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床-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茫率瞪现荒苊嫦蚺灾В悸侵苋┑幕埃钔⒑椭辽倏上茸鲆环砺凼柚すぷ鳎疵馍傣埂5焕词虑榻艏保聪氡厮鞴凵隙哉庵中槔袢肥抵厥硬蛔悖砸晕野焓拢蠓较蛘罚悸窃蛑饕旁诮饩鍪导饰侍馍稀

然而,朱厚熜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套。如果他也像杨廷和一样,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尽快扭转正德朝的种种倒行逆施,让朝政恢复清明和秩序,而不那么在意自己的私利和面子,则会迎来一个君明臣贤的局面。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兴献王世子不仅是一个自尊心强的人,而且是过于自尊的人。这种禀性,又为其以藩王入继大统这种身份进一步地火上浇油,令他对于面子极为敏感。他始终以一个外省人的眼光,来揣测京城集团,认定后者的诸种安排,都潜含对于他额外的轻蔑。登基大典上,有一个细节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他这种心理:

辛巳登极,御袍偶【意谓事出偶然】长,上屡俛【通“俯”,弯腰,低头】而视之,意殊不愜。首揆杨新都【即杨廷和,廷和,新都人】进曰:“此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天颜顿怡。{11}

无非衣服不甚合体,他毕竟才十五岁,可能个子也偏小,事先准备的龙袍长了一些,有关方面考虑不周是有的,但仓促间未臻善美,对于心胸豁达之人来说,不会放在心上,至少可以谅解。朱厚熜的表现却是,频频弯腰低头打量这不太合体的龙袍,脸上极其明显地流露出不快——这套身体语言,说明他小肚鸡肠,不是干大事的人。而且很可能,他内心会把别人这种工作上的疏忽,视为故意,成心让他难堪,或至少对他这个外藩出身的皇帝不够尊重,糊弄了事。杨廷和察觉到他的不快,急中生智,用《易传·系辞下》里一句颂扬古代圣君黄帝和尧舜的话来开释,朱厚熜才找回心理平衡。

还有一个细节。登基那天,即位诏书发表之前,内阁送呈朱厚熜批准。“帝迟回久之,方报可。”{12}拖了很长时间,才答复同意发表。原因是内中有一句话,让朱厚熜很不受用。这句话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祧,指祭祀。入奉宗祧,直接的解释是接过祭祀祖宗的职责,而实际的意思是过继给别人,成为别人家香火的传递者。兴献王世子坚持认为,自己继承皇位所循原则是“继统不继嗣”,说白了,只当皇帝,不当孝宗、武宗家的后代。所以“入奉宗祧”这句话,他最见不得。久拖不复,而终于同意,应该是经随行的王府谋士苦劝,告以“小不忍则乱大谋”,暂且隐让的结果。

这样的细节,其实蕴涵着一股很可怕的能量。出身、个性,加上抵京后直至登基大典的种种别扭,已使他对于京城集团形成成见。一旦有了成见,像他这样睚眦必报、心劲甚强、习惯于咬住不放的人,势必要将肚内恶气尽吐之而后快的。

大明王朝刚刚送走一位没脸没皮、胡作非为、根本不要面子的皇帝,又迎来一位超级敏感、超级自尊、超级爱面子的新皇帝。这对堂兄弟之间,一切犹如冰炭水火,分别走到两个极端。历史也真幽默,竟然做出如此安排。朱厚照在位一十六年,以泼皮方式当皇帝,嬉笑怒骂,毁圣非礼;紧接着,就来了一位对礼法死抠字眼、斤斤计较,进而有志开创礼制新时代,欲以伟大的礼学思想家、理论家名垂史册的君主——这让人怎么受得了?

“大礼”之议

朱厚熜登基,改年号“嘉靖”,以明年为嘉靖元年。

嘉靖时代开始了。

这年号,是朱厚熜亲自取定的。内阁原先奏请以“绍治”为年号,被否决。朱厚熜不喜欢那个“绍”字的“继承”含义,虽然“绍治”无非是将治世发扬光大的意思,也不喜欢,他在心理上讨厌一切暗示他需要“继承”什么的字眼。他所更定的“嘉靖”,语出《尚书》“嘉靖殷邦”,意谓“美好的政治,富足的国度”。

后世,人们对他就以“嘉靖皇帝”相称。

起初,的确很有一番“嘉靖”的气象。除罢前朝弊政的诏旨,一道接着一道。“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13}皇家鹰犬、宦官的势力大为削弱,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减轻许多,而拉关系、走后门、靠政治腐败升官发财的人,纷纷失去了职位。“正德中蠹政厘抉【清除】且尽”,“中外称新天子‘圣人’”。{14}

