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青年必读经典:伤心咖啡店之歌 作者:(台湾)朱少麟
关于都市人群的生活、精神困境和精神追寻写的最熨贴、最细腻最富激情的华语纯文学小说。
全书以坐落在喧嚣的夜市中的一家小咖啡店为主要的活动舞台,通过里面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去囊括了大都市的所有生态群落。借助于海安、马蒂、吉儿等人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去关注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怎么能够在匆忙、纷繁的生活中,不让内心枯萎,除了物质的东西以外,还有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作家出版社 出版
关于本书
赫赫名家·赞誉推荐
这是我最近以来看的长篇小说中,难得的稳重作品。我想她绝对是天生吃这行饭的;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继续写下去。
——吴淡如
新一代的流浪文学,由作者自身出发的各面相自我,化为书中不同性格但同样极端的角色,构成了一首完整的歌。伤心吗?也许吧!新的流浪似乎就是将成长预设为无止境的坠落。作者的伤心咖啡店,是站立在光阴轨道上的一个小小悲剧。
——王浩威
……谁知一看即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不能不感到有幸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伤心咖啡店之歌》写的是当代的台北和一群对当前的社会架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质疑的年轻人……
——马 森
人生,除了工作、除了爱情,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花任何代价去追寻?这本小说将人的价值与自我实现做了深刻的探讨,非常值得一读。
——杨小云
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1)
文/马 森
作家有天生的和力致的两种,前者一出手即有大家风范,后者则靠不断的努力,始可有成。
《伤心咖啡店之歌》的作者朱少麟,除了通过几次信和几通电话之外,到现在还没有见过面,对朱小姐的背景也一概不知,但我知道她是一个刚出校门不久还没有很多写作经验的年轻人。半年前,她寄来了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希望我看了提供一些意见。二十多万字厚厚的一册,在我忙碌的生活中,一时之间实在不容易找到时间阅读这样的一部长篇,因此一压就压了半年之久。最近,九歌出版社要出版这部小说了,作者急于想知道我的看法,压了这么久而未看,对朱小姐着实感到抱歉,因此决定摒挡其他要务,先拜读《伤心咖啡店之歌》。谁知一看即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不能不感到有幸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
在台湾的文学界,写短篇小说的多,写长篇的少,尽因步调快速的工商业社会,使读者欠缺长时间阅读的机会,使作者也失去了潜力营构的耐心。其实,真正要涵尽一个时代或包括较大社会层面的图景,非长篇莫属。然而长篇不但比短篇需要更多的时间,也需要更高的技巧,除非是天生的作家,并不适合作为锻炼文笔的试场。初出茅庐的朱少麟一蹴即中的,不能不使我感到惊讶。
《伤心咖啡店之歌》写的是当代的台北和一群对当前的社会架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质疑的年轻人。尽力追求经济利益、努力出人头地,是自由经济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容质疑的人生目的。非如此,即不免流于社会边缘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中,还有没有多元价值观的可能呢?如果不认同经济利益及攀爬社会阶梯的导向,在这个社会中有没有生存的空间呢?以自由主义为标榜的资本主义社会,到底给予人多大的自由?这是作者借书中的人物提出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作者特别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基础的“自由”,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自由是什么?”
