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之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峡之痛-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船下海,哪怕只穿一条裤衩跳海泅水回金门去。 
  “要没我的消息,就报告行动失败,我报效党国了。”罗进说。 
  他留了一手,没让副支队长率队向云峰山区潜进,支队里只有他自己知道本支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六章 台岛相望(7)   
  黎明时分,特别支队全体队员吃过干粮即兵分两路离开山中岩洞。副支队长率四人往东,攀上附近山头,罗进和另四个人向西,顺下坡路走出林子。罗进这一队人并没有走远,太阳刚出山头,他就选择一条几乎被灌木覆盖的山涧,让他的人隐藏涧旁灌木丛中,静待事态发展。罗进特别吩咐说,没有他的命令不得轻举妄动。 
  半个钟头后,有大队民兵从山坡下黑压压潮水一般漫上坡来。 
  “注意搜索!”民兵队中一个粗嗓门大声命令,“搜那条沟!” 
  罗进把手枪掏出来,他的心里一片绝望。 
  罗进很清楚自己这次重返大陆凶多吉少。不要说登陆困难,即使登陆之后不被发现,顺利潜入云峰,同样前途凶险。罗进在云峰当过土匪,知道当年卢大目如何横行一时,末了还是完蛋。如果能够立足,几年前他就用不着往台湾跑了。明知凶险,他一咬牙还是爬上大陆,一来他别无选择,二来也心存侥幸,他认为即使无法在云峰干出名堂,把枪一扔在大陆隐身藏匿也是有可能的,大陆区域无边无际,一个人在这里找个藏身之所就跟在沙滩上藏起一粒沙子一样。 
  那时他还想着一个人,杜荣林。如果不冒险重返大陆,什么时候他才能跟这个“大北杠”邂逅并寻找妻女?他在金门守望多少年?在台湾又等了多少年?还会再有什么机会吗?难道就永远放弃了? 
  离开台湾之前,罗进安排了所有后事,把自己的财产和身后抚恤全部留给吴淑玲和他们的孩子。他没把重返大陆的事告诉吴淑玲,因为事涉机密,军令不允。他对吴淑玲说,上司有一项任务交给他,事情不大,办完后即回台中跟她结婚。然后他就消失了,只在出发赴金门前给她去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些后事。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劫难逃于大陆遇难,有关部门会把他阵亡的情况告诉她,把他留下的钱和抚恤支付给她和他们的孩子。在那片临涧灌木林里,看着数不清挺着各种武器的大陆民兵朝自己走来时,罗进想起吴淑玲,还有尚未出世的那个孩子,他的心里阵阵发紧。他想,这孩子大概快生了,不管是男是女,恐怕都是遗腹子了。 
  这时远处突然传来枪声。 
  “砰!砰砰!” 
  罗进心里一震。从枪响的方向分析,可能是副支队长那一路跟解放军遭遇了。 
  接着枪声大作。 
  “缴枪不杀!缴枪不杀!” 
  前方的吼叫立刻改变了罗进身边的局面。正在指挥搜索的民兵指挥官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他们相当勇猛,却太喜欢凑热闹赶集一般唯恐落后。只听民兵指挥官大声下令:“在那边!快!”大队民兵当即放弃搜索,步履杂沓朝枪响方向扑去。罗进这边迫在眉睫的一场恶战忽然烟消云散,在远处猛烈的枪声中,小涧边异常安静。 
  罗进压低嗓门喝道:“出来。” 
  他领着他的队员顺山涧往下跑,然后折转跑向旁边的一座山头。罗进注意到远处的枪声很快停了。那边的战斗大概已经结束,五个人对付数百上千个人不可能支持太久,副支队长他们要不是被乱枪打死,就是跟党国拜拜向解放军投降了。对方很快就会发现有人漏网,他们立刻就会掉过头来再搜。因此罗进逼着他的人拼命往前跑,不管附近有何动静。翻过两座山头,有条河拦住他们的去路,罗进让队员们脱下外裤,把枪顶在头上,涉过齐腰深的水,爬上对岸,钻进一片密林里,那时大家都松了口气。 
  罗进说:“不停,快走!” 
