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温侯亲卫统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三国之温侯亲卫统领-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陵而去。

此次去广陵要经过袁术的领地九江郡,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又携带了干粮,所以陈卫不打算经过县城,而是先到临湖,然后走襄安,再穿道浚遒、全椒二线。

此处山陵较多,官道上人又少,所以陈卫才才可大胆地经过九江郡。经过三日马不停蹄的赶路,陈卫风尘仆仆的赶到了广陵郡内的东城县。

东城县本是广陵郡辖下的一个小县,靠近九江郡。然而东城县的地理位置特殊,占据这得天独厚的地利。东城县四周群山环绕,面对九江就像一个凹口,加上群山环绕,俨然像一座天然屏障,扼守住敌军从东城进攻广陵郡,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其东有池河作为护城河,故而东城乃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所以吕布在命张辽为广陵太守时,张辽便边暗中调兵至东城,增加守军的实力。

而张辽在得知吕布的命令后,便秘密将大军调至东城。先前广陵郡治所广陵县拥有兵力两万,加上东城的兵力,现如今总共有兵力三万之众。

当然张辽还是将兵力隐藏起来,外界只以为有兵力不过数千。

陈卫经过连续几日疲惫的赶路,终于在累死了几匹马后,来到了东城县。作为吕布的心腹,陈卫自然知道一些吕布军的军事秘密。之前在庐江时,吕布就命令韩黑联系张辽二人,而张辽也是在吕布的授权下,才会将兵力移驻于此。

一进入东城,陈卫顾不得劳累,便直接去找县长,要求其带自己去找张辽。

此时东城县西北处,有一片树林,树林以西有一片空旷的平原,平原再往西,就是群山环绕阻隔了西去的路,而张辽的大军就驻扎于此。有了西面的山脉和东面的树林,为大军秘密屯聚于此做了很好的隐蔽。

平原还算较空旷,足以容纳三万之众。此时正值初夏,正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时节。平原上一片青绿,时不时零星的点缀着娇小美丽的野花,柔和的阳光散落下来,在这明媚的早晨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

然而平原中央,一座偌大的军营中传来漫天的喊杀声,与这宁静的早晨,显得极为不相称。

军营中有上百做军帐,很有章法的坐落在军营中,而军营中的校场上,无数士兵此时正在拿着武器,身着铠甲,在热火朝天的训练着,时不时嘴中发出震天的怒吼声。

中军大帐中,有三人就着一副羊皮军事地图在商议着。

坐在上首着的乃是一年月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此人脸容坚毅,颌下已经留有些许拉扎的胡须,另外两人都是身着儒服,一副文人打扮。左边一人年纪较大,四十岁左右,有一种文士特有的倜傥的气质。右首的一人则稍显的年轻点。虽身着文士服,却身形魁梧,但是给人是一种长者敦厚老实的感觉。

只见坐在正中的那名年轻的将领道:“二位先生,如今我军屯聚以此,数日前,辽得主公消息,说主公已经占领了庐江。但是九江的袁术起兵十万攻打庐江,辽本欲救援庐江,但奈何万余兵马定要穿过九江郡,遥望不可及,况且远水解不了近渴。主公又命我伺机攻取九江郡。但是辽却甚担心主公安危,不知二位先生可有和计策?”

右首的那人新来,对此不甚熟悉,故而没有率先发言。只是看着对面的那人。左边那人见了,莞尔一笑,对着坐在中间的人到:“文远,切莫担心。依我看,主公有子扬辅佐,定可破袁军。况且子敬不是说了吗,这庐江刘子扬可是智略过人,有他在,主公大败袁术岂不是翻手之间。”

这时那右首那人又说道:“元龙说的不错。这子扬我与我乃是至交好友,我对其甚是了解。要不然子扬也就不会助主公夺庐江,以子扬的智略,又岂会看不出这其中的凶险?袁术此人,不过冢中枯骨,手下虽兵多,但是缺少良将,主公占据坚城之利,据城而守足以。现如今就是我们就是要和彭城的高将军一同出兵,攻占九江郡,截断袁术的退路,然后再和温侯于庐江两面夹击袁术,如此定可大败袁术。”

张辽听后,点头道:“嗯,这也是主公给我的命令。只是不知何时才是出兵的时机。”

二人沉吟了片刻,只见左边的陈登说道:“所谓战机不可失。按日程算,袁术已经抵达庐江,现在必定兵围庐江城。而我们也要开始行动了。当趁袁军防备松懈之际,迅速出兵,先攻占九江郡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方为制胜之道。”

张辽道:“如果偷袭,当避免和敌军处于胶着之态。我以为则当趁机南下,攻略全椒、阜陵、历阳、浚遒、合肥等县,截断袁军南下之路,应当将袁军围困在寿春以北,和北面的子长大军两面夹击袁军。”