……
“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
“自由像风,只存在于动态中。”
……
“人既然群居在一起,要在怎样的理性约束下共享自由?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
“自由只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挠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
以上是书中人物讨论自由的片段。我们知道,自由是存在主义所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以上热烈的论辩看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影响台湾的存在主义,在新人类的头脑中非但没有消形匿迹,而且仍然在强烈的发酵中。存在主义本就有两个思想的线路:一是从自由到选择,到责任;另一是从荒谬到颓废,到虚无。二者都攸关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而活着的生命啊,在长存的天地里是何许的短暂渺小,穷其一生地迸发光亮,以为自己达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事实上连痕迹也不曾留下。人是风中的微尘。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盘之争,那些自由之争,即使争到了,又算什么?人只不过是风中的微尘,来自虚无,终于虚无,还有什么好苦恼执著的呢?就算是什么也不苦恼执著,结果还是一样,生命本身,和无生命比起来,一样的虚无,一样的没有意义。
然而存在主义的虚无并不导向悲观,而是对人生的一种透彻的了悟。这种了悟在朱少麟的字汇里称作“神的虚无”。
因为人的虚无和神的虚无不同。马蒂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她把体会中最根本的意识叫做神。人的虚无就是虚无一物,而神的虚无,是一切冲突、一切翻腾之后的一切抵消、一切弥补,因为平衡了,圆满了,宁静了,所以虚无。
这部小说借着主人翁马蒂的生活经验和遭遇,重新对存在主义做了一番深入的探讨和诠释,使其具有了写实性与理想性的双重向度,也使其超脱了写实小说的繁琐,而具有了思想上的丰厚与深度。当然,有的文评家认为滔滔不绝的辩难会有碍于文学的鉴赏。我自己认为具有思想性的小说无法排除思想的辩难,端看其是否把思想的辩难融入小说的场景之中。如果融会得宜,既可为掷地有声的论文,又可为文情并茂的小说,帝俄时代的小说早已开了此类小说的先河。要之,《伤心咖啡店之歌》正是企图在写情之外,兼写思想与心灵的转变与进境,务必把人物写成福斯特(E.M.Forster)所谓的“圆形的人物”。
婚姻失败的马蒂在彷徨的生活中无意中走入伤心咖啡店,遇到了一票颇不平凡的年轻人,因而改变了她的一生。其中有美若天人的海安、能言善辩的吉儿、凝情俊俏的小叶、善解人意的素园、一心追求财富的藤条……个个都具有独特的面貌与诱人的姿态。作者对友情与爱情(包括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的描写相当温馨感人。伤心咖啡店就是这群青年男女的现代大观园,似乎是台北污秽的红尘中的一方净土。而作为这群人中心的就是兼具有贾宝玉之美之慧的海安。
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2)
马蒂之外,海安是作者着力书写的重点人物。出身于豪门财阀之家的海安,除了天生一副超凡脱俗的面貌和身材外,一出生就衣食无忧,豪放洒脱,自然成为众美女追逐的对象。看来一味游戏人间的海安,其实是最最深情的一个人,不过他迷恋的是在襁褓中就已夭折了的双胞胎兄弟,反映的正是Narcissus式的自恋倾向。浪游在马达加斯加被人称做耶稣的流浪汉,却长了一副与海安一模一样的面貌,海安在人间无能施与的爱,全部倾注在耶稣的身上,不幸的是耶稣却是对人间的情爱疾苦都无动于衷的超人。没有回应的爱是未完成的爱。爱海安的女子们在海安那里得不到回应,爱耶稣的海安在耶稣那里也得不到回应,爱都无能完成,也就无自由可言了。马蒂远赴马达加斯加苦心地寻访耶稣,然后不计艰险地追随耶稣,这其间的缘由,固然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解脱,更重要的却是为了无能完成对海安的爱。马蒂悲剧的死是一种方式的殉情,正如海安的自残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殉情。吉儿的聪明务实,使她早看出陷入海安情网的危险,而及时逃脱。最可怜的是小叶,爱海安爱得太深,不惜改扮男装来迎合海安,但终亦无济于事。这整个情爱的罗网,构成了对同性之爱过分压抑后的心灵投射。
马达加斯加的场景是全书最不写实的一部分,是一个梦境、一个理想,也是台北社会的一个倒影,用以反衬现实的庸俗。可是若没有这一部分,全书会失去了现在所具有的空灵。耶稣这个人物当然也只能在梦境和象征中存在,他是海安的另一个自我,是一个虚的海安。马蒂追随耶稣正如她追随海安,不会获得爱的回应。在经历了虚实两面的经验之后,马蒂终于了悟。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伤心咖啡店之歌》也是部成长小说,写马蒂从稚嫩走向成熟;在一步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马蒂产生了过人的自信,毅然走上不从俗的道路。同时这也是部求道的小说,写马蒂从懵懂到悟道,一旦领悟,马蒂便觉得她的生命似乎已与宇宙合一了。
