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战骑狂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战骑狂潮-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嘶!”

曹操不由吸了口凉气,连忙道:“可有解决办法?”

“有!”

荀彧郑重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完善的货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与凉州抗衡。”

“这么说。。。”曹操一脸的思索:“我兖州应该效仿凉州,改革货币制度喽?”

“主公英明!”

且不说曹操如何改革货币制度,却说李铮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却是连连感叹。

“荀文若大才呀!”

感叹之中,却有遗憾。

荀攸虽然也是强人,在政务方面,也算顶尖,但却不及荀彧这位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的超级大能!

李铮正是遗憾荀彧没有投到帐下,为荀彧遗憾,也为自己遗憾。

凉州的货币。将会流通天下,这不单单是因为凉州货币分量足、做工好,不能仿制的原因。更是因为有凉州这个强大的经济体的存在!

凉州的经济。有着独道的优势,是其他势力所不能模仿的。

除了凉州宽松的经商环境,最重要的,那就是各种系统出品的特产!

现在凉州的货币制度。已经为人所接受。又有强大的经济体做后盾。即便曹操现在要改革币制,即便他兖州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完善的货币体系,也不可能抗衡凉州这个庞大的经济体。

若是荀彧能在李铮麾下做事,那该多好啊!而现在虽然他为曹操谋划的方向没有错,但最终却是做那无用功。

一旦李铮一统天下,兖州的货币制度,还有必要存在吗?肯定要废止。

从初平三年取得益州和关中,到现在。这其中的时间,李铮是在蓄势。

现如今益州、关中即将丰满。很快就会走到最后一步,局势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荀彧为曹操的谋划,终将成为泡影。

但在这种信念之下,李铮却感到那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隐忧愈发的明显,但却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

兴平二年,春。

凉州吏部对兴平元年各地主政者县令的政绩考核结果正式出炉,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每个县的主政者都做的不错。

当然,因能力,也有高下之分。

随即,李铮对各地县令的拔擢升迁的调令,也经由吏部之手,公布下达,并面向民间,透明公开化。

李铮治下凉州、并州、司隶关中和益州四个州级治地下,有郡、属国级治地三十九个。其中司隶有七个,凉州有十二个,益州有十二个,并州本有九郡,但云中不在李铮手中,只有八郡。加起来,就是三十九个郡、国级治地。

有的郡、国名相同,比如张掖郡和张掖属国、广汉郡和广汉属国。而眼下,李铮就要废除属国这一称谓,完全改为郡治,所以名字与郡相通的属国,就必须要改名。

张掖属国位于西凉之西,所以改为西掖郡,广汉属国则改为广安郡,犍为属国改为南中郡。另有居延属国,改为居延郡。蜀郡属国,改为西昌郡。

又有长安所在的京兆尹,改为京兆郡,洛阳所在的河南尹,改为河南郡。

这三十九个郡治,原本俱皆没有郡守。现如今,李铮觉得,是到了任命郡守的时候了。

治下的每个县的主官县令,最少也是经过了一年的实践检验,各自的能力,都表现了出来。

正好趁着这次政绩考核,提拔其中的突出者。

取所有考核者前三十九名,予以任命。

其中就有李铮的一些老部下,比如原富平令高瑜,则被任命为北地郡太守。最先跟随李铮的那一批县令,也就是李伯然的那批弟子,除了高瑜,还有三人俱皆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郡守。

在提拔自己的老部下的时候,李铮也征求过周肥、周林乃至于赵五的意见。他们虽然才能不甚出众,但这些年跟随李铮历练下来,经验还是有的,下放主政一郡,稍稍还是能够胜任。

不过不论是周肥还是周林,抑或者赵五,都自认才具不足,难当大任,于是拒绝了。

他们没有自持老资格,能看清楚自己的本质,这让李铮很是高兴。

虽然不能升官,但李铮绝对不会亏待他们。

除了一干老部下,另有其余杰出者,也都升迁成为郡守。

比如李铮的大舅哥吴懿。便做了弘农郡太守。

其中最为杰出的几位,都被调任到了重要位置。比如洛阳所在的河南郡,这里与关东诸侯接壤。能耐不够的,是没有资格做河南郡的太守。

比如黄权、杜畿等人,才有这个资格。

当然,也有一些极为出色的年轻人,也被提拔成了郡守,其中就有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修杨德祖。

这也表明,李铮提拔人才。不看资历,只看才能。毕竟,那杨修还不到二十呢!以十几岁弱冠之龄。便做了一郡太守,说实话,这可以算是一步登天了!

