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谢薇薇来前就有读过相关的研究和报告,知道大乙烯和大炼油设备都很庞大,不是短时间能轻易安好的,遂问:“大华在同时安装乙烯和炼油设备?”
    “乙烯快要安装好了,炼油设备刚刚开始。”杨明并没有仔细解释。实际上,苏城原本是不想做炼油厂的,但海沧计划完整的拿到手了,再将炼油厂还给中石化也有些不实际,苏城于是继续了海沧石化基地的思路,准备再搞一个大炼油设备出来。
    反正台塑也是出钱购买,苏城接了台塑的单子,自有大量的外国公司前来接洽。
    王绍和何涛还称得上年轻,眼望着宏伟的炼油设备,一种民族和国家的情愫油然而起,心情霎时间开朗。
    谢薇薇却看着前面的人群,问道:“这个项目很难吗?怎么有这么多的人?”
    现场安装主要是机械化的,但也不免要人的辅助,以及工程师坐监理。不过,现场除了正在工作的工人以外,还有好几十人戴着崭新的安全帽,盯着设备在看。
    杨明轻声解释:“他们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人,来海沧考察。”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四章 德语
    石化产业是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政治密集型的产业。政治是石化产业的基础,资金是石化产业的根基,技术就是石化产业盈利的根本了。
    政治资金和技术在现代能源产业中是密不可分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苏联。他们的石化公司是国企,又有银行的大幅度贷款,政治和资金都不缺,但苏联石油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上不去,即使在他们最重视的巴库地区和高加索地区,石油和石化产品的产量依然不高。自60年代以来,苏联的经济日渐困难,每位苏共总书记都对石油产业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减产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和石化行业的高成本性质,对速度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对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到了九十年代,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公司,如果不能达到规模产量和规模效率,根本是活不下去的。就像是苏城在阿联酋的瑟坦油田,如今年产400万吨并逼近500万吨,这种高产量得到的就是超额利润,但若是产量降低到100万吨或者50万吨的时候,盈利就没那么可观了。若是算上给阿联酋的税费和竞标油田的花销,亏本也说不定。
    人们都看到了石油的垄断利润,却没有看到石油企业背后的技术投入。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伊拉克。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是欧佩克中数一数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如此,而且几乎全部是他们自己的石油公司采掘出来的。
    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的石油公司遭到了灭顶打击,以至于不能自己生产石油。曾经的伊拉克经常被欧佩克批评超产石油,但在战争结束以后的伊拉克,石油产量想要达到比例也做不到,最终只能求助于外国石油公司。
    即使如此,要恢复油田的产量,最少也需要两三年的功夫。至于伊拉克自己的石油公司,想达到战前的水平也许需要10年时间。当然,10年以后他们又遭遇了新一轮的打击,于是恢复时间遥遥无期。
    石化产业的技术要求比原油产业只高不低。中国的乙烯产量始终是个问题,成品油其实也不够用。中国很早就有出售原油采购成品油的问题出现,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自己炼油?
    其实就是炼油厂不够,炼油的吨位不够罢了。如果国家一天需要100万桶柴油和汽油,而国内的成品油产量只有60万桶,那就毫无疑问的需要进口40万桶成品油。无论石油产量是多少,大家使用的最终产品仍然是石化产品。
    而要生产更多的成品油,并不光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还要不断的提高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以国际通行的原则,生产一桶柴油,赚取1美元的工厂已经是很少的了,这其实只是百分之二三的利润,换言之。如果技术不达标,生产成本比国际平均成本高了3个百分点,炼油就是白做工。炼油厂的成本也收不回来了。
    如果炼油成本增加5个百分点,造不如买就是正确的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大华投入数千万购买的炼油技术,对中石化等大型石油企业的吸引力就是非常实在的了。双方的战略冲突是一回事,来大华石化基地参观考察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到大华石化进行考察,已经成了各个公司的常例。一些分公司甚至出台了轮换学习的章程。他们看重的不光是大华已经购买的设备技术,还包括了大华请来的国外技术员,以及负责培训大华实业员工的巴斯夫公司的技师。