在冥想中她的意识不断扩大,扩大,扩大到弥漫充满了整个宇宙。她与宇宙等大,于她之外别无一物,连别无一物的概念也没有。于是不再因为找不到方向而彷徨,因为所有的方向都在她之内,自己就是一切的边境,所以不再有流浪。
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山顶上的马蒂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不在追求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繁华大都会如台北,人们活在人口爆炸资讯爆炸淘金梦爆炸的痛苦与痛快中,这是台北的滋味,这是台北人的课题。也有活在荆棘树林中的安坦德罗人,他们的生命舒缓迟滞,享有接近动物的自由,却又限制于缺乏文明的困苦生活,这是旷野中游牧的滋味,这是他们的课题。
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完成自我以后,脱离了无能完满的爱的痛苦,死便成了无能避免的宿命。
一起经营伤心咖啡店的一票朋友,最后死的死,散的散,正像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崩解,然而各人却都经历了各自的生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了悟。
这是部写人的小说,情节只是随兴,有时使人觉得太过偶然,像海安的车祸、马蒂的死等等。英国小说家安东尼·布尔吉斯(Antony Burgess)生前在他《最佳英文小说导读》一书的序言中,把小说区分为艺术小说和通俗小说两种,他说前者主要在写人,后者主要在写情节。无疑,朱少麟企图努力把《伤心咖啡店之歌》写成一部写人的艺术小说。虽然作者并无多少写作经验,但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人物塑造的掌控、对场景的烘托、对思想的厘析与辩难,都不能不令人惊叹,足以证明作者是属于天生作家的一类。我们期待作者在未来的岁月里会有更上层楼的表现。
《伤心咖啡店之歌》缩写稿(1)
李宏伟 缩写
“伤心咖啡店”是隐匿于台北闹市区的一个舞台,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五个人是舞台上面的主角。这五个经历各异,性情不同的人,因为内心深处对同一个东西的渴望而相互吸引,因为曾经共事而成了伤心咖啡店的合资者。
各种条件天生优越的海安,他不用工作,外形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俊朗、挺拔,海安的思想带着颓废的前卫,他不爱任何人,他的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他的行踪令人难以捉摸;吉儿,曾经的天才舞蹈家,今日的新锐记者。在纽约的伤心舞蹈经历促使她别离了仅仅为个人的理想而奔波的年少岁月,她是朋友中唯一尖锐抨击海安颓废得积极的处世态度的人;小叶,颇具天赋的绘画者,曾是霸气十足的小太妹,总做男孩打扮的俊俏女孩,伤心咖啡店的实际经营者。因为爱上了犹如太阳的海安,她甘愿被笼罩在其强烈光线所制造的巨大阴影之中;素园,无奈的台北上班族。她的心非常柔弱,却又有着难以形容的坚韧,她在脚踏实地地和生活的平庸抗争,伤心咖啡店就是她憩息和吸取养分的地方;藤条,魁梧的汉子。没有优越的先天条件、放弃了曾拥有过的炽热理想,他要拼搏好的物质条件。没有小叶那样一厢情愿中的感情,他的拼搏因为妻子和女儿而踏实。没有素园的柔弱与敏感,他的拼搏凶狠而义无反顾。
这五个人之间若即若离却又密不可分的友情,他们自以为已经很坚固的对生活的信念,在马蒂出现之后发生了改变。其实,马蒂是无意间闯入伤心咖啡店的,只因为伤心。
虽已结婚了,老公却在国外,又一次辞职在家,整日和公婆困居一屋,快三十的马蒂过得很迷茫。她不知道什么是她想要的,她只能靠回忆来支撑着自己。她不断地回想起,大学的时候,当她想逃离一样离开家里搬到学校去住的时候,她碰到的那个人,那个后来成为她男朋友的人,他叫杰生。杰生告诉她,人要为自己的感觉而活,人也只需为自己的感觉而活。马蒂不停地想起这句话,想起信奉这句话的杰生不久和自己分手,想起杰生已经快五年没和自己联系。但是在大学好友琳达的婚礼上,马蒂才知道,杰生永远都不会再和她联系了,他已经于几年前死了。马蒂居然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马蒂别无选择地逃离同学的婚礼,一个人在台北的大街上漫无目标的游走,她非常伤心,单纯地伤心。伤心与饥饿、劳累之下,马蒂晕倒在台风袭过台北所留下的满地枝叶上面,警察试图救助她,为了逃避警察的救助,马蒂只能勉强找个地方躲起来,她躲进了“伤心咖啡店”里,它局促地与夜市中的各种烧烤店挤在一起,唯有店面招牌地一波蓝色的光像海水一样涌来,冷冷的光圈裹住了马蒂。
那海水一样的蓝色光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