杨修做了郡守,弘农杨氏欢欣鼓舞。杨氏家主杨彪都深深的松了口气。至少。有杨修在,杨氏暂时不会衰落了。

提拔了三十九个郡守,就有三十九个县令的空缺。这些,大多要从书院毕业的学子和各地县丞之中提拔。县令的提拔,吏部可以自己做主,这一点不需要李铮亲自操心。

另有暂代司隶政务的长官荀衍,则被调回了灵州,入主工业部。成为工业部部长。

凉州的政体构架,当初只有六部。但随着摊子铺开的越来越大。其中的某些部门,职权范围就越来越大。比如工商部,现阶段看来,已经不合适了。所以李铮就将其分为两个部门,其一为工业部,其二为商业部。

商业部部长是周林,而工业部部长,就是荀衍。

调荀衍回灵州,不是李铮临时起意,而是荀爽的要求。用荀爽的话讲,他们荀氏,在李铮麾下,已经极尽荣耀。荀英是李铮的正妻,荀攸则是益州州牧。若是荀衍再一直把控司隶这一州的政务,便是太过了。一门两个封疆大吏,而李铮治下总共才四个州级的行政区,荀氏占了一半,这不是好事。

所以荀爽才会提出,将荀衍调回灵州,处于李铮的眼皮子底下。

又有兼任灵州令的教育部副部长李伯然,也向李铮请求卸任灵州县令一职。李伯然觉得自己老了,精力不够旺盛。早先李铮麾下人才不多,他便免力兼任,现在则无妨。所以只愿意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做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至于灵州政务,就不愿再兼任。

李铮无奈,只能应了。

在提拔主政者的同时,李铮还在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

主要是军务院下辖的参谋部。

参谋部由军师组成,现今只有二等军师戏志才,还有荀攸、田丰乃至于贾诩,也在其中挂了个军师的衔。

但总的来说,李铮麾下的正式军师,还是稀缺资源。

毕竟,不论是荀攸还是田丰抑或者贾诩,他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主要任务,在参谋部也只是挂职,逢大战之时,为李铮出出主意。

全职军师,却只有戏志才一人。

所以此番,李铮又提拔了十几位军师,入主参谋部。

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法正法孝直。

这人的能耐,无愧于他的名头。在灵州的这一段时间以来,李铮对他有了很深的了解,就军事战略、计谋方面,并不差于戏志才。

戏志才一直在洛阳,坐镇关东战线。此番,李铮便将法正,派遣到北方军团,辅助白狼,坐镇北方战线。将汉中阎圃,派遣至南方军团,辅助庞德。将益州张松,派遣至西方军团,辅助李罗。

同时,东西南北四方军团各派其余军师两人,余下的,便留在灵州,为中央军团常备军师。

除常备全职军师之外,李铮还下达了兼任军师的命令。

效仿田丰、荀攸和贾诩三人,有谋划能力的政治人才,也可在参谋部挂名军师。比如黄权,比如吴懿,都有这个资格。

虽然说军政分离,但让有军事才能的政治人才挂名一下军师,还是没问题的。毕竟,他们不掌军,只出主意。

再则,这时代的文士,有能耐的,大多数都是文武全才。只是有所偏重而已,不像数百上千年之后的后世,大多数读书人就只知道读书,甚至于鄙视军事,视为武夫低贱行径,简直是不可理喻。

第四十五章属意海洋

李铮毕竟来自于后世,虽不说深知历史,但在大体方面,还是有些感悟的。文武之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左右两条腿。

缺了任何一条腿,国家都难以长久。

当然,也许有的朝代,文武对立十分严重,约莫是当时的皇帝自导自演,引导形成的这种局面。

可能是因为所谓的帝王平衡心术,也有可能是因为得国不正,而害怕畏惧,刻意打压。但不论这些朝代怎么玩,最后的下场,都是极为凄惨的。

李铮自认为不是一个正统的帝王。

若是霸道决绝,他不差于任何一个王者。但若要时时刻刻想着提防这,提防那,玩手段,耍平衡,他自认没有这种能耐。

没有必要。

他的崛起,真正依靠的是系统。没了系统,他在这个时代,也算不得什么。真正要说才华,他深知远不及曹操,要说隐忍,他也比不上刘备,要说家世底蕴,更是远不及袁氏兄弟。

但正因如此,他才会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光棍一条嘛。

谁让他不满意,撸了就是。根本没必要绕来绕去,阴谋诡计一大把,最终把自己也绕进去。

李铮一直都觉得,文武不分家。虽然说国家层面上,必须文武分治,这是因为人心善变的缘故。但就人的素质而言,李铮甚至觉得,自己治下的所有人,都文武全才才是最好的。

人人如龙,这才是盛世嘛。

其实大汉朝这一点就做的就不错。比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强。在大汉朝,很多的文士,都是上马善战。下马治国的能手,近在眼前的典型人物,就是卢植。

