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的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字军的战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路在海上磨磨蹭蹭的英王理查一世,到1991年6月才赶到阿卡城外,与围攻城池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汇合。而理查一世也当仁不让地当起了总指挥,其他十字军因为在城外耗了多时,这时已经元气大伤,只好听任“狮心王”的差遣不敢做声。十字军不仅建造了三座巨大的移动塔攻城,及用抛石机向城上发射石块儿,而且理查一世的大船还把从贝鲁特赶来支援的穆斯林船队给击沉了。理查一世在打仗上确有一套,7月12日就把阿卡拿下了。不过也该菲利普二世等人点儿背,他们流血流汗与阿卡的穆斯林守军死磕数月,长脸的事最后却落在初来乍到的英国佬身上,不憋气窝火才见鬼呢。
  穆斯林丢了阿卡实属无奈,因为这时的萨拉丁已是两线作战。萨拉丁本人忙于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平定内乱,无法分身到阿卡参加与十字军诸王的会战;而阿卡城的穆斯林守军已经顽强苦撑好一阵子,直打到攻守双方尸横遍野。萨拉丁知道一个小小的阿卡城在十字军强大的联合攻击下肯定是守不住的,于是在与理查一世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将阿卡放弃了。萨拉丁答应给理查一世20万金币和释放1500名基督徒战俘,条件是十字军不得屠杀城内的穆斯林。但是对于萨拉丁来说,不幸的是,等到约定的时限一到,作为一国之君他竟然贫穷的到了凑不出20万金币的地步,只好先送给理查一世一部分金币,希望对方再宽限一些时日。但是理查一世是个认钱不认人的主,在俘的3000名(一说为2700名)穆斯林在8月22日立马被按期处死了;当然萨拉丁送来的那部分赎金他也是照收不误的。这件事也令萨拉丁十分懊恼。
  理查一世的做事风格与萨拉丁确有天壤之别。在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的笔下,号称“狮心王”的理查一世每每是一个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骑士英雄,但是从人格上看,他具有凶狠和贪婪两种恶魔般的品质。小莱斯顿在书中说他是一个嗜血成性、长于战斗的人,相比之下萨拉丁则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与仁慈的胜利者(《神的斗士: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Warriors of God: Richard the Lionheart and Saladin in the Third Crusade)。其实“狮心王”这一绰号就说明理查一世有一颗像狮子一般凶狠的心。在三年前(1188年),正是这位“有一颗像狮子一般凶狠的心”的家伙以造反起家,把自己的亲爹打的满地找牙,不久就给活活气死了。说到理查一世的贪婪,这是指他对钱财的一种特有的催青,而且他还一向善于拿别人的东西来卖个好价钱。1191年春天,正当菲利普二世等人在叙利亚准备忙于与异教徒开战的时候,理查一世却悠闲地在地中海上漫步,先是西西里,然后在途径塞浦路斯的时候,索性顺便把这个大岛从拜占庭人手里夺了过来,然后以10万金币的价格卖给无家可归的前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贵族流浪汉居伊了。而对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3000名穆斯林俘虏,要价20万金币且不还价,这个“狮心王”也实在太黑了点儿。对于理查一世来说,有时贪婪还是他实现战争的手段。一个恰当的例子是,为了支付十字军东征的开销,他在英格兰及原法属领地上,向所有不参加东征的人征收高达10%动产税税率的“萨拉丁十一税”,税率之高实属罕见,而且税名也属于首创。
  攻克阿卡也是十字军分裂的开始,法国人和德国人对“狮心王”的指手画脚很不服气,可又无可奈何。德军指挥官利奥波德(奥地利公爵)一直要求与理查一世平起平坐,当阿卡城被攻陷的时候,德国人兴奋得把德国旗帜挂了起来。可是理查一世连这点面子也不给,命令手下硬是冲上城头把利奥波德的德国旗帜扯下撕个粉碎。失去了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德国人竟跌份到如此地步,的确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啊。谁让他们的“红胡子”淹死在小亚细亚那条该死的阴沟里呢。菲利普二世的待遇比德国人也好不到哪里,作为一个法国国王,在别人的帐下当马仔,被一个脾气暴躁的冤家吆来喝去,实在有失体统。而且一段时间以来,他与理查一世在战略上又多有不合,于是挨到这一年的8月月份,菲利普二世终于呆不下去了,他借口生病离开返回法国,走时留下一万名法国十字军。其实理查一世巴不得菲利普二世早点儿卷铺盖卷儿走人,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他将是这场圣战惟一的英雄。