右边的那人赞道:“不愧是文远。文远所言正合我意。不过我觉得,我军当从东城出发,兵分两路,一路就按文远所言,向南攻略历阳等县;另一路则北上偷袭九江郡治所阴陵。只要夺取了阴陵,至少我军则退可守,进可攻。况且阴陵乃是大县,人口有八十万之多。前时,文远又大败袁术的三万精锐大军,现在阴陵兵马不过三千之众,而袁术的兵力主要防守寿春城,其余诸县兵力不过数百,而且大多数都是郡兵,战斗力不强,而我军只要迅速出击,在敌军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拿下其余诸县,然后再困住寿春城里的军队,则我军胜利在望。不期一举消灭寿春城内的守军,但只要困住其即可。到时候再寻机破城。”

陈登赞同道:“文远,我看子敬说的有理,我军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其余诸县,这样,我军才有机会迅速拿下九江郡,才可缓解庐江的压力。到时候亦可西进偷袭袁术军后部,亦可缓解庐江的压力。”

张辽刚准备赞同时,只见一人大踏步走了进来,对着张辽道:“将军,陈将军在外面求见!”

众人细看之下,原来是张辽的亲兵队长李封。

“陈将军?是哪个陈将军?”张辽奇道。

李封答道:“就是陈卫陈将军。”

“哦?是子忠来了?”张辽一下子从主位上站了起来,激动的道。这陈卫在吕布中,和吕布手下大将,关系都不错。这也是来自后世的陈卫所刻意为之的。来自后世的陈卫当然知道,和同僚关系相处极好,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吕布阵营,都是极好的。战场上,自己的同僚就是自己的兄弟,是托付性命的兄弟,况且吕布手下高顺、张辽、吕蒙、徐盛、徐晃等人都是人杰,自然有那么结交这些豪杰猛将的趣味在里面。

“快请!”张辽对李封道。

不一刻,陈卫进入到中军军帐中。见到里面有三人,一个是张辽,另一个是自己的叔叔陈登,最后一个人自己不认识,不过那双爽浓眉的眼眸闪现出睿智的光芒。此人穿着一声灰色儒服,头戴官帽,颌下留有三寸胡须,面色略显黑,给人敦厚文雅的感觉。

张辽和陈登站起来,迎了上去,道:“子忠!”

那人见陈登和张辽都起身相迎,不免惊奇,这人应当不是个无名之辈,于是也跟着起身,眼睛盯着陈卫看,好像要看透他似的。

陈卫忙道:“文远,呃,陈先生!”

陈登对陈卫还是称自己为先生并没有在意,反而能够感觉出来,陈卫对自己已经不似那么排斥了,于是笑道:“子忠一切安好!”

陈卫道:“安好,一切都好。对了,这位是?”陈卫见能够和张辽、陈登坐在一起议事的,心下好奇,说不定又是哪个三国名人。

张辽一拍脑袋,叫道:“你看我,我都忘记介绍了。子忠,这位是鲁肃先生,字子敬。子敬兄,这位是我的兄弟,陈卫,字子忠。”

“他就是鲁肃?”陈卫心中大呼道,陈卫张大了嘴巴,静静的盯着鲁肃看,仿佛要见证一下眼前是不是历史上那个智慧儒雅的长者!

而鲁肃则是朝着陈卫拱手见礼!

PS:真正的收猛将,收谋士,打天下开始了。十三求支持啊!那个不好意思啊,昨天也是十二点之后突然断网,让十三想传小说都传不了啊。所以今早特意补上!

第一百八十八章 兵分两路,陈卫领兵

PS:求支持啊!后面就是一连串的战争,是铁血争霸了,十三求支持啊。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

《三国志注》引《吴书》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说的通俗点,就是鲁肃是个文武双全之人,胸中满腹韬略,而且此人最主要的就是有远见,目光长远。

历史上鲁肃迁居东城时,袁术辟鲁肃为东城长,而鲁肃见袁术不能成大事,毅然不受。后鲁肃投靠孙权,与孙权谈论,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最又名的《榻上策》,后来由于鲁肃穷其一生连蜀对抗魏国,期间又是一个人单刀赴会,和关羽谈判,逼迫蜀国割让荆州三郡,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正是因为鲁肃促成吴蜀两国联合,才有三分天下。只不过后来,吕蒙消灭了关羽,夺得荆州后,以至于蜀吴两国相继被魏国消灭。可见,鲁肃以江东百姓着想,提出了联蜀抗魏的战略,这就足以证明鲁肃的远见。同时,鲁肃还是个儒将,统兵之才,不亚于当世的猛将。可以说,鲁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陈卫一边打量鲁肃,一边在脑中快速的翻看着历史的记忆。一时楞神,呆立在当场。

面对陈卫的惊讶,张辽和陈登则不明所以。莫非他们认识?