其实,这一切跟嘉靖皇帝并无关系,所有举措,都是杨廷和依据他所起草的即位诏书精神,一一加以落实罢了,嘉靖无非签字批准而已。那些在新政中蒙受损失的人,很清楚“罪魁祸首”究竟是谁。他们咬牙切齿,恚恨不已,以致要跟杨廷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廷和入朝,有挟白刃伺舆旁者”{15}——情形如此危重,以致嘉靖皇帝不得不下令派百人卫队,保护杨廷和出入。

这个正统的儒家官僚,在过去多年的政治生涯中,饱尝个人理念与现实之间激烈冲突之苦。身为首辅,他眼睁睁看着正德皇帝恣意胡为,“未尝不谏,俱不听”,“以是邑邑【悒悒】不自得”,心灰意冷,多次提交退休报告,却又不被批准。现在,终于改朝换代,国家迎来新的君主。这就像注入一剂强心针,杨廷和的政治热情高涨起来,积郁多年的抱负似乎有了施展的机遇。应该说,他对于嘉靖皇帝是寄予很高期待的,“以帝虽冲年,性英敏,自信可辅太平”。复活的热情,对年轻皇帝的期待,使杨廷和特别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责,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嘉靖全盘托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敬天戒,法祖训,隆孝道,保圣躬,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16}这三十六个字,浓缩了儒家对于“有道明君”的基本认识,果能一一践行,寓涵在“嘉靖”中的愿望,庶几可以变为现实。

嘉靖对杨廷和的除弊举措,均予照准;对杨廷和疏请的三十六字,也“优诏报可”。单就这些迹象看,君臣和睦,嘉靖朝似乎有一个良好开端。但所有这些,或者并未触及朱厚熜的个人利益,或者不过是一些空洞的道德承诺,他不难拿出开明的姿态。

而在新气象的底下,一股暗流已经悄然涌来。

即位刚刚第三天,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嘉靖降旨遣员,去安陆迎取母妃蒋氏来京。两天后,四月二十七日,他又发出旨意,同样与自己的父母有关,“命礼部会官议兴献王主祀及封号以闻”{17}。

——此即“大礼议”之肇端。简明通俗地讲,礼,就是王权制度下的等级秩序,是这种秩序对社会成员的关系与差别的规定。因为这次所涉及的是皇家级别的人和事,所以特别加上一个“大”字。其他很多时候也都这样,比如,皇帝结婚称“大婚”,刚刚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等等。

迎取蒋氏的谕旨这样说:“朕继入大统,虽未敢顾私恩,然母妃远在藩府,朕心实在恋慕。”{18}据说,辞别蒋氏、启程来京之际,朱厚熜“不忍远离”,好一顿哭鼻子,“呜咽涕泣者久之”。论理,十五岁并不算小孩子了,但作为王子,自幼娇生惯养,独立性比较差,对母亲仍感依恋,这可以理解。

提出兴献王封号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兴献王世子现在成为皇帝,作为皇帝本生父,名分如何,和皇帝之间关系又怎样,自当议定。

倘若事情仅只如此,就很寻常。实际却不这么简单。嘉靖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继位过程中就礼仪问题与北京当权派所发生的矛盾的延伸——他没有忘掉矛盾,也不打算回避,相反,进一步表明了挑战的姿态。

礼部尚书毛澄承旨,召集会议商讨兴献王封号问题。与会者对这个问题在理学上如何看,没有犹疑;关键是找到“故事”,亦即以往历史上处理此类问题的范例。杨廷和举出两个先例,认为最适合作为处理眼下兴献王地位问题的范本。

一个是汉成帝以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的故事。成帝在位二十余年仍无子嗣,因此在绥和二年决定册立皇侄刘欣为太子。刘欣成为太子的同时,自动过继到成帝一宗。为了解决定陶王一支奉祀乏人的问题,成帝下旨让楚孝王之孙刘景袭爵定陶王。

第二个例子来自宋代。宋仁宗无子,遂于至和二年立濮安王第十三子赵曙为皇太子,此即日后之宋英宗。英宗即位后,从伦理上如何认定身份,当时的大儒名公之间一派混战,欧阳修等人主张英宗可以本生为皇考,而司马光等认为“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论战持续十八个月,是为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事件。结果,英宗强行决定以本生为皇考,司马光等台谏集体请辞作为抗议。英宗虽以权力达到目的,但在道义上却没有赢,因为理学宗师程颐明确站在反对立场,说:“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19}既然你继承了别人的家业,就理当成为别人的后代,这样的义务是不可以放弃的。正因程颐这样的大宗师持此观点,杨廷和才把宋英宗的故事当做能够支持己方立场的例子,加以引用。