  1191年9月,萨拉丁才腾出手从幼发拉底河流域归来对付他的对手“狮心王”理查一世。不过萨拉丁来得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时在他的敌人中间,已经少了菲利普二世等人,否则两个甚至三个打一个,耶路撒冷可真是凶多吉少了。萨拉丁先是围攻基督徒手中的沿海重镇雅法,目的是把理查一世引过来,在途中解决这些十字军。这时十字军的队伍意见并不统一,除了理查一世大家都提出应该以阿卡为依托对耶路撒冷发起决定性的进攻,这也是他们此行最主要的目标,但是理查一世并不急于攻打圣城,而是执意要向雅法进军,等解决雅法问题之后再解决耶路撒冷。正如萨拉丁所料,“狮心王”此时想做的,是直接与萨拉丁面对面大干一场。
  应该说,理查一世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统帅,在接下来的表现中,在战术上他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让萨拉丁吃尽了苦头。对这一点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自己的骑士英雄是不惜笔墨的。但是他却不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在战略上层面上他还有一点儿优柔寡断。这使得他丧失了攻克耶路撒冷的机会,最后只好在萨拉丁坚固了城防之后,远远望着这座城池的城头黯然转身离去。耶路撒冷本是这次东征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十字军淹死了一个“红胡子”弗雷德里克一世,气跑了一个菲利普二世。或许“狮心王”内心里有更高的筹谋,他或许希望直接地、彻底地打败萨拉丁,让这位伊斯兰世界的不世英雄的一世英名从此终结。他曾一度希望放弃攻击耶路撒冷,转而进军萨拉丁阿尤布王朝的老巢埃及,这也从侧面说明他的野心甚至可比当年的亚历山大。不过即使如此,理查一世在指挥一支庞大的联军上也显得霸气有余,气量不足,这不仅使得那些在阿卡城头受过他撕旗之辱的德国人愤懑地退场了,留在队伍中的法国人也暗中遭到他的清算,连鼻子都给气歪了。
  这一次萨拉丁仍然沿用以往惯用的战术,即发挥阿拉伯轻骑兵行动迅速的特点,在理查一世的队伍的行军路途以小股骑射骚扰十字军,引诱他们追击,等到敌人被折磨的憔悴不堪的时候,再反身将敌军吃掉。
  但是这次萨拉丁遇到的是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首先,由阿卡出发向雅法行军,理查一世是沿海岸走的,这样,一路上容易得到海上船只输送的补给物质。其次,更重要的是,理查一世仔细研究过穆斯林的战法,行军中不仅任凭对方轻骑左右骚扰引诱不为所动,而且编排出一种步兵阵形战术去对付萨拉丁(步兵在以往的十字军中常常不受重视),即以步兵应付骑射部队,前排步兵将长矛斜插在地上,使对方骑兵靠近不得,在长矛中间安插射程超过对方弓箭射程的长弓射手。在理查一世的指挥下,这种阵形始终保持的较好,结果萨拉丁的人马损失很大,无奈只好放弃轻骑骚扰战术,率部正面迎击“狮心王”的十字军。
  9月7日,双方在雅法北面的阿尔苏夫相遇,由此第三次十字军战争的两位最重要人物直接发生碰撞。这场战斗对于萨拉丁来说进行的异常艰苦。十字军射程极远的英国长弓使萨拉丁的轻骑兵在一波波冲击中纷纷落马;而长矛兵更是与长弓兵有序地配合,令对手突入不得。这种步兵战法令萨拉丁的骑兵无所适从,他们甚至连敌人的重骑兵都很难引诱出来(萨拉丁原本希望把他们引诱到英国长弓的射程之外吃掉),因为他们的重骑兵也只有当对方在长弓和长矛的打击下出现混乱时,才出来冲击和包抄。另外,十字军步兵的自我防护也做的很充分,他们都穿着弓箭无法穿透的毡衣,即使毡衣中箭,仍然可以在阵中作战。萨拉丁发现处于后队的十字军“医护骑士团”比较薄弱,便命令手下射杀了他们很多战马,使其几乎瘫痪,但是终不能扭转战局。这样胜利的天平就越来越向十字军一方倾斜。萨拉丁只好让部队退向海边的一片丛林,伺机杀敌,因为损失太大,于是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阿尔苏夫之战终结了萨拉丁不败的神话,也是十字军自哈廷战役以来的首次重要的胜利。