  他们在那片山地一直走到黄昏,其间只在一片农人的地瓜地里休息片刻,大家野猪一般从地里刨地瓜,一人啃几块,便又上路。太阳落山后,他们穿过一条山区公路窜到另一侧山岭,罗进对了一下地图,说:“跑出来了。” 
  这里已是另一个县的地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深夜,累得快趴下时,罗进才决定宿营。宿营地是山坡上的一座破庙,附近极静,没有人迹,庙早已荒废,无屋顶,只剩几堵残墙和一尊塌毁将尽的泥雕菩萨。罗进念声阿弥陀佛,说佛祖保佑,咱们睡觉时别让共军从屁股踢醒。进了破庙后一行人就地一倒,就死活不愿再爬起来。 
  罗进一直睡到清晨。醒过来时,他感到身上有点冷,然后就听到外边有动静。他爬起身,抬腰往外看了一眼,当下就愣住了。 
  佛祖显灵。没有人踢他的屁股,但是外边到处枪口,还有人。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他们已被团团围住。 
  罗进站在残墙后边,静静欣赏对手收拢他们的包围圈,他的队员横七竖八都还躺在地上呼呼大睡。这些人被罗进像赶鬼似的赶着走,末了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噩运。 
  罗进用脚把他的部下一一踢醒。 
  “起来,看共军。” 
  他们全都吓呆了。 
  罗进说:“举枪。” 
  他看到他们的脸白得都像死人。 
  “扔出去。” 
  罗进领头把自己的手枪扔出废墟,他的部下跟着把枪支全部扔了出去。然后他们一个跟着一个高举双手,摇摇晃晃从破庙的废墟走了出来。 
  罗进发觉自己干得真有些轻车熟路。十几年前的一个上午,在一场遭遇战后,他也曾如此这般把枪扔出一个废墟,跟同伴一起举着手走了出来。   
  第六章 台岛相望(8)   
  他对自己说:“没有办法,这是注定的。”   
  第七章 逢劫难(1)   
  1. 
  文革爆发前夕,杜荣林的军旅生涯发生一次变动,起于台湾海峡上的一场海战。 
  1965年盛夏,国民党海军第二巡防舰队的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窜入大陆沿海地区执行侦察、骚扰及所谓“心战”任务,在东山岛以南海域与解放军南海舰队一个护卫艇大队和鱼雷快艇支队相逢,双方激战。“剑门号”和“章江号”凭借火力优势远距离猛轰,解放军四艘护卫艇取贴近进攻战术,一路猛冲逼近,迫敌舰分头驶开。护卫艇先集中攻击“章江号”,该舰中弹起火后曾试图迎头冲撞护卫艇,护卫艇未退缩,咬住不放,双方军舰一直打到几乎相撞,“章江号”最终爆炸沉海。而后解放军海军的第二梯队五艘鱼雷快艇在护卫艇配合下,集中火力攻打猛攻“剑门号”,最终将其击沉。第二巡防舰队少将司令等一百七十余名国民党海军官兵于此海战中丧生,“剑门号”舰长等三十余人被俘。解放军南海舰队的护卫艇和鱼雷艇各有两艘被敌击中,伤亡三十余人。 
  杜荣林的部队属陆军建置,驻地与海战区域近在咫尺,却没轮他使上劲。海战爆发之初,杜荣林部就奉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在整个海战中始终保持高度戒备,但鞭长莫及,部队隔岸待战,一枪未放。这场海战却给杜荣林送来了意外的一个战利品:海战刚刚结束,大区一位副司令员即乘直升飞机赶往前沿视察,副司令员视察了沿海军用码头等设施后,决定了解沿海各部队的战备状态,他随机挑选,把杜荣林那个营作为其中之一。杜荣林猝不及防中头奖,与突然开进驻地大门的首长车队意外遭遇。 
  结果很好。杜荣林的营区收拾得井井有条,指挥所战备值勤记录非常完整,各连队按计划进行军事训练,无一错漏。全营战士严阵以待,只等一声令下,奋勇前进,解放台湾。副司令员感到满意。 
  杜荣林在向副司令员汇报本部战备情况的当儿突发奇想,问能不能临时组织一场战斗演习供首长检查和批评?副司令员一听来了兴致,指点营区附近山头,命令杜荣林组织一次连进攻。杜荣林紧急集合队伍,下达命令,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好准备,即开始进攻,演习进行得精确而顺利。特别是演习战士开始冲锋时,漫山遍野一片“缴枪不杀!”的吼叫,副司令员不禁动容。 
  他问身边的军官:“这营长哪年的兵?” 
  陪同视察的孙保田报告说:“19 44年。” 
  “好像不错?” 
  孙保田说,杜荣林立过数次战功,就在一年多前,还因指挥得当,迅速歼灭在沿海登陆的敌小股武装特务受到嘉奖。 
  “我记得那个事,抓住一个少校支队长是不?” 
  孙保田说,在那次围歼武装特务行动中,杜荣林这边击毙了一个上尉副支队长和一个敌兵,生俘三个特务。司令员说的少校支队长是逃出包围圈后在邻县落网的,不是杜荣林部捕获。但整个行动中,发现和组织围剿敌人的头功还应当是这个营长。 
  副司令员点了点头。 
  这次视察活动的后续效应很快就发生了:上级部门派员找到杜荣林,奉命了解他的有关情况,包括家庭情况。 
  他们询问了几件事情,其中有两件让杜荣林感觉异样。 
  一件涉及国民党特务罗进。 
  “杜营长报告过这个特务的一些特殊问题?” 