可惜卢植已经在初平三年去世了,否则李铮一定会邀请这位值得尊敬的长者,前来凉州奉养、请教,甚至让他也参与到教育方面来。

也有很多的武将,在文事方面。也有擅长,便比如那关云长深通春秋,比如张翼德。精擅于作画。其实就武将而言,且不说兵法韬略要涉及到很多典籍,便是要将武功练到深处,都必须要懂得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除了人情历练。还要从前人的著作中领悟。便比如那吕布,武艺到了这种程度,也不单是只打打杀杀就能达到的,李铮就曾看到吕布认真读书的场面。

所以麾下文武群臣的界限,虽然可以划分出来,但那只是因为政治需要。文武学术之类,完全没有必要和政治挂钩。

当然,因为知识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所以在常态之中,读书人总是受人尊敬的。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一直延续下去,保不准以后也会演变成那种重文轻武的局面。

所以李铮一早就在人为的做这方面的引导工作。比如英雄祭坛与贤者祭坛并列,比如突出军人的福利,使之并不差于文士。

在这方面,有很详细规定。

士兵的福利是要高于平民百姓的。

而就读书人而言,启蒙学院和初级学院不算,仍归于百姓一类。到了中级学院,其毕业杰出者,就有机会拥有与低级军官相当的福利。当然,因为随着发展,学子的数量,一定会大大超过军人的数量,所以这方面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待遇和福利,所以每年教育部都会根据情况,给出一定的名额,择其优秀者,赐予福利。

这也是一种竞争。

还有专修研究、制造、科技等方面的学子,也没有差别。

李铮很希望能在自己的治下看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有竞争,才有进步,李铮深信这一点。

到了李铮现在这个位置,虽然说平时看起来没有多少具体的事需要处理。但真正要思考的,却极为繁杂。

就像上述的文武并行、百家争鸣,要让其健康的发展,茁壮的绽放,不但要做,还要引导和控制。就像需要细化到一定程度的福利制度,又比如还要考虑德行教育,等等等等。

所以说,作为一个势力的首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能胜任。

也就是李铮,有系统作为后盾,经过强化的身躯和大脑,才有足够精力和智慧,胜任这一职责。也无怪乎很多有作为的皇帝难以长寿,每天考虑这么多的事,凡人之躯如何扛得住?

。。。

兴平二年秋,益州、关中、凉州、并州四地又一次迎来了大丰收。凉州、并州二地以参麦为主,益州以参稻为主,关中二者兼之。

随着各种系统特产作物的推广,连续的大丰收,使得各地民间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准急速提高。

参麦、参稻高能高产。又有推广到民间的棘皮猪、红玉鸟这一类的肉类禽畜,再搭配各种高能蔬果,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提升人口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身体更健康,更长寿。力量更大,体力更强,头脑更清晰更灵活。再搭配良好的教育和德行引导,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素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就实际上来说,这是一种进化。

所以体会到种种好处的人们,无不更加的拥护李铮的政权,这,就是一种大势。

只要手握大势,自然无往而不利。

年关将近,这西北大部地区,已经下了好几场雪。若是放在前些年,这样的大雪,足矣致命,可使人家破人亡,冻饿而死。

但对现在的凉州、并州乃至于关中的百姓而言,却可称之为瑞雪兆丰年。

大雪虽大,却压不住田间的麦苗,更压不住人们心头火热的希望。明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不过在神州草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却十分的温顺。几十里外的灵州城、九洲城是一片银装素裹,但神州草场这数十里范围内。却仍然尚有绿意,虽不说温暖如春,但也只是稍有凉意,并不让人觉得寒冷。漫山遍野的草木,也只是叶片稍稍泛黄,好似刚刚入秋一般。

本源树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对生物的影响力,也在加剧。尤其是到了冬季,周边临近地区乃至于贺兰山中的野物。都被吸引到了这片区域定居。乃至于连候鸟,都还没有飞走,仍然在草场北端的大湖之中流连。

草场中人随意出家门走几步,都可以遇到许多野物。甚至熊虎之类的猛兽。但在这里。人与自然之间,达成了最为平衡的和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