  1192年上半年,理查一世打算进攻圣城耶路撒冷,然而向耶路撒冷进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面前有一位强大的对手,一个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的萨拉丁。理查一世曾两度将部队开拔到可以看到圣城的不太远的地方,无奈面对萨拉丁及穆斯林大军,不得不退缩回去。他曾发誓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前绝不看圣城一眼,而且有一次他偶然在圣城外面的一座山丘上看到了圣城的城墙,只好用盾牌遮住自己那张痛苦的脸。在这段时间,萨拉丁认真地加强了驻守圣城的部队,耶路撒冷的城防也得以巩固。经过不长的休战之后,1192年7月,萨拉丁带兵突袭雅法并拿下该城;同月,理查一世率军又从水路攻入雅法城内,经过一番苦战把这座城池给夺了回来。萨拉丁赠马的故事就发生在理查一世的这一次夺城之战中。当理查一世攻入城内的时候,已经处于劣势的萨拉丁发现他的对手没有骑马,竟然找来两匹好马让弟弟阿迪尔在阵前送给理查一世,理查一世也没客气,欣然接受了战场上的对手的赠马。双方阵前的士兵都被萨拉丁赠马的举动弄得目瞪口呆。不过这件事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浪漫骑士精神的美谈。理查一世就是骑着萨拉丁的赠马把这位浪漫骑士赶出了雅法,而萨拉丁也是虽败犹荣,走的像个绅士。
  离开雅法的萨拉丁继续上演浪漫骑士的故事。当得知理查一世患病卧床的消息之后,他便派人给对手理查一世送去了水果和医生,而此时萨拉丁自己也是身染病疴。萨拉丁楞使800年后的读者真真一睹什么叫国际主义。
  但是,“狮心王”是难以撼动这位浪漫的骑士萨拉丁的。十字军无力攻打圣城,这使得理查一世萌生退意。于是双方就在1192年的9月2日达成一个协议——耶路撒冷归穆斯林所有,非武装的基督徒获准可以前往圣城朝圣。在协议上签字的双方是萨拉丁与理查一世。协议表明,第三次十字军战争以十字军的失败宣告结束。9月底,“狮心王”理查一世启程离开巴勒斯坦,以后他也再没有望见过耶路撒冷的城墙;而萨拉丁依然是圣城的保护者。第四次十字军战争(上)
  1198年,初登大位的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见右图)号召发动新的十字军战争(英诺森三世出身于意大利孔蒂家族,据说这个家族至今为教会贡献了九位教皇),但是君主们并没把教皇的“圣谕”当盘儿菜。 当时英国和法国这一对老冤家彼此正打的死去活来的;德国人早就看不惯教皇的颐指气使,此时也正热衷于抢夺教皇手里的权力;而且,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也使西欧的君主们丧失了对穆斯林再一次发动战争的兴趣。
  然而事情的发展在1199年出现了转机。法国中北部纽利的一位教士富尔克的一次绘声绘色的布道演讲,使聆听演讲的基督徒热情高涨,他们索性借一次骑士比武大会将十字军组建起来。大会主办者叫蒂博三世,是一位香巴尼的伯爵,他也因此成为十字军的首领。不过这位伯爵次年就死了,来自意大利蒙费拉的伯爵博尼费斯顶替了他的空缺。博尼费斯的家族有一些人是东方十字军的干将,在第三次十字军战争中提到的那个康拉德是他的兄弟,前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鲍德温五世是他的侄子。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既定的攻打目标是埃及,可是最终倒霉的却是拜占廷帝国。其实拜占廷栽在十字军手里早已不是第一次,在以往的十字军战争中,拜占廷就曾经屡屡被十字军顺手牵羊。不过这次“牵羊”对它来说却是致命的。
  这次十字军战争名义上是由西方基督教会策动的,但是教会很快就丧失了对十字军的实际控制权。
  十字军组建好之后,头领博尼费斯及德国皇帝派人前往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共和国,商谈请它们派船运兵到埃及事宜。十字军之所以求助于它们,就是希望利用他们的大船从海上东征埃及,因为走陆路实在太费时、费力,当然夺回耶路撒冷也在计划之中;而那些城市商人们也是有钱支助战争的。一些商业城市特别是热那亚,似乎对与穆斯林打仗并不感兴趣,但是威尼斯共和国答应有偿地出船运输三万三千五百名十字军和四千五百匹战马(代价是八万五千银马克以及分得包括土地在内的战利品的50%)。其实埃及当时是这些意大利城邦的重要商业伙伴,让十字军把埃及搞成乌烟瘴气的,意大利商人们当然是不高兴的。
  1201年,十字军的人马如约来到威尼斯,人数比预计的要少一些,然而他们在威尼斯遇到了麻烦。老奸巨猾的威尼斯瞎眼总督恩里科·丹德罗,以他们付不出早先答应的巨额船运费用为借口,拒绝送他们上路,威尼斯人甚至还在利多岛设障拦截十字军。其实威尼斯人是另有所图的。在恩里科·丹德罗和威尼斯人的威逼、游说下,十字军决定改变初衷,帮助他们攻下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城市萨拉(即扎达尔,位于今克罗地亚)。这座港口城市曾经在威尼斯人的管辖之下,不过这时占有这座城市的是匈牙利人。于是倒霉的匈牙利人又一次成为十字军的牺牲品。为了与十字军拉拢关系,这位瞎眼老总督甚至还在圣·马可大教堂举行过一次参军(即参加十字军)表演秀。这样,以所谓的圣战为借口的十字军这回连最后一块遮羞布也不要了,索性为威尼斯人当起了雇佣军,只要雇主给好处,没有什么不可以干的。十字军得到回报是,免除十字军欠下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