两个例子,一个是正确的实践,另一个虽然实践是错的,但理学上却早已形成公认为权威的结论,可以说代表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非常好,相信皇帝从这样两个例子当中,自然能够了解眼下关于兴献王的封号问题可取的态度是什么。

大家一致赞同杨廷和的意见,并由毛澄形诸文字,作为奏章上呈嘉靖。奏章叙述了汉代和宋代那两个例子,又引征程颐的观点,最后写道:

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20}

扼要地讲,他们建议,以后嘉靖要称孝宗朱祐樘为父亲,而改称自己亲生父母为叔父、叔母。

朱厚熜见奏,气不打一处来:“父母岂有说换就换的?”发回再议。

五月二十四日,再议的结果出来了:大臣们不单坚持原有意见,还争辩说,本朝历来皇帝对于藩亲,在相应情形下,都只称伯父、叔父,是不能加称“皇”字的,同时自称也径用“皇帝”,后面并不带名讳的;现在,廷议认为皇上对于兴献王可以称“皇叔父大王”,可以在“皇帝”后面加上自己的名讳,明显把兴献王与其他宗藩区别对待,已算格外破例,相当隆重了。争辩的同时,他们还把程颐的《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专门抄了一份,请嘉靖看,隐约有教训的意思。

嘉靖不吃这套,命礼部“博考前代典礼”,“再议以闻”。潜台词是,别拿程颐压我。

毛澄、杨廷和们同样固执。他们的确重新开会研究了,但只是做做样子,上报的意见丝毫未变。

嘉靖一时没有办法,就来个“留中不发”——把问题搁在那里,以表示坚决不同意廷臣的立场。

皇帝与重臣之间争执不下,已两月有余,闹得满城风雨。面对传闻,有个人静观其变,到了七月初,觉得看出了一些眉目,因此决定出手。

此人姓张名璁,浙江永嘉人氏。他前半生功名不顺,从弘治七年起,二十年来,连续七届会试皆落榜。到了第八次,也就是正德十六年辛巳科,时来运转,终于中了二甲第七十七名进士。此时,他年近五旬,一般而言谈不上有何辉煌前程了。但他并不死心,因为有人曾替他算命,说他不光有中进士的命,还有“骤贵”的命。中进士的预言已然实现,恐怕“骤贵”也不远。他笃信不疑。新皇帝登基以来,他密切关注朝中动向。新皇帝因欲尊崇本生父之故,与朝廷当权派陷于拉锯局面。张璁一面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一面用心思考。观察,主要是搞清楚皇帝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如果陛下本人态度不够坚决,那么以杨廷和在朝中如日中天的威望和势力,他张璁贸然出手,下场一定是逮不着狐狸还惹一身骚。至于思考,则因此事实质在于如何阐释礼学的精神,所以理论上要过硬,站得住,足以和对方抗衡。

嘉靖两次把廷议退回“命再议”,以致搁置廷议不予答复,让张璁确信陛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自信在理论上也找到了突破口。眼下,满朝上下还无一人敢于站在皇帝这一边,跟杨廷和唱对台戏,张璁却断定僵局迟早要被打破。四十七岁的新科进士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否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皇帝、抢得头功至关重要。建功立业,在此一举。

七月三日,张璁递交了他的《正典礼第一疏》。这是一个转折。此前,以嘉靖为一方,朝臣为另一方,阵线分明。嘉靖几为光杆司令,孤家寡人,除了他从安陆带来的藩邸僚属,没有哪个朝臣敢于附和他的观点。现在,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终于出现,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礼部观政进士”——类似尚未正式授职、处在实习期的大学毕业生——但毕竟有不同的声音发出。让嘉靖喜出望外的是,这声音还颇有分量,堪比重磅炸弹。

对这么一颗重磅炸弹,我们只能不吝笔墨,全文译为白话,俾令读者知其详尽:

正典礼第一疏{21}

臣下我个人认为:孝子的极致,是尊亲;而尊亲的极致,是竭尽一切和所有,加以奉养。

陛下应承天意、顺从人心,继承皇位,立即提出追尊兴献王、更正他的名号,同时派人迎接母亲来京奉养,这完全是发乎内心的孝情的自然流露,是必然的、无法抑止的。

现在,廷议形成了这种意见,说陛下由“小宗”入继“大宗”,应该以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夫妇为皇叔父、皇叔母。这种观点,无非是拘泥于汉定陶王、宋濮王两个典故而已,以及程颐所谓“为人后者为人子,不得顾私亲”的说法。对此陛下不能苟同,指出此事在礼学上关系重大,应该广征博考,得到最恰当的结论。我由此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