  杜荣林说:“是的,我有疑问。” 
  杜荣林告诉上级人员,提到的这个国民党特务他从不认识,但是已经注意多年。当年金门敌特搞阴谋,广播了一封《致杜营长的信》,上级领导给他通报情况,讲到一个代号021,名叫罗进的敌特分子。他记住了。19 64年,敌小股武装特务窜犯大陆,他组织部队和民兵将敌包围于水车岭,敌一部被歼,一部逃出,于邻县落网。事后他从军区内部通报上看到消息,注意到从水车岭逃出后于邻县落网的敌特少校叫罗进。他马上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请他们注意核对特务少校的身份和来历,与以往掌握的敌特资料相对照。当时他还提出,如果这人就是早年那个金门特务,除重点追查本次窜犯外,也应认真追查该敌以往特务活动。事后有关部门告诉他,经核对,被捕特务少校与金门那个分属敌不同情报部门,没有关系。他觉得格外遗憾。 
  “我还是觉得怀疑,他们搞准了没有?”他说。 
  有件情况杜荣林没告诉上级人员:他曾经非常认真地动过念头,想去见一下这特务,亲自审一下,解一解心头之谜,至少可以判断该特务对有关问题是有意隐瞒真相,还是说了实话。但是不行,杜荣林是沿海驻军指挥员,处理敌特事务不属其职责范围,可以反映情况,却不能随便插手审讯。疑问虽被排除,杜荣林却不想轻易放过,他认起真来就这样,非得自己搞个清清楚楚不可,只等合适时机。 
  但是他没多说,因为不必要。 
  另一件让杜荣林感觉特别的事情涉及到小王,王锁柱。上级人员询问杜荣林跟王锁柱都有什么联系。杜荣林说,王锁柱原是他的通讯员,是他那个连唯一一个从金门回到大陆的战士。小王被遣返回乡劳动后,他们时有联系。几年前王锁柱来信,提到准备成家,他给他寄过一点钱。半年多前,他曾写过一份证明,说明王锁柱曾为我军战士,在解放战争期间对敌作战勇敢,曾立过功。这是应王本人来信要求做的,所证明情况均实事求是。尽管王锁柱后来被迫当国民党兵,留有污点,毕竟是自己连队里唯一一个活下来的,作为老连长,他不能翻脸不认。他是这么想的。   
  第七章 逢劫难(2)   
  上级人员很谨慎,他们只了解情况,不表态,也不解释。杜荣林对有关问题感觉有些异样,却也缄口不提。他断定他们了解这些事情必有缘故,但是如果他们不说,他不能沉不住气,急着要打听究竟。其中缘故今后慢慢的总会明白。 
  上级人员回去了。此次调查很快有了结果:一纸命令传达部队,杜荣林奉调某守备团担任副团长。半年后团长调到军区任职,杜荣林代理团长。 
  杜荣林获得了军旅生涯中重要的一次升迁。他为自己得到的信任和重视而心情振奋。但是造化弄人,没容杜荣林如他自己,也如他的上级所愿,在新的岗位上略有施展,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动荡轰然爆发。 
  起初杜荣林没有太多意识。杜荣林认为“文化革命”顾名思义是文化方面的事,他是军人,与此无涉。从1965年下半年起,报纸上一再发表长篇文章,批判锋芒从吴晗的《海瑞罢官》直到“三家村”,杜荣林感觉到这场运动来势迅猛有台风海啸之势,却也没想到跟自己有多大关联。1966年夏“文革”浪潮席卷大地,学生停课,写大字报,成立红卫兵组织,宣布造反。然后工厂、城市、农村卷入,整个社会开始动荡。那时杜荣林也还不认为这一浪潮跟自己有多少关系。他和他的部队奉命据守海峡前线,敌军在海峡另一侧枪炮相向,军人们另有使命。 
  九月间,杜荣林长女杜山搭车到部队找爸爸,此时已不是当年她跟母亲、外婆怄气,离家出走跑兵营的模样。这年她读高二,十七岁,是个大姑娘了。杜山上高中后相当拔尖,成绩好,一直当班干部,“文革”初她从青年学生中冒出来,成了领头人物,当上学校“前线红卫兵团副团长”,头衔与父亲相当。杜山到部队找杜荣林,是因为要带本校一批学生到北京去,时称“大串连”,她想要一顶新军帽,那时的孩子都以穿军装为荣。杜荣林留她在部队住了一天,跟她长谈。杜山说起他们在校里校外“造反”的情形,大字报、辩论会、斗争会如何热火朝天。说得兴奋不已,情绪高昂。 
  杜山提到学校英语教研室的主任,这人看起来温文尔雅,满腹经纶。文革中一揭发,原来他当过国民党军官,任过翻译,跟过美军顾问,还有个哥哥跑到台湾去了。学生们把他抓起来斗争,给他戴高帽,挂黑牌子,满校游街。 
  “他哭。”杜山说,“却不老实。” 
  杜荣林心有所感。他说谁让你们小孩去干这种事?不能因为老师以前干过什么,现在还有什么人在台湾就要斗他,这好像不太讲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