不太可能啊,要是他们认识,子忠应该会发现鲁肃的才能的。这鲁肃因为黄巾之乱和诸侯割据,才举家迁往这东城县。要不是这次和高顺共同夹击九江郡,也就没有机会屯兵于东城,也就不会有吕蒙的举荐鲁肃了。

当鲁肃来的第一天,陈登和鲁肃坐论天下大事,发现鲁肃心中所学不亚于他陈登。陈登自诩自己所学,非一州之才可比,但是和鲁肃秉烛夜谈后,发现鲁肃真乃奇才,二人便惺惺相惜。张辽也是很尊敬那些有才之士,于是虽然还没正式拜吕布为主,但是早已经将鲁肃当做自己一方的人了。等这次战役结束后,便将鲁肃正式举荐给吕布。

所以陈登和张辽都道抑或不定的眼神看着陈卫。而鲁肃则保持那份温和的笑容。

被陈登和张辽那怪异的眼神盯着,终于让陈卫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呃,那个,请恕子忠失礼了!还请子敬先生见谅!”陈卫向鲁肃拱手歉意道。

鲁肃毕竟是初来乍到,又是个温和的长者,自然不会恃才傲物,对着陈卫回礼道:“肃见陈将军是性情中人,岂敢怪罪陈将军。”

陈登见陈卫疑惑,于是解释道:“子忠,你有所不知啊。这子敬乃是子明的结义兄弟,这次我大军驻扎在东城,才会有子明举荐子敬之事。“

“哦,原来是这样。历史上是说鲁肃和吕蒙结拜之事,但是没想到他们一早就认识了,这倒是出乎自己的意料。”陈卫在心中想道。

张辽这时道:“子敬先生,有一点也许你不知。这子忠在我军中,可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不管是对待下属将军,还是普通的士兵,抑或是平民百姓,都从来没有官威。所以你就不要叫陈将军了。跟我一样,叫子忠吧。”

一旁的陈卫无奈的道:“唉,文远,我想说的都被你说了,我还能说什么!”

“哈哈哈!”

几人相视一笑,感觉气氛亲热的很。鲁肃新来,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当下道:“那好,我年长与子忠,我便唤子忠吧。”

陈卫谦虚道:“其实小子年纪尚轻,自是应该。”

陈登这时候,来到陈卫面前道:“子忠,为何你会在这儿?你不是在庐江吗?难道?”

陈登这一问,顿时让张辽和鲁肃止住了笑意,纷纷盯着陈卫。

陈卫这才想到自己来的目的,也不顾不得身上的疲惫,正色道:“其实我前来,乃是奉了主公的命令而来!”于是陈卫便将吕布的命令和刘晔所谋,细细道来。

当说完后,陈登和鲁肃默契般的相视一眼,眼中竟是赞赏。

陈卫见鲁肃和陈登二人“奸笑”(在陈卫眼中,没事两个大老爷们傻笑,那就是奸笑),问道:“文远,怎么了?有何不妥?”

张辽将陈卫引到案席般坐下,几人坐下之后,便将刚才几人细细商议的一番都说了出来。

陈卫听后,脸上故意表现出一副惊叹的表情,其实心中则是见多不怪了。毕竟历史上那些牛人又岂是有名无实之辈。

陈卫看了看坐在主位上的张辽,自从在下邳一别,发现张辽变化了很多。面容变得也更加坚毅,眼神变得犀利,在迎接自己时,张辽确实很激动,很兴奋,陈卫可以看出张辽的表现是率性而为。但是细心的陈卫也发现,张辽身上的气势与之前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的张辽多了份沉稳和冷静。已经颇具大将的大的将气质。这使陈卫想到了自己的义兄高顺。心中叹道:这才是历史上那个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张文远。看来吕布手下又多了一员大将。

陈卫站起身来,对着张辽道:“文远,主公命我前来除了要转达主公的命令之外,还有就是主公让我全凭听你调遣,至于怎么办,请文远示下。现在是关键时期,文远可不必顾虑。”

张辽敛起了脸上的笑容,道:“嗯,如此就多谢子忠了。”

张辽又道:“既然细节已经商议妥当,当即可执行。不过在行动之前,还得召集手下将军,商议出兵一事。未免夜场梦多,本将决定今晚就出兵。另外,派人联系一下彭城的子长和公明,约其一同举兵。”

陈登看着神色疲惫的陈卫道:“子忠,汝马不停蹄赶来,想必早已累坏了。大军开拨要到晚上,子忠当先下去休息一下,等养精蓄锐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主公的任务。”

张辽和鲁肃也劝陈卫。陈卫被众人一说,也感到很疲惫,于是便朝众人告辞而去。本来自己打算将自己和吕布在庐江一行说给众人听,但是架不住众人的好意,于是便下去休息去了。

当日戌时时分,东城的军营中军大帐中灯火通明,还算宽敞的大帐中,张辽召集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