    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往往掌握着一线最实在的技术,自然是提高水平的最直接手段,但国企雇佣外国工人的手续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是要国家先出台一系列的学习政策,然后才能进行这样的培训。要是没有碰上有政策的时节,国企领导宁可等着也不会给自己挖陷阱。
    大多数时间,国企要培训员工,就把员工派往国外。
    可想而知这样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诸如中石化、中海油这样的企业,不可避免的需要派遣员工出国学习。否则技术跟不上是一方面,因为技术匮乏而丢失订单的麻烦更大。
    苏城自然没有国企的各种限制和不安全感。大华石化公司兼收并蓄,不仅有自己的培训体系,也接受巴斯夫公司的培训,同时又挖角国外的技术工人……经过一年多两年的时间,大华工人的水平上了一层之外,他们的培训体系也显露出了威力。
    谢薇薇见到的就是一群正在学习的工人。
    90年代的工人,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的工人,对于学习的认识都是正面的。人们嘴上说着走后门,但有机会的时候,都会拼命的去学习。
    谢薇薇就见到一个工人脖子仰的高高的,手上却抓着笔记本,另一只手在眼睛不看的情况下拼命的做记录。
    她轻轻的走过去,只见笔记本上写着一堆奇怪的词语:攒普林……偶单格……““这都是什么?”谢薇薇弯着腰,鼻腔里全是机油和润滑油的味道,看了两分钟,脑袋就看晕了。
    “嘘。”工人低头瞅了她一眼,似乎有点被谢薇薇的美色所吸引。不过,台上的外国工程师又在说话了,工人迟疑片刻,还是抬起头来,眼睛盯着他的动作看。
    与此同时,更多莫名其妙的词语出现在他的笔记本上:“派普兰……弟可送拉客送哥拉门……”
    然后,他还翻页了,颇为认真的继续写了下去。
    谢薇薇等了好半天,终于台上的工程师说完话了,她忙问:“你是在记笔记?记他说的话。”
    “可不是。”这工人大概30岁前后的样子。他不好意思与谢薇薇对视,于是小心的低下头,一点都看不出刚才“嘘”的样子。
    “你写的这些是什么意思?攒普林是什么?”
    “嗯。”
    “我是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工人很腼腆,尤其是在旁边有人围观的情况下。
    谢薇薇落落大方,此刻讶异的道:“你不知道什么意思,记下来做什么?”
    “嗯。”
    “嗯什么?”
    “嗯。”
    “你只会说嗯吗?”谢薇薇再有脾气,也该没脾气了。
    工人轻轻的说:“嗯。”
    谢薇薇翻着白眼,有种要昏厥的意思,心想:幸亏外国工人不是这样的,否则任务都不知道怎么完成。
    这时候,跟前围观的工人,有大胆的吆喝道:“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记下来,晚上找翻译看看就明白了。老胡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人,你和他说不是对牛弹琴嘛。”
    谢薇薇一阵无奈,道:“你们是听不懂他们的话,然后用语音记笔记的?”
    “是啊。”
    “那为什么不让听的懂的人,比如翻译整理一个笔记?”谢薇薇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不是听不懂德语吗?找听的懂的整理一份,大家一抄不就行了。
    老胡此时却悄悄的说了一句:“那怎么自己学德语?”
    谢薇薇登时愣住,问:“你在学德语?”
    “嗯。”
    “学会了吗?”
    “嗯。”
    “学了多少?”
    “嗯。”
    对话再次进入死循环,谢薇薇求助的看向别人。
    适才的工人高声代答:“我们都学德语,德国工人都说德语,公司的设备也是德国的,不学德语学什么。”
    “那你们学会了吗?”
    “咱们对话一个?我们好几个人,都能和德国工人聊天了。”高声的工人很自豪。
    谢薇薇有些惊讶的微微张嘴。90年代的外语是相当吃香的,小语种尤其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大华的工人竟然能和德国人日常交流,那水平就很不差了。
    她想了一下,抢过老胡的笔记本,翻到前面看过的一页,问:“刚才问的,攒普林是什么?”
    “取样。”
    “派普兰。”
    “油管。”
    “这个……”谢薇薇很艰难的念了下去:“弟可送拉客送哥拉门。”
    念完才发现,还挺顺的。
    老胡这时候低声道:“分裂蒸馏塔。”
    “什么?”
    “分裂蒸馏塔。”
    谢薇薇看向其他人,见有人点头,才扭头道:“这么长的你知道,那么短的你就不知道了?知道的话,你记什么。”
    “我昨天刚背的,记得不清楚。”工人说的很实在。
    谢薇薇心里一动,举起笔记本,对着光线看了一下。
    原本巴掌厚的笔记本,已经膨胀到了拳头厚,里面的页面全是松泡泡的,边缘也黑了。翻到前面,就能见到不同颜色笔的注释,全是中文语音的德语单词,有的还有大段的说明。说明主人没少进行翻阅背诵。
    老胡突然有些扭捏,抢似的将笔记本给抓了回来,小声道:“我脑子笨,记得慢,好多也听不懂。”
    “听不懂的话,看他们讲解,有用吗?”
