自己的货船,又没有钱租得起船,凭什么经营驳运生意?就在刘氏走投无路之际,霍家遇上了香港商界、教育界的名流——林子丰先生。
  林子丰原籍广东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