    “把外国人的动作记下来,网上回去再对着做一遍,效果可好了。”工人说到技术,就放松了。
    旁边也有人说:“晚上回去,背两个小时的单词,学两个小时的动作,掌握三五成没问题。”
    “听不懂问人,看不懂也问人,羞啥。”这位一口地道的东北腔,语气中带着豪爽。
    谢薇薇忽然有些感慨,作为计委干部,她见过无数坐办公室的人,却从未体会过这种浓烈而炙热的学习情绪。围绕在身边的机油味,也很容易被忽略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同公司
    出于职业习惯,谢薇薇又挨个询问:“你是哪个公司的?”
    结果答案各有不同。
    老胡说:“我是大华石化的。”
    声音很大的工人扶一扶崭新的安全帽,骄傲的昂首说:“中石油!”
    地道东北腔的男人也带着一顶崭新的安全帽,笑说:“我中海油的。第二次来了。”
    和他们装束类似的尚有几十人之多,既有中石化的,也有中海油中石油的,还有几个地方石化机械的员工也混迹其中,嘻嘻哈哈的打屁报名,胆大的乘着人多还敢调侃谢薇薇几句,互相之间明显已经混熟了。
    谢薇薇实在是太惊讶了。在她的印象里,三桶油不说是水火不相容,那也绝对是水油不相溶的。她在计委的大楼里,不止一次听到他们争吵的声音。
    现在,看到工人们融洽的相处着,而且在闲暇时间讨论技术,谢薇薇不知该怎么形容眼前的景象。
    她扭头问杨明:“你们和中石化不是因为海沧基地的关系,闹的很厉害吗?”
    杨明做了十几年的国企人,又做了四年的大华人,分外能够理解谢薇薇的心情。他笑了笑说道:“公司是公司,工人是工人。谢科家里没有当工人的吧?对咱来说,只要是真心实意干活的,努力认真学习的,那都是兄弟姐妹,不会因为公司不同有什么不同的。”
    “说的对。”声音很大的工人翘起拇指,笑呵呵的道:“别看咱是中石油的,学到了技术,不照样是给中国人炼油。”
    “技术学到了,大华再通过专利赚钱?我记得,大华是个很注重专利的公司吧。”王绍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就关注过专利问题,那个时候中国的专利水平还很低,大华是少数依靠专利赚到钱的人,甚至可以说,大华存在的基础就是有大量的专利。经过四年的沉淀,大华和苏城对专利的使用和保护,已经登上了国内商学院的案例。
    杨明依旧笑容满面,道:“我们授权其他公司使用我们获取的专利。”
    “多少钱?”
    “免费。”杨明呵呵一笑,道:“苏董说了,中国的石化市场太大了,中国又太需要石化产品,因此,将我们重金购买的石化技术转让出来,不会影响到大华的生意。”
    何涛有点书生气的连连点头,道:“说的好,别说一个海沧石化基地了,就是再有三个五个,中国也难做到石化产品的自给化。咱们宝贵的外汇,还得用来购买国外的石化原料和石化产品……”
    谢薇薇觉得没这么简单,但他也说不出来问题所在。
    “咻”。
    尖锐的哨子声响起,霎时间,聊天的人就像是被唤醒了似的,纷纷的挤到设备跟前。
    德国工程师一口汉堡的土话,再次开始介绍维修要点。
    老胡翻出了自己的本子,再次写下半文不白的记录。
    谢薇薇这次注意到,虽然大部分人都和老胡类似,但有些人写的多,有些人写的少。
    她想到一个可能,但又觉得不可能。于是低声问杨明:“我看有的人不怎么记笔记,是怎么回事。”
    “他们能听的懂德语,少数几个人还能写。他们回头看翻译整理出来的记录就行了,不用拿着笔记本,一边学技术一边学德语基础。”
    谢薇薇难以置信的道:“工人?会德语?”
    “当然。”杨明给出肯定的答案。
    谢薇薇的表情仍然怪异,说:“你们的技术培训还没有一年吧,这就能听懂德国人的话了?”
    “大华有1万工人,机灵聪明有语言天才的可不少。”杨明瞥了他